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減輕理財法律責任

減輕理財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04 07:10:13

① 理財受法律保護嗎

介於年利抄率24%和36%之間的襲利息,也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保本理財,現在銀行里許多基金公司都在做的,是受法律保護的。同樣,公民之間簽訂保本理財協議,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協議只要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實際中依然保證客戶的利益。金融機構經常發生客戶資金被轉走的,偵查難度大,尤其是網路交易。有些以工作人員私下做的業務為由或離職推卸責任

② 理財被騙可不可以要求賠償精神損失費

  1. 理財被騙後首要工作是要看本金能否收回,並做好相應的應對預案;目前理財被騙是沒有精神損失賠償的。

  2. 關於精神損失賠償最高法院有針對這塊的相關解釋:

    第一塊是關於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99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3]20號)
    第一條 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十八條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第三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以及本解釋第二條的規定,確定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九條各項財產損失的實際賠償金額。
    前款確定的物質損害賠償金與按照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確定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原則上應當一次性給付。

    第二塊是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61次會議通過法釋〔2001〕7號)

    為在審理民事侵權案件中正確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經驗,對有關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條 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三條 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一)以侮辱、誹謗、貶損、醜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第四條 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物品所有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第五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六條 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後又基於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七條 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後其人格或者遺體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沒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親屬提起訴訟,列其他近親屬為原告。
    第八條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第九條 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第十條 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法律、行政法規對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 受害人對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其過錯程度減輕或者免除侵權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二條 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有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③ 投資理財公司老闆跑路了,業務員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題主您好
公司老闆跑路的話,公司自有法人來承擔法律責任。如果你是在知情的狀況下觸犯法律那你需要承擔部分法律責任

④ 如何確定委託理財損失的責任承擔

(1)委託資產的損失范圍和計算。委託資產的損失范圍應當以實際損失為限,不包括可得利益損失,並應當以下列方式計算委託資產的實際損失:委託資產損失=(委託人實際交付的委託資產+證券或者期貨的當日市值)一(委託資產的控制權實際轉移至委託人的委託資產+證券或者期貨的當日市值)。在委託理財合同有效的場合,當事人對委託資產損失的計算另有約定的,若該約定不違反公平原則,應當從其約定。
(2)委託資產本金損失的處理。區分委託理財合同有效和無效兩種情形:
第一,合同有效的場合。委託理財合同有效的場合,大體包括受託人是有資質的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法人以及自然人兩種情形。《合同法》第.406條關於「有償的委託合同,因受託人的過錯給委託人造成損失的,委託人可以請求賠償損失」、中國證監會於2001年12月發布的《關於規范證券公司受託投資管理業務的通知》關於「委託人必須承擔委託投資的投資損失」的規定,可以作為認定雙方民事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參考。
在委託理財合同期滿、雙方終止或者協議解除合同時,若委託資產處於虧損狀態,原則上受託人應當在扣除依約取得的合理報酬後,將余額部分(包括貨幣資金和其他金融性資產)全部返還給委託人。若受託人對損失存在過錯,則應當酌情減少其報酬。
對於委託資金之損失,應當根據當事人是否有過錯、過錯大小、過錯與損失的因果關系等確定其各自責任。依委託代理制度一般法理,委託理財投資損失應當由委託人自行承擔;但受託人在受託管理資產過程中存在違約行為、侵權行為或者未盡謹慎注意義務等而存在過錯,且與受託資產實際損失之間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的,受託人應當對該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合同無效的場合。因委託理財交易通過電子系統進行,交易對方並不特定,故委託理財合同無效的處理方式與普通合同無效的處理方式不同,不能機械地套用《合同法》所規定的恢復原狀等處理方式,不能因委託理財合同無效而否定證券、期貨交易行為及結果。在委託理財合同因委託人或者受託人無資質、訂有保底條款,以及屬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無效情形而無效等場合,受託人應當將委託資產本金返還於委託人,並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商業銀行存款利率標准支付同期定期存款利息。
(3)保底收益部分的處理
委託理財合同被確認無效後,因委託理財合同所獲得的收益應當先沖抵受託人或者監管人應當返還或者賠償的資金數額,再扣除受託人從事理財業務所需支付的必要管理費等費用後,余額歸委託人所有。此外,即使合同雙方當事人已經按照保底收益條款約定的分配比例各自獲取了部分收益,雙方所獲取的收益亦應當計算在委託理財收益總額之中。

⑤ 銀行銷售理財產品要承擔什麼責任

簽訂合約所述所有責任均需要承擔

2016年5月13日,證監會發布《關於規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的通知》。

該同志的主要內容是對於銀行代銷業務的現象進行治理與整理,規定中銀行是不允許進行產品代銷的。

⑥ 第三方銷售的理財產品無法兌付有沒有法律責任

不一定,最主要看三點:
1、所簽理財產品協議內是否有對無法兌付的補償條款和責任條款,如果協議內規定不保證盈利或者虧損了銷售機構無責,那麼原則上就不用付法律責任;
2、所簽合同是否正規有效。應當是正規的理財協議,在權利義務上沒有明顯的不對等,沒有明顯的合法性瑕疵。如果協議無效或的話,銷售機構和投資機構仍有可能需要負責;
3、銷售時有無欺詐宣傳。如果有的話,銷售機構必須負責(前提是你保留了相關證據)

