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回轉法律效力
❶ 執行回轉申請被駁回後是否可以上訴
執行回轉申請被駁回並不是提起上,屬於一般是提起異議,向作出這個決定的執行機關提起異議。
❷ 房產被法院執行,再審後勝訴,能不能要回房產
可以的,只要勝訴,就可以解凍房產,就可以要回房產的。
法院拍賣房子的程序:
1、到房管局查封被執行人的房屋產權。
2、委託評估公司對房屋的價值進行評估。
3、評估結果出來後,根據評估價值,確定拍賣保留價。
4、委託拍賣公司對房屋進行拍賣。拍賣活動由拍賣公司組織實施。
5、拍賣成交的,法院作出裁定,確定拍賣結果的法律效力。
6、無人競拍或者拍賣失敗的,法院可以在第一次拍賣保留價的基礎上降價10-20%,再次委託拍賣公司拍賣。
7、二次拍賣仍失敗的,法院可以在此基礎上再降價拍賣。對房屋的拍賣,最多可以進行三次拍賣。
❸ 執行法官什麼情況下可以強制執行
通常情況下,法院對於案件作出判決後,雙方當時人在沒異議的情況下內,判決生效已先後,就應當容對於判決的事項進行遵守和施行。但是某些情況下有些當時人並不會去遵守判決的內容,拒不履行判決內容,此時,另一方當時人可以向法院提起申請強制執行的訴訟程序。
❹ 執行回轉法院責任如何承擔
執行回轉法院責任的承擔,《民事訴訟法》第233條規定:「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75條規定:「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執行完畢後,該法律文書被有關機關依法撤銷的,經當事人申請,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233條的規定。」
執行錯誤賠償的法律規定則是我國《國家賠償法》第2條關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執行費由被執行人負擔。
1、若是提出鑒定、評估、檢驗等支出的費用,由提出申請的一方承擔。
2、若是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在執行期間達成的,執行費用為雙方協商之後共同承擔,協商不成的,由法院在判決。
1、人民法院辦理執行案件,依法收取申請執行費。執行案件在受理時,執行法院一律不向申請執行人預收申請執行費。
2、執行法院按照申請執行人申請執行的標的額,依照《人民法院收費辦法》規定的標准,計算出全案的申請執行費數額,並從首期已經執行的款項中收取,收取的申請執行費數額計算入應執行的標的金額中,與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一並執行。
"司法實踐中,有的人民法院用執行回轉的辦法解決執行錯誤所造成的後果,即以執行回轉代替執行錯誤賠償。這種做法,不僅混淆了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的界線,而且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產生這個問題原因,要麼沒有弄清二者的含義和區別;要麼就是規避法律。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澄清。執行回轉法院責任是什麼樣子的
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雖然均屬於權利救濟的范疇,都是對執行行為所造成受損權益的恢復。但是,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其產生的原因、法律的適用和責任的承擔則有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不同。執行回轉,是指在執行程序終結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取得利益的一方將所得利益返還給被執行人,使執行標的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適用執行回轉的情形概括起來基本上有兩種,即:
(一)人民法院製作的、裁定書、調解書執行完畢後,發現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依法撤銷;
(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如仲裁機關裁決書、公證機關賦予效力的債權法律文書等被撤銷的。而執行錯誤賠償,是執行沒有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法院沒有按照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支付令、仲裁裁決、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以及、處理決定等執行,導致了執行上的錯誤而產生的賠償。執行錯誤賠償,由於是沒有按照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去執行,所以執行錯誤賠償的情形僅限於:
(一)執行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民事制裁決定等法律文書;
(二)違反法律規定先予執行的;
(三)違法執行案外人財產且無法執行回轉的;
(四)明顯超過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數額、范圍無法執行回轉的;
(五)在執行過程中,對查封、扣押的財產不履行監管職責,嚴重不負責任,造成財產毀損、滅失的;
(六)在執行過程中,變賣財物未經合法評估機構估價,或者應當拍賣而末拍賣,強行將財物變賣他人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這里,執行回轉產生的原因,是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即原生效法律文書錯誤,被依法撤銷而引起執行回轉。而執行錯誤產生的原因,則是沒有按照生效法律文書去執行。
