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羅馬人政治與法律知識框架

羅馬人政治與法律知識框架

發布時間: 2022-02-24 09:17:51

❶ 評述古代希臘 羅馬的政治制度並比較其異同

[異同]

在古希臘城邦中,雅典是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制度的典型。雅典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年滿20歲的男性全權公民組成的公民大會,其常設機構是五百人會議,行政事務由執政官管理。斯巴達則是實行奴隸主貴族寡頭政治制度的典型,由一小批顯貴公民(貴族)統治。它有兩位世襲的國王,公民大會每年選出5名監察官對國王進行監督。另設有長老會議,由公民大會從年滿60歲的顯貴公民中選舉28名長老加上兩位國王組成,負責草擬法律。凡向公民大會提出的事項都須先經長老會議討論。長老會議實際上是最高權力機關,它不對任何人負責。斯巴達的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全權公民組成,除表決外,無其他權力(見古代希臘城邦政治制度)。

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實行奴隸主貴族共和政治制度。由顯貴公民、卸任的高級長官等組成的元老院(後來平民代表也可被選入)行使最高行政權,審查應交公民大會表決的法律草案和對高級長官的提名。日常的行政管理權由從屬於元老院的高級長官掌握。公民大會對法律草案只能通過或否決,不能修改、補充。帝國時期,羅馬實行奴隸主軍事獨裁政治制度。它又分為普林斯制(元首制)和多米那特製(君主制)兩個階段。在普林斯制階段,元首是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雖然共和國時期的國家機構這時仍基本存在,元首仍援用共和國的制度作為行使權力的依據,但元首的權力實際上基於軍隊的支持。所以普林斯制實質上是隱蔽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多米那特製階段,皇帝權力大為擴張,皇帝對臣民有生殺予奪之權,只對「神靈和歷史」負責(見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古羅馬的政治思想從淵源上受到希臘城邦政治思想的巨大影響。希臘城邦政治思想產生於城邦政治環境之中,具有極為鮮明的城市治理的烙印, 受到城邦范圍的局限,基本上是小型城市國家的政治理想和學說。隨著羅馬國家的不斷擴張,大范圍的管轄地域和復雜的人口構成,使得城邦政治的視野日益顯得狹窄,其局限性愈益突出。因而古羅馬的政治思想逐步形成與治理大國相應的學說和思想體系。
早期的羅馬城邦地域很小,成員構成簡單,其政治體制和法規政策與希臘城邦制度相似。成為大國以後,大量的新領土的居民以及不同地域大范圍流動的人口,均成為社會管理面臨的新問題,需要有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觀念。在這方面,羅馬國家採取了與過去不同的方式。
從城邦演變為大型帝國,必然導致政治思想的巨大發展和演變。成為大國以後,羅馬人的思想就極大地突破了早期城邦政治的局限。一方面繼承希臘城邦政治思想中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必須突破城邦政治的狹隘的和靜態的眼光,不分民族和地域統一安排公共生活,建立協調大型國家中社會關系的政治與法律機制。

