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虛假報道承擔的法律責任

虛假報道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26 22:56:41

⑴ 虛假宣傳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虛假宣傳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構成虛假廣告罪的,一般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虛假廣告罪,是指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廣告經營的管理制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
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⑵ 發布假新聞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一條規定報紙、期刊必須遵守新聞出版法規,刊載新聞報道和紀實作品必須真實、准確、公正。報刊不得刊載虛假、失實的報道和紀實作品。這一規定為追究發布虛假新聞媒體法律責任提供了立法依據。

(一)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民事責任

今天的媒體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人們想獲得信息就得交上網費等,信息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一種特殊的消費品,而我們每個付費獲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費者。每個人獲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個人獲取新聞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實的事件經過。新聞和小說不同,真實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聞失去了真實性,它也失去了消費的價值。媒體在網上發出虛假新聞的行為,雖然沒有損害消費者的實際利益,但是消費者在付費的情況下卻沒有達到自己的消費目的,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其中第一項和第二項分別為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備商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時未作說明的。根據這兩項的規定,發布虛假新聞的網路媒體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該承擔民事責任。

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侵害的並不是某一個人的權益,而是整個社會的利益,這就適用民事的公益訴訟。《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了對於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這項規定為大眾指明了維權道路,讓網路媒體有所忌憚。

(二)網路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的行政責任

《報刊刊載虛假、失實報道處理辦法》第六條為虛假新聞的行政處罰提供了立法依據。但是互聯網環境下虛假新聞的出現和傳統媒體下虛假新聞的成因並不是一樣的,要想徹底整治網路環境下虛假新聞的泛濫,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就要根據網路環境的獨有特點,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依此對媒體進行處罰。

處罰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不能同一而論。對於發布虛假新聞的始作俑者,不僅要加大罰款力度,還要進行警告、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暫停新聞更新。對於轉播虛假新聞的「跟風者」,應適當的罰款並通報批評,這樣不僅會縮小虛假新聞的傳播范圍,還可以減少媒體工作者工作上的過失。因為大眾的閱歷有限,所以前兩者很難實現群眾的舉報監督。而對於那些題目和內容不符的騙取點擊率的虛假新聞,新聞出版行政管理機構應該建立起群眾舉報監督機制。現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的互動平台上共有四個舉報項目:非法出版活動舉報、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信息舉報、侵權盜版舉報和廣電節目投訴。在這四個項目中,虛假新聞竟舉報無路。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應搭建一個虛假新聞的舉報平台,並制定相應的舉報規則,群眾可以利用截圖等工具來獲取舉報的證據,當一條新聞舉報的人數達到一定數額的時候,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要對發布虛假新聞的媒體給予行政處罰,而處罰的力度,應視情節的輕重而論。

⑶ 中的實施虛假陳述,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所謂虛假陳述,是指信息披露義務人違反證券法律規定,在證券發行或者交易過程中,對重大事件作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時發生重大遺漏、不正當披露信息的行為。
所謂信息披露義務人,按照《證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是指以下人員:
(1)發起人、控股股東等實際控制人;
(2)發行人或者上市公司;
(3)證券承銷商;
(4)證券上市推薦人;
(5)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專業中介服務機構;
(6)上述(二)、(三)、(四)項所涉單位中負有責任的董事、監事和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以及(五)項中直接責任人;
(7)其他作出虛假陳述的機構或者自然人。
虛假陳述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在證券交易中作虛假陳述的,責任人要承擔以下責任:
1、民事賠償責任。
投資人,如股東、公司等,因信息披露義務人的虛假陳述,而遭受損失的,可以要求其賠償差額損失、傭金損失、印花稅損失及相應的利息損失。
2、行政責任。
(1)證券服務機構,如券商做虛假陳述的,責令改正,沒收業務收入,暫停或吊銷營業執照,並處罰款。對負責人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於警告、撤銷證券從業資格,並處罰款。
(2)對發行人、上市公司等信息披露義務人作虛假陳述的,責令改正,警告,並處罰款。
3、刑事責任。
按照《刑法》規定,信息披露義務人,在證券交易活動做虛假陳述的,容易涉嫌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或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一經查處屬實的,就要受到刑罰的處罰,如坐牢、罰款等。
因此,從事證券交易相關活動的人員,最好不要實事求是,不要作虛假陳述,以免被追究法律責任。倘若已經被抓被捕的,建議盡早委託刑事辯護律師協助處理,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⑷ 新聞報到不真實,會負什麼法律責任嗎如何維權

