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案例分析
1. 綠大地案件注冊會計師主要違背了哪些條款
一、案例介紹
(一)綠大地事件概況
雲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大地)(*ST大地,002200)始建於1996年,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綠大地早在2004年就開始計劃實施上市,2006年沖刺資本市場,只可惜IPO首度闖關失敗。2007年12月21日,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並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綠化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雲南省第一家民營上市企業。
從上市至今,綠大地的管理層就不斷以各種不規范行為「挑戰」著監管部門。從2009年10月至次年4月,公司對2009年三季報及年報的業績預告進行了多次修正。證監會在2010年3月份因綠大地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而對其進行立案調查,在調查結果尚未公布之前,深交所對其業績頻繁改變和信息披露問題作出了公開處分。2011年3月17日,綠大地董事長何學葵被逮捕,被捕的主要原因是「涉嫌欺詐發行股票」。4月7日,綠大地的董事、財務總監李鵬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等犯罪行為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其實自2007年底掛牌以來,綠大地歷經三任財務總監、三次更換審計事務所,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曾五度反復變更業績預報。加上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何學葵持有的股份被公安機關依法凍結等事實早已說明這是一家「問題公司」。
(二)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概況
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成立於1992年,是一傢具有證券、期貨審計資格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其前身為深圳市審計局的深圳市審計師事務所,擅長於國有企業審計領域,業務涉及不同類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鵬城所2010年審計業務收入1.5億多人民幣,居全國前列。
(三)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與綠大地的「特殊」關系
2011年12月3日,綠大地公布了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書。在獲刑的所有人員中,只有龐明星為注冊會計師,即原四川華源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在此案中以外聘財務顧問的身份出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從四川省財政廳2005年一份公示文件中可以看出,龐明星其原在的事務所正是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後者是華源的密切合作夥伴,也正是當年綠大地上市時的審計機構。其早在2001年就與綠大地建立了合作關系,已有默契。然而該案的蹊蹺之處在於此案並沒有作出對中介機構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任何的處罰。
二、案例分析
(一)一般分析
從嚴格意義的角度講,一個虛假IPO過程,如果少了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律師事務所等機構的「配合」,是難以成就的。根據調查,在綠大地上市的時期,保薦代表人資源十分稀缺,簽哪個項目由證券公司安排,簽字人往往與實際做項目的人不一致。正如何學葵所說,綠大地公司提供了虛假的材料,「中介機構的責任就是沒有深入查證材料的真實性」。在上市的利益鏈條中,會計師、律師、保薦機構等收取不菲的中介費,是受益者,但也同時肩負著保證發行人所披露信息真實、准確、充分的重任。然而,這些有著專業能力、又與企業只有零距離的中介機構對企業的造假行為往往睜隻眼閉隻眼,甚至為其出謀劃策,「貢獻」造假智慧。而其造假成本卻極為低廉,如綠大地案中,全部責任人的集體緩刑,顯然這樣的代價在其高額的收益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二)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責任分析
1.鵬城所應對其業務質量承擔領導責任。本案中,據檢察機關起訴書顯示,2004—2009年間,綠大地公司在不具備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條件的情況下,為達到上市目的,經過被告人何學葵、蔣凱西、龐明星的策劃,由被告人趙海麗、趙海艷登記注冊了一批由綠大地公司實際控制的關聯公司,採用偽造合同、發票等手段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收入。鵬城所已與綠大地合作長達七年,而注冊會計師仍在2007年的審計報告出具的標准無保留意見,這無疑是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
