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答復的法律效力
① 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
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不產生法律效力的意思就是該證據(文本、音像資料、證人證言、物證書證等)在法律上對當事人沒有約束力,也不能被法庭採信。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法律解釋:(一)立法解釋
立法解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區別在於對於立法解釋的主體即立法機關和立法解釋的對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二)行政解釋
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
(三)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司法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做的解釋。司法解釋分為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察解釋和這兩個機關聯合作出的解釋。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有原則性分歧時,應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或決定。承諾是合同雙方在訂立合同中由受要約人發出同意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它是合同成立的前提。一般來說,要約和承諾是合同中的重要環節。承諾的作出也必須符合一定的期限,否則,可能構成新要約。那麼哪些承諾行為不產生法律效力?下文中,由的給您講講。
哪些承諾行為不產生法律效力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
【拓展資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要約人接受要約所做的答復不發生法律效力:
(1)承諾撤回。承諾人可以發出承諾後又撤回承諾,但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
(2)承諾逾期,要約方沒有認可其為承諾。
承諾生效的條件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在法律上,承諾必須具備如下條件,才能產生法律效力。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向要約人作出;
(2)承諾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到達要約人;
(3)承諾的內容必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4)承諾必須表明受要約人決定與要約人訂立合同;
(5)承諾的方式必須符合要約的要求。
根據合同法第27條規定,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
法律依據
第二十一條承諾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
第二十二條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承諾可以撤回。撤回承諾的通知應當在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之前或者與承諾通知同時到達要約人。
第二十八條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以外,為新要約。
第二十九條受要約人在承諾期限內發出承諾,按照通常情形能夠及時到達要約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諾到達要約人時超過承諾期限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因承諾超過期限不接受該承諾的以外,該承諾有效。
第三十條承諾的內容應當與要約的內容一致。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的,為新要約。有關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期限、履行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方法等的變更,是對要約內容的實質性變更。
第三十一條承諾對要約的內容作出非實質性變更的,除要約人及時表示反對或者要約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作出任何變更的以外,該承諾有效,合同的內容以承諾的內容為准。
② 我國司法解釋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來解釋。但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可以解釋法律。這兩者有什
1、兩高的解釋,叫司法解釋,人大黨委會的解釋,叫立法解釋。你的困擾,正好反映了我國關於法律解釋的現狀:普通百姓只知有司法解釋,不知有立法解釋。
2、我國法律解釋存在如下問題:人大常委會很少行使這一職權,立法解釋的數量較少,而具體運用的解釋則非常活躍。(說句不好聽的,不幹正事!)
3、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概述
立法解釋:通俗說,對某個法律現象,在實踐中往往會見仁見智,以致產生法律規范在實施中的嚴肅性和統一性的問題。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立法機關根據立法意圖對法律規范在適用中的問題進行限制或者擴張解釋,以進一步明確其內涵和外延,准確地執行法律。這種解釋,就是立法解釋。
司法解釋: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辦理訴訟案件時,也會對法律規范的內涵,外延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分析和作出判斷,這種分析和判斷,就是對法律規范適用的一種司法解釋。司法機關對如何適用法律規范所作的解釋,是正式解釋的一種。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兩高就審判和檢察工作如何具體運用法律、法令進行的解釋即為司法解釋」。
4、如前所述,立法解釋是國家立法機關對立法律規范含義的解釋,屬於有權的法律解釋中效力最高的解釋。其與司法解釋的最大區別在於效力及適用范圍更高更廣。司法解釋必須服從立法解釋。
5、立法解釋主要形式及現狀:
1、是法律草案在審議通過,立法機關所作的起草說明或者對法律草案的修改說明,當法律草案通過後,其「說明」也視為一並通過,「說明」中有關適用法律的具體解釋也自然就屬於立法解釋的范疇;
2、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正在施行的法律的有關條款的具體含義等問題所作的解釋;
3、是在國務院、兩高對法律規范的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出現原則分歧或者對有關法律適用的理解不一致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處理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立法解釋。
在我國,立法解釋工作長期以來總是一個薄弱環節,有權進行立法解釋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法律賦予的權力「有權不用」的問題十分突出。司法解釋卻到處是!
