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在追究法律責任時

在追究法律責任時

發布時間: 2022-03-13 05:22:18

⑴ 追究事故責任人的法律責任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安全生產法》條款釋義 第十三條 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釋義】本條是關於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的規定。

依法嚴肅追究生產安全事故有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對於懲罰和教育責任者本人、促使有關人員提高責任心,保證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得到遵守,保障安全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這是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宣布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這就意味著,任何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人都必須受到相應的責任追究。在實施責任追究制度時,必須貫徹「責任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堅決克服因人施罰的思想,無論什麼人,只要違反了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造成了生產安全事故,就必須堅決予以追究,決不應姑息遷就,不了了之。

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既包括生產經營單位中對造成事故負有直接責任的人員,也包括生產經營單位中對安全生產負有領導責任的單位負責人,還包括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負有領導責任或者有失職、瀆職情形的有關人員。

正確貫徹這一制度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 客觀上必須有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有無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是追究有關責任人法律責任的前提,如果離開了這一前提,責任追究將無從談起。事故是否發生或者是否構成安全事故,國家已有明確的規定。1989年國務院發布的《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規定:「本規定所稱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別重大人身傷亡或者巨大經濟損失以及性質特別嚴重、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1991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規定,本規定所稱傷亡事故,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在判定生產安全事故時,必須依法辦事,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不得主觀臆斷。

2. 承擔責任的主體必須是事故責任人。分清事故責任,確定事故責任人,是追究法律責任的前提。這就要求,必須在事故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單位、每個人員的崗位和職責,對事故責任加以認真分析判斷,尋找出真正的事故責任人,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追究。凡是對生產安全事故負有責任的人員,都必須承擔責任;反之,就不應承擔責任。這是「責任自負」的法制原則在責任追究制度中的具體體現。

3. 必須依法追究責任。責任追究制度的關鍵在於責任落實和追究。當然,強調追究責任的重要性並不等於可以任意追究責任,想追究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想追究什麼責任就追究什麼責任。相反,追究責任必須依法進行。目前,關於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的法律、行政法規,除安全生產法外,還包裝煤炭法、礦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建築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督暫行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以及國務院關於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等。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對責任追究作了相應的規定。在法律責任種類上,不僅包括行政責任,而且包括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時,必須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責任的種類和幅度執行,該重則重,該輕則輕。

⑵ 追究法律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屬於法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特點: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依據: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⑶ 追究法律責任和不追究的區別

肇事人構成交通肇事罪。他必須承擔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交通肇事罪屬於公訴案件,與受害人是否起訴無關,國家要對他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危險駕駛機動車致人死亡的行為)提起公訴,訴權屬於國家,由檢察院代表國家提起公訴,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肇事者的刑事責任本來就不是受害人家屬的訴權,不存在可以放棄的問題,當然,在檢察機關違法不起訴的情況下,刑事訴訟法賦予受害人及其家屬刑事自訴的權利,這種權利屬於補充訴權,不屬於原權利。

同時,受害人家屬可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訴權屬於受害人的家屬,可以放棄行使。

由於肇事者在承擔刑事責任之後,一般都會通過轉移財產等方式,逃避民事賠償的執行,造成較為不利的社會效果。

因此,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和相關法律、司法解釋中對被告人充分賠償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行為持鼓勵的態度。當值法官可以酌情在量刑上從輕處罰。

比如:在本案中,肇事人的法定刑法幅度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這時就可以適用刑法中的緩刑條件(即不進行實質關押),因此,如果肇事司機充分滿足被害人家屬的民事賠償請求,法官可以酌情判處緩刑。

這樣既保證了被害人及其家屬得到最有利的民事賠償,又讓加害人避免牢獄之災。

############

另外,刑事責任與交警無關,交警、警察等機關屬於行政機關,只能作出行政處罰,如:拘留、罰款等。構成刑事責任的,必須由法院作出判決。肇事司機如果被判決實質刑罰,低於一年的可以由看守所執行關押,高於一年的必須由監獄執行關押。

⑷ 經常說的「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對你的行為暫時我不追究,但我有權利以後再次對此事追究你的責任。

⑸ 安全生產法律責任的形式中,什麼責任在追究法律責任中運用的最多

按類型分為行抄政責任、刑襲事責任、民事責任,其中行政處罰項最多;
行政責任處罰包括罰款、警告、降職、撤職、責令整改、責令停產停業整頓、責令停產、關停等,其中罰款最多;
刑事責任要根據刑法來執行,主要是刑事拘留、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民事責任主要是賠償,當然可能會和刑事責任一並執行。

⑹ 追究法律責任和按法律規定處理之間的區別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力。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經濟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所以兩者之間的區別,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自然發生的。

