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如何產生法律效力

如何產生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3-13 06:10:50

❶ 在什麼情況下法律會產生法律效力

實踐中,當發生違反法律規定的事實行為並造成事實後果的,法律就形成了衡量責任以及承擔何種責任的准繩,產生了效力。

❷ 協議書怎樣有法律效力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了解,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望請採納!!!若有什麼不回明白的,可以答追問!!!
您好,協議書本質上就是一份合同,只要它是基於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簽訂的,而且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那麼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❸ 合同解釋怎樣產生法律效力

這被稱之為「有權解釋」。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主體對合同所作的解釋均為無權解釋,「即使可能有相當的精確度或合理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學理價值,但在司法實踐上僅具有參考價值」。由此可見,合同解釋能否產生法律效力是由作出解釋的主體的特定身份所決定的。那麼,法院或仲裁機構所作的合同解釋真的具有法律效力嗎? 一、什麼是法律效力?如何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法理學與法哲學的基本命題,大家都把它作為一種作用力或約束力來進行研究。張文顯認為,法律效力是指規范性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的行為具有一種普遍性的法律上的約束力和強制力」。規范性法律文件就是指法律,它具有普遍的約束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由有權機關依據法律所製作的僅對文件所涉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文書,比如生效的判決、裁定、裁決,公證債權文書以及行政處罰決定書等等。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是由法律賦予的,比如《民事訴訟法》《行政處罰法》等。 董安生在講到民事法律行為時指出:「法律行為有效與否則是一法律價值判斷問題,其著眼點在於:行為人從事的某一法律行為(或表意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規定,因而能否取得法律所認許的效力。」可見民事法律行為如果符合生效要件,能夠取得法律認許的效力。 張根大從法律效力的詞義出發,認為「法律效力一詞具有三種省略機構:(1)法律的效力;(2)法律上的效力;(3)法律認可的效力」。法律的效力即法律規范的普遍約束力,法律上的效力即生效的法律文書對特定當事人的法律約束力,法律認可的效力即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效力。因此,「法理學上的法律效力應是指法律規范的法律效力,這是法律效力一詞的主概念」,「裁判文書的法律效力是適用法律規范(指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的結果,民事行為的法律效力是遵守法律規范(指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的結果」。這種分析比較全面地揭示了法律效力概念的全貌,對我們正確認識法律效力有很大的幫助。 如何產生法律效力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法律效力的本原問題,也就是法律為什麼會有效力;二是法律效力的載體問題,也就是什麼能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本原是法律產生效力的根本基礎。凱爾森的法律效力本原論認為,法律效力的本原是由於存在一種假定的最終的基礎規范①。哈特認為,法律效力的根本基礎是人們承認它有效力②。張根大提出一個新的主張,認為「知識和經驗是法律效力的實質本原」,「國家權力是法律效力的形式本原」。因此,法律為什麼能夠產生效力是法律產生之前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部門法學要分析的關鍵是什麼樣的規范能夠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載體是法律,只有法律才能產生法律效力。凱爾森指出:「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特殊存在,是指法律規范對其行為由它所調整的人具有約束力。」 法律效力的載體在法律實踐中表現為:(1)規范性法律文件。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構成法的淵源的所有規范都屬於規范性法律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還有習慣、判例等。當然對於這些規范效力的審查必須注意「屬時、屬地、屬人、屬事四維度」范圍。(2)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產生法律上的效力,表現為各種生效的法律文書,如判決書、裁定書、裁決書、支付令、行政處罰決定書等。(3)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符合生效要件後,產生法律認許的效力。這種效力是生效法律行為本身所固有的,不需要經過特別程序宣告。 合同解釋包括不包括在上述載體中呢? 二、什麼是合同解懌?合同解釋要干什麼? 合同解釋就是意思表示的解釋。意思表示解釋是民法的基本理論,合同解釋屬於意思表示解釋中的「需受領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或「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解釋」。圍繞有權解釋論的立論邏輯,合同解釋的概念分析首先應當從合同解釋的主體和解釋的對象兩個方面人手。誰有權解釋合同是由合同解釋的目的所決定的。 合同解釋是依照法定的原則和方式闡明並確定合同內容的活動。「意思表示解釋的一般目的在於使具體的意思表示符合內容明確、完整和統一的典型特徵要求。」合同解釋的目的可以概括為「明確」、「補足」和「統一」。 史尚寬指出:「為表示行為所用之言語、舉動,為惟有曖昧不明的表示力者,此時明確其表示行為之意義,為解釋之第一任務。」因此,「意思表示解釋的首要目的在於使某些內容曖昧或不明確的意思表示內容得到合理的確定,使之明確化、准確化」。在意思主義原則之下,無論是表意人的「真實意思」,還是受領人的「真實意思」,對不明確、不具體的意思表示的具體確定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而,合同解釋中的「確定」工作最終是由合同關系的當事人去完成的,而不是法官,法官在合同中沒有「真意」。 「補足」也叫「漏洞的填補」。法律對於「補足」解釋的規則有兩個方面:一是合同關系當事人的「補足」解釋具有優先適用的效力,或者叫當事人享有優先解釋權。二是法律對於某些重要的法律行為規定了法定的補足規則,比如《合同法》第62條立法。因此,有學者指出:「在一定情形針對某些領域的意思表示的特點,直接規定了一些法定內容,以排除或限制解釋的適用……在這種情況下,立法限制了法官的解釋,即只有當事人的明確約定時,才不適用法律規定,而適用解釋。」這里的解釋顯然是指當事人的解釋。在法律規定有補足規則的情形下,法官是沒有解釋權的。由此可見,在「補足」解釋時,只有當當事人放棄了優先解釋權,並且法律沒有規定「補足」規則時,法官才有權對合同進行解釋。 合同解釋要將合同內容中的矛盾之處予以變更,使其統一、調和。法官有權利作統一的解釋。

