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關於會議紀要的法律效力
❶ 會議紀要具有法律效力嗎
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按照《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會議紀版要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權定事項。如果會議紀要僅僅作為記錄會議情況之用,並在行政機關內部傳閱,則不存在對外發生效力的問題。
簡介:
會議紀要是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的公文。會議紀要不同於會議記錄。會議紀要對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都適用。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區別十分明顯。從應用寫作和文字處理的角度來探析,二者截然不同。會議紀要是一種法定的公務文書,其撰寫與製作屬於應用寫作和公文處理的范疇,必須遵循應用寫作的一般規律,嚴格按照公文制發處理程序辦事。
拓展資料:
會議紀要適用於一些大中刑的、比較重要的會議。這種會議往往具有方向性、專題性、專業性、形容性、學術性的特點,是為了解決當前工作中的某項實際問題,會議本質精神,用至一些分歧意見等寫出來。
其目的有二:一是向上級匯報會議情況,以獲得上級及時的指導;二是向下級傳達;以便貫徹執行,因此,研究一般性問題的會議,尤其是一些規范較小的事務性會議,一般不寫會議紀要。
❷ 會議記錄的法律效力
會議記錄是會議的記載,如果記錄完整、前面、客觀應當起到證據作用。
如果是會議紀要經過全體參加會議人員簽字就具有法律效力。
❸ 民事訴訟九民會議紀要可否作為定案依據
雖然《九民紀要》名義上不是司法解釋, 但實際對法院審理資管糾紛所產生的影響恐怕不會亞內於司法解容釋。關於《九民紀要》的法律效力, 最高院強調,紀要不是司法解釋, 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援引,但在裁判文書「本院認為」部分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的理由時, 可以根據紀要的相關規定進行說理。《九民紀要》雖然不是部門規章這類正式的監管規則, 但所確定的「紅線」也是絕對觸碰不得的, 畢竟最高院都出文統一裁判規則了, 下級法院「頂風作案」逆著最高院的意思作出相反的判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❹ "會議紀要"是否有法律效力
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會議紀要是根據會議記錄和會議文件以及其他版有關材料加工整理而成,反權映會議基本情況和精神的紀實性公文,主要具有綜合性、指導性、備考性等特點。
會議紀要無非是地方黨委、政府與下屬各局、委共同協商地方政策的會議記錄,無法上升到法律、法規、規章的高度,不是規范性文件,其效力遠遠低於法律、法規、規章。
❺ 會議紀要有法律效力嗎
會議紀要對參與會議的單位有一定的約束力,但沒有法律效力,沒有強制力。它的實質,只是一個相關單位通過協商達成的協議。
❻ 最高檢察院和最高法院發的會議紀要能當法院判案的依據嗎
原則上不能。
一般來說,最高院與最高檢發布的司法解釋才能作為法院判案的依據,會議紀要只能作為參考適用。
❼ 政府會議紀要的法律效力
❽ 會議紀要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認定
會議復紀要是政府派員參與兩制家公司經濟利益的協調,對公司之間的民享行為提出的一種協調意見,並非政府行政命令或決定,亦非當事人之間的民事協議,對當事人不具有強制力。會議參加人如自願接受並履行,則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如不接受,則不會產生法律約束力,這是會議紀要與當事人自願達成的有效民事協議在法律效力上的重要區別。
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法發19號《會議紀要》若干問題的請示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關於如何執行《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二條的請示的答復
(法行〔2000〕21號2000年12月14日)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滬高法〔2000〕330號關於如何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二條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申請人在具體行政行為對外發生法律效力後至申請執行的期限內,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二條的規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對如何理解《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請示的答復
(2008年3月17日,[2007]行他字第25號)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浙高法行函(2007)1號《關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期限應當如何確定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但後來知道了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而不知道訴權和起訴期限的,應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一條的規定確定起訴期限,但最長不得超過該解釋第四十二條規定的期間。
此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