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免除事由包括哪些

法律責任免除事由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1-07 14:38:52

❶ 國家責任及其免除情形

國家責任(National Responsibility),即一個國家不僅要為其國民的生存、發展、安全、健康、幸福生活和可持續發展承擔和履行責任,同時,國家作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員,應為全人類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承擔和履行責任。
廣義的國家責任分為國際責任和國內責任兩大類,狹義的國家責任就是國際責任。國家責任是國際法術語,在國際法上,違反國際法的行為就是國際不法行為,行為國要對這些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就稱為國家責任或國家的國際責任。[1][2]
性質
通過追究國家責任以限制國家的不法行為:引起國家責任的基本條件之一
國家責任的免除情形
由於客觀原因或條件,行為國根據國際法中的國家責任規則,可以對不法行為免除承擔國家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免責情況: 同意:一個國家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他國實行某個與其所負義務不符的特定行為。
自衛:一國按照聯合園憲章所採取的合法自衛措施,雖然使用武力,但並不違法,不違反憲章關於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的規定。 反措施:一國針對另一國的國際不法行為所採取的對應自救措施,盡管這種反措施違反了一國原來所承擔的國際義務,但也不構成國際不法行為。採取反措施的前提是,行為國的所為已構成國際不法行為,受害國對此有必要採取對應措施,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實踐中,這個條件往往是由受害國單方來判斷的,而且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 不可抗力:一國違反本國國際義務的行為,是由於不可抗力,即由於該國無法抗拒、無力控制或無法預料的外界事件,以致該國不能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則該行為的不法性可以排除,該國可以不承擔國家責任。 危難與危急情況:危難是指代表國家執行公務的機關或個人,在遭遇極端危難的情況
下,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監護的人的生命,作為唯一的選擇,不得已而作出的違反本國國際義務的行為。危急情況指一因為保護本身的根本利益、應對嚴重而緊迫的危險不得已而所作出的、但是違反該因所承擔的國際義務的行為,同時該行為並不嚴重損害對其承擔義務的國家的根本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該國可援引危急情況作為理由來排除自己行為的不法性。

❷ 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免除情形有哪些

按照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生產者對因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但是生產者對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的責任並不是絕對的。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產品責任:

1.生產者能夠證明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即生產者未將其生產的產品投入銷售的,不承擔產品責任。這里所講「未將產品投入流通」,是指生產者生產的產品雖然經過了加工製作,但是根本沒有投入銷售。根據產品質量法關於「產品是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的規定,未投入流通的產品,不應適用產品質量法的規定。

2.生產者能夠證明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生產者能夠證明,其生產的產品在投入流通前並不存在缺陷,而缺陷是在產品脫離生產者控制後,在產品的流通環節或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則不能要求生產者承擔責任。

3.生產者能夠證明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不承擔賠償責任。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根據新的科學技術,可能會發現過去生產並投入流通的產品會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危險。如果這種不合理的危險在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是不能發現的,生產者也不承擔責任。這是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產生的風險,該風險是發展中產生的,生產者難以預見到,對其免除責任是合理的。這里要指出的是,評斷產品是否能為投入流通時的科技水平所發現,足以當時整個社會所具有的科學技術水平來認定的,而不是依據產品生產者自身科學技術水平來認定的。

❸ 責任的免除是指什麼,保證責任的免除事由有

免除保證責任是指對已經有效存在的保證責任基於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專的約定加以除去、屬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的情形。
無效的保證合同不應成為保證責任免除的事由,無效的保證合同自始無效,不可能產生保證責任,因而也就不存在免除的問題。另外,在《擔保法》及《擔保法司法解釋》中,「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的表述應理解為:保證人本應承擔保證責任。但由於出現了法定事由或當事人約定事由而不再承擔保證責任,因而,據以發生「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的事由也應屬於保證責任的免除事由。

❹ 侵權的民事責任有哪些免責事由

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種類一般為
緊急避險
自助行為
職務行為
受害人同意

❺ 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免除民事責任,是指由於存在法律規定的事由,行為人對其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規定的義務,造成他人損害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自身的過錯

3、正當防衛

4、緊急避險

❻ 法律責任的免責,違法阻卻事由,免責事由

分約定和法定兩種。
約定的免責是由就是雙方在合同條款中有明確記載可以使某方免責的條款;
法定是由就是指法律規定可以免責的理由,比如說: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買賣合同簽訂後,不是由於合同當事人的過失或疏忽,而是由於發生了合同當事人無法預見、無法預防、無法避免和無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發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責任或者推遲履行合同,在我國《民法通則》上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❼ 論述國家責任的免除有哪些情形