[古代希臘城邦政治制度]
公元前8~前4世紀時期希臘地區以城市為中心的諸多奴隸制小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和統治方法。
概況 公元前8~前6世紀,由於社會生產力和商業的發展,奴隸制關系和自由民內部的階級日益分化,希臘各地建立了許多城邦。城邦一般由一個城市和附近的若干村落組成,面積不過百里,人口不過數萬,最多的也只有數十萬。城邦之間通常以結盟的方式保持政治、軍事方面的聯系,但原則上是獨立自主的。城邦的居民一般分為三個等級:①擁有公民權能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②沒有公民權的自由民;③沒有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的廣大奴隸。公民是城邦的統治集團,集體剝削和統治自由民和奴隸。由於希臘城邦是從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最早國家形態,城邦政治制度在形式上往往帶有氏族制殘余,如一般各城邦都有的貴族會議、公民大會等政權機構,便是從氏族長老會議、氏族部落全體成員大會演化而來的。剛建立的城邦政權往往掌握在氏族貴族奴隸主手中,實行氏族貴族專政,採用貴族共和、貴族寡頭等政體。在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城邦,工商業奴隸主領導和依靠自由民進行反對氏族貴族的斗爭,他們通過政變推翻氏族貴族的統治,以具有個人獨裁色彩的僭主政治取代氏族貴族的統治。當工商業奴隸主階級的勢力進一步壯大後,就以寡頭政治或較為廣泛的奴隸主民主政治來代替僭主政治。如農業城邦斯巴達實行奴隸主貴族寡頭政治,工商業城邦雅典奉行奴隸主民主政治。斯巴達和雅典為了爭奪在希臘的霸權,進行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前404),結果雅典失敗,奴隸主民主政治遭到削弱。與此同時,位於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崛起,國王腓力二世出兵打敗雅典、底比斯等組成的希臘聯軍,確立了在希臘的霸權。質繼者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帝國,沿襲波斯帝國的統治機構和制度,希臘城邦政治制度告終。
斯巴達的政治制度 斯巴達實行奴隸主貴族寡頭政體,由國王、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和監察官組成國家機構。①國王有 2個,分別由2個家族世襲。2個國王權力平等,往往互相牽制。國王平時主持國家祭祀,處理有關家族法案件;戰時,一個國王坐鎮國內,一個國王領兵外出作戰。②公民大會的實際權力不大,只是一個表決機關。幾年滿3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選舉長老會議成員和監察官,通過長老會議的提案。③長老會議實際上是最高權力機關,討論和決定一切國家大事,然後交公民大會通過,如不能通過,長老會議有權宣布公民大會休會。長老會議成員有30人,除 2個國王為當然成員外,其餘28人都是年逾六旬的貴族,任職終身,如有缺額仍須從年過60的貴族中補選。④監察官有 5人,由公民大會從貴族中選出。他們有監督和審理國王的不法行為、監督公民生活和鎮壓希洛人(即被斯巴達征服的部落居民)的反抗等權力。由於監察宮的權力不斷擴大,後來竟能代替國王主持長老會議和公民大會,成為國家的中樞機關。鎮壓希洛人是斯巴達首要和經常的任務,監察官上任時要舉行「宣戰」儀式,進行集體搜捕和屠殺,並由此形成一套軍事訓練制度。男童 7歲起就集中訓練,18~20歲的男青年須受軍事教育並參加屠殺希洛人的活動,20歲起成為正式軍人,直到60歲退伍。斯巴達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於公元前 6世紀中葉組成了伯羅奔尼撒同盟,控制了半島上的各邦,成為維護希臘貴族政治的堡壘。
雅典的政治制度 雅典以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著稱。這種政治是經過平民與氏族貴族的長期斗爭而逐步形成的。相傳公元前 8世紀氏族貴族執掌政權,公民分成貴族、農民、手工業者三個等級,唯有貴族才能擔任官職。此後,設立執政官、貴族會議和公民大會等機構。執政官初為1人,後改為3人(公元前7世紀中葉擴大到9人),由公民大會從貴族中選舉產生,一年一任,分掌內政、宗教、司法和軍事。貴族會議是最高權力機關,其成員均出身於貴族,任職終身,決定國家大事,推薦和制裁執政官,審判刑事案件。
公元前 6世紀初,平民與氏族貴族矛盾尖銳。公元前594年,首席執政官梭倫實行改革,除頒布「解負令」,取消債務抵押制度外,還規定:①按財產多寡把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二等級的公民有資格當選為執政官,第三等級的公民可擔任普通官吏,第四等級的公民無權擔任官職,只有參加公民大會的權利。②設立四百人會議和陪審會,由4個部落各選舉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為公民大會准備和提出議案並貫徹決議。陪審會的成員從四個等級的公民中選舉產生,享有監督權和表決權,遂成為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③按四個等級組織軍隊。第一、二等級提供騎兵,第三等級提供重裝步兵,第四等級提供輕裝步兵或在海軍服役。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political system of ancient Rome
公元前753~公元476年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和統治方式。古代羅馬政治制度分為 3個大的階段: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前509)、共和時代(公元前509~前27)、帝國時代(公元前27~公元476)。這 3個階段的政治制度具有不同的特點。
王政時代 古羅馬氏族制度解體並向城邦過渡的時期,其政治制度具有「軍事民主制」與國家雛形階段的歷史特點。傳說當時有7個「王」(rex)相繼統治羅馬,父系氏族是社會的基本組織。此時羅馬共有 300個氏族,每10個氏族組成 1個胞族(庫里亞),每10個胞族組成1 個部落(特裡布),共組成3個部落。3個部落共同組成「羅馬人民」或「羅馬公社」。管理古羅馬公共事務的機構帶有軍事民主制性質,主要有:①庫里亞大會,由全體氏族的成年男子參加,其任務是:決定戰爭,選舉包括「王」在內的高級官吏,對重大問題的議案進行表決。②元老院,又稱長老議事會,由羅馬 300個氏族的顯貴組成,協助「王」處理一些重大問題,並由它首先討論。③「王」,由庫里亞大會選舉產生,擁有軍事、審判、祭司等權,但無民政權。第六位「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執政時(約公元前578~前534),依靠平民的支持進行改革,促成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最終形成,把古羅馬的政治制度推進了一步。
共和時代 王政時代末,「王」塔克文暴虐無道,羅馬人憤而逐之。約於公元前 509年建立了由羅馬貴族掌權的共和國。共和時代早期,羅馬政權掌握在元老院、公民大會以及執政官、監察官等行政長官手中,逐步形成寡頭共和政體。貴族當政,平民無權,平民與貴族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平民終於取得了設立平民保民官和平民會議、擔任高級官職等一系列權利,促進了羅馬共和政體的不斷完善。其政治機構主要有:①執政官。共和時代始設,從森圖里亞會議(百人團會議)中選出2人,任期 1年,掌管最高軍事和民政權力。最初多為貴族獨占,公元前366年起始從平民中選出1人,任滿後可進入元老院。②公民大會。此時森圖里亞大會已取代了以氏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庫里亞大會。其職權是選舉高級官吏,決定是否對外宣戰,表決執政官提交的一切議案,但大會通過的所有議案須經元老院的最後批准始能生效。由於各等級投票數額不一,故實權掌握在少數貴族手中。③元老院。成員已由100人增至300人,最初為貴族壟斷,後卸任執政官及上層平民亦可加入。元老院是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總攬行政、立法、外交、軍事、財政、司法等大權,也是羅馬共和政體的代表者和維護者。並設有保民官、財政宮、監察官、司法官等。(見彩圖[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元老院會議])
公元前3~前1世紀,由於不斷進行對外擴張,羅馬已從一個蕞爾小邦發展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奴隸制大國。公元前 1世紀,經過多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和平民的反抗斗爭,羅馬共和國出現了嚴重危機,共和政體已不再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共和時代末先後出現了L.C.蘇拉和G.J.凱撒的獨裁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G.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於是屋大維確立了個人的專制統治,共和國宣告覆亡,羅馬從此進入奴隸制帝國時代。
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通常分為前期帝國(公元前27~公元284)和後期帝國(284~476),前期帝國採用普林斯制,後期帝國實行多米那特製。兩者本質一致,旨在建立軍事獨裁的專制帝國,但各有特點。
普林斯制 一般稱為元首政治(或元首制)。普林斯是拉丁文 principatus的音譯,意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普林斯制形成於奧古斯都在位時期(公元前27~公元14)。奧古斯都逐一戰勝政敵,結束了長期的羅馬內戰。他承襲凱撒的傳統,企圖重新確立個人的獨裁統治。但是,共和制在當時還有影響,維護共和政治傳統的社會力量依然存在,促使奧古斯都採取元 首政治的傳統方式。這種政治制度是古羅馬奴隸制國家從共和走向帝制過程中產生的,在政治上具有過渡性。
普林斯制的基本特點是:①公民大會、執政官、保民官、元老院等共和時代的國家機構名義上繼續存在,元首可以援引共和時代的政治制度為依據而擁有各項個人權力。②國家機構的原有職能逐漸變化,或被削弱(如元老院),或名存實亡(如公民大會),一些重要的職位為元首長期佔有,如奧古斯都連續多年擔任執政官,獲得終身保民官的職權,元首成為掌握實權的民政機關的主宰。後來元首還兼任大祭司長,在宗教事務中起主導作用。③普林斯制的主要支柱是軍隊,元首享有最高元帥的稱號,他不僅擁有指揮軍隊的最高權力,而且成為駕馭整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因此,元首政治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制。一般認為,奧古斯都就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元首政治形式上尊重元老院,故近代一些學者也稱羅馬帝國前期奉行的是元首與元老院的兩頭政治。
奧古斯都之後,前期帝國的歷代統治者繼續奉行普林斯制,皇帝的個人專制權力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的官僚體製得以確立與穩固。提比略在位時(公元14~37),援引「侮辱羅馬人民尊嚴法」來制裁任何非議皇帝的人。克勞狄一世統治時期(公元41~54),把奧古斯都時期的元首皇家辦事機構,發展為中央政權機構,奠定了羅馬帝國官僚機構的基礎。從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公元前14~公元68)經弗拉維王朝(公元69~96),至安東尼王朝(公元96~ 192),普林斯制確保了將近兩個世紀「羅馬的和平」,並為前期帝國的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時,普林斯制的社會基礎已不再是羅馬共和國時代的狹隘的城邦公民集團,而是廣袤帝國內的整個奴隸主階級。其中主要是大奴隸主階級,同時也包括了日益羅馬化的各行省奴隸主貴族。
公元 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了危機。從塞維魯王朝(193~235)開始,皇帝強化了個人專制權力,建立起更有力的獨裁軍事統治,企圖以此緩解帝國的政治危機。至「伊利里亞諸帝」統治時期(268~284),軍人專權發展到了頂點。3世紀的動盪局面,促使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由普林斯制逐漸向多米那特製轉變。
多米那特製 多米那特是拉丁文 dominatus的音譯,意為君主制。G.A.V.戴克里先繼位(284~305),把共和制的外衣完全拋棄,代之以公開的君主制。從此,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由普林斯制轉變為多米那特製。
多米那特製的特點是: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是「多米那斯」意為(主人、統治者);自詡其權力起源於神,其命令具有法律效力,對臣民擁有生殺予奪之權;采古代東方君主的宮廷朝儀。戴克里先統治時期,羅馬帝國被分成4個部分,由4個統治者共同治理,形成了「四帝共治制」的局面,但由戴克里先掌管全權。他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政體,鞏固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帝國,實施了行政、軍事、財政及幣制等多項改革。
多米那特製在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期(306~337)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君士坦丁襲用前朝的一套官僚機構和軍事制度,採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來取代戴克里先時期分封異姓王的「四帝共治制」,把羅馬帝國時期的君主專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其時,官僚機構急劇膨脹,共和時代的公職人員已不復存在,官員以效忠君主為最高職責。313年,君士坦丁頒布「米蘭令」,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態度,意在為君主制尋求理論根據,把宗教作為鞏固帝國統治的武器。330年,君士坦丁把帝國首都遷到古希臘城市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稱為「新羅馬」。此舉標志著多米那特製的最終確立。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476 年,日耳曼人廢黜了最後一個西羅馬皇帝,標志著奴隸制在西方的終結。東羅馬帝國則繼續奉行多米那特製,並延續了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在查士丁尼一世時代(527~565)還發展的相當充分。

