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文件法律效力
A. 公司公章的法律效力問題
公章在所有印章中具有最高的效力,是法人權利的象徵,在現行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審版查是否蓋有法人公章成權為判斷民事活動是否成立和生效的重要標准。除法律有特殊規定外(如發票的蓋章),均可以公章代表法人意志,對外簽訂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具有極高的法律效力,凡是以公司名義發出的信函、公文、合同、介紹信、證明或其他公司材料均可使用公章。
B. 企業文件是否有法律效力,是否存在時效。
企業文件屬於本企業處理企業內部的管理工作的依據,對企業內部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律效力,在該時段存在時效。
C. 企業發紅頭文件有法律效應嗎
法律分析:紅頭文件有行政效力,但未必有法律效力。但一般來說,紅頭文件比法律更管用。「紅頭文件」是否合法有效,直接關繫到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關繫到政府的形象,也關繫到老百姓的合法權益。從制定機關的許可權來看,行政法規的制定機關是國務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D. 公司公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唉,看了這些回答真簡直了。我來回答吧,公司不管什麼集團文件規定,與勞內動合同變更有什麼關系,文件百分容之一萬不合法.很簡單,找召開過職工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並且通過了嗎。另外,你在自己單位上班的話與你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是誰,誰在勞動合同上蓋章的那個單位。明白什麼叫做法人嗎。法人就是法律上賦予一個公司擬定的人格。也就是說與勞動者簽訂合同的單位具有享有和承擔民事責任的權能。所謂集團是什麼,無非就是投資弄了個全資子公司嘛。但是要知道,子公司並非分公司,子公司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最簡單一個例子,就是爹和兒子的關系。集團就是爹,子公司就是兒子,可惜這個兒子是獨立法人資格,也就是成年了他是法律上獨立的一個主體,爹做的決定效力不能強加給子公司及其所聘任勞動者,這個法律關系是受到勞動合同法體系調整的,如果適用合同法那就顯得太嘍了,根本不是同一法律關系,法學基礎欠佳,還是需要再學幾年才行了
E. 公司內部規定有沒有法律效力
1、法律不會管勞動者穿什麼衣服上班,除非是特種行業,應穿而不穿的是要罰企業的。回
2、像您這種完答全是公司自己的管理規定,法律不會約定這些內容。
3、法律既然沒有規定,那麼公司就有權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所以不違法。
大多數服務性行業都會有著裝要求,這不僅是職業精神的體現,也是職業道德的要求。
F. 公司的文件不蓋章是否有法律效果
具有法律效果,
G. 法人企業內部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嗎
對於企業內部的文件,如果內容符合法律規定,同時當事人對文件都有約束力的,文件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違反文件內容的,需要按文件承擔相應的責任。
H. 如果公司文件確定內容多項更改,文件還有法律效力嗎
好,我覺得雖然內容多像都改了,但是我覺得文件還是有法律效力的,因為我覺得這個跟額內容並沒有關系,只要確定了就有法律效力。
I. 企業內部文件具不具備法律效力
當時是具備法律效力的,這個是肯定沒問題的 放心吧
J. 公章的法律效力
公章在所有印章中具有最高的效力,可代替合同專用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申請企業法人開業登記的單位,經登記主管機關核准登記注冊,領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後,企業即告成立。企業法人憑據《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可以刻制公章、開立銀行賬戶、簽訂合同,進行經營活動。」一個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領取了營業執照以後,就可以刻制三枚印章並在公安機關備案:公章、合同專用章和財務專用章。這三枚印章是具有代表企業法人行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印鑒。企業法人進行經營活動,在簽訂合同時,有的用公章有的用合同章,二者的區別如下:
公章在所有印章中具有最高的效力,是法人權利的象徵。除法律有特殊規定外(如發票的蓋章),均可以公章代表法人意志,對外簽訂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具有極高的法律效力,凡是以公司名義發出的信函、公文、合同、介紹信、證明或其他公司材料均可使用公章。
合同專用章,單位僅在對外簽訂商業合同時使用,可以在簽約的范圍內代表單位,單位需承受由此導致的權利義務;在實際工作中,公章可以代替合同專用章使用。
在與外界發生法律關系的過程中,印章起著在形式上代表單位意志的作用。無論日常的交往,還是法院對糾紛的審查判斷中,依據蓋章認定有關文件的效力進而確定有關權利義務的歸屬已經成為一個常識。企業印章代表著企業全部或某方面的意志,不正確使用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企業在簽訂合同時應謹慎審查為妥。
實踐中有很多詐騙分子冒用公章現象發生,那效力如何,需要區分是否出借,是否明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1998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74次會議通過法釋〔1998〕7號)第四條規定:「個人借用單位的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以出借單位名義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佔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借用人的刑事責任外,出借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的單位,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被害人明知簽訂合同對方當事人是借用行為,仍與之簽訂合同的除外。」,如果被借用公章的單位沒有證據證明被害人明知簽訂合同對方當事人是借用行為,因其對公章使有疏於管理,應承擔賠償責任。同時,被害人也可以請求司法機關追究詐騙分子的刑事責任。
有人就說了,那以後使用公章就得復印了,實際上,公司之間簽訂合同時使用的公章可否是復印要視情況而定。有的公司之間在簽訂合同時為了方便,常常採用傳真、電子郵件等形式的復製件公章簽訂合同,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糾紛,所簽訂的合同是否有效要視情況而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九條「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進行質證時,當事人有權要求出示證據的原件或者原物。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一)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並經人民法院准許出示復製件或者復製品的;(二)原件或者原物已不存在,但有證據證明復製件、復製品與原件或原物一致的。」之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復印件應當與原件核對無誤才能確認其效力。
另外,在合同公章使用方面我們還應當注意,謹慎審查,加強公章和合同章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二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之規定,當事人一旦使用公章對外簽訂了合同,就要履行合同約定的權利義務,並承擔交易帶來的風險,因而,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要謹慎審查,確保公章和合同章的正確使用,同時,也要加強公章和合同章的管理,嚴防公章和合同章被濫用、盜用等可能帶來的不利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