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後原強制措施還有法律效力嗎
㈠ 公安機關使用強制措施後,無罪釋放人員,是否有過錯
您好,如果有確切證據證明該案人員沒有犯罪行為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時,可以予以釋放的!
㈡ 一審判無罪後檢察院抗訴那麼在押人員能否被釋放
一審判無罪的,法院應該在宣判後立即將被告人釋放。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 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無罪,如果被告人在押的,應當在宣判後立即釋放,與檢察院是否進行抗訴無關。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一百三十四條 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無罪、不負刑事責任或者免除刑事處罰,被告人在押的,應當在宣判後立即釋放。
被逮捕的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變更強制措施或者予以釋放:
(一)第一審人民法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單獨適用附加刑,判決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
(二)被告人被羈押的時間已到第一審人民法院對其判處的刑期期限的;
(三)案件不能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審結的。
㈢ 輔警開具的強制措施憑證有法律效力嗎
拒不參加學習,也不接受考試的(如果不處理),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公告其機動車駕駛證停止使用。
機動車駕駛人在一個記分周期內累積記分達到12分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扣留其機動車駕駛證。機動車駕駛人應當在十五日內到機動車駕駛證核發地或者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參加為期七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學習。機動車駕駛人參加學習後,車輛管理所將在二十日內對其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考試。考試合格的,記分予以清除,發還機動車駕駛證;考試不合格的,繼續參加學習和考試。拒不參加學習,也不接受考試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公告其機動車駕駛證停止使用。
㈣ 變更強制措施法律條款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變更強制措施法律條款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十九條到第八十三條。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十九條
對人民法院決定逮捕的被告人,審判人員必須在逮捕後的二十四小時內進行訊問。如果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應當報經院長批准後,變更強制措施或者立即釋放。立即釋放的,應當發給釋放證明。
第八十條
對已經逮捕的被告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變更強制措施:
(一)患有嚴重疾病的;
(二)案件不能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審結的;
(三)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第八十一條
對已經逮捕的被告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變更強制措施或者釋放:
(一)第一審人民法院判處管制或者宣告緩刑以及單獨適用附加刑,判決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
(二)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期間,被告人被羈押的時間已到第一審人民法院對其判處的刑期期限的;
(三)因進行司法鑒定而尚未審結的案件,法律規定的期限屆滿的。
第八十二條
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應當變更強制措施,決定逮捕:
(一)已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被告人,違反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的規定,不逮捕可能發生社會危險的;
(二)具有本解釋第六十六條第(三)項規定的情形而未予逮捕的被告人,疾病痊癒或者哺乳期已滿的。
決定變更強制措施,予以逮捕的,應當通知負責執行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公安機關。
第八十三條
對被羈押的被告人需要變更強制措施或者釋放的,應當將變更強制措施決定書或者釋放通知書送交公安機關執行。
㈤ 刑事拘留期間不予變更強制措施的法律依據
法律依據:
根據《警察法》
第九條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經盤問、檢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該公安機關批准,對其繼續盤問:
(一)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
(二)有現場作案嫌疑的;
(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四)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
對被盤問人的留置時間自帶至公安機關之時起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並應當留有盤問記錄。對於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通知其家屬或者其所在單位。對於不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立即釋放被盤問人。
(5)釋放後原強制措施還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可以變更強制措施的情況:
《刑事訴訟法》
第九十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如果發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撤銷或者變更。公安機關釋放被逮捕的人或者變更逮捕措施的,應當通知原批準的人民檢察院。
第九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辯護人有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收到申請後,應當在三日以內作出決定;不同意變更強制措施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㈥ 判3緩3 一審判決 是當天釋放還是 要過上訴期釋放回答最好給出法律依據
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一審宣判後,已無須再予關押。如果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前,犯罪分子仍然在押,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先作出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改為監視居住或取保候審,並通知有關的公安機關,待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再依法由公安機關將犯罪分子交其所在單位或者基層組織予以考察。
㈦ 變更強制措施後拘留釋放法律依據
實踐中,某地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由刑事拘留變更為監視居住後,在未解除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情況下再次對其刑事拘留的行為是否違反《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可先行拘留」的規定,公安機關在對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轉監視居住後,發現其涉嫌多次作案、結伙作案,對其再次刑事拘留的做法並不違法。另一種意見認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採取監視居住的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即應依法逮捕」的規定。公安機關在對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轉監視居住後,發現其又涉嫌其他犯罪,變更強制措施,實行刑事拘留並即將提請逮捕的做法,違反了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的規定。 筆者認為,對同一犯罪嫌疑人在未解除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情況下,因不同的犯罪事實能否再次刑事拘留,雖然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但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規定了刑事拘留的條件:「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據此,關於刑事拘留的條件,可理解為有兩點:一是罪該逮捕,是指被刑事拘留的人所犯罪行的嚴重性已經達到了應當逮捕的程度;二是情況緊急,情況緊急是指有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之一,來不及按正常程序辦理逮捕手續,必須採取緊急措施的。作為公安機關講,逮捕需檢察院批准,刑事拘留只需縣級以上公安局長批准即可,公安機關在緊急情況下選擇:先刑事拘留,再辦逮捕手續,為破案爭取時間。因此,按照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可先行拘留」的規定,對「先行拘留」應是指對於現行犯或有重大嫌疑分子,在緊急情況下,來不及辦理逮捕手續而又需要馬上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才能適用。而前述犯罪嫌疑人在已被監視居住的情況下,盡管多次作案、結伙作案,但不符合先行刑事拘留的法定條件。而且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的規定,如果對其監視居住尚不足以防止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依法直接逮捕。(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檢察院)
㈧ 緩刑一般是判決結束後當庭釋放嗎
根據法律規定,在我國當事人判緩刑是可以當庭釋放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單獨適用附加刑,判決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人民法院應當變更強制措施或者予以釋放。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無罪、不負刑事責任或者免除刑事處罰,被告人在押的,應當在宣判後立即釋放。被逮捕的被告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變更強制措施或者予以釋放:(一)第一審人民法院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單獨適用附加刑,判決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二)被告人被羈押的時間已到第一審人民法院對其判處的刑期期限的;(三)案件不能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審結的。
㈨ 被告人被判緩刑,在原告人拿到判決書當天被釋放,而後幾天原告人提出上訴,那麼被告人還會被逮捕繼續看守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百五十五條規定—— 「第一審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判決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不能立即執行。如果被宣告緩刑的罪犯在押,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先行作出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改為監視居住或者取保候審,並立即通知公安機關。」
即法院宣告緩刑以後,必須先行作出變更強制措施的決定,改為監視居住或者取保候審,並立即通知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接到法院決定後,應無條件的辦理釋放手續,發給釋放證明。最遲當日24時之前,被宣告緩刑的罪犯就可以離開羈押場所回家了。
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關於兩審終審制規定的精神,一審法院判決後,原(被)告提出上訴,
在二審法院未作出審理決定之前,一審判決不發生法律效力,只有待二審法院審理,作出判決,案件才為審結,判決始發生法律效力。因此,判處徒刑宣告緩刑,上訴後維持原判的案件,對被告的緩刑考驗期應從二審終審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