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承擔法律責任案例
① 誰能解釋一下企業法人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指什麼,請舉個例子
1、企來業法人是指依據《中華人民自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經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的企業法人。指具有符合國家法律規定的資金數額、企業名稱、組織章程、組織機構、住所等法定條件,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的社會經濟組織。
2、必須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這一條件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必須承擔民事責任;二是只能由它自己承擔;三是有能力承擔。企業能否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是以其是否擁有獨立財產為基礎的。公司制企業由多個投資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其它法人)出資,依法定程序設立,所有投資主體的出資形成公司獨立的法人財產,並與投資主體的其它未投入的財產相分離,公司以它擁有的全部財產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具有與自然人一樣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3例如公司的股東侵犯企業的財產就要承擔民事責任,又例如企業對顧客照成一定的傷害也要承擔民事責任
② 企業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一、企業有關員工的法律責任:
1、必須為員工購買社會保險(包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
2、企業必須為員工簽訂勞動合同;
3、員工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
③ 企業承擔的其他法律責任
看承擔什麼樣的身份呢。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與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不同。法人回與代理人是委託答代理關系,代理權源自法人的單方授權。而法定代表人與法人之間是代表法律關系,代表權是由法律和章程規定的,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當然就是法人的行為。法人不僅應對法定代表人在職權范圍內進行的合法民事行為的後果負責,而且對法定代表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的違法行為的後果,也應承擔民事責任。
④ 企業對環境承擔責任的事例
諾基亞的社會責任實踐證明,承擔社會責任不僅不是一項花錢的事情,反而能為企業節省了一筆巨大的運營成本。如,諾基亞建造的中國園「綠色大樓」,因為使用了大量環保材料建築,雖然費用增加了不少,但卻實現了節水37%、節能20%。再如,諾基亞使用緊湊型手機包裝盒後,2006-2008年共節約了超過4億歐元的包裝和運輸費用。再比如,諾基亞打造的「星網綠色產業鏈」,將公司各部門及供應商集聚在開發區一公里范圍內,不但降低交通工具CO2排放及原材料包裝物的使用,更降低會議差旅、原材料及零配件的運輸成本。
⑤ 因法律風險給企業造成較大損失的例子
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
國有企業:
一、自國資委2003年3月成立至2004年底,中央企業報請國務院國資委協調的法律糾紛案件達146起,涉及中央企業131家,直接涉案金額199億元,間接涉案金額已超過450億元。涉案金額之大,涉案范圍之廣,令人震驚。這些法律糾紛案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內部責任不清、制度不健全、監管失控、法律意識淡薄等,反映出企業在依法經營觀念、風險防範意識和內部制度控制等方面普遍存在較大差距。
中小企業:
(一)、目前我國中小型企業法律風險現狀堪憂,發案率高,執行率低,企業涉訴極為普遍。221家企業中有198家近三年發生過法律訴訟,174家企業發生債務拖欠,得到足額賠償的企業僅33家。多年來法律風險是企業多種經營風險中最被忽視的一種風險。高發案率、高敗訴率、低執行率、打贏官司拿不到錢的困擾,給企業經營帶來釜底抽薪的損失。
(二)、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建設的漏洞與不完善是企業法律風險產生的制度根源。221家企業中已經制定有工作計劃的企業僅35家,有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及綜合合同管理機構的僅29家,有司法證據制度的企業僅57家,有工業產權管理制度的企業僅38家,2/3以上的企業存在防範法律風險的制度漏洞。
(三)、企業法律培訓存在空白與缺失。近三年來經常做一般法律培訓的企業僅40家,佔有效問卷企業的18.1%;從未做一般培訓的企業有48家,佔21.7%。而專業法律培訓情況更差。經常做專業法律培訓的企業僅30家,從未做專業法律培訓的企業有66家。
(四)、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的不合規性成為影響企業法律風險的因素。如在與外商合資或項目合作中不做或很少做專利檢索的企業有159家,不做或很少做商標審查企業的有132家,接受對方財產抵押時不做或很少做抵押財產合法性審查的有88家,接受對方保證合同時不審查或很少審查對方簽約人是否有權簽約的企業有154家。上述不合規性直接引發商標、專利、抵押無效、土地轉讓糾紛的高發案率。
(五)、企業重大決策過程仍缺少法定程序。律師、法律顧問有重要地位並參與決策的企業僅56家,在投資和擔保合同簽署的程序方面必須由股東會、董事會或企業領導集體討論的有108家,即所調查的企業中近一半企業在關於投資和擔保這樣重大問題上仍由董事長、總經理或廠長一人決定。
(六)、企業法律事務方面的開支與國際慣例有極大差距。所調查企業中銷售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48家,而在企業法律事務方面開支在1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48家,法律事務開支在3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13家。按國際慣例企業法律事務方面的開支一般佔到銷售收入的1%。雖然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完全按國際慣例衡量,但目前大多數小企業在法律事務方面的開支甚至連銷售收入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確實可以反映出這些企業對於法律事務的忽視或輕視。
典型案例:
2006年發生的震驚全國的上海社保案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件。上海福禧投資公司通過一系列的違法手段獲取了上海社保中心的數十億社保資金,又通過不正常手段收購上海路橋發展公司99.35%的股權,獲得滬杭高速上海段30年的收費經營權。此後在短短的4年零4個月的時間里,福禧投資從10億元注冊資本,創造了總資產達136.22億元、凈資產高達53.13億元的財富增值神話,一個資本帝國迅速崛起。然而這個帝國根本就是建立在海灘上的沙雕,其所存在的法律風險始終是懸在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法律風險轉化為法律危機時,福禧帝國頃刻灰飛煙滅。
此外,北京漢王科技有限公司訴台灣精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侵權一案,歷時四年,等漢王贏得一審時,PDA市場早已衰敗。正如北京漢王總裁劉迎建所說:「我們打贏了知識產權官司,卻挽回不了市場。」 這不驗證了那句「打官司,沒贏家」的俗話嗎?面對法律風險,為什麼企業不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呢?
