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關於法律知識的名言

關於法律知識的名言

發布時間: 2022-03-12 22:57:08

⑴ 關於法律的名言警句

1、美國霍姆斯《普通法》中提到的法律名言: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

2、法國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的法律名言:

社會條約的目的是保護締約者。要想達到目的就必須使用手段,而這些手段和某些冒險,甚至和某些犧牲是分不開的。如果一個人在保全自己生命的時候要依靠別人,那麼當別人的生命需要得到保護時,他也要獻出自己的生命。

而且公民自己也不應該去判斷法律要求他去冒的是哪種危險。當君主對他說「你要為了國家去死」,他就應該去死;正因為如此,他才一直都享受著安全,這樣他的生命才不是單純的自然的恩賜,而是國家的一種有條件的贈禮。

3、戰國商鞅在《商君書定分》中提到的法律名言: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白話譯文: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者都能懂得。

4、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在一次演講中,提及的關於法律的名言:

我們將以自己忍受苦難的能力,來較量你們製造苦難的能力。我們將用我們靈魂的力量,來抵禦你們物質的暴力。我們不會對你們訴諸仇恨,但是我們也不會屈服於你們不公正的法律。你們可以繼續干你們想對我們乾的暴行,然而我們仍然愛你們。

你們在我們的家裡放置炸彈,恐嚇我們的孩子,你們讓戴著KKK尖頂帽的暴徒進入我們的社區,你們在一些路邊毆打我們,把我們打得半死,奄奄一息,可是,我們仍然愛你們。

5、戰國韓非子在《韓非子·詭使》中提到的法律名言: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

白話譯文:確立法令的目的是為了廢止私行。法令得以貫徹,私行就必被廢止。

⑵ 關於法律的名言名句

1.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英格索爾

2. 如果行政權力的膨脹是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宿命,那麼為了取得社會的平衡,一方面必須讓政治充分反映民眾的意願,另一方面在法的體系中應該最大限度地尊重個人的主體性,使他們能夠與過分膨脹的行政權力相抗衡。——棚瀨孝雄

3.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漢)《鹽鐵論·疾貪》

4. 法律不是保護崇高,而是保護一般。

5. 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韓非子·解老》

6.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諸葛亮(三國·蜀)《便宜十六策·賞罰》

7. 守法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處事,達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穩固。——田桑

8. 人要正直,因為在其中有雄辯和德行的秘訣,有道德的影響力。——阿米爾

9. 法律和制度務必跟上人類思想進步。——傑弗遜

10. 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人贊賞的道德理想。——杜威

11. 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12. 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法)孟德斯鳩

13.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司馬遷(漢)《史記·酷吏列傳》

14. 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為

15. 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蘇軾

16. 人類對於不公正的行為加以指責,並非因為他們願意做出這種行為,而是惟恐自己會成為這種行為的犧牲者。——柏拉圖

17. 恪守法規,畫出圓滿人生。

18. 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晉)傅玄《傅子·法刑》

19. 言出為箭,執法如山。——李綠園《歧路燈》

20.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蘇轍(宋)《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之一》

21. 人民的愉悅是至高無個的法。——西塞羅

22. 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23. 用法律更新人們的思想,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權機構。消除封建殘余,保證人的尊嚴,促進經濟繁榮,以穩定聯邦形式統一歐洲。——拿破倫

24.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25. 法律就像一把遮風擋雨的傘,有了它,我們才能平安快樂每一天,遠離不法侵害!

關於法律的名言經典語錄

26.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27. 律者,因此定分止爭也。——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⑶ 關於法律的名言有哪些

1、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象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 貝卡利亞
2、習慣專與合意可屬以使法律無效。
3、我的房屋對於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無法將我從那裡趕出去。 威斯湯福德
4、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節。 歌德
5、我們像鷹一樣,生來就是自由的,但是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為自己編織一個籠子,然後把自己關在裡面。 博萊索
6、風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廢除法律。 塞約翰遜
7、法律有權打破平靜。 馬格林
8、意志就是法律。 約威爾遜

