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樓廣告虛假宣傳法律責任
1. 售樓部置業顧問對其口頭宣傳與承諾應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售樓部置業顧問對其口頭宣傳與承諾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因為售樓部置版業顧問的口頭宣權傳與承諾,還不是商品房的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僅僅是銷售策略,正如應該售貨員在吹噓其商品是全世界最好的由於,口頭的推銷與書面的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是有區別的。
房產買賣合同最後都需要簽訂書面合同,簽訂書面合同本身就是雙方約定的,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因此之前的口頭宣傳與承諾,如果合同沒有規定,購房者簽訂合同,就是對合同的條款認可。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商品房的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為要約邀請,但是出賣人就商品房開發規劃范圍內的房屋及相關設施所作的說明和允諾具體確定,並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房屋價格的確定有重大影響的,應當視為要約。該說明和允諾即使未載入商品房買賣合同,亦應當視為合同內容,當事人違反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十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2. 廣告虛假宣傳如何處罰
摘要 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虛假宣傳的處罰一般為: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處一定數額的罰款,並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予以吊銷營業執照;如果虛假宣傳的行為屬於發布虛假廣告的,則對應的處罰為: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停止發布廣告並消除影響,處一定數額罰款,必要時撤銷或吊銷相關證件、限制廣告審查申請等。
3. 虛假宣傳的含義、表現形式和法律責任有哪些
虛假宣傳的法律責任
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第1款規定:「經營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第2款規定「廣告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廣告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的,由廣告監督管理機關責令廣告主停止發布,並以等額廣告費用在相應范圍內公開更正消除影響,並處廣告費用1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依法停止其廣告業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 虛假宣傳的法律責任
虛假宣傳的法律責任:
1、經營者(廣告主)的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回正當競爭法》第答21條第1款規定,經營者利用廣告和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並可根據情節處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2、廣告經營者的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廣告經營者在明知或應知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廣告法第37條規定的罰款,指廣告費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停止其廣告業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連帶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38條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廣告主應負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承擔全部民事責任。
5. 虛假宣傳行為的法律責任
中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第1款規定:「經營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 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第2款規定「廣告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
《廣告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的,由廣告監督管理機關責令廣告主停止發布,並以等額廣告費用在相應范圍內公開更正消除影響,並處廣告費用1倍以上5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依法停止其廣告業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995年10月20日,陝西省西安市某百貨供應站委託某廣告公司策劃廣告,推銷自己經銷的洗衣粉,之後又聯系了某報社刊登,廣告上寫著:『百貨供應站向全省用房推薦使用活力28洗衣粉、一枝花洗衣粉、威科88洗衣粉等國貨洗滌精品,使用後為你省錢、省力、節水、節電一半以上』」
本案涉及經營者利用廣告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屬於不正當競爭的違法行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或個人,為了競爭的目的,針對不特定的商業競爭對象,故意製造和誇大事實,通過廣告、影視、圖書、信件、傳單等手段,公開以言論、文字、圖形等形式,散布關於同業競爭者的生產、經營、服務及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虛假信息,欺騙消費者,從而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百貨供應站宣傳自己經銷的商品並無不當,但其誇大性廣告語言,容易使消費者信以為真,此廣告直接影響了它的銷量,另外廣告的經營者和發布者明知廣告內容不真實,領導作用為代理、發布,致使其他經營者利益受損,廣告發布者,依據法律、行政法規查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實廣告內容,對內容不實或證明文件不全的廣告,廣告經營者不得提供設計、製作、代理服務,廣告發布者不得發布。」本案中,廣告公司和報社未能盡上述義務,故應與百貨站共同承擔法律責任。
主觀上,廣告經營者明知或應知的心理狀態,即知道或應當知道經營者要求製作、發布的廣告是虛假廣告,仍然為之,如何判斷廣告的內容具有虛假宣傳性質,會造成引人誤解的後果?判斷的標准,應根據接受廣告的人的理解,而不是根據廣告製作者或發布的理解,一般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缺乏仔細分析廣告內容的注意力,只是以普通注意所得到的印象作為選購的基礎,故應當以一般購買人的注意力作為認定標准,一般購買人又為什麼樣的人,不同的人,因其所受教育程度不同、職業不同、社會經驗不同等對同一項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只要會使消費者中的少部分人產生誤解,就應當判度其廣告為虛假廣告。
客觀上,廣告經營者實施了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行為,如果廣告使得對象中相當部分人產生誤解,該廣告就視為已經使人產生誤會,因此廣告經營者明知或應知的理解,是以消費者的視角去關注的,而且,即便只是少數消費者,也是足以決定廣告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