❹ 贈予協議如何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贈與合同中的內容必須是贈與人自身意志的真實表示。所贈的財物必須是屬於贈與人自己所有的合法財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五十七條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❺ 什麼監督可以直接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直接監督是指監督主體的監督行為能直接產生法律效力。包括行政監察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上級公安機關等監督行為。人大執法監督、各級行政監督、政協監督、紀檢監督、司法監督,均可以直接產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 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通過抗訴、檢察建議等方式,對民事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第五十條 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區分情況作出下列決定:(一)提出再審檢察建議;(二)提請抗訴或者提請其他監督;(三)提出抗訴;(四)提出檢察建議;(五)終結審查;(六)不支持監督申請;(七)復查維持。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受理的案件,負責民事檢察的部門應當將案件辦理結果告知負責控告申訴檢察的部門。

第五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受理當事人申請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監督的案件,應當在三個月內審查終結並作出決定,但調卷、鑒定、評估、審計、專家咨詢等期間不計入審查期限。對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案件和對民事執行活動監督案件的審查期限,參照前款規定執行。

❻ 怎樣合同才有法律效力

那合同來講呢,主要是雙方的一個真實意思的表達啊,不存在這種協會的情形。更不違法我們國家信用的法律法規,那麼它具有的發個笑臉。

❼ 怎樣簽婚內協議才有法律效力

夫妻可以通過簽署婚內財產協議的方式對婚內獲得的夫妻共同財產進行約定,也可以在其中對於哪些財產是夫妻共同財產,哪些是個人財產進行明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條【夫妻共同財產】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為夫妻的共同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勞務報酬;(二)生產、經營、投資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者受贈的財產,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條【夫妻個人財產】下列財產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損害獲得的賠償或者補償;(三)遺囑或者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條【夫妻約定財產制】男女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相對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清償。即雙方再簽署婚內財產協議時應當採用書面協議的形式。只要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編》規定的合同無效事由,且雙方意思表示明確,原則上是可以有效。具體合同無效事由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四十六條【虛假表示與隱藏行為的效力】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強制性規定及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一百五十四條【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❽ 合同怎麼樣才有法律效力

有效合同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合同生效即合同發生了法律約束力。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一定條件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這些條件常常被稱為合同的有效要件。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以下條件為合同的有效要件:
1、 主體合格,即訂立合同的當事人雙方都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資格。作為公民個人,必須達到法律規定的年齡,且智力發育健全;作為法人,必須經過合法的登記注冊,並且在自己的經營活動范圍內,才能作為合格的當事人訂立合同;一些非法人的組織、團體在一定范圍內也可以成為合同當事人。
2、 意思表示真實,即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的整個過程中所提出的要約或承諾的內容,都是自己獨立意志的表現,是其真實的意思表示。在正常的情況下,行為人的意志總是與其外在表現相符的。但是,由於某些主觀上或客觀上的原因,也可能發生兩者不相符的情形。例如,當事人一方故意捏造假情況或隱瞞、掩蓋真相,這就會使另一方當事人形成錯誤認識而訂立合同;又如,一方當事人利用另一方的某種急迫要求而進行要挾或採用其他方法強迫其接受某些極不合理的條件而訂立的合同,等等。上述情況下所訂立的合同,都是意思表示不真實,因而不受法律保護。
3、 內容合法,形式合乎要求。內容合法,主要是指標的合法,即合同標的不屬國家明令禁止買賣的物或法律、政策所不允許的行為,或者須特價但未經許可要經營的物或行為。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合同內容合法,還包括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合法、價格合法以及當事人的目的無規避法律之意,沒有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等。形式並非所有合同的有效要件,但也有例外。例如,關於不動產的買賣,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須採取要式合同進行。這類合同,要式形式即其生效的法定條件。

❾ 怎樣的協議才產生法律效力

依照民法原則:1、 平等原則2、自願原則3、誠實信用原則4、公平原則5、遵守公序良俗原則,依照這些原則訂立的協議是有法律效力。

熱點內容
法官龍井 發布:2025-05-15 21:54:47 瀏覽:464
民法典企業培訓 發布:2025-05-15 21:37:16 瀏覽:142
婚前房產婚後公證給女方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5 21:35:56 瀏覽:533
文化和道德關系 發布:2025-05-15 21:24:04 瀏覽:207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施行細則 發布:2025-05-15 21:23:28 瀏覽:94
刑事訴訟法第7條 發布:2025-05-15 21:23:05 瀏覽:427
井研縣律師 發布:2025-05-15 20:50:58 瀏覽:437
高景芳法學 發布:2025-05-15 20:43:03 瀏覽:919
社會法是指什麼時候 發布:2025-05-15 20:35:24 瀏覽:328
經濟法著作權特徵 發布:2025-05-15 20:34:27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