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認證的域外證據法律效力
Ⅰ 境外形成的證據是否經過公證認證就一定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是否定的。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可見,經過公證的證據在民事訴訟中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
首先,公證證據屬於免證事實。根據《證據規則》第九條的規定,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將公證證明的對象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除非當事人有足以推翻的相反證據。
其次,公證證據屬於最佳證據。《證據規則》第七十七條規定,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這就是說,在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都有證明力,不同證據證明了相反的事實的情況下,公證證據屬於最佳證據,具有更強的證明力。那麼,經過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我國駐外使領館認證的境外形成的證據是否具有上述公證證據的效力呢?實踐中有不同的認識。
Ⅱ 商評委如何認定域外證據,個人能申請商標注冊嗎
個人或者個體工商戶也是可以申請商標注冊的;
關於商評委認定域外證據,相關法規有對其進行說明:
《商標評審規則》第四十三條規定,當事人向商標評審委員會提供的證據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或者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對方當事人對該證據的真實性存在懷疑並有相應證據支持的,或者商標評審委員會認為必要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辦理相應的公證認證手續。
從該條行文來看,已經把域外證據的公證認證程序從決定證據資格的必要前提降低到補充條件。當事人提交的域外證據即使未經公證認證,商標評審委員會也有權根據具體情況認可其證據效力。只有在商標評審委員會認為不經過公證認證就無法確定證明力,或者對方當事人提交證據以否定域外證據真實性,當事人才需要對證據進行公證認證。
同時需要注意,《商標評審規則》第四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向商標評審委員會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說明資料,應當附有中文譯文。提交外文證據的當事人未提交中文譯文的,該外文證據視為未提交。這一點同原《規則》比並未發生變化,也是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中對證據要求保持一致的地方。只要是外文證據,不論是否在域外形成,都需要附中文譯文。
Ⅲ 未經認證的公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作者:亞新認證網
公證認證在當今,絕大多數人已經都很了解了。每年辦理此業務的人員也有很多。也有很多人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有很多不解,所以想知道:「未經認證的公證書是狗具有法律效力」?
未經認證的公證書有法律效力
非常肯定的告訴你們,未經認證的公證書也是有法律效力的,是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公證書不僅在國內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還具有域外法律效力。因為,公證書是證明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可靠的司法證明文書,之前一直被廣泛地運用在國際交往中。
您在國內或者國外辦理某些事情的時候,一般只進行公證就可以了,如果有特殊要求,屆時還需要辦理認證事項,認證可以分為單認證和雙認證,單認證是在外交部領事司或其授權的外事辦進行的,雙認證是在大使館進行的。
公證和認證的區別有哪些?
據了解,公證和認證的區別有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分別是:辦理時間、辦理費用、辦理地點。公證辦理時間通常是4-6個工作日,而認證往往是15個工作日左右,有些國家的認證時間甚至超過了15個工作日;公證費用一般是300-400元左右,而認證費通常是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公證是在公證處辦理的,而認證是在外交部、大使館辦理的。
通過上面介紹可知,未經認證的公證書是有法律效力的。
Ⅳ 境外形成的證據是否經過公證就一定具有法律效力
從形式上講,具備了證據的條件。但該證據是否一定被採信,還要看具體的情況,如果有其他證據比其證明力更高的,法院將採納其他證據。
法條鏈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三條
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於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並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
因證據的證明力無法判斷導致爭議事實難以認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則作出裁判。
Ⅳ 證據未經質證被採用合法嗎
當庭質證是庭審中在法官主持下,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或法院依職權調查的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及其證明力的有無和大小進行承認、質疑、申辯、反駁的訴訟活動。由於證據是認定事實的唯一媒介,是確定裁判結果的唯一事實根據,是司法公正唯一的可以依賴的客觀基礎,因此質證是法院認定事實的前提,是審查該證據極其重要的手段。無論是當事人所舉的證據還是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都必須經過當事人在法庭上相互質證,才能作為定案根據。
Ⅵ 法院審理涉外案件時,域外律師出具的法律意見書有什麼效力
國外律師不允許在國內以律師身份活動,因此,對於域外律師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在國內僅具有參考價值
Ⅶ 「未經法庭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本身其實是正確的,因為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當中,對於這一點,就進行過專門的約定,認為在證明案件材料之上,所有的材料都是可以當做證據使用的,這些證據包括物證,人證以及一些其它的證言。證據的體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這里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所有的證據都是必須經過查證,是的確存在,並且是被正確描述的,才能夠作為定案的一個根據進行使用。
如果沒有進行過法院的制證,直接拿出來的話,肯定是不會被當做證據來進行使用的。當然這並不是說他一定沒有用,因為拿出這個東西之後,你可以申請延期判決。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可以向法院來申請自證,你所提出來的證據如果是准確的話,那麼在下一次的審判當中,將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提出的並不是關鍵證據的話,那麼法院也是不受理的,畢竟在開庭之前就已經提示過多次,要把自己手中的證據補充完整。
(7)未經認證的域外證據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質證分廣義和狹義,通常指在訴訟或仲裁活動中,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另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出示的證據的合法性、與本案爭議事實的關聯性、該證據的真實性,是否有證明力,證明力大小,是否可以作為本案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進行的 {說明、評價、質疑、辯駁、對質、辯論} 以及用其地方法表明證據效力的活動及其過程。狹義的僅指訴訟活動中,在證據交換程序中或是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的法庭調查階段,進行的前述活動。人民法院對經過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應當確認其效力。但是,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Ⅷ 境外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在什麼情況下無需辦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
在域外形成的證據要經過公證。最高法院《民訴證據若干規定》第11條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系在我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並經我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我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但如果其所在國與我國沒有外交關系,則該證據應當經與我國有外交關系的第三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再轉由我國駐該第三國使領館認證。」但是對於用於國際流通的商業票據、我國駐外使領館取得的證據材料以及當事人沒有異議的證據材料,則無需辦理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
Ⅸ 境外形成的欠據未經過公正和認證是否可以在中國法院作為證據使用
《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版
(二)權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九條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
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第七十條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
照片、副本、節錄本。
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按照《民事訴訟法》對證據的規定, 境外形成的欠據未經過公正和認證誰去核實,庭審中雙方對證據還要經過質證程序才能作為證據使用。因此境外形成的欠條不具有證據的證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