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戀物症法律責任

戀物症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1-12 14:43:02

1. 男子9歲起偷上千件女性內衣,此行為是否違法

違法,目前男子已被警察刑事拘留。該男子從9歲時便開始偷內衣,可以看出他的這種行為並不是成年後才有的,很有可能是小時候看到什麼不好的場景受了影響,也有可能是童年時比較缺愛,家庭非常不幸福造成了他的這種特殊癖好。

其實我認為戀物癖也可以被看作一種疾病,但目前並沒有針對這種症狀的葯物。患了戀物癖的人,要麼是躲躲藏藏不敢讓人知道,要麼是聽之任之,根本不會想到去看心理醫生。這種癖好雖然只出現在少數人身上,但各位家長也要提高警惕。在平時,我們一定要保證自己的孩子遠離那些不健康的視頻,免得他們收到不好的性刺激。對於有戀母情況的孩子,一定要正確處理這種情況,將孩子託付給父親教育。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日本從小學時就開始進行性教育了,而我們從初中或者高中才會了解到一點生理知識,身邊的老師家長對此也都是不重視的。

2. 得了戀物癖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我也是。我給你介紹下。後果就是,你越來越戀物,在戒就難上加難,有句話,越陷越深。現在自己想走出來,也不好走,全憑借意志吧

3. 戀物症與戀物癖有區別么應該怎麼解決它

對於“戀物'這種說法,我相信大家基本上都或多或少聽說過一些,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其實我們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戀物的傾向,只是我們沒有重視而已。比如女生特別喜歡口紅和包包,男生特別喜歡球鞋,其實這些都是有戀物的傾向。但這些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產生太多的不利影響啊,頂多是錢包鼓不起來而已。這種較為輕微卻正常的戀物傾向,我們可以說是戀物症。

3、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是一種很健康且有效的方法,我們不去注意它,就不會受到它的干擾。比如我們可以打球,健身,甚至是整天打游戲,不讓我們自己閑下來,這樣就不會有精力去注意它了。

4. 沖動型人格障礙負法律責任

沖動型人格障礙:又稱暴發型或攻擊型人格障礙,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的沖動行為主要特點,發作沒有先兆,不考慮後果,不能自控,易與人發生沖突。發作後能人事部對。間歇性一邊表現為正常。

根據我國《刑法》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
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
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
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
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
負刑事責任。

按照我國司法精神病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主要種類有:(1)各種類型的神經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經衰弱,焦慮症,疑病症,強迫症,恐怖症,神經症性抑鬱,人體解體性神經症等,但癔症性精神錯亂除外;(2)各種人格障礙式變態人格(包括器質性人格障礙);(3)性變態,包括同性戀,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戀童癖,性虐待癖等;(4)情緒反應(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反應性精神障礙);(5)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癮葯物中毒與戒斷反應;(6)輕躁狂與輕性抑鬱症;(7)生理性醉酒與單純慢性酒精中毒;(8)腦震盪後遺症、癲癇性心境惡劣以及其他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9)輕微精神發育不全等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大多數並不因精神障礙使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喪失或減弱,而是具有完備的責任能力。因而不能對其行為不負刑事責任,也不能對其行為負減輕的刑事責任,而應在原則上令行為人對其危害行為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但在少數情況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也可成為限制責任能力人甚至無責任能力人,從而影響到減輕刑罰或者不負刑事責任。

5. 患戀物癖偷東西是否犯罪

您好;無論屬於那種癖好的戀物,只要不是利用正確途徑獲取的,(更不用說偷啦);都是違法行為的犯罪。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6. 怎樣是戀物症的狀態

戀物症是性偏差(Paraphilia)的其中一種形式,性偏差俗稱性變態,所指的是一種持續的行為模式,個人必須透過不尋常的人、物件、儀式或情境才能達到充分的性滿足。在精神醫學的診斷系統中,粗略將之分成三大類:

戀物症的主要特徵是患者必須一再地使用非人類的物件來達成性幻想與性興奮。所使用的物件主要有女性內衣褲、絲襪、皮衣、高跟鞋以及女性身體的某部分(例如:頭發、手部)等,物件的觸感與味道是相當重要的特性,它會影響患者的使用意願,例如穿著過的女性內衣褲所殘留的味道。性活動時物件使用的方式,包括吻、摸、舔、自己穿著或要求性伴侶穿著等,且患者通常會同時利用這些物件來進行手淫。物件獲得的方式通常是買或偷,有時候偷竊的犯罪行為會反客為主,亦即偷竊行為的興奮與緊張,會增加性刺激,所偷的物件反而變為不是那麼重要。

戀物症患者大部分均為男性,雖然有女性患者的病例報告,但幾乎微乎其微,而實際的流行率並不清楚,而且患者同時具有兩種以上性偏差的現象非常普遍。病症的開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臨床上則以40至50歲的中年男性是主要的族群。在疾病發生後,病程(course)通常會逐漸慢性化且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但當有滿意的異性關系或婚姻時,病症會逐漸消褪,但如果患者是單身且無性伴侶時,他的預後(prognosis)通常最為糟糕。

對戀物症患者作診斷、治療時,通常需要多方面了解,包括:(1)詳細的性活動歷史;(2)對性行為與性活動的態度;(3)性知識;(4)患者人際社交技巧與自我肯定行為;(5)酒精與葯物的使用情形。而關於戀物症的起因與治療方式,現在尚未有完備的概念理論可說明,但主要的觀點有下列三種:

生物觀點:一些研究發現戀物症患者大腦側葉的功能(temporal lobe dysfunction)或男性激素(Androgen)存在異常的現象,但尚未被確切的證實。依據此觀點所採用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與葯物的閹割治療。手術閹割有違人道的考量,因而較少使用,而葯物治療則因有副作用(例如:體重上升與懶散沒精力等)且一旦停葯後,又會恢復原先的行為型態,所以治療上也有其限制。