可以要求報料人發布公告更正不實報道,沒效果可以起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零九條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若受到侵害,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一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4)虛假報道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名譽侵權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重要隱私等。

侮辱:是指用語言(包括書面和口頭)或行動,公然損害他人人格、毀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用大字報、小字報、漫畫或極其下流,骯臟的語言等形式辱罵、嘲諷他人、使他人的心靈蒙受恥辱等。

誹謗:是指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如毫無根據或捕風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風不好,並四處張揚、損壞他人名譽,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誹謗是常見的名譽侵權行為,民法通則101條明令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對法人名譽的侵害。

主要表現在散布有損法人名譽的虛假消息,如虛構某種事實,誣說某工廠的產品質量如何低劣,以圖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搞垮對方等等,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譽權的侵權行為。

⑸ 規定虛假宣傳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虛假宣傳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有被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消除影響、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多次發布虛假廣告的,可以處罰款和吊銷營業執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的,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責令廣告主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處廣告費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廣告費用無法計算或者明顯偏低的,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兩年內有三次以上違法行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廣告費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廣告費用無法計算或者明顯偏低的,處一百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並由廣告審查機關撤銷廣告審查批准文件、一年內不受理其廣告審查申請。

⑹ 虛假宣傳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虛假宣傳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構成虛假廣告罪的,一般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虛假廣告罪,是指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廣告經營的管理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二十二條 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⑺ 新聞記者虛假報道有沒有相關法律

有新聞記者虛假報道相關的法律:《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參照《新聞記者證管回理辦法》第十八條,答新聞記者使用新聞記者證從事新聞采訪活動,應遵守法律規定和新聞職業道德,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不得編發虛假報道,不得刊播虛假新聞,不得徇私隱匿應報道的新聞事實。

(7)虛假報道承擔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參照《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三十五條,新聞機構工作人員有以下行為之一的,由新聞出版總署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給予警告,並處3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新聞記者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辦法第十七條,從事有關活動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編發虛假報道的;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九條,轉借、塗改新聞記者證或者利用職務便利從事不當活動的;

(四)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未在離崗前交回新聞記者證的。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 -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⑻ 虛假陳述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在民事訴訟中虛假陳述,違反了民事訴訟法關於如實作證的規定,會被法院給予15天以下拘留和3萬元罰款的。

⑼ 虛假陳述的法律後果有哪些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

當事人虛假陳述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該陳述,並對當事人予以罰款處罰。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發布的《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對於證券市場中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訴訟作出了特別規定。其最大突破在於,對於證券虛假陳述的民事訴訟中的因果關系採取了推定的方式,極大地減少了受害投資者在這方面的舉證責任。
資料擴展:
《關於在民事訴訟中規制虛假陳述的若干意見》,首次對九種情況認定為虛假陳述,並告知不利後果。訴訟參加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以認定為虛假陳述:

1、偽造、變造證據以證明其主張的;

2、在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已履行舉證義務後,仍虛構法律關系及相應事實進行抗辯的;

3、就案件事實的陳述前後不一、存在重大矛盾且無法作出合理說明的;

4、在主張己方權利時,隱瞞對方已履行部分或者全部義務且不能作出合理說明的;

5、迴避陳述自己參與事實的行為或者對自己知道及應當知道的事實,以「不知道」、「不清楚」、「不記得」等進行回答且不能作出合理說明的;

6、對自己簽名、蓋章書證的真實性拒不發表意見,經審判人員就法律後果進行釋明後仍拒不發表意見的;

7、對有其他充分證據相互印證真實性的書證仍申請鑒定阻礙訴訟的;

8、對已經掌握或者應當掌握的證據仍申請法院調查取證,且不能作出合理說明的;

9、其他通過陳述、申請等方式阻礙民事訴訟活動且不能作出合理說明的。

熱點內容
欠下招商銀行款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7 04:00:23 瀏覽:353
四十鋪法院 發布:2025-05-07 04:00:21 瀏覽:283
慈善捐款法規 發布:2025-05-07 03:54:35 瀏覽:393
如何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發布:2025-05-07 03:54:35 瀏覽:64
與初中生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07 03:38:11 瀏覽:503
永康法院上班 發布:2025-05-07 03:25:54 瀏覽:857
勞動合同法補償工資 發布:2025-05-07 03:24:18 瀏覽:286
明光市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5-07 03:18:46 瀏覽:94
勞動法事假含義 發布:2025-05-07 03:07:50 瀏覽:771
河北司法吧 發布:2025-05-07 03:07:46 瀏覽: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