⑷ 中國關於法律的名言

將一些可能有問題的字詞加《堊》字隔開了。
1、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書定分》
2、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尚書·大禹謨》
3、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砥石賦》
4、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堊私堊道廢。——《韓非子,詭練》
5、言行而不軌於法令者必禁。——《韓非子·飾邪》
6、先王以明罰敕法。——《易傳·象傳·噬嗑》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審。——韓非《韓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劉右相書》
9、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從有罪,怒不可殺無辜。——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執堊法堊司堊法依法治國,公堊正公堊開公堊平公堊道秉公為民。——盧志勤
13、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戰國策秦策》
14、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堊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劉禹錫《天論》
15、一堊民堊之軌,莫如法。——《韓非子·有度》
16、知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害民。——漢·劉安《說苑·政理》
17、聖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陳亮
18、法無古今,惟堊其時之所宜與民之所堊安堊耳。——張居正
19、執堊法如山,守堊身如堊玉。——金纓《格言聯壁·從政》
20、立憲利於國,利於君,利於民。——清·鄭觀應
21、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韓非《韓非子》
22、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
23、歷法禁,自大更始,則小臣不犯矣。——蘇軾《策別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經·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憲堊禁必從。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王符《潛夫論·考績》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歐陽詢《藝文類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舉天下堊惟堊法之知。蘇軾《策別第八》
29、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30、欲著其罪於後世,在乎不沒其實。——歐陽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劉禹錫
32、為人上者釋法而行私,則人臣者援私以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啟超
35、其知而犯之謂之故,意以為然謂之失。——張斐
36、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為常,以法為本。——《韓非子·飾邪》
38、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39、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漢書·王尊傳》
40、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三國志·諸葛亮傳》

⑸ 求幾句關於法律常識的名人名言

●全部歷史就是利益的斗爭,而法是那些佔了上風的利益的權威性的表現。
——拉布里奧拉(意)《關於歷史唯物主義》
●法律,在它支配著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場合,就是人類的理性。
——孟德斯鳩(法)《論法的精神》
●法律只不過是我們意志的記錄。
——盧梭(法)《社會契約論》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嚴的表現。
——羅伯斯庇爾(法)《革命法制和審判》
●所謂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種方策,使生命與國家皆得安全。
——斯賓諾莎(荷)《神學政治論》
●法律又是什麼?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
——列寧(蘇)《社會民主黨在1905~1907年俄國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綱領》
●法是一套權威性的審判指南或者基礎。
——龐德(美)《通過法律的社會控製法律的任務》
●法律是一種強制性秩序。
——凱爾森(美)《法律和國家概論》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
——管子(戰國)《管子·禁藏》
●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
——管子(戰國)《管子·七臣七主》
●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
——鶡冠子(戰國·楚)《鶡冠子·度一》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司馬遷(漢)《史記·循吏列傳》
●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難犯而易避也。
——班固(漢)《漢書·刑法志》
●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
——傅玄(晉)《傅子·法刑》
●法,國之權衡也,時之准繩也。
——吳兢(唐)《貞觀政要·公平》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歐陽修(宋)《劍州司理參軍董壽可大理寺丞制》
●要使事物合乎正義(公平),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
——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政治學》
●大海和陸地服從宇宙,而人類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轄。
——西塞羅(古希臘)《法律篇》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誘導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們自己的德行。
——阿奎那(意)《神學大全》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
——貝卡利亞(意)《論犯罪和刑罰》
●在一切能夠接受法律支配的人類的狀態中,哪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自由。
——洛克(英)《政府論》
●假如沒有法律他們會更快樂的話,那麼法律作為一件無用之物自己就會消滅。
——洛克(英)《政府論》
●法律的制定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束縛他的才能。
——羅伯斯庇爾(法)《革命法制和審判》
●法律規定的懲罰不是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強制,一部分靠榜樣的效力。
——格老秀斯(荷)
●帶來安定的是兩種力量:法律和禮貌。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國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貴。
——日蓮(日)《立正安國論》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
——(戰國)《商君書·定分》
●車輕道近,則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道遠任重也。刑罰者,民之鞭策也。
——屍佼(戰國)《屍子》
●法者,治之端也。
——荀況(戰國)《荀子·君道》
●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眾不得暴寡。
——韓非(戰國)《韓非子·守道》
●水者火之備,法者止奸之禁也。
——桓寬(漢)《鹽鐵論·申韓》
●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
——桓寬(漢)《鹽鐵論·疾貪》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諸葛亮(三國·蜀)《便宜十六策·賞罰》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
——劉禹錫(唐)《砥石賦》
●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
——蘇軾(宋)《策別安萬民六》
●法立於上則俗成於下。
——蘇轍(宋)《河南府進士策問三首之一》
●疏法勝於密心,寬令勝於嚴主。
——呂坤(明)《呻吟語·治道》
●在一個國家中, 法律永遠是由強者的權力制定的。
——柏拉圖(古希臘)《法律篇》
●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
——柏拉圖(古希臘)《法律篇》
●如果法律是非正義的,它就不能存在。
——奧古斯丁(古羅馬)《論自由意志》
●凡是解釋越簡單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
——托馬斯·莫爾(英)《烏托邦》
●法律之明了,不盡在其條文之詳盡,乃在其用意之明顯,而民得其喻也。
——霍布斯(英)《利維坦》
●法律不可能使本質上是道德的或純潔的行為變為犯罪行為,正如它不能使犯罪行為又變成純潔的行為一樣。
——雪萊(英)《人權宣言》
●法律的制訂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凶惡悖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
——孟德斯鳩(法)《論法的精神》
●法律總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見的。
——孟德斯鳩(法)《論法的精神》
●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愛戴和尊重為轉移的,而這種愛戴和尊重是以內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為轉移的。
——羅伯斯庇爾(法)《革命法制和審判》
●如果我們的法律只是自然規律的幼芽,它毫無疑問是好法律。這樣的法律可以抑惡揚善。
——大仲馬(法)《馬希里選集》
●當秩序成了混亂的時候,就不得不用混亂來維持秩序,拯救法律了。
——羅曼·羅蘭(法)《哥拉·布勒尼翁》
●法律規定得愈明確,其條文就愈容易切實地施行。
——黑格爾(德)《法哲學原理》
●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
——黑格爾(德)《法哲學原理》
●沒有永恆的法律,適用於這一時期的法律決不適用於另一時期,我們只能力求為每種文明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
——柯勒(德)《法律概念》
●法律應該是鐵的,像鐵鎖那樣。
——高爾基(蘇)《我的大學》
●法律必須依靠某種外部手段來使其機器運轉,因為法律規則是不會自動執行的。
——龐德(美)《通過法律的社會控製法律的任務》
●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霍姆斯(美)《普通法》
●聖人能生法,不能廢法而治國。
——管子(戰國)《管子·法法》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司馬遷(漢)《史記·酷吏列傳》
●凡法始立必有病。
——韓愈(唐)《錢重物輕狀》
●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
——劉禹錫(唐)《天論上》
●法小弛則是非駁。
——劉禹錫(唐)《天論上》
●規外求圓,無圓矣;法外求平,無平矣。
——宋祁(宋)《宋景文筆記》
●法寬則刑者少,刑者少則民為恥矣。
——崔敦禮(宋)《芻言》
●法者,輔治之具,當以教化為先。
——薛瑄(明)《讀書錄》
●法律不負殺人的責任,也就像這責任不應該使槍刀擔負一個樣。
——沈從文(現代)《沈從文文集1》