學習觀點:戀物症患者幾乎都曾經歷一項古典制約的連結學習,通常發生在青少年時期,一邊手淫一邊性幻想的時候。研究也發現經由連結學習實驗的操弄,一般人可對某些中性物件產生性興奮的反應。而且經由性幻想與手淫後帶來的愉悅感受,更加強化了戀物的行為型態。治療上使用認知行為治療的不同技術,包括嫌惡治療、認知重建以及性知識的教育等,均可達到學習掌控戀物行為並減低其發生頻率的治療效果。

心理分析觀點:此觀點認為兒童早期的創傷經驗,與伊底帕斯沖突情結下的閹割焦慮是造成戀物症的主因。使用心理分析的治療,方法上主要是解決兒童早期的沖突與創傷經驗,一旦內心的焦慮消減後,則不適當的性偏差行為就會逐漸消褪。雖然曾有治療成功的案例報告,但它通常不是優先考慮的治療方式。

戀物症患者的性格特徵通常是內向、害羞、具輕度的焦慮與抑鬱,臨床上的經驗發現戀物的性活動型態與心理社會壓力有密切相關,顯示其背後隱含的更嚴重的不適應行為問題,它可能涉及個人對自己男性氣概和性能力的懷疑,人際上害怕遭到拒絕與羞辱。因此透過操控沒有生命的物件,一方面減緩壓力造成的張力以及滿足性需求;另一方面,藉以保護自己免於受創傷。這樣的觀點雖然尚未經由研究證實,但似乎與臨床上所見的事實最為吻合。

7. 有戀物癖算不算人格障礙,如果參軍後被查出來會不會退兵

有戀物癖算人格障礙,如果參軍以後被發現會退兵

8. 戀物癖患者在實施竊取內衣褲的過程中這一行為算不算盜竊

竊取他人財物屬於盜竊,如果數額較大或者入戶盜竊的,涉嫌盜竊罪,要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罰。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 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1000元以下罰款。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9. 得了戀物癖會有什麼後果

這是一種性心理障礙,戀物癖是指把無生命的物品或把異性身上的非性感部分作為對象以引起性興奮的性變態行為,戀物癖通常開始於青春期, 多見於男性, 由於這種性變態行為會引發患者不惜用非法手段(如偷竊、搶劫等)去獲取異性的物品(如異性內衣、絲襪、手帕等),從而走向犯罪道路。
應及時進行性心理咨詢與輔導。

10. 患有器質性精神障礙 限定刑事責任能力人是否可以起訴

行為時,如果其責任能力完備,根據責任能力與刑事責任相適應的原則,這樣的精神障礙人就應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不能因其精神障礙而減免刑罰。一、應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障礙人包括以下兩類:1、精神正常時期的「間歇性精神病人」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的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責任能力完全具備,不符合無責任能力和限制責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學(法學)標准,因而應當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 這里,間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時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徹底緩解期,以及某些陣發性精神病(如癲癇性精神病)的非發病期。 現行刑法第18條第2款明文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2、大多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大多數並不因精神障礙使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喪失或減弱,而是具有完備的責任能力。這類人,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例如,對神經官能症、變態人格、同性戀、性虐待癖、戀童色情,以及輕微精神發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患者,我國司法精神病學理論和鑒定經驗認為,其中大多數都具備完全的責任能力,這類人對其危害行為應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按照我國司法精神病學,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的主要種類有:⑴ 各種類型的神經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經衰弱、焦慮症、疑病症、強迫症、恐怖症、神經症性抑鬱等,但癔症性精神錯亂除外;⑵ 各種人格障礙式變態人格(包括器質性人格障礙);⑶ 性變態,包括同性戀、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戀童癖、性虐待癖等;⑷ 情緒反應(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反應性精神障礙);⑸ 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癮葯物中毒與戒斷反應;⑹ 輕躁狂與輕性抑鬱症;⑺ 生理性醉酒與單純慢性酒精中毒;⑻ 腦震盪後遺症、癲癇性心境惡劣以及其他未達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⑼ 輕微精神發育不全。二、在少數情況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也成為限制責任能力人甚至無責任能力人。 在司法實踐中,對性變態人中的露陰癖、窺淫癖、戀物癖者,因其自控能力往往有明顯的減弱,應評定為部分(即減輕)責任能力; 在極少數情況下,變態人格者是在病理信念的支配下實施危害行為的,其責任能力有所減弱甚至完全喪失,對此種變態人格者的危害行為應減免其刑罰或消除其刑事責任。 再如癔症中,也有極少數屬於病理激情發作、有明顯的意識障礙而實施危害行為的,其責任能力有所減弱(如有癔症性神遊),應減免刑罰或不負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的行政行為 發布:2025-07-01 16:50:13 瀏覽:175
金融法律知識講座講稿 發布:2025-07-01 16:50:12 瀏覽:152
在職行政法教授排名 發布:2025-07-01 16:38:22 瀏覽:928
北京法官黑 發布:2025-07-01 16:34:11 瀏覽:978
刑法非國家工作人員 發布:2025-07-01 16:34:10 瀏覽:9
霧燈法規 發布:2025-07-01 16:32:06 瀏覽:634
民法為市民社會的法 發布:2025-07-01 16:20:22 瀏覽:480
法律碩士法學題目 發布:2025-07-01 16:19:38 瀏覽:786
民法典體系邏輯 發布:2025-07-01 16:14:36 瀏覽:91
新刑法強奸 發布:2025-07-01 16:13:23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