❷ 羅馬帝國怎麼建立起一個強盛的帝國 論文題目 誰能給我一個框架啊 謝謝了啊

●儒略·克勞狄王朝

屋大維在位期間,不斷對外征戰。經過對西班牙北部部落的連年苦戰,在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從前16年起帝國出兵阿爾卑斯山東部和多瑙河上游,建立了雷蒂安和諾里克兩個行省。接著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建立潘諾尼亞和米西亞兩行省。羅馬在前12年到5年間經過連年征戰,征服了萊茵河到易北河之間的土地。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斷發生暴動。9年,羅馬將領瓦魯斯在鎮壓日耳曼人起義的條陀堡森林戰役中遭伏擊而全軍覆沒,以至於羅馬不得以放棄萊茵河到易北河間的土地。之後屋大維沒有進行大的征伐,隨後的百餘年是很長一段時期的穩定局面,稱之為羅馬和平時期。是五個地誇歐洲,亞洲,非洲之一.
屋大維在14年死後,傳位養子提比略。提比略加強皇權,取消了公民大會的立法權和選舉權,將近衛軍集中到羅馬以保衛皇帝,並制裁一切反對皇帝或是非議皇帝的言行,要求元老院只能和他發表相同意見。由於提比略獨斷專行,和元老院關系緊張,他於26年隱退到卡普里島,並在那裡統治羅馬近十年。在37年,提比略被近衛軍殺死在卡普里島。
提比略死後,近衛軍立卡里古拉為帝。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軍隊擁立皇帝。卡里古拉患有精神病,不理國政,沉迷於娛樂活動。並喜怒無常,經常處死人或沒收財產。他甚至任命自己的坐騎為執政官。40年,他在羅馬演講鼓吹個人獨裁,並神化皇帝。41年,卡里古拉被近衛軍殺死。
卡里古拉死後,近衛軍擁立他的叔叔年邁的克勞狄即位。克勞狄改革政權機關,建立了一套官僚體系。中央有三個部門,即秘書處(掌內政軍事外交)、財務處(掌財務)及司法處(掌法律),並提高騎士地位和將羅馬公民權授予行省居民,由此行省貴族也可以充任高級官員或是元老。克勞狄在位期間還修建了台伯河口的奧斯提亞港以及大規模的輸水管道。對外擴張方面,克勞狄又新征服了不列顛南部和茅利塔尼亞。54年,克勞狄被皇後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克勞狄死後,養子尼祿即位。尼祿是羅馬史上著名的暴君,不理國政,殘暴嗜殺,熱衷於娛樂、演戲、玩女人,以「偉大的藝人」自居。64年,羅馬發生大火,全城幾乎全部焚毀,尼祿反而在宮中吟詩歌唱,在大火過後又修建新宮,號為「金宮」。時流言尼祿放火以便建造新宮,尼祿為消除流言,以基督徒為替罪羊,大肆捕殺基督徒。由於尼祿暴政,各地反抗不斷,不列顛、高盧、西班牙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在巴勒斯坦更是爆發了猶太戰爭。此時,尼祿又到希臘進行長時間的藝術戲劇的巡迴演出,稱「希臘人是唯一能欣賞音樂的民族」。68年,西班牙地區的將軍加爾巴造反自立為帝,元老院立即承認加爾巴為帝,宣布尼祿為祖國之敵並判處死刑。尼祿在逃亡途中自殺。
●四帝內亂期
加爾巴稱帝後,由於年老體衰無力控制局面,導致各地將領擁兵自重。69年1月,下日耳曼總督維泰利烏斯稱帝,同時加爾巴被部下奧索所殺,奧索自立為帝。3月,維泰利烏斯出兵與奧索爭奪帝位,奧索戰敗自殺。7月,平定猶太人叛亂的將領韋帕薌稱帝。10月,韋帕薌擊敗維泰利烏斯,結束了內戰。
●弗拉維王朝
韋帕薌上台後帝國面臨危機,他首先鎮壓各地起義,其中70年,他的兒子提圖斯率兵進攻耶路撒冷,城破後屠城搶掠,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不計其數。為了彌補財政上的巨大赤字,他猛增稅率,提高行省的稅額,使他得到了足夠的錢來整頓軍事和內政。另外,韋帕薌統治時期大大加強了行省的地位。73年,他將各行省貴族加入元老院,並授予許多行省貴族羅馬公民權,使行省貴族廣泛參政。
79年韋帕薌死後,兒子提圖斯即位。提圖斯為政溫和,在他任內維蘇威火山爆發埋沒龐培城。提圖斯於81年去世,弟弟圖密善即位,傳言提圖斯為圖密善所毒死。圖密善專制獨裁,以「主上和神」自居,蔑視元老院。對外擴張方面,圖密善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但在對達西亞的戰爭中兩次失利,不得不送禮媾和。89年,圖密善借口支持叛亂,處死了一大批元老顯貴,招致眾人不滿。96年,圖密善死於宮廷政變。
●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期)

