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非公司員工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非公司員工是否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3-31 22:05:41

㈠ 員工在非工作,非上下班的私人時間私事中發生意外事故,公司是否有法律責任

你都說是私人時間了,當然公司不會為其負責

㈡ 非勞務派遣單位派遣員工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員工是否應該同工同酬

派遣單位承擔的是過錯補充責任。即:派遣的員工導致侵權的,由實際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實際用人單位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只有在當實際用人單位沒有能力承擔責任、且派遣單位也有過錯的情況下,派遣單位才承擔相應的過錯補充責任(注意不是連帶責任,只是過錯補充責任)。都不能向員工追償,無論該員工有沒有過錯,但可以基於勞動合同將其解聘。
希望採納,謝謝。

㈢ 如果因為員工的非故意的疏忽而導致公司巨大損失,那員工要付法律責任嗎,或者要對公司做補償嗎

勞動合同法對此問題沒有做專門的規定,但約定了用人單位可以有自己的公司制度,因此,問題中描述的情形需要看公司制度是怎麼規定的,根據你的問題描述是導致了公司的巨大損失,按照一般規定,可能公司會要求你賠償。
法律分析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可以就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事項在公司制度裡面進行約定,按照問題描述,屬於非故意的疏忽,但導致了公司巨大的損失,公司是可能會要求你承擔一定得責任的,否則的,公司在經營中可能就要承擔一樣的風險,比如如果想搞倒競爭對手太容易了,僱傭幾個人去對方公司上班,然後造成損失,這顯然會極大損害公司利益。但又依據我國的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所以,即使要補償,也是要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進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㈣ 公司給非公司員工代繳社保需要承擔責任嗎

摘要 親,您好。首先,《勞動法》《社會保險法》等均明確用人單位及其職工必須參加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法》雖然強制用人單位必須為職工繳納社保費,這是用人單位的強制性義務,但並沒有禁止用人單位為非本單位職工繳納社保費用。這種行為並不損害國家和第三人的利益。職工和企業創造條件,符合繳納社保費的要求,並不損害他人的利益。

㈤ 非公司員工假借公司名義簽訂合同需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導致合同無效,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㈥ 非公司員工代表公司簽訂合同,未經書面授權,承擔什麼責任

如果你沒有公司授權,但是對方有理由相信你有授權(比如,單位以前給你開具的有委託手續,委託期限未到),你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所以簽訂合同是有效合同。有關法律責任由你的原單位承擔。
如果你沒有代理權代表單位簽訂合同,在你的原單位追認前,合同效力待定,單位追認的,合同有效。如果沒有追認,則有關法律責任由你本人承擔。如果單位授權不明,則單位和你要承擔連帶責任。

㈦ 非人力資源公司給非員工繳納社保承擔什麼責任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5

㈧ 給非公司員工虛開房貸收入證明 需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單位按員工購房意願開出高於其實際工資的收入證明,有一定法律風險,具體在員工離職要求補償的標准上有爭議。甚至存在員工拿著高收入證明要求企業補發工資的情況。 單位開具的收入證明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是要看如下幾個方面: (一)對於法官來說,這個跟案件的細節,關聯性比較大。收入證明上的金額大小的合理性,員工實際的工作性質與此金額的匹配性,收入證明的開出時間,都會給法官的最終認定,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如果作為律師,在遇到類似證據時,從細節質證,將是一個比較好的做法。 (三)如果作為HR,事前控制此類風險,將遠比事後控制要好。 具體方式如下: 一、最好的方法是不開假證明 員工實際的收入是中國,就給員工開金額為中國的收入證明。這是控制風險的最好做法。 二、與員工簽訂開假收入證明的協議,或者要求員工提交一份申請書 如果是迫於各種壓力,不得不給員工開出假的收入證明,則最好在開具收入證明之前,給員工簽訂一份協議,註明開出收入證明的原因,收入證明上的金額是否屬實,實際的收入為中國,員工開收入證明的用途是什麼,如果因為此份收入證明給公司帶來損失的話,責任由誰來承擔等等內容。 如果覺得製作一份協議麻煩,則可以讓此員工提交一份本人簽名的書面申請,在申請中,寫明上述內容亦可。HR可以留存入檔。 三、在開出的收入證明上,註明該收入證明的用途,以及不得用作其它用途的註解

熱點內容
跳單民法 發布:2025-05-05 07:45:30 瀏覽:156
社會與法頻道傻妻 發布:2025-05-05 07:45:23 瀏覽:600
法官能為民主做什麼 發布:2025-05-05 07:35:42 瀏覽:630
行政訴訟法審理機關 發布:2025-05-05 07:20:52 瀏覽:61
個體工商戶勞動法主體 發布:2025-05-05 07:20:36 瀏覽:943
中國人命婚姻法 發布:2025-05-05 07:20:36 瀏覽:125
法官的愛稱 發布:2025-05-05 07:19:50 瀏覽:291
歷任江陰人民法院院閘 發布:2025-05-05 07:07:13 瀏覽:318
刑法九受賄量刑 發布:2025-05-05 07:06:17 瀏覽:796
新的行政法訴訟法缺點 發布:2025-05-05 06:48:09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