股東對實繳出資承擔連帶法律責任
Ⅰ 公司股東要承擔哪些責任
注冊公司股東責任
1、遵守公司章程。
2、按期繳納所認繳的出資。
3、對公司專債務負有限責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對於公司的債務只以其出資額為限負有間接責任,即股東不必以自己個人的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4、出資填補義務;在以下情況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承擔出資填補的義務:在公司設立時,如果某股東不是以貨幣出資,而是以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土地使用權出資的,進行評估作價後如其實際價額顯著低於公司章程中評定的價額,則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交差額,其他股東應對其承擔連帶責任。
5、追加出資義務;追加出資,就是股東除了按照各自認繳額出資以外,股東會還可以作出決議,要求股東超過其出資金額再次繳款。追加出資義務在公司章程中屬於任意記載事項,即《公司法》並不列舉其內容,但一經記載,就應發生效。
6、在公司核准登記後,不得擅自抽回出資。
7、對公司及其他股東誠實信任。
8、其他依法應當履行的義務。
Ⅱ 股東出資不實都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您好,股東若沒有按章程約定的義務繳納出資額,應該承擔三種責任:
一是民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內部責任 :
一是向公司補足出資;
二是向其他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三是該股東的股東權利受到限制,比如只能按照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行使表決權等。 在股東拒絕履行出資義務時,公司得以自身的名義向股東提起訴訟,要求其承擔相應責任。
(二)外部責任 出資不足的股東,對於公司的債務應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如實出資的股東,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二是行政責任,因其出資不足面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其行政處罰。
三是刑事責任,可能因其出資不足,構成虛報注冊資本罪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Ⅲ 公司中,股東為什麼按照認繳出資比例承擔責任
公司法為了引導股東積極履行出資義務,避免出現虛假出資或出資不實的情況,從立法角度來看,對於股東承擔責任上,是「就高不就低」,即你股東即便少出資的,也要按照你認繳的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比如你當初說好了認繳100萬元出資,但實際只是繳納了50萬元,如果法律層面規定股東可以按照實繳的50萬元部分承擔責任,那麼會造成一方面鼓勵了股東不按期繳納出資,另外一方面損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公司法立法上就要求股東按照當初說好的100萬元來承擔責任,即便公司破產的,你也要將50萬元補齊以償還公司債權人。
Ⅳ 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登記制後,公司股東應當如何承擔責任
司法實務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
第一種做法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全部出資但最後期限未到,鑒於股東出資協議的對內性和對交易安全及債權人利益的保護,若有證據證明公司已經資不抵債,則法院可直接判決未全部出資的股東在其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向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而不必等到公司解散或出資期限屆滿時判決該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具體理由為:一是公司成立時股東之間的出資協議僅具有對內效力,而對不產生對外約束力。公司的出資額記載於公司章程,具有對外性和公開性,是公司對外交易的基礎。交易相對人出於信賴與公司交易,公司就應當以其注冊資金額對外承擔責任,而不僅僅是以各個股東的實際出資額為限對外承擔責任,這是公司注冊資本的公示公信力的體現。股東之間的出資協議屬於股東之間的內部協定,僅在出資股東之間產生約束力,不可以對抗包括在第三人劉某。
二、是對交易安全和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是《公司法解釋(三)》的應有之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就《解釋(三)》的答記者問可知,該司法解釋制定目的有三:一是具體落實公司不同參與者的義務和責任,制約公司參與者的不誠信行為,促進公司依法規范設立及運營;二是促使公司資本的穩定與維持,為與公司交易的第三人的利益提供保障;……。由此可知,出台該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規制公司參與者的不誠信行為,保障交易第三人的利益。如不逕行判決出資未到位股東承擔責任,而等到公司解散或出資期限到來之時再判該股東承擔責任,則很可能致使債權人最後一無所獲,從而怠於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有違《解釋(三)》的立法目的。
第二種做法:不能判決出資未到位股東承擔責任。
理由如下:一、認繳制在激發股東創業、促使公司自由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不可避免的對債權人保護造成了缺少。理論上一致認為有必要規范股東認繳行為,但如何規范,特別是能否直接裁判加速到期未屆期的股東承擔出資責任這一問題上,理論界目前尚存在很大分歧;
二、認繳製作為一種制度創新,系公司法的明文規定,而加速到期無疑是對認繳制的突破,且這種突破實質上是加重了股東個人的責任,這種對個人責任的科處,在法無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不宜對相關條款做擴大解釋;
三、股東認繳的金額、期限都明確記載於公司章程,作為一種公示文件,債權人應當知道這一事實,在交易過程中對此風險也應予以預見,故以保護債權人預期利益為由來論證加速到期的正當性,理論略顯不足;
四、股東未出資的金額都有一定限額,如允許單個債權人通過訴訟直接向股東主張清償責任,那麼勢必會造成對其他債權人的不公平,無法平等地保護全體債權人的利益;(6)債權人並不是只有通過訴訟來直接判定加速到期才能對債權人利益予以救濟,如可以通過認定行為無效來規制股東轉移公司財產行為、可以通過適用《破產法》來實現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等等。債權人可以通過這些法律明確規定的方式來維權。因此,在理論存有較大分歧,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以訴訟方式通過突破認繳制來判定股東責任加速到期,進而讓出資不實的股東承擔補充責任,這一訴請理由尚不充分,法律依據不足。
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關司法解釋之前,全國各地不同法院可能對此作出不同的判決。
Ⅳ 股東未實繳出資是否應就公司債務對外承擔連帶責任
出資不足的股東,對於公司的債務應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在司法實踐中,不少的股東有怠於履行出資義務的情形,
股東出資不實,公司「空手套白狼」,勢必擾亂市場秩序。股東怠於履行出資義務,亦違背公序良俗,將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民事責任,包括對內民事責任,即向公司補足出資;向其他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股東權利受到限制,比如只能按照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行使表決權等。還包括對外民事責任,即出資不足的股東,對於公司的債務應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2、行政責任,因其出資不足面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其行政處罰。
3、刑事責任,因其出資不足,可能構成虛報注冊資本罪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十三條,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
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