2.鵬城所未盡到對其業務人員負有的監督和對審計質量負有的監控責任。對業務人員而言,會計師事務所負有相應的監督責任,事務所一旦獲知違反獨立性政策和程序的情況,應當立即將相關信息告知有關項目負責人,以便他們採取適當的行動。而本案中,鵬城所與綠大地本身就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其獨立性就受到威脅。龐明星在鵬城所的時候,就幫助綠大地造假並出具審計報告。鵬城所作為龐明星曾經的東家,可以說其甚至不是沒有監督,而是故意隱瞞。另外,事務所也應對其質量控制制度進行持續考慮和評價,定期選取已完成的業務進行檢查,以使事務所能夠合理保證其質量控制制度正在有效運行,以達到監控的目的。但很多事務所為爭取客戶不但沒有做到質量監控,往往還不惜降低審計質量出具虛假報告。然而在本案中,龐明星在接受審計業務後並沒有告知事務所其獲知的有關綠大地的某些消息,使得客戶關系和審計業務的接受與保持的質量控製程序並沒有得到遵守。直到2008年綠大地為了掩蓋更大的財務漏洞,才主動要求與鵬城所解除合作關系。
3.鵬城所未盡到對其業務人員職業道德負有的教育責任。綠大地在2006年11月首度闖關IPO,由於業績遭到懷疑,被證監會發審委否決。2006年其披露的負債為1.04億元,實際負債則是1億元等有許多跡象表明綠大地可能存在欺詐和舞弊行為,鵬城所本應根據這些跡象,對綠大地管理層是否誠信,其提供的財務報表是否存在因舞弊而導致重大錯報和漏報,予以充分關注。鵬城所與綠大地合作七年之久,業務人員長期接觸被審單位,使其可能與客戶形成親密關系,並對熟悉的事物失去警覺和敏感力,在審計的過程中沒有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的以前年度情況,甚至忽略或有意無視若干財務預警信號,這無疑是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嚴重缺失。事務所應該通過教育,培訓和職業實踐讓其業務人員獲取和保持專業勝任能力,並遵守職業准則和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認真、全面、及時地完成工作任務。 三、對注冊會計師的啟示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徵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准則和規范。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的實施以及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將更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一)謹慎對待農業類上市公司
農業類公司造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農產品通常種類比較多比較復雜。交易又常常比較零散。注冊會計師對農業知識不熟悉往往就容易被蒙蔽。因此在審計這類公司的時候,注冊會計師要注意聘請專業人員輔導並協助進行業務了解,杜絕農業類公司利用自身特殊性進行造假。
(二)加強審計獨立性
強化職業道德建設,它是注冊會計師保持獨立性的內在動力。只有具備了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才能自覺抵制利益關系人的壓力,保持獨立,公正、客觀對待各方利益關系人,提高專業勝任能力。藉助審計市場的開就學習國外注冊會計師的先進經驗,自覺執行審計迴避制度,保證審計的獨立性。
(三)加強會計職業道德監管
單位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和國家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對於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將起到重要的保證作用。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充分發揮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對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的監督權,確保如實編制和披露會計信息。二是強化政府的外部監督,即由國家財政、審計等部門依法加強對企業財務檢查和審計,對於弄虛作假和違反財經紀律的必須予以嚴厲制裁。另外,政府應該積極營造有利於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社會監督氛圍,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狀況置於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
(四)消除體制上的弊端,加緊進行會計師事務所體制的改革
中國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注冊資本僅為30萬元,其違規的最高賠償即是30萬元。而合夥制則不同,違規一旦被發現,會計師事務所要以其全部財產承擔賠償責任,這種組織形式顯然有助於提高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和自我約束意識。
2. 注冊會計師經濟法案例分析都不能直接寫答案嗎
既然是抄案例分析,沒有自己的觀襲念闡述是很難那份的,一般經濟法案例分析寫直接答案也給不了幾分,相反如果分析到位,條理清晰明朗,即使沒有給出直接答案也會拿到很高分的。案例分析重點不在考察答案,而是考察幾個關聯性經濟法知識點是否掌握清楚,是否能運用得當,浦江財經建議還是需要寫詳盡一點比直接出答案更好。
3. 注冊會計師防範法律責任風險的措施有哪些
1.減少過失行為, 防止欺詐行為
注冊會計師要避免法律責任,就必須在執行審計業務時盡量減少過失行為,防止欺詐行為。而要盡可能不發生過失、防止欺詐,注冊會計師就應當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①增強執業獨立性。我們知道,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生命。