又如近年來哇哈哈與達能的離婚案,安然大廈的傾倒,眾多懷揣數億甚至數十億的老總紛紛下馬,國內商界風聲鶴唳。這都是法律風險惹的禍。
北京市物格律師事務所
地址:北京市豐台區星火路1號昌寧大廈16層E
http://blog.sina.com.cn/liuyibinglawyer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⑥ 《勞動法》中的法律責任案例
朱某的行為已經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應當承擔全部責任.
侵犯商業秘密罪,是指違反國家商業秘密保護法規,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本罪是1997年修訂刑法新增加的罪名,其主旨在於更有力地保護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經濟中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本罪是以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為前提的,它與侵犯商業秘密的民事侵權行為有某些共同特徵。因此,在實踐中要分清犯罪與侵權行為的界限,必須掌握刑法第219條規定的本罪的構成特徵:
第一,本罪的主體,可以是任何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其自然人包括商業秘密所有者單位的外部人員和內部一般職工以及因工作關系掌握商業秘密的專業人員。
第二,刑法規定,本罪行為在客觀方面有三種表現形式:其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其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這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延續。其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以上三種行為所涉及的商業秘密,都是指行為人以正當或者不正當的手段直接從權利人處獲得的,屬於對他人商業秘密的直接侵犯,也是最主要的侵犯商業秘密的犯罪形式。此外,刑法還規定:「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這是指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系他人以前述方式獲取的商業秘密,而獲取、使用或者披露,屬於間接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所謂「應知」,是指司法機關根據行為人的主觀與客觀情況判斷,其是應當和能夠知道所涉及的商業秘密的上述情況的。不能借口不知實情而作為辯解其上述行為無罪的理由。
根據刑法規定,無論是行為人直接實施或者是教唆、指使、幫助他人實施前述任何一種行為,並且給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都構成本罪。沒有造成重大損失的,只能按一般侵權行為處理。但是,在法律上沒有規定也不可能規定某種單一的數額作為判斷損失程度的標准。
這是司法實踐面臨的較困難和復雜的問題。一般認為,重大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有形損失和無形損失,其損失程度要考慮多種因素,綜合作出判斷,如開發、研製該項商業秘密的成本;使用該商業秘密現實和預期佔有市場的大小,以及因侵權而帶來的損失;侵權人的生產能力,以及使用該商業秘密所獲得的利益;權利人使用其商業秘密預期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因被侵權而損失的經濟利益,以及其他因素,等等。
第三,本罪在主觀方面,多數是故意犯罪,但是,對於間接侵犯商業秘密而言,出於過失也可構成本罪。
⑦ 企業對員工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第八十條 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一條 用人單位提供的勞動合同文本未載明本法規定的勞動合同必備條款或者用人單位未將勞動合同文本交付勞動者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第八十三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與勞動者約定試用期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違法約定的試用期已經履行的,由用人單位以勞動者試用期滿月工資為標准,按已經履行的超過法定試用期的期間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第八十四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者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扣押勞動者檔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八十五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支付勞動報酬、加班費或者經濟補償;勞動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應當支付其差額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或者國家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
(二)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費的;
(四)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未依照本法規定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
第八十六條 勞動合同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被確認無效,給對方造成損害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八十七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第八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違章指揮或者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
(三)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勞動者的;
(四)勞動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給勞動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
第八十九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未向勞動者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書面證明,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招用與其他用人單位尚未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給其他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九十二條 勞務派遣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並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九十三條 對不具備合法經營資格的用人單位的違法犯罪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勞動者已經付出勞動的,該單位或者其出資人應當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經濟補償、賠償金;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九十四條 個人承包經營違反本法規定招用勞動者,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發包的組織與個人承包經營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第九十五條 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玩忽職守、不履行法定職責,或者違法行使職權,給勞動者或者用人單位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⑧ 企業的法律責任
一、企業有關員工的法律責任:
1、必須為員工購買社會保險(包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
2、企業必須為員工簽訂勞動合同;
3、員工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
(8)企業承擔法律責任案例擴展閱讀
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股東或者股份公司發起人的法律責任
《公司法》規定,股東的主要義務有股東出資義務、不得濫用股東權利的義務、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有限責任)的義務、不得損害公司利益的義務等。
第二十八條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賬戶;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
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第八十四條發起人不依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應當按照發起人協議承擔違約責任。
第二十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十一條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公司利益。
違反前款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⑨ 急求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案例
不承擔社會責任,如XX奶粉
⑩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案例
昆士蘭的莫蘭巴(Moranbah)在20世紀70~80年代,因煤炭的開發,城市人口在兩年內增加了80%,就業中43%的勞動力直接為煤礦山僱傭,且工人工資高於澳大利亞全國的平均水平,在2007~2008年度,煤炭業產值占區域總產值的76.1%。礦業也為澳大利亞基礎設施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礦產工業在澳大利亞全國各地投資修建了12個新港口和25座新機場,修建了超過2000公里的鐵路線等,對澳大利亞基礎設施的建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於礦產企業的建設生產場地多在土著居民的居民地內,在長期因利益分配問題的交涉中,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土著居民社區簽訂協議,以此來改善土著居民的居住環境。因此,澳大利亞礦產企業對於澳大利亞全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著重要的貢獻,也使得澳大利亞政府和礦產企業較早就意識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這一點尤為值得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