圖密善死後,元老院推舉參與政變的前執政官涅爾瓦為帝。涅爾瓦尊敬善待元老,元老院的權威得到一定恢復。但涅爾瓦相當不受軍隊和軍事統帥的歡迎。為了爭取軍隊支持,涅爾瓦在即位的第二年,挑選戰功卓著的日耳曼總督圖拉真作為養子,成功平息了軍隊的不滿。
98年,涅爾瓦去世後,圖拉真即位,他是第一個出身行省貴族的皇帝。圖拉真繼續執行涅爾瓦善待元老的政策,興建公共設施,並積極對外擴張,圖拉真時期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從101年起圖拉真就率兵入侵達西亞,至106年完全征服達西亞,設達西亞行省。圖拉真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式,宣布過123天的節,並建造圖拉真圓柱紀念。在105年,圖拉真佔領阿拉伯北部,設阿拉伯行省。114年,圖拉真並入亞美尼亞,設亞美尼亞行省。圖拉真繼續東進,擊敗了帕提亞軍隊,於116年佔領帕提亞首都泰西封。當年年底,圖拉真兵抵波斯灣,他是羅馬統帥中唯一一個到達過此地的。117年,圖拉真病重撤軍,設亞述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個行省。臨終前宣布哈德良為養子。
圖拉真死後,哈德良即位。哈德良轉攻為守,放棄了圖拉真在東方征服的土地,在北部邊疆修建連綿的邊牆一加強防守。哈德良將元首制向絕對君主制過渡,以自己的意志為最高法律。並大力加強騎士地位,使其成為一個專門的官僚階層。他還設立元首顧問會,直接對他負責,執行他的指令,命令法學家編成《永久剌令》,作為帝國的法律基礎,加強行省羅馬化,縮小行省城市和羅馬的距離。但在131年,哈德良禁止猶太人舉行割禮、過安息日和閱讀猶太律法引發了猶太人大起義,羅馬軍隊耗時3年,屠殺58萬猶太人,才把起義鎮壓下去,從此猶太人被迫流浪世界各地。138年,哈德良去世,病重時宣布安敦尼為養子。
安敦尼即位後,對外收斂邊境大體無事,對內勤政愛民與元老院關系良好。羅馬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161年,安敦尼去世。
安敦尼死後,帝位有兩個養子維魯斯和馬克奧里略繼承,這是羅馬史上第一次兩帝共治。馬克奧里略人稱「哲學家皇帝」,著有《馬上沉思錄》,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主要闡述者。維魯斯則是一個平庸的人。兩人登基時,帝國邊境形勢嚴峻,帕提亞在162年入侵亞美尼亞,維魯斯經過四年苦戰才擊退帕提亞人。接著又爆發了瘟疫,大量羅馬人死亡。167年,日耳曼人又入侵,兩位皇帝不得不率軍征討,由於財政拮據,皇帝賣掉皇冠上的珠寶以籌集軍餉。169年,維魯斯去世,帝國又恢復了一個皇帝的局面。馬克奧里略為減輕日耳曼人對帝國的壓力,允許他們定居帝國邊境,這為以後的蠻族入侵埋下了隱患。175年,東方還爆發了將領卡修斯發動的叛亂。平定叛亂後,馬克奧里略又開始了對日耳曼人的戰爭,試圖吞並波西米亞,但在即將成功時,180年馬克奧里略病死軍中。羅馬已經開始衰敗了。

❸ 古羅馬的政治與法律是什麼

古羅馬開國之際一度曾是王國,但是自老王去世之後,王位一直由元老院選舉產
生。 由於元老院的成員包括羅馬各大貴族的首領,此舉有效的保持了王國的穩定。與此同
時,羅馬 所有的男性公民都是公民大會的成員,享有投票決定財產歸屬、稅收等問題的權
利。大約是在 公元前五百年,羅馬成為共和國。行政官員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最高權力由
執 政官行使。但每次公民大會都要選舉兩名執政官,只有兩名執政官意見一致方才
可以 行使政令。不過在實際運作當中,很少發生執政官相互否決政令的局面。這主要
是因為 兩名執政官通常都是一文一武,文官管理國家,武將在外征戰。執政官每年改選一
次,在任期 間不得免職,但如被揭發劣跡則有可能遭到彈劾與審判。羅馬法還特別規定,當
羅馬面臨生存 危機的時刻,元老院和兩名執政官可以聯合任命獨裁者,指揮軍民
抗戰。獨裁者的權力不受任何節制,但其在位時間不得超過半年。由於公民大會通常只是每年
召開一次,確保 執政官不會濫用權力和監視獨裁者的一舉一動完全依賴於元老院。 共和國時
期,元老院成員從貴族首領擴展到知名學者和德高望重的前執政官。許多羅馬時期著 名的哲學
家、藝術家、科學家和歷史學家都曾經是元老院的議員,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加圖 和西塞
羅。元老院的聲望使其受到極大的尊敬。從外交國防到財政農工,執政官都必 須徵求
元老院的見解。在決定宣戰和官員任命上,元老院更是享有極大的特權。沒有元老院的 支持,
執政官也好,獨裁者也罷,統統寸步難行。影片角鬥士里皇太子的一句台詞 道盡
羅馬共和制度的全部:在共和國,權力盡歸於元老院。

❹ 歷史 古羅馬的政治與法律

1,不是,是進步.羅馬共和國後期,軍閥割據,內戰不斷,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自屋大維登基稱帝之後,國家安定,經濟發展.其實羅馬早期的共和制轉變成帝制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當羅馬貴族腐化墮落,變得軟弱無能時,元老院就無法維持他們的統治,國家的動盪使得人們期望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這種現象還出現在其他國家,如法國拿破崙稱帝,英國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都是在國家動盪不安時由共和制轉為帝制的典型. 2因為屋大維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實際上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維本人是元首、統帥、終身執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長,獨攬軍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權,實際上是皇帝。所以,屋大維樹立的元首制實質上是一種隱蔽的君主制,屋大維統治羅馬是羅馬帝國的開始。 3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4,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平民的利益,為後世留下了法律基礎。

❺ 古希臘和古羅馬民主政治和法治文明形成的原因

異同點總結:古希臘的

,但政治權力把握在少數男性公民手中,努力和婦女沒有同等權利,這種
在伯利克里時期達到鼎盛.
興起時由
拉斯坎人統治,森圖里亞大會(百人隊大會)是
.後來又
實行貴族民主制,每一年選舉兩位
;在帝國危難時期選舉
.後來進入
時期,就徹底進入了帝制,直至滅亡.
古希臘
的興衰和
,核心是古代西方的
.
古希臘、羅馬,被近現代西方視為

,其原因在於今天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部分源於古希臘、羅馬.
人類早期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羅
明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其發軔和興盛以海洋為依託,形成其"海洋文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使古希臘形成以"
"為特徵的
國家.為了保證
的獨立和發展,維護
的統治地位和利益,古希臘實行民主制
,強調公民的民主權利,以對內保持獨立,對外奪取異邦的財富和奴隸.
則憑借其強大的
,不斷征戰擴張;為維護其龐大的
,帝國皇帝強調法律的制定."海洋文明"的古希臘、羅馬的
、法制政治都與對外擴張有關.其民主制度和法制的理念,在