參考資料:http://hi..com/183747332/blog/item/8300a7fb3bd6d99f58ee9086.html

⑹ 有關法律保護的名言

法律就是秩序,有來好的源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 古希臘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英國法學家 波洛克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⑺ 關於法律的名人名言,

1、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中提到的法律名言:

不能期待國王哲學化或者哲學家成為國王,而且也不能這樣希望,因為掌握權力就不可避免地會敗壞理性的自由判斷。但是無論國王還是(按照平等法律在統治他們自身的)國王般的人民,都不應該使這類哲學家消失或者緘默,而是應該讓他們公開地講話;

這對於照亮他們雙方的事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因為這類哲學家就其本性不會進行陰謀詭計和結黨營私,所以也就不會蒙有宣傳家這一誹謗的嫌疑了。

⑻ 誰知道關於法律知識的故事或名言

幼女失蹤之謎

南寧市6歲的女孩兒葛虹利在某商場乘坐電梯時,被電梯門的擠壓從高空墜落,加上溺水最終導致了她的死亡。警方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該商場的電梯已經壞了很久,但是一直沒有徹底地進行維修。

2005年7月17日晚上21∶30左右,南寧市某商場的攤主翁某發現自己的女兒不見了。起初翁某以為女兒上廁所去了,但是過了好長時間都不見女兒回來,她的心裡變得焦急不安起來。翁某的女兒名叫葛虹利,今年6歲半了,聰明又乖巧,翁某與丈夫把她視若掌上明珠。女兒不見後,翁某已無心照看自己的生意,開始在商場里四處尋找卻不見女兒的蹤影,情急之下她請求商場的協管員幫助尋找。

翁某和商場的協管員找遍了商場的各個角落,都沒有發現葛虹利的身影,後來協管員又查看了商場的監控錄像,看到葛虹利曾經在商場的電梯口和大門口出現過。監控錄像上面顯示當天晚上20:58,葛虹利第一次出現在商場內觀光電梯的門口,她正從裡面走出來。之後,她又三次出現在這部電梯的門口。但是,當天晚上21:25,葛虹利的身影最後一次出現在商場的大門口之後,監控錄像中就再也見不到她的身影了。

6歲半的葛虹利會去了哪裡呢?翁某心急火燎地到處尋找。忽然,她想起女兒會不會被困在了商場的電梯裡面呢?因為商場的電梯時常會出點毛病,而那裡面並沒有監控設備。於是翁某要求看看電梯里有沒有人。商場的電工打開已經關閉了的電梯,但是裡面並沒有葛虹利的蹤影,母親只好到商場的周圍接著去尋找女兒。