6、司法解釋的現狀
根據立法機關的授權,「兩高」在審判、檢察工作中,針對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相繼制定了大量的司法解釋及其他具有司法解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如批復、答復、復函等),這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問題,特別是從司法解釋的內容上看,普遍存在侵入立法領域甚至取代立法的問題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在對199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63條關於「在公共交通運輸工具上搶劫」規定中的「公共交通運輸工具」限制解釋為「……大中型計程車」,明確地把小型計程車排除在「公共交通運輸工具」之外,就有取代立法解釋之嫌。
7、你的困擾,就是下面的現狀造成的:
(一)立法機關對立法解釋工作長期疏於職守,「有權不用」 。
(二)立法機關對司法解釋中存在的「越權」現象熟視無睹。
(三)有權制定司法解釋的機關「重製定、輕清理」問題,而且制定司法解釋缺少「章法」和監督機制。
③ 全國人大與常委會指定的法律哪個效力更高
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最高立法權,常委會是其常設機關,全國人大的高
④ 部門規章又不是法律,為什麼會有法律效力呢
1、兩個「法律」含義不同
法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你所說的這句話,前後兩個「法律」含義不一樣。前者是指狹義法律,它只單指全國人大制定的規定,所以部門規章不是法律。後者「法律效力」的「法律」是指廣義的法律,它包括狹義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等,統指法律體系。
2、法律效力的廣義法律范疇有現實必要性
法律效力的意義在於使司法機構在對法律事實進行法律判斷時,具有合理的判斷依據。狹義法律往往較為宏觀,無法涵蓋各方面具體事務,將整個法律體系賦予司法機構的判斷邏輯里,能夠使司法機構的執法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⑤ 非仲裁行為是否具有行政可訴性
關於理論上的探討,我高度同意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行為以及其他行政機關在職權范圍內對相關事件中當事人的責任認定屬於行政確認的具體行政行為,具有合理正當的可訴性的意見。
關於上文作者稱「法律對此沒有明確的排除或禁止的規定」,我認為全國人大法工委於2005年對湖南省人大法工委以法工辦復字(2005)1號的答復具有全國人大法律解釋的作用,即屬於法律的組成部分,已經具有法律效力。所以,並不能得出「法律對此沒有明確的排除或禁止的規定」的結論,能夠得出的僅僅是這個法律解釋本身太荒謬,完全罔顧法律的事實,如果回顧2005年的時代背景,也許更易理解為何全國人大法工委要出面為公安機關背書。現在要推動的是,如何通過立法法的程序,明確廢止該答復意見,以徹底廢除該批復尚存的法律效力,排除人民法院依法對其進行司法審查的障礙。
⑥ 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與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那個效力高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都行使國家立法權,有權制定和修改法律,但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根據《立法法》規定, 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沒有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基本法以外的法律之間的位階絕非立法失誤或遺忘,應解釋為並無使兩者有不同位階的意圖,即二者的法律效力應當是相同的。
《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九十七條 改變或者撤銷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許可權是: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三)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和批準的不適當的地方性法規;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六)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七)授權機關有權撤銷被授權機關制定的超越授權范圍或者違背授權目的的法規,必要時可以撤銷授權。
⑦ 全國人大決議的法律效力是什麼
單純的人大決議並無法律效力,立法性質的人大決議才有法律效力
⑧ 最高人民法院復函其法律效力相當於司法解釋嗎
復函抄法律效力不及司法解釋廣襲泛。
因為司法解釋相當於最高法院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及規范性文件在司法實務領域中具體含義的闡述和下級法院在對法律理解性問題及具體操作中請示的批復,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遍適用性,各級法院必須執行。
復函分二種。實體案件復函和純程序性復函。
實體性復函又稱具體案件復函一般指僅對下級法院(省高院)就某個個案中定性或存疑點進行答疑,一般下級法院報請時會附上審委會傾向性意見,以便最高院審核。就其效力只涉及本案。當然,最高法院會將其一系列函復匯編,供法律人士在同案或相似案中參考執行。
至於純程序性復函是指對下級法院就司法實踐中某個程序問題的復函。因為司法程序具有共性化,也較穩定,故下級法院一般就該問題均會作為依據。
⑨ 全國人大常委會出台司法解釋,這種行為叫不叫立法
人大常委會所作的解釋叫做立法解釋,屬於立法的一部分,比如對《香港基本內法》的解釋,解容釋的精神就是法律。廣義的立法包括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地方法規、地方規章、最高人民法院和檢察院制定的司法解釋。狹義的立法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司法解釋是准立法行為,在我國是現狀必不可少的一種立法行為,因為我國的社會現狀過於復雜,地區發展不平衡,需要最高法院和檢察院根據實踐先行制定司法解釋,待時機成熟時再制定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