中被資產階級作為對抗封建黑暗的新的思想武器,成為新興資產階級構建
理想的重要理論依據.
古希臘政治上被稱為民主時代
所謂的「民主時代」,是指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這段時期.這一時代是古希臘世界的全盛時期,各
都得到繁榮的發展,而地處海灣、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業方面日益發達,並建立了
民主制.在雅典,國家不設國王,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公民大會,大會由公民抽簽產生,共同對國家事務進行商議.
2雅典的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
——
——民主制
2、民主制的確立:
——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
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
伯利克里改革——完善了民主制度
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
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4、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1)公民大會:
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2)五百人議事會:
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准備
;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3)民眾法庭:
日常
.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5、運行
集體領導、選舉制、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等
6、實質:
維護
統治的一種手段.
3評價:
創造性:
①民主的創舉(提供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民主運作的新方式)
②多數人參政(決策、選舉和群眾監督)
③推動
的發展(偉大文明的催化劑)
狹隘性:
①在民主范圍上非常有限;
②在民主性質上非常原始(
的產物)
抽簽選舉有可能導致
的濫用和誤用.
第7課
的政治與法律
了解
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
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
的含義
一般泛指公元前6世紀末羅馬國家形成至6世紀中葉
皇帝編篡法典為止的古代羅馬法律.
羅馬法不是一個法律文本,它包括法理和法律的兩個方面,是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2羅馬法的形成過程
——貴族
——帝制
3羅馬法的形成背景

》——開端(


民法大全》——總結(完備階段)
4羅馬法的基本特徵
按形式劃分:

按結構劃分:公民法、萬民法
核心內容: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遵循原則:自然理性
實施效果:為人民提供了行使 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依據
實質:維護
統治的工具
5羅馬法的地位及影響
1、地位:

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
.
2.影響:
①對古羅馬——鞏固統治
保護私有財產,鞏固了羅馬
統治的經濟基礎.調整
,維護社會秩序,保護統治階級利益.理論上承認公
力,有利於籠絡各階級.
②對後世——法律來源(是現代歐洲
的基礎;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
陪審制度;律師制度;訴訟制度;「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價值觀等
6從羅馬法看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羅馬法在調節社會生活、解決社會沖突、維系
統治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表明,法律的突出價值是維系社會秩序.
此外,與
比,它的價值還體現在:提高國家的
,保障
,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各種社會關系,鞏固國家政權,進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希臘
2、
的地理環境是山多地少,港灣眾多,利航海,促進
發展.
3、所謂「城邦」是指希臘的一種國家形態,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若干村落.
4、
的主要特徵是
,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5、雅典的
是先後經歷了

、民主制.
6、梭倫為雅典民主制奠定基礎,克里斯提尼最終確立了民主制.
7、雅典民主制的機構主要有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
8、雅典民主制的特點是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9、雅典民主制創造出在法治基礎上的
制、
、比例代表制、任期制等.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經驗.
10、所謂「公民」是指有資格參加公民大會的本邦的男性公民.
11、雅典民主制的實質是奴隸制下的直接民主,少數人的民主.
羅馬
1、古羅馬的政制:君主制,貴族
,
制.
2、羅馬法的開端是《
》,它是第一部
.
3、《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的完結.
4、從形式上分,羅馬法可以分為

.
5、羅馬法對後世尤其是西方的法律有深遠影響
它是
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❻ 古羅馬共和國 特徵及羅馬法律體系

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也有觀點主張尤利烏斯·愷撒擔任終身獨裁官的公元前44年作為共和國的結束時間。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 。部族大會由平民和貴族構成。

羅馬法

羅馬法

羅馬法,狹義上說是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所制定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羅馬法的系統推廣歷史開始於東羅馬帝國時期,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之後東羅馬帝國自我封閉,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大陸進入文化文明相對黑暗的中世紀,羅馬法的主體一度失傳超過600年之久。但是隨著羅馬法完整文獻的出土和文藝復興的思想,羅馬法成為整個歐洲大陸各個勢力爭相研究和推廣的對象。文藝復興後的以古羅馬法研究為基礎而建立起的歐洲法律體系,也被稱之為「公共法」(ius commune)或者「民法」(Civil Law),被視為整個歐洲文明共有的財富,以示與公元六世紀前的古典羅馬法的區別。廣義的羅馬法可以包括民法的這一層含義。

體系特點
羅馬法是現今許多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所謂的「民法」就起源於羅馬法。在歐洲的大陸法系國家以及南美洲的許多國家都因為法國民法典而與羅馬法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適用普通法系統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在如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等較晚出現的政治區域,羅馬法的影響比較小。但是在英國本土,羅馬法雖然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是卻是法庭歷來不敢公開忽視的重要法理論據。英國蘇格蘭地區至今仍然是民法(羅馬法)與普通法的混合體系。

羅馬法的起源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49年)。在此之後,羅馬法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經過數千年的歷變,形成了今天許多國家的法律的基石。

例如,羅馬法提出了契約和侵權行為的不同之處。而在此之前(如古代希臘法),契約的不履行被簡單地視為一種侵權。另外,羅馬法也提出了佔有(一種事實狀態:某人擁有某種物體)與所有權(一種權利:某人可以對物體做任何行為)的區別。還有,現代的契約概念就來源於羅馬法中的合意規定。

羅馬法分為本國國民所適用的「市民法」以及使用與外國人的「萬民法」,後者就是現在的國際私法的起源。

羅馬法反映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現實。羅馬執政官保證了法律能夠適應一個迅速膨脹的帝國不斷變化的需求。但是,這種變化仍然是在傳統的價值體系下完成的。執政官並不重新修改法典,而是通過新的解釋或者修訂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對傳統的依賴以及對變動的懷疑態度正是羅馬人的思維特點。

羅馬法幾乎完全不涉及行政法或者刑法等問題,同時也有大量關於宗教、奴隸制的不再對現今世界有用的材料。但是羅馬法作為一個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體系,至今仍然影響幾十個國家的幾億人口,毫無疑問是古典文明和人類文明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民法大全
狄奧多西二世皇帝於公元438年將帝國的法律匯編成《狄奧多西法典》(Codex theodosianus)。這部匯編只是把君士坦丁大帝(306年-337年)之後的歷任皇帝所簽署的憲令進行匯集。一個世紀後,查士丁尼大帝對大部分羅馬法進行了重新整理匯總,編纂成一部有四部分構成的《民法大全》(Corpus Iuris Civilis,又譯作「國法大全」)。該法典是羅馬法的集大成者,也是羅馬法在歐洲大陸幾乎完全失傳數百年後,突然又得以被重新重視和研究的主要原因。

第一部分為《法典》(Codex),收集了自哈德良皇帝(117年-138年)以後的各代皇帝敕令。近現代法律學術文獻引用習慣簡寫為 C。
第二部分為《學說匯纂》(Digesta或Pandectae),收集了羅馬帝政時代被賦予「解答權」的法律學者們的學說。這一部分共有50卷,費時3年,於533年完成。這部分也是該書在文藝復興前重新出現在歐洲大陸後,歷代學者研究的重點。與其他三部分最大的區別是,這部分的編寫往往引用了大量互相並不兼容的羅馬法學家的觀點,從而使後人能夠非常深入了解羅馬法的歷史與發展。然而由於編輯者時間倉促,而且全部是希臘語母語的工作人員,從事的卻是當時已經有數百年歷史的純拉丁文編輯工作,所以也經常被後代研究者詬病其編寫水平。這部分近現代法律學術文獻引用習慣簡寫為 D。
第三部分是皇帝命令編輯的一本法學入門教材《法學階梯》(Iustiniani Institutiones),這部教材主要是基於公元二世紀的法學家蓋亞斯 (Gaius)編寫的同名教材,到今天仍然作為羅馬法學生的使用書籍之一。該書有四卷構成,旨在對學習羅馬法的學生提供一個概覽。與普通教科書不同,該書的內容在某些時期曾經被賦予了法律的效力。近現代法律學術文獻引用習慣簡寫為 I。
第四部分是查士丁尼死後,法學家們整理其在位期間頒布的憲令,定為一編,名為《新律》(Novellae Constitutiones Justiniani)。《新律》共收有百餘條,以希臘文和拉丁文兩種文本行世,流傳至今的有152條。近現代法律學術文獻引用習慣簡寫為 N。
在整個編纂工程完成之後,任何對於《民法大全》的評論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