就在母親到處尋找葛虹利的時候,商場的電工忽然又意識到商場的電梯出現過故障,電梯的轎廂里沒有人,但是電梯井下面會不會有人呢?商場的電工將電梯轎廂升起,果然發現葛虹利躺在電梯井的底部,但是已經沒有了呼吸。孩子是父母親的心頭肉,愛女葛虹利出事以後,48歲的父親不能接受中年喪女的事實,原本健康的他因為悲傷過度差點也離開人世。

那麼6歲半的葛虹利怎麼會死在商場的電梯井裡面了呢?她是被謀殺還是意外死亡?事情發生後,廣西自治區特種設備監督檢驗院對出事電梯作了檢查,發現該電梯的維修保養合同已經過期,電梯門的安全觸板失效,電梯底坑有積水。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這個安全觸板所起的作用就是,如果人或物被夾到中間的時候,電梯門會主動松開,從而起到一種保護的作用。但是如果安全觸板失效的話,人或物如果一不小心被夾在門中間,它就不會松開,而是緊緊地將他們抱住。

事件發生後,南寧警方也介入調查。通過屍檢以及現場勘查,警方認定由於該電梯的維修保養狀況不好,致使電梯不能正常升降,停在了一至三層的錯層位置。此時6歲半的葛虹利正好被困在了電梯的轎廂內,慌亂中她用手扳開電梯門並將身體擠入門縫,由於電梯防夾安全觸板失效,使得電梯門夾住她的身體後不能松開。掙扎中,葛虹利的左腳踏空,整個身體擠入電梯轎廂與井道壁的縫隙中,最後墜落至一樓電梯井道底部,而電梯井道的底部又有積水。

警方認為電梯門的擠壓,加上高空墜落,加上溺水最終導致了葛虹利的死亡。葛虹利的父母沒有想到殺死女兒的兇手竟然是商場里的電梯。記者在警方的調查筆錄中看到,該商場的電梯多次出現過「死梯」「卡梯」等故障,就在葛虹利失蹤之前的那段時間里,商場里的電工還發現電梯出現過問題處理過。

那麼商場是如何對電梯進行管理的?為什麼出現問題之後電梯仍然還在運行呢?商場說,他們對原來的那家電梯維修保養公司不是很滿意,想換一家比較滿意的電梯維修保養單位,一時還沒有找到。於是日常的電梯維護暫時由商場的電工來負責。記者想采訪電工是怎麼處理電梯故障的,但是他不願意接受我們的采訪。

墜梯事件發生後,葛虹利的父母認為由於商場內的電梯存在安全隱患致使女兒失去了生命,遂將商場告上法院,要求商場賠償各項費用共計24萬余元。但是商場認為,葛虹利的父母作為女兒的監護人也沒有盡到責任,因為自己在電梯裡面已經有提示,兒童乘梯時必須有成人陪同。而商場里的錄像顯示,在葛虹利出事之前的22分鍾之內,她曾經獨自一人4次乘坐電梯玩耍。

而葛虹利的父母說,女兒當時不是在乘電梯玩耍,她只是要上廁所,由於當時商場人多輪不上就多跑了幾趟。2005年11月 21 日,南寧市興寧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判決,被告商場賠償原告葛虹利父母10萬余元。法院認為,由於商場對電梯疏於保養,致使電梯多次出現停機故障,以及存在安全觸板失效等安全隱患,最終導致了受害人的死亡結果,商場應該承擔60%的賠償責任。而葛紅利的父母作為監護人也具有一定的過錯,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

案件的判決給了葛虹利父母一個說法,但是他們至今仍然不能夠走出悲傷的陰影。女兒的音容笑貌時不時地仍然出現在他們的眼前。

來自http://www.bbslaw.cn/p.asp?/=680

熱點內容
法官龍井 發布:2025-05-15 21:54:47 瀏覽:464
民法典企業培訓 發布:2025-05-15 21:37:16 瀏覽:142
婚前房產婚後公證給女方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5 21:35:56 瀏覽:533
文化和道德關系 發布:2025-05-15 21:24:04 瀏覽:207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施行細則 發布:2025-05-15 21:23:28 瀏覽:94
刑事訴訟法第7條 發布:2025-05-15 21:23:05 瀏覽:427
井研縣律師 發布:2025-05-15 20:50:58 瀏覽:437
高景芳法學 發布:2025-05-15 20:43:03 瀏覽:919
社會法是指什麼時候 發布:2025-05-15 20:35:24 瀏覽:328
經濟法著作權特徵 發布:2025-05-15 20:34:27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