⑺ 在承擔法律責任時,責任主體是什麼

應當承擔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責任的自然人或法人。 例如作為雇員的司機在交通事故中負事故主要以上責任,僱主無事故責任,卻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因此「責任主體是違法主體 」的判斷 是錯誤的。

⑻ 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是什麼

法律責任追究 應把握的原則
一、責任法定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追究違法行為人法律責任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法律責任予以追究,法無明文規定不予處罰。《行政處罰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該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處罰無效。」此條說明沒有依照法律規定和違反法定程序作出的處罰無效,《刑法》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此規定表明,罪刑法定和無法律明文規定不得定罪的原則。
但值得注意的是法與法之間出現沖突的時候怎麼辦?例如:《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出租、出借許可證或者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許可法》第八十條規定,被許可人塗改、倒賣、出租、出借行政許可證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行政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然而《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只對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作出刑罰規定,並未對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的行為作出刑罰規定。筆者認為,此時應根據「罪刑法定」的刑事處罰原則,執法機關不能對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的行為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公開、公正原則
公開原則是關於透明度的問題。公開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依據公開。法律作為行為規則,其指導和評價作用的前提是法律必須為公眾所知,人們才有遵守法律的可能。凡是涉及對違法行為給予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公布的規範文件不能作為處罰依據。二是處罰公開。《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這里的告知權利制度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時應當告知當事人陳述、申辯、聽證的權利,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後,還應告知其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的權利。
公正原則強調的是一種合理性,合理性一般針對的是自由裁量(裁定)行為。遵循公正原則必須做到:一是同等情況相同處罰,即兩個以上違法者在違法行為的事實背景,情節等方面完全相同,處罰結果一定相同。二是遵守公正的程序原則。法律規范規定處罰程序是為了實現結果的公正,因此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遵守法定程序,允許當事人有陳述申辯的權利。三是行政處罰與違法(包括犯罪)行為相適應,即處罰輕重程度必須與違法行為的性質、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等相稱或相均衡。
三、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是我國法律制度的最大特色,它既體現了處罰的預防目的,又反映了「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精神,這一原則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對違法行為人必須依法嚴肅處理,不能姑息遷就,因為處罰對於被懲處者來說,是其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二是要將教育貫穿於處罰工作的始終,使懲處立足於教育、挽救和防範。遵循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克服「不教而誅」,單純懲處的傾向,又要克服否定懲處作用,認為「教育萬能」的思想。只有把懲處與教育、懲處與防範、治標與治本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處罰的最大效果,實現處罰的最終目的。
四、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的原則
事實清楚是指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動機、目的、手段、後果以及其他有關情況必須清楚,這是對違法行為正確定性的客觀基礎。
證據確鑿是指據以認定違法行為和給予違法行為人處罰的證據必須能夠充分證明違法行為的存在以及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和危害程度,對不能充分證明違法行為客觀情況的證據則不能採信。證據確鑿的內容包含四個層次:一是證據必須真實,所取得的證據要能經得起現實和歷史的檢驗。二是證據必須與案件有內在的聯系。三是證據必須充分,能夠將違法事實證明清楚,得出的結論是唯一的。四是證據之間不能有矛盾。
定性准確是指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基礎上,對違法行為人違法事實的性質認定確實無疑。要做到定性准確,必須要有正確認定案件性質的依據。這里的依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國務院的決定。除此以外,任何規范性文件都不能作為處罰定性的依據。
五、法律責任不能替代原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應受到行政處罰或者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違法應受到行政處分,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代替刑事處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根據法律責任不能替代原則,行政機關辦理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案件時,發現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依照《行政處罰法》、《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的規定,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發現不屬於自己管轄的行政案件,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給予處罰。

⑼ 經常說的"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是什麼意思

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內屬於法容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9)在追究法律責任時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特點: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熱點內容
民法典企業培訓 發布:2025-05-15 21:37:16 瀏覽:142
婚前房產婚後公證給女方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5 21:35:56 瀏覽:533
文化和道德關系 發布:2025-05-15 21:24:04 瀏覽:207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施行細則 發布:2025-05-15 21:23:28 瀏覽:94
刑事訴訟法第7條 發布:2025-05-15 21:23:05 瀏覽:427
井研縣律師 發布:2025-05-15 20:50:58 瀏覽:437
高景芳法學 發布:2025-05-15 20:43:03 瀏覽:919
社會法是指什麼時候 發布:2025-05-15 20:35:24 瀏覽:328
經濟法著作權特徵 發布:2025-05-15 20:34:27 瀏覽:55
保育員儀容儀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15 20:32:59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