②保持職業謹慎。在所有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過失中,最主要是由於缺乏認真而謹慎的職業態度引起。
③強化執業監督。許多審計中的差錯是由於注冊會計師的失察或未能對助理人員或其它人員進行切實的監督而發生的。
2.消除 「審計期望差距」
消除 「審計期望差距」 ,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由於 「審計期望差距」 是會計師事務所面臨法律訴訟、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 「審計期望差距」 中,有一部分是注冊會計師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實際執業與專業標准之間的差距,這部分差距要靠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的自身努力來消除。
「審計期望差距」 中還有一部分是社會公眾對審計工作的要求過高造成的,他們基於自身利益,或者是對審計工作的不甚了解,從而對社會審計工作的要求達到了一種近乎完美的地步,但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對於這一部分的 「差異」 只能通過對社會公眾進行審計專業知識的普及宣傳,使他們能夠對審計職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來實現。這需要國家、審計界、廣大媒體的大力協助。
(3)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案例分析擴展閱讀:
注冊會計師協會應當將准予注冊的人員名單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備案。國務院財政部門發現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注冊不符合本法規定的,應當通知有關的注冊會計師協會撤銷注冊。
注冊會計師協會依照本法第十條的規定不予注冊的,應當自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申請人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國務院財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申請復議。
4. 關於瓊民源審計案例
(1)本案例中的注冊會計師和相關事務所承擔了什麼法律責任,該法律責任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答:本案例中,為瓊民源出具審計報告的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主要負責人的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被吊銷,海南中華會計師事務所被處以警告,暫停其證券業務資格6個月,對該事務所在瓊民源財務審計報告上簽字的注冊會計師,暫停其從事證券業務資格3年。對海南大正會計師事務所罰款30萬元,暫停其從事證券相關資產評估業務資格6個月,對負有直接責任的注冊會計師,暫停其從事證券業務資格3年。
法律責任形成的原因是對瓊民源1996年年報中利潤和資本公積的大幅度增加,未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出具的年度審計報告和資產評估報告,均含有虛假、嚴重誤導性內容。
(2)本案例中的注冊會計師是否遵守的注冊會計師執業准則,你如果是他們,該如何做?
答:本案例中,風險其實很大。首先,瓊民源每年都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其次,對注冊會計師要求提供報告的時限要求過緊,不顧實際情況,要求事務所1月22日就結束審計。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職業謹慎,沒有核實土地使用權的情況;沒有保持獨立性,在分析性程序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出巨額增長的利潤和資本公積令人疑惑時,沒有增加審計程序;在瓊民源關聯交易眾多的情況下,沒有進一步審計,揭露其隱含的風險;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審計報告出具日期,而對被審計單位的要求進行妥協。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從後話來說,自然要注意以上幾點,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嚴格執行審計程序。對必要的風險點要深入追蹤。
(3)要提高上市公司財務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杜絕類似「瓊民源」案這種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違法行為的再次發生,是否需要政府、上市公司、社會中介機構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答:是的,需要政府、上市公司、社會中介機構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部分法律制度沒有完善,瓊民源事件促使《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出台;
其次,觸發了會計師行業的脫鉤改制,促進了會計師行業規則、准則的進一步完善;
再次,為我國會計工作的法制化,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最後,企業重組過程中涉及的股權轉讓問題等加速了國有股流通和股權分置解決的「熱身階段」。
(4)會計責任、審計責任以及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關系?