另外,一般來說監管機構都傾向於保護投資者,所以就算不符合上述任何一條,仍有一定希望維權。

⑦ 國家對理財發生不對付的法律


平台一旦跑路就屬於刑事案件,涉嫌詐騙。運營人員的法律責任,主要是看參與的程度,最後的認定在於公安機關和法院的認定。通常來說,如運營人員在知曉實情情況下參與了平台非法行動,將依據法律追究個人刑事責任,如只是正常工作,則不需要。




⑧ 理財經理是是否可以從輕或免以處罰

這個要看具體情況。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對從輕、減輕或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作了規定。《行政處罰法》之所以作出從輕、減輕或免予行政處罰的規定,主要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在我國處罰本身不是目的,如果用較輕的處罰能夠達到目的,那麼採用較重的處罰事實上會擴大處罰成本。其次,恰當地使用從輕、減輕或免於處罰,更容易使人改過自新。再其次,違法行為客觀上有情節輕重之分,有危害大小之別,如果處罰不分輕重,不管三七二十一皆打五十大板,既不能體現過罰相適應的原則,也不公正。最後,根據情節、後果輕重來處罰,更能夠發揮行政處罰催人向善的導向作用,更能夠體現行政處罰的法規制定初衷。
但從《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不難看出,決定從輕、減輕或免予處罰必須具備法定條件,而不完全取決於執法人員的自由裁量。從輕處罰是指行政機關對違法行為人在幾種可能的處罰方式內選擇較輕的處罰方式,或者在允許的幅度內選擇較輕的處罰。減輕處罰是指行政機關在法定的處罰方式和處罰幅度最低限以下,對違法行為人適用行政處罰。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應當具備下列情形之一。
第一是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這種情況是指違法當事人對實施違法行為主動補救,是從主觀積極的角度來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的危害後果。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的危害後果,不僅使已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有所減輕,而且表明行為人已經知錯改錯,而不是文過飾非。如不從輕或減輕處罰,會堵塞了違法者的「自新」之途。
第二是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這種情況是指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實施違法行為是由於某種原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威逼或者強制。這些人從主觀上看是不完全願意實施違法行為的,客觀上在違法行為實施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較小。受他人脅迫實施違法行為,之所以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是因為被脅迫人實施違法行為並非行為人主動的意思表示,而是一種被動行為,客觀上處於意志相對不自由狀態。此外,在這種情況下,脅迫者往往承擔更重的責任,從該違法事件整體來看,並不違反「過罰相適應」原則。
第三是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這種情況是指當事人以實際行動對違法行為予以補救,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包括檢舉揭發違法行為,向行政機關主動提供材料和線索,積極做有關當事人的工作,使行政機關的查處工作進展順利、效果明顯。立功可以贖過,目的在於激勵違法行為人檢舉揭發違法行為。

⑨ 如果自己所在的理財公司出事。提前多久離職可以不負法律責任

是否需要負法律責任和你什麼時間離職沒有關系。與公司需要承擔什麼責任有關。如果公司承擔的民事責任,那麼員工個人不需要承擔責任。如果公司要承擔刑事責任,那麼員工可能構成共同犯罪,無論什麼時間辭職,都會被追究責任。

⑩ 投資公司理財產品出問題了,業務員承擔法律責任嗎

投資公抄司涉嫌詐騙,業務員是否承擔責任,應當分情況討論:

1.如果業務員不知道公司涉嫌非法詐騙,則其不用承擔刑事責任;

2.若業務員明知公司從事的是詐騙行業,依然從事這一行為,則應當承擔相應的刑罰責任;但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為主要犯罪行為人,犯罪後果主要由公司與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承擔;

3.如果公司為空殼公司,是為了從事犯罪行為而成立的,則承擔較為嚴重的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公司發的郵件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0 09:07:25 瀏覽:47
蘇格蘭法學家 發布:2025-05-20 09:06:25 瀏覽:189
南京移民律師 發布:2025-05-20 09:05:43 瀏覽:195
刑事訴訟法39 發布:2025-05-20 09:04:49 瀏覽:971
耦合刑法 發布:2025-05-20 09:04:46 瀏覽:477
個人相關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0 08:44:10 瀏覽:138
法碩非法學題型 發布:2025-05-20 08:27:09 瀏覽:962
行政法規設定的證明 發布:2025-05-20 08:12:52 瀏覽:538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與法律後果 發布:2025-05-20 08:08:02 瀏覽:53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勞動法 發布:2025-05-20 08:07:27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