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規定:「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三)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四)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五)因公民自傷、自殘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六)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在這六種情形下,規定的是:「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原文用的是「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無 「國家免責」的字樣。下面對這幾種情形分別敘述如下:
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一)項規定的情形。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二)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或者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在刑事案件的羈押賠償上,一般是以結果來論的,但後來確定被羈押人不構成犯罪,羈押的有關機關要給予國家賠償。這國家賠償法這項規定的情形中,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但是該公民實際並未構成被羈押和被處刑罰所指的犯罪,對其作出的羈押和判處刑罰實際是對無罪之人的羈押、判處刑罰。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既然也屬於被錯誤拘留或錯誤逮捕,似乎也應按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一)、(二)項規定,由國家來承擔賠償責任。對無罪之人進行羈押和判處刑罰,一般來說,就應該給予國家賠償。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一)項,規定的虛偽供罪和偽造罪證導致被羈押和或者被判處刑罰,則作為了一個特殊的情況,特殊就在於造成被羈押或者被處刑罰的主要原因是當事人自己的故意。國家賠償法將這一情形排除在國家賠償范圍外,對於公民自已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不給予國家賠償。這里確定國家是否實際給予國家賠償,不以公民不構成犯罪的結果作為國家賠償的判斷依據,而以公民的虛偽供罪和偽造罪證作為判斷依據,以此來確定國家不承擔責任,而予以特別的排除。這條屬於國家賠償的免責情形。
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後改為十七、十八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二)項規定的情形。
1、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的情形
刑法第十七條從刑事責任年齡角度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二)項所說的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應是指第三、四款「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以及「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這兩種情形。在這兩種情形下:一是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行為人可能不負刑事責任。二是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行為人自然不負刑事責任。刑法條文用的是「犯罪」一詞,確定了這兩種年齡人的相關行為仍然構成犯罪,是有罪之人。只是因為年齡小的問題,而由法律規定其不負刑事責任。由於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故不符合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以及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條件,國家也當然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條規定的情形,本來就是國家無責,不屬於國家賠償免責。
2、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的情形
刑法第十八條從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角度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與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有關的是,刑法第十八條的第一、三款。
第一款: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刑法明確了由於其行為能力的嚴重缺陷,缺少構成犯罪的要件,其實施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當然他也不負刑事責任。因為精神病人的行為能力上的嚴重缺陷,其作出危害他人的行為,雖然其行為和損害結果上已經達到了刑法罪責的標准,也不能認定為犯罪,不追究刑事責任。為了他人的安全和社會秩序,也是為了對精神病人自身安全的考慮,還是為了查實行為人是否真是精神病人,對其採取強制措施予以羈押就是應該的了。因為精神病人實施危害行為不構成犯罪,其因此被羈押,按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原則判斷,就屬於對無罪之人的羈押,而對於無罪之人的羈押一般要給予國家賠償。但是國家賠償法作了排除性規定,規定國家對此不負刑事責任。這種情況下,國家不予賠償就應屬於免責情形了。
第三款: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種情形下,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只是在具體的刑事處罰上,給予從輕或者減輕處理。因為這種情形下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對其羈押自然無責,不屬於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應予賠償范圍,不予賠償。
三、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後改為第十五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三)項規定的情形。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五)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大部分人認為,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只是因為情節輕微、危害不大才不認為是犯罪的,但還屬於犯罪的范疇。故不應作為錯誤逮拘留或錯誤逮捕給予賠償,當然不屬於國家免責情形,而是國家本來就無責,本就不承國家擔賠償責任。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行為人已經構成犯罪,本來應該追究其刑事責任。因為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就不追究其刑事責任。犯罪已經構成,本來就不應對其給予國家賠償。不屬於國家免責情形。
行為人構成犯罪,也應負相應的刑事責任,因為國家特赦令的發布,得以不被追究刑事責任。國家本不承擔賠償責任,不屬於免責情形。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自訴人沒有告訴,法院不能對相關人進行判決,有罪判決更談不上。撤回自訴情況下,法院就不會對沒有原告的自訴案件繼續審理並作出判決,也不會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這種情形下,無法從法院判決的角度來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也許實際有罪,也許實際無罪。由於缺乏判決,對其有罪無罪無法律文書來明確認定。按照非經法院判決不得認定被告人有罪的精神,應推定自訴案件中被告人無罪。這種情形下,如果對其羈押,一般應認定為是對無罪之人的羈押,按照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精神,對無罪之人羈押應予國家賠償。但是由於自訴案件自訴人主動撤訴,致使自訴案件無法繼續下去,無法作出判決,也是為了鼓勵自訴案件中雙方多少人的和解,增加社會和諧穩定因素,對撤訴法院一般是准許的。撤回自訴一般是在自訴人和被告人和解、諒解,得到妥善處理情況下作出的,即使是之前法院對被告人作出了羈押決定,也在雙方當事人的和解中得到了理解和妥善解決,一般不會再在撤回自訴後被告人再就羈押提出異議和賠償要求,即使提出也很少。而且,被告人實際是否存在有罪,確實界定,如果不準許自訴人撤回自訴,繼續進行審理判決,還真的說不清。基於以上各種考慮,即使在自訴撤回對被告人作了羈押的,也不給予國家賠償。這種情形應屬於國家賠償免責。
被告人死亡的,情形與告訴案件相類似。
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再作分析。
四、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四)項規定的情形。由於損害是由個人造成,應由行為人個人來承擔相應的民事等責任,給予賠償。而與行為人的單位和職權行為無關,國家機關及其實施的職權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無因果關系,國家對此本來就不應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本來無責,不屬於國家賠償免責情形。
五、因公民自傷、自殘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這是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五)項規定的情形。自傷、自殘由行為人自己造成,與他人無關,更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權行為無關,該損害責任應由行為人自己來承擔。國家本無責,不屬於國家賠償免責情形。
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這里不再細說。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的五項(不說第六項)涉及的情形,有的是國家本來就無責,有的屬於國家有責但應免除賠償責任,情況較為復雜。
屬於國家免責情形有:1、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2、精神病人行為造成危害結果。3、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屬於國家本無責任情形有:1、因刑事年齡問題而不負刑事責任的。2、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3、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4、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5、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6、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7、被告人死亡的,情形與告訴案件相類似。7、自傷、自殘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的幾項,存在有國家本無責任、免除責任兩種類型。因此,不能簡單將這條看成是國家免責條款。還是應該回到這條的文字表述上來,應認定是對國家被承擔賠償責任的范圍規定。要明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是對責任後果上的認定,而未從原因上來作出提示,看不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原由,是本來就無責任,還是有責但應免除。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規定的是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其中既包括了國家免責情形,也包括了國家本無責任情形。