答:
會計責任是被審計單位對進行會計核算,編制會計報表所應負的責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會計處理方法包括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
二是對各項經濟事項作出完整的記錄;
三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保證財產的安全與完整;
四是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
審計責任是審計人員以驗證財務報表的真實公允與揭弊查錯為目標,因違約、過失或欺詐對委託人或第三方造成損害,而應按有關法律法規承擔的法律後果。
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因違約、過失或欺詐對審計委託人、被審計單位或其他有利益關系的第三人造成損害,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注冊會計師對其審計結論要負三個方面的責任:
一是要負行政責任。即注冊會計師如果違反了法律、執業標准或其他行政法規,必須承擔行政上的法律後果,包括對會計師事務所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暫停營業和撤銷、對注冊會計師警告、暫停執業和吊銷證書。注冊會計師的行政責任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和第三十九條中。
二是民事責任。即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對於其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和審計意見違反合同或民事侵權行為所引起的法律後果,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主要是指會計師事務所違反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依法賠償責任,它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三是刑事責任。即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由於重大過失、舞弊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違反本法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的規定,故意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是一種過錯責任。而會計責任是一種無過錯責任,會計主體的會計信息失真導致他方損失,無論過錯與否,均應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這是現代民事歸責的一個基本原則。引起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不僅有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自身的原因,還有整個社會經濟環境和市場機制的因素。
注冊會計師除了要承擔一般的審計責任,還對驗資、財務報表等審計業務負有直接責任,但是通常情況二者只需查出問題但是均不必承擔因為會計主體的自身帳務(偽造、變造、故意毀滅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等)處理問題而帶來的違規責任。三種責任根據違反的相關法律規程多應承擔對於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
5. 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不力的案例及分析
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遵紀守法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申請參加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
1、經濟類、法學類大專畢業後,或非經濟類、法學類大學本科畢業後,從事經濟、法律工作滿6年;
2、經濟類、法學類大學本科畢業後,或非經濟類、法學類第二學士或研究生班畢業後,從事經濟、法律工作滿4年。
3、經濟類、法學類第二學士或研究生班畢業後,或獲非經濟類、法學類碩士學位後,從事經濟、法律工作滿2年。
4、獲經濟類、法學類碩士學位後,從事經濟、法律工作滿1年。
5、獲經濟類、法學類博士學位。
6、在全國實行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已評聘了經濟、會計、統計、審計、法律中級專業職務或參加全國統一考試,取得經濟、會計、統計、審計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並從事稅務代理業務工作滿1年。
7、非經濟類、法學類大專畢業後,從事經濟、法律工作滿8年。[2]
關於港澳台的規定
根據人事部辦公廳、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關於同意香港、澳門居民參加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的通知》(國人廳發[2004]107號)規定,香港、澳門居民可以參加註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申請參加考試的香港、澳門考生,應符合報名條件,並根據報名條件規定,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大學專科以上學歷或學士以上學位證書;從事經濟、法律或稅務代理工作年限證明和居民身份證明。
6. 2017注冊會計師經濟法案例分析題怎麼算分
想對於注會考復試科目來制說,經濟法並不是最難的,經濟法需要我們熟記相關的法條內容,又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練應用,對於我們看案例和實際應用能力要求還是滿高的。所以我們來算分數的時候,首先集中在分值最高的一些章節。
1、來算一下分數。比如最重要的分值分布在這些章節,物權法大概是10分,合同法大概是15分,公司法和證券法有30分,破產法也有10分,票據法也有10分,這些分數都足夠超過60分了,你是否能夠搞定呢?相信你可以的。