羅馬法的發展被分成三個歷史時期: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第一個時期即法律訴訟(legis actiones)時期包括王國及共和國的初期。公元前3世紀羅馬法進入程序訴訟(formulas)時期。從元首制羅馬帝國早期開始,羅馬法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法律認知(cognition)時期。

1583年,法國法學家丹尼斯·高第弗洛依首次使用《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來指稱包括《新律》在內的查士丁尼編纂的全部法典。

後世影響
《民法大全》成書之時,西羅馬帝國已經由於多次野蠻民族的入侵而滅亡,整個歐洲大陸陷入了被稱為黑暗時期的中世紀。東羅馬帝國隨後封閉國界和文化交流,開始向拜占庭文化過渡。在歐洲本土,羅馬帝國的司法體制被徹底顛覆,由於沒有推行羅馬法的法庭,很快歐洲也就再也找不到學習羅馬法的學生。而由於當時書籍的價格昂貴之極(有說法說一套《民法大全》的價值相當於全國最豪華的一幢別墅),《民法大全》雖然流傳到了以前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區域,卻沒有被妥善保存,消聲匿跡了數百年。歐洲大陸無法可依,也無人懂法。

直到公元十一世紀,一套完整的《民法大全》在現在義大利北部的某處古建築被偶然發現,讓歐洲大陸重新了解到了已經失傳的歷史和法律。羅馬法學習之後成為歐洲高等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世界最早的一批大學,包括博洛尼亞大學,創立的時候往往只有兩個專業:神學和法律。而法律學習的正統就是羅馬法,首選典籍就是《民法大全》。

在此之後的數百年間,《民法大全》被列入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學生必讀書目之中,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法學著作之一。有個比較老的說法是,世界上傳印閱讀最廣的書,第一是《聖經》,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稱「法律聖經」。19世紀德國法學家耶林,說羅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頭一次以武力,再一次以宗教,末一次以法律。

❼ 古羅馬的政治與法律

古代羅馬國家創建於公元前8世紀中期,起初只是台伯河畔的一個小城邦。2000多年前,古代羅馬國家吞並了整個地中海地區,勢力范圍東至兩河流域,西至不列顛,南抵北非撒哈拉沙漠,北至多瑙河,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成為古代世界史上赫赫有名的羅馬大帝國。

一、古羅馬帝國取得政治法律文明成就的主要原因

1、海上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發達。古羅馬沒有形成一個像中國一樣「重農抑商」的社會,與其海上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發達有關。古羅馬面臨風平浪靜的地中海,從古至今都是南歐與西歐地區、亞非地區便利的海上通道。古羅馬經商的人很多,商業活動頻繁而普遍。以經商佔主導地位的「商業社會」長期存在,市民社會比較發達。

經商的人必須能寫會算,了解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習慣和法律,要有文化。這種商業社會的模式推動了數學和市民社會的法律(民商法)的發展,而數學和法律正是以理性思考為基礎的。

2、民商法的發達。公元前450年古羅馬頒行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公元530年至533年查士丁尼皇帝主持編訂的《國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學說匯編》、《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即法學階梯)等66冊和查士丁尼死後法學家編篡的《新律》24條)成為大陸法系的鼻祖。大陸法系又稱為羅馬法系、民法法系,對後世影響深遠。古羅馬的市民們樂於通過訴訟解決糾紛;辯護士勇於在庭辯中對每一項法律規則進行討論與爭鳴;法官精於公正的審判與裁決;法學家們善於窮經皓首地著書立說,對法學理論進行概括、抽象與反思。這些推動了羅馬法的完善。

3、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和凝聚力的古羅馬共和政體,成功地推進了民主法治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造就了地中海沿岸城邦國家的多國林立。城邦國家的多國林立也意味著外敵很多。為了生存,羅馬城邦必須團結整個羅馬的平民階層,團結全體人民一致對外,否則就有被外族異邦消滅的危險。任何一個實行貴族獨裁、排斥平民利益的國家都可能在外敵與內患的聯合打擊之下消亡。「戰國爭霸」、「多國分治」的政治格局,決定了城邦國家必須實行共和制才能夠生存下去。共和制能夠有效地讓羅馬城邦爭取到更多的同盟,獲得比單純的君主獨裁政體更強的實力。羅馬共和國成功地利用政治制度,把國家內部矛盾降到了最低點。

古羅馬的歷史是公民權逐漸擴大的歷史。賦予自由民選舉權和參政權,讓平民分享戰爭的成果,是治國的最佳選擇。這不僅與群雄爭霸的戰爭有關,而且與古希臘時期民主思想、法治思想的影響有關,最終在歐洲培育出了現代民主法治的理念。公元前494年羅馬就設立了保民官。公元前367年,羅馬平民就有權利當選為執政官,隨後獲得了進入元老院的權利。羅馬共和時期的民主制度高度發達,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權分立,相互制衡,有人把這種制度視為現代議會制度的淵源。

二、古羅馬民主共和制的啟示

古羅馬人用「共和國」概念表示他們的城邦國家。「共和」一詞來源於拉丁語res 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務」。當然,古代羅馬國家的共和國概念與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國概念是有區別的。現代意義的「共和制」與「君主制」相對立,共和制是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而古代羅馬的「共和國」並不排斥君主制,「共和國」是君主制、貴族制和平民制相結合的混合形式,「共和國」可以是少數人統治的,也可以是多數人統治的。羅馬的統治者,無論是國王或者民選的執政官,還是皇帝,古羅馬作為一個國家始終是respublica,可見,古羅馬人心目中的「共和國」即「國家」。

在古羅馬這樣的城邦國家裡,人民即為公民集體,相對於同時代其他類型的國家,城邦國家公民的地位和利益比較高。古羅馬人早就認識到,國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參觀「古羅馬市場」的古跡時,羅馬大學研究古羅馬歷史文化的瑪利亞教授介紹說,古羅馬市場始建於公元前,在這里逐步建成了交換產品的集市、店鋪、廟宇和宮殿,形成了城市貿易和市民社會活動的中心。古市場常常舉行長老院、平民會議,舉行法官選舉、宗教禮儀和執法活動,是市民和長老院在一起議政、商討國事的場所,也是買賣交易的場所,具有多種功能。這使我們對「市場」的功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古羅馬歷史上的民主共和傳統,使我更加理解了為什麼近代義大利政體選擇的是議會制共和制而不是總統制共和制。