❽ 法律責任的減輕和免責事由表現

法律責任的減輕和免責以法律責任的存在為前提,即行為人事實上違反了法律,且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但由於某些法律的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
正當防衛本身並不存在法律責任,當然不屬於免責事由。
另,法律責任的免責條件主要包括:
1.時效免責,即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的期限後而免除;
2.不訴及協議免責,即若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和立功免責,即對於違法之後有自首和立功表現的,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的法律責任;
4.補救免責。即行為人在造成一定損害後,在有關國家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可以或應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責任;
5.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人道主義免責,亦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6.自助免責,即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與自助行為是有區別的,後者以責任的存在為前提,而前兩者卻並不存在責任。

❾ 法律責任免除的情形有哪些自首和立功算嗎

自首:可以從輕、減輕處罰。犯輕罪可以免除處罰。
立功: 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重大立功:可以減輕、免除處罰。
自首+重大立功:應該減輕、免除處罰。

至於法定免責,很少,你去看一下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相關條文,應該有適當的免責條款。

有酌定免責的情況:涉及國防、外交和國家利益問題,由最高法院核准可以做出減輕和免除處罰的決定。

還有就是特赦,我國有7次,全部是針對戰犯的。

❿ 法律責任的免除是什麼意思

法律責抄任的免除,也稱免責,襲是指法律責任由於出現法定條件而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從我國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實踐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免責形式:
1、時效免責,即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的期限後而免除。
2、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在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
4、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全部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熱點內容
2010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7-05 18:21:14 瀏覽:133
行政處罰與刑法 發布:2025-07-05 16:48:45 瀏覽:743
民法典ar 發布:2025-07-05 16:24:45 瀏覽:846
勞動法對公司繳納社保規定 發布:2025-07-05 15:30:35 瀏覽:119
公司法原理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100
刑法免罪 發布:2025-07-05 15:22:04 瀏覽:417
xx縣信訪局法律顧問合同書 發布:2025-07-05 15:16:36 瀏覽:507
胡功群律師 發布:2025-07-05 14:44:32 瀏覽:468
部門規章公布 發布:2025-07-05 14:03:47 瀏覽:244
雙方互不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5 14:02:15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