2、算完了分數就來想想怎麼樣才能拿到這些主要的分值。答題的時候應該先下結論,然後闡述法條,還要結合案例里的內容來回答,這樣運用專業術語清晰表達觀點才能得到完整的分數。
3、下結論的時候,不是直接說正確或者不正確就可以的,先記得引用題目中的內容和關鍵詞句然後和結論一起說,害嘗憤妒蒞德縫泉俯滬一定要表達清楚再判斷喔。回答案例題的時候,一定要寫清楚根據《XX法》的相關規定,然後說明和題目有關的內容,這樣比較專業。引用案例時的方式是本題中「……」違反了什麼規定,然後用專業術語去精準回答。
7. 如何研究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與審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 可供參考文獻 1 。閻達五、閻金鎔《改革中的會計審計論文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2。張建軍《審計概念體系研究》,1997年。 3。毛岩亮《民間審計責任研究》,1999年。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4。李若山、周勤業《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理論與實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年。
5.文光偉《注冊會計師都法律責任》,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年
6.閻金鎔《審計理論研究》,中國審計出版社,1993年 7.閻至剛《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讀本》,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
8.李君《論審計的獨立性》,度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9.謝榮、李樹華、王建春《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戰略),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10.陳漢文《注冊會計師職業行為難則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 『
1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中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案例與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王立彥、崔謹、徐惠玲《會計師職業道德與責任——理論、規范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劉力雲《審計風險與控制稠;中國審計出版社,1999年。
14.胡春元《審計風險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
15.周志誠《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中國海峽兩岸案例比較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17.阿爾文·A·阿倫斯等著,張龍平等譯《審計與保證服務》,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18.王德升《關於審計「期望差距」的幾個問題》,注冊會計師通訊,1997;年第(6)』期。
19.胡繼榮《論審計期望差距的構成要素》,審計研究,2000年第(1)期。
20.黎仁華《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研究》,財經科學1:2001年第(2)期。
21.陳宋生《淺論受託經濟責任及其產生》,江西審計與財務,2001年第(9)期。
22.陳水利《重塑注會形象重建會計信用4—從銀廣夏事件談起》,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
23.溫天理《從注冊會計師的角度透視銀廣夏》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1年第(11)期。 、 24.劉振華《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隊財會月刊,2001年第(6)『期。
8. 注冊會計師考試經濟法案例分析題必須寫分析過程嗎
你好,我是2014年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的,經濟法考試主要測評考生對經濟法條款的掌握及應專用水平,所以屬在分析的時候一般是回答案例的結論(如合法或違法),然後將設立的法律條文進行簡要說明,在將案例的情況與條文規定進行對比分析,重復一下結論。另外,答題的時候切忌啰嗦,要切中要點,因為題量比較大、答題時間有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9. 《會計法》案例分析
1、對A某和B某應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金。內容
2、對丙會計師事務所應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並可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若情節嚴重,並可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財政部門暫停其經營業務或者予以撤銷。另外,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3、對C某D某應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警告;若情節嚴重,可以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暫停其執行業務或者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
10. 比較中國注冊會計師與美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國外