海上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發達使得古羅馬強大,強大後的羅馬迅速走上了軍事擴張的道路。對外戰爭為解決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提供了契機。羅馬的貴族需要團結平民抵禦外敵,維護人身自由和安全,因為戰鬥力主要來自平民士兵。平民利用這一點,在外敵入侵的緊要關頭向貴族施加壓力。在戰爭威脅面前,貴族不得不妥協,向平民開放各級職官,減輕平民士兵的債務負擔。

羅馬的貴族和平民還聯合起來對外掠奪,剝削和奴役外邦人,這是他們的共同利益所在。平民的土地和債務問題大部分都是靠對外掠奪解決的。平民獲得的土地和清償債務的大量資金,大多來自對外掠奪。對外掠奪戰爭有效緩和了平民和貴族兩等級間的矛盾沖突,減輕了國家擴張的經濟壓力,為羅馬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質基礎。

經常行走在羅馬的大街小巷,我對「條條道路通羅馬」有了感性的認識。我們腳踏的小方塊黑石鋪成的大道,許多都是古羅馬的遺存。羅馬每征服一個地方,就修一條軍事大道通到羅馬,給羅馬帝國運回大量的財富、戰利品和奴隸。奴隸制的發展為經濟繁榮提供了廉價勞動力,改善了自給自足的小農階層的經濟地位。穩定的商人和自耕農集團形成了公民大會,這是民主政治的基礎。「羅馬共和國」全體公民的民主自由,依賴於對外不斷地掠奪土地、財富和奴隸。經濟繁榮、民主共和制度和戰爭的勝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謂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平等、自由,都是要看對象的。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必須依賴於國家實力的保障和市場的發達。人類形成普適性的自由、平等、人權、法治的觀念是長期的歷史過程。

羅馬古代共和制並不意味著是先進的。古羅馬人對外擴張,統治其他民族的歷史現象,並非產生於君主制(王政)時期,而是產生於「共和國」時代。正是羅馬共和時期的「民主共和制度」推動了羅馬國家的對外擴張。城邦國家的民主共和制是從原始社會發展來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國家」。事實上,君主制晚於城邦國家民主共和制度出現,應該是更先進些。歷史表明,古代共和制國家被君主製取而代之,是歷史的進步。古希臘和古羅馬諸城邦國家的滅亡,隨後君主專制國家的盛行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一個國家有沒有經歷過古代共和制,經歷的時間長短,有沒有達到盛世;這個國家在古代有沒有關於民主法治的思想、理論和傳統,對於該國的政體模式、國家結構形式的選擇卻是至關重要的。

古羅馬帝國存在共和、民主與奴隸制、君主制並存;侵略擴張與商品經濟同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共生的現象。古羅馬的歷史說明,共和制有可能與君主制並存,君主制也可能有民主的成分。當代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主要是以國家元首的頭銜及產生方式做區分,未必和民主的程度成正比,古羅馬帝國的體制似乎早就說明了這一點。

常言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羅馬城建築設計和建築技術的高超精湛,其所達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羅馬在政治法律文明方面的成就和影響也不是一天鑄成的。

❽ 古希臘與古羅馬民主政治差異的原因

古希臘發展到雅典的伯里克利時,所實施的是「直接民主」,即所有「公民」都有參政權(先不論「公民」的定義和今天完全不同……)。但直接民主制度的特點,即國家的幅員絕對不大,而古希臘確實也是一個個的「小城邦」所構成的。對於實施直接民主的雅典城而言,他們所在乎的只有他們自己城內的公民,其社會是個十分封閉與排外的特性;所以當雅典建立起他們的「帝國」,只採取名義上的「同盟」,但其他同盟國卻必須向其納貢,非雅典城邦是無從參與整個同盟的決策的。

古羅馬從共和時期開始,是採行某種「君主 – 貴族 –人民」的三軌混合制度。執政官具有「君王」的權柄,但任期只有一年;元老院則是「貴族/寡頭」政治的代表,是保守與穩定的勢力;「護民官」則只限於平民來擔任,擁有法案的「否決權(Veto)」與「人身神聖不可侵犯」的特權,並能夠召集「人民大會」。因此您所提到的古羅馬民主,或許就是指這權力架構中的三分之一的「人民大會」,而這「三分之一」須與其它的兩種勢力抗衡。

由於羅馬共和是在軍事戰火之中所誕生的,立國以來要不斷與接壤外族戰斗,於是他們採取了真正的「同盟」策略,讓外族的權貴階層進入羅馬元老院,合為一體,分享整個「拉丁同盟」的完整權力,和古希臘各種「同盟」那種「唯一國獨尊」完全不同。因此羅馬共和,拉一派打一派,被拉入同盟的外來勢力,最後也樂於認同這個羅馬城為中心的新國度,愈打國土愈大、愈強大。到漢尼拔戰爭時期,即使義大利全境大多淪陷,但拉丁同盟的凝聚力發揮作用,最後羅馬便反敗為勝,不能不說是這種「兼容並蓄」的特殊制度所造成的。

然而到了共和末期,時代變遷,軍事抬頭(原本羅馬是「公民兵」,但後來征戰多了,馬略將士兵改製成了職業軍人,「軍/民」自此分家),因此人民這一派的勢力逐漸衰退,護民官的選舉也變成巨頭所能操控的,最後進入了「帝國」體制,所謂的「民主」其實已形同虛設,雖然初期皇帝仍謙虛地以「第一公民」自稱。

❾ 古羅馬在史學,自然科學,文學方面有啥貢獻啊急

文學:1、加圖是拉丁散文的開創者,代表作《創始記》《農業志》
2、西塞祿的文體被譽為拉丁文學的典範
3、凱撒的《高盧戰記》和《內戰記》文筆洗練流暢,也被視為拉丁文的範本
4、安德羅尼庫斯是羅馬歷史上第一個詩人,首次將荷馬史詩《奧德賽》譯成拉丁文,並改編了希臘的悲劇和喜劇,使其在羅馬流傳。
5、屋大維統治時期被稱為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著名的詩人有維吉爾、賀拉西和奧維德。維吉爾著有牧歌和農事詩,生動描繪了義大利的田園風光和農民的生活場景;賀拉西的《頌歌》堪稱抒情詩的榜樣,《諷嘲集》和《書簡集》則是教諭詩的範本;奧維德擅長寫作愛情詩,他的《變形記》是古代神話的寶庫

史學:1、加圖的《創始記》,他是羅馬史學的奠基者。
2、波里比阿《通史》,具有重要價值
3、薩路斯提烏斯的《喀提林陰謀》《朱古達戰爭》對於研究共和後期羅馬史實有重要價值
4、凱撒的《高盧戰記》和《內戰記》也是研究共和後期以及高盧和日耳曼人歷史的重要資料
5、李維的《羅馬建城以來的歷史》資料豐富,記述了自羅馬建城至屋大維時代的歷史
6、塔西陀的《編年史》《歷史》和《日耳曼尼亞志》深刻揭露了羅馬專制政治的黑暗和腐敗,對於後世反對專制統治有著強烈影響
7、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取材豐富,文筆優美,浸透著英雄史觀;斯韋東尼阿斯的《羅馬十二凱撒傳》是從凱撒到圖密善的傳記匯編;他們的著作開創了西方史學傳記體的先河
8、阿庇安用希臘文寫成的《羅馬史》開創了類似「紀事本末體」的寫法,並且他注意到了歷史事件的社會經濟根源
9、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對於亞歷山大東侵活動做了翔實而生動的記載