隨著注冊會計師提供服務機會的增多,注冊會計師越來越多的被捲入訴訟之中,然而注冊會計師卻一向避免表述他們的責任。莫茨和夏拉夫(R.K.mautz and H.A.Sharaf,1961)認為,他們對「獨立審計師應該承擔發現錯誤和違法行為的責任所作的最不適當的說明」進行了否定,同時也駁斥了「不完全則無的強烈意味」,認為注冊會計師有必要、也有可能肩負起更多的責任,認真考慮揭發舞弊和差錯的社會責任。揭露舞弊和差錯的責任擔當是否合理,其評判標准「不宜採用以舞弊和差錯的分類為基礎或以完全否認任何責任為基礎的規則」,應當「藉助於職業界領袖們表述的意見和多年來的訴訟結果」,形成了一個「謹慎實務家」的概念。如果注冊會計師像「謹慎實務家」一樣,在計劃和施行審計業務時必須保持「應有的審計關注」, 「他就達到了職業標准,因而在這一方面就不會有更多的責任可究」。
蒙哥馬利審計學(Sullivan,J.D etc.1985)通過案例對 60 年代中期以來的訴訟爆炸進行了描述,提出這是「社會變化和法院重新解釋了普通法和聯邦證券交易法,將委託人的法律責任擴大引大量的、各種類型的第三者」產物。作者對根據普通法對第三者的責任變遷以及相關法律資料進行了翔實的論述。起初法院基於合同關系原則「制止了審計對可以預見的第三者負一般過失責任」,《侵權法修正說明(第二稿)》在解釋注冊會計師對第三者的責任時區分了必然預見人和可預見人概念。1983年新澤西高等法院的一個案件將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擴大到可預見的第三者。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陸續頒布了獨立審計准則 SAS No.1(1972)、No.16(1977)、No.53(1988)、No.82(1997)和 No.9(2002),描述了注冊會計師應當承擔的審計責任。No.1 並不承認注冊會計師具有揭發虛假和其他舞弊、差錯的責任,認為依靠獨立審計師的常規審計程序也很難發現管理者的舞弊行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SAS No.16中提出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當運用應有的審計關注,但是只要注冊會計師審查工作遵循了公認審計標准,就完成了自己的專業責任。SASNo.53要求注冊會計師設計的審計工作應能為查出報表的重大錯誤與舞弊提供「合理保證」,並提供了廣泛的舞弊審計指南。職業界承認注冊會計師具有發現和揭露公司財務舞弊的職責,但是認為只能「合理保證」報表不存在因錯誤和舞弊導致的重大錯報,不能擔保沒有重大錯誤和舞弊,更不可能絕對保證發現由「欺詐和串謀」導致的重大舞弊行為。1997年 AICPA 頒布了 SAS No.82「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關注」。 SASNo.99 總結提煉了更加有效的審計舞弊的思路和程序,進一步強調了注冊會計師在審計計劃和實施階段保持對公司舞弊的關注。雖然相關的法律不斷完善,公眾和會計界之間仍然存在「期望差距」。
國內謝榮(1994)研究了市場經濟中的民間審計責任。作者認為,審計的職業責任和法律責任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不明確審計的職業責任,就很難追究審計人員的失職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審計職責是一個由審計目標范圍和審計行為依據所組成的二維職責域,其中第一維是由審計目標的內容所確定,第二維由反應審計行為依據的審計假設和審計准則所確定。而具體判斷審計這則履行情況的則是依據審計准則要求為達到各項審計目標而制定的審計程序。職業責任范圍由審計准則和審計目標兩維空間共同作用下界定。審計職業責任的對象主要包括審計客戶(公司及其股東)和第三者(與審計師沒有合同關系的一切報表使用者)。謝榮對美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並對當時我國法律責任的現狀進行了總結,認為我國當時的法律法規對民間審計的法律責任有了直接或間接的闡述,但從總體來說,還較模糊,要真正提高審計責任意識,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例如法律進一步完善問題,審計職業界自身的技術准則及理論建設問題,社會公眾的認識問題,還有法庭的審判實踐問題。
毛岩亮(1999)認為,審計因受託經濟責任的產生而產生,並伴隨著受託經濟責任的發展而發展。民間審計的產生和發展同樣受到其所處的特定社會的受託經濟責任關系的直接制約。受託經濟責任因授權而產生,是兩權分離的產物,受託經濟責任可以用某種標准加以計量。民間審計的目標在於評價受託經濟責任。實施民間審計是為了審查、評價受託者所負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從而確定或接觸其應付的受託經濟責任,以確保其受託經濟責任的切實履行。在評價說托經濟責任過程中應堅持獨立性、客觀公正、依法評價和建設性等四個原則。在談到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時,毛岩亮認為,當時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之間還存在用於模糊、法律責任不明確、相互之間不銜接、出發尺度及力度不一等問題,給執法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劉燕(1998,2003)注意到對於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職責問題法律界和會計職業界的理解存在重大差異,在公司財務舞弊案例中,注冊會計師行業需要從法律界對責任的界定因素來考慮其在審計過程中應保持職業謹慎考慮舞弊風險;審計准則在舞弊案例中首先要受到司法評判,審計准則應該反映社會公眾對這一職業的期望要求;注冊會計師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期望差距使其面臨巨大的法律風險,行業應致力於縮小期望差距。認為職業界和法律界應在明確第三人責任范圍、注冊會計師執業過失的具體認定、注冊會計師過錯與報表使用人損失之間因果關聯繫上來努力解決我國目前的注冊會計師民事法律責任問題。
王利明(2001)認為,我國證券民事責任制度的不完善同我國的立法界和監管界對民事責任認識不全面有關,並對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進行了批判,指出目前的法律中對民事責任制度的規定諸多不合理之處,從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過錯的認定和推定三個民事因素角度分析出目前的法律易造成重者輕罰、輕者重罰的不合理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