自然科學:1、老普林尼的《自然史》 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涵蓋了當時幾乎所有的知識
2、科魯麥拉的《論農業》 不僅涉及了農牧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還論述了社會經濟關系
3、屋大維時期曾編制了地圖。希臘人斯特拉波編著的《地理學》總結了當時西方所積累的地理知識,還繪制了一幅包括歐洲、亞洲和非洲的世界地圖
4、托勒密所著的《天文學大全》繼承並發展了地心說天文學體系,其學說統治歐洲達1400多年
5、蓋倫的著述對於解剖學、生物學、病理學和醫療學等均有建樹,長期在西方醫學界被奉為經典
不知道夠不夠,比較簡略

❿ 古羅馬政治思想特點對當代中國思想文化建設的啟示及借鑒意義

古羅馬的政治思想從淵源上受到希臘城邦政治思想的巨大影響。希臘城邦政治思想產生於城邦政治環境之中,具有極為鮮明的城市治理的烙印, 受到城邦范圍的局限,基本上是小型城市國家的政治理想和學說。隨著羅馬國家的不斷擴張,大范圍的管轄地域和復雜的人口構成,使得城邦政治的視野日益顯得狹窄,其局限性愈益突出。因而古羅馬的政治思想逐步形成與治理大國相應的學說和思想體系。
公元前500年左右,羅馬建起了獨立的城邦。早期的羅馬城邦地域很小,成員構成簡單,其政治體制和法規政策與希臘城邦制度相似。最初國王擁有最高權力,貴族組成的咨詢委員會和城邦的民眾大會對國王只有一定的約束力。後君 主政體被廢除,最高權力轉到兩名執政官手中。執政官由選舉產生,任期一年。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機關,主要由貴族組成,也接納部分平民。初步形成城邦共和國體制。隨著對外征討的接連勝利,不久羅馬征服了周圍各個民族,控制了亞平寧半島的幾乎所有土地。這時,羅馬佔領了所有的希臘城邦從未取得過的如此廣大的領土。統一了半島之後,羅馬國家開始形成,國家的管理范圍和管理體制均大大突破原有城邦的框架。過去在城邦范圍內沒有或者很少碰到的問題層出不窮地凸現了出來。例如新居民的身份問題在過去不是主要問題,因為城邦狹小,人口相對穩定。而成為大國以後,大量的新領土的居民以及不同地域大范圍流動的人口,均成為社會管理面臨的新問題。毫無疑問,在小國寡民條件下形成的治國治政方式就顯得落後了,需要有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觀念。在這方面,羅馬國家採取了與過去不同的方式。例如,羅馬國家對待義大利其他民族的做法很開明,准許新擴展領土內四分之一的居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其餘居民享有拉丁公民權。所有的人都享有人身自由。以後,羅馬國家接連征服並吞了馬其頓、希臘、小亞細亞諸國等,於公元前31年並吞埃及,從而成為版圖遼闊的大帝國。
從城邦演變為大型帝國,必然導致政治思想的巨大發展和演變。成為大國以後,羅馬人的思想就極大地突破了早期城邦政治的局限。廣闊的領土地域,復雜的人口構成,重疊交織的利益關系以及不同地域人們社會交往的不斷密切,要求羅馬人以更為寬廣的視野來看待社會的組織和國家的治理問題。一方面繼承希臘城邦政治思想中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必須突破城邦政治的狹隘的和靜態的眼光,不分民族和地域統一安排公共生活,建立協調大型國家中社會關系的政治與法律機制。
在向大國轉變的過程中,羅馬國家最有影響的政治思想流派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看到了國家的擴大,群體的增加和利益結構的復雜化。在政體制度方面,主張最好的政體是混合政體,也就是由平民、國王和貴族組合而成的政治制度。混合政體可以容納更多的社會群體。他們還認為社會就是一個互助互愛的團體,人們不應劃分地域和身份的差別,提出建立「世界邦國」是合理的。這些主張與社會群體的擴大以及政治組織結構的復雜化相適應,有利於建立大國社會的和諧關系,為羅馬國家出現法治、自由、平等、契約、義務等思想和法律原則奠定了基礎。斯多葛派在羅馬國家政治思想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思想主張深深地打上了大型國家崛起的歷史烙印。
古羅馬政治思想集大成者是西塞羅。西塞羅生長於羅馬國家走向最強盛的時期。因此他的政治法律學說必然地擁有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標記,極大地擺脫了城邦政治學說的局限性。西塞羅集斯多葛派理論、自然法和契約論思想於一身。認為自然法是最高的理性。國家產生於人類的契約,是人民的共同的結合體。他所講的人民就是國家領土上的公民,而不是受到重重身份限制的城邦市民。西塞羅明確主張人是理性動物,人人平等。國家法律必須體現理性,維護人民的利益,使人人共享法律正義。他所提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正是大國維護統一的社會秩序、凝聚社會共識所需要的。這種觀念突破了小型組織依靠倫理和慣例也能維持運行的固有限制。在政體制度上,西塞羅主張共和制政體,他講的已不是希臘的城邦共和制,而是領土廣大、有多重管理層級、擁有多種群體公民參與的大國治理模式。
羅馬國家的治理模式到公元2—3世紀,出現成型的法治模式。例如著名的5大法律學家,他們都從統一法律主體的角度來界定公共規則,其編纂的法典跨越地域壁壘,確定統一主體,打破傳統身份差異,突出法律是公共規范的特點。這就構成大型社會調節秩序和行為的基礎。特別是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了公法和私法劃分的思想,他認為公法是與國家組織有關的法律,私法是與個人利益有關的法律。從而進一步明確了羅馬國家公權和私權的分別。無論是公權還是私權均依據法律建立相互的關系。應當承認,這種劃分與復雜的國家結構、公共管理分工和社會群體利益結構有關。無疑,依靠統一的公共規范調節社會關系,消除地域和身份壁壘,正是羅馬國家治理復雜的公共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

熱點內容
農業部農葯管理條例實施辦法 發布:2025-05-23 16:03:07 瀏覽:783
被起祈後還了欠款還有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3 15:54:33 瀏覽:871
中原法院傳票 發布:2025-05-23 15:28:50 瀏覽:142
下班時間開會有沒有違反勞動法 發布:2025-05-23 15:14:49 瀏覽:655
勞動法里試用期社保繳納規定嗎 發布:2025-05-23 15:14:16 瀏覽:765
李建偉民法下 發布:2025-05-23 15:09:24 瀏覽:579
廣東湖北行政法學年會 發布:2025-05-23 14:49:41 瀏覽:273
勞動法代課教齡 發布:2025-05-23 14:49:31 瀏覽:275
高校基層工作條例 發布:2025-05-23 14:40:06 瀏覽:95
越南民法期限 發布:2025-05-23 14:25:08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