❺ 執行回轉應具備哪些條件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第一,原執行依據正在執行或已經執行完畢。原法律文書已為法院全部或者部分執行完畢,才發生執行回轉的問題。
第二,執行依據被依法撤銷或者變更。 只有當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或者變更的,才發生執行回轉。因為正確的執行根據在執行完畢後,是不會產生執行回轉的, 而一旦執行根據有錯誤,依法定程序被撤銷或者變更,執行根據中所確定的權利義務即失去了其合法根據,那麼法院就應當依法保護合法當事人的權益,讓原來的被執行人的利益回復到原有狀態。這里,人民法院撤銷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只限於人民法院製作的法律文書,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執行完畢後,該法律文書被有關機關依法撤銷,經當事人申請,也可適用執行回轉。
第三,新的執行依據是其必備條件。
因為執行程序的發生以有執行根據為前提,再執行也不例外。法院要責成原債權人返還財產,應根據執行回轉裁定進行。原執行依據被依法撤銷,只是表明原執行依據失效,並不具有要求原債權人返還財產的強制性。所以,根據民訴法規定,應當由人民法院裁定執行回轉,再以此裁定為新的執行依據,責令取得財產的原申請人返還財產或強制執行。第四,只適用於原申請執行人取得財產的情況。 《執行規定》第109條作了對《民訴法》第210條的「取得財產的人」作了限縮規定。
❻ 判決被撤銷但已經執行怎麼辦--執行回轉及相關問題
一、執行回轉概念及構成要件 執行回轉又稱再執行,是指在案件執行完畢後,為糾正由於執行根據不當造成的損害,由執行人員採取措施,將當事人間利益關系恢復到執行程序開始前的一種制度。執行回轉制度是針對執行發生的錯誤而採取的一種補救措施。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14條(現為民訴法210條)對此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一般認為執行回轉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執行依據被依法撤銷是其前提條件。根據民訴法的規定,只有當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才發生執行回轉。因為正確的執行根據在執行完畢後,是不會產生執行回轉的,而一旦執行根據有錯誤,依法定程序被撤銷,執行根據中所確定的權利義務即失去了其合法根據,那麼法院就應當依法保護合法當事人的權益,讓原來的被執行人的利益回復到原有狀態。這里,人民法院撤銷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只限於人民法院製作的法律文書,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執行完畢後,該法律文書被有關機關依法撤銷,經當事人申請,也可適用執行回轉。 第二,新的執行依據是其必備條件。因為執行程序的發生以有執行根據為前提,再執行也不例外。法院要責成原債權人返還財產,應根據執行回轉裁定進行。所以,根據民訴法規定,應當由人民法院裁定執行回轉,再以此裁定為新的執行依據,責令取得財產的原申請人返還財產或強制執行。 第三,執行程序已經完畢是其形式要件。因為只有原法律文書為人民法院執行終結,才發生執行回轉的問題。如果執行程序尚未終結,被執行的財產尚未轉移,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那麼只應當中止或終結執行程序,不發生執行回轉的問題。 二、執行回轉法律依據1、《民事訴訟法》
第210條(原214條) 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275、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執行完畢後,該法律文書被有關機關依法撤銷的,經當事人申請,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的規定。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109.在執行中或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人民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撤銷或變更的,原執行機構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的規定,依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按照新的生效法律文書,作出執行回轉的裁定,責令原申請執行人返還已取得的財產及其孳息。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執行回轉應重新立案,適用執行程序的有關規定。
110.執行回轉時,已執行的標的物系特定物的,應當退還原物。不能退還原物的,可以折價抵償。 三、期限問題現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法院可能會在執行回轉裁定書指明期限,如果沒有,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中的執行期限六個月。 四、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的區別 首先,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不同。執行回轉,是指在執行程序終結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取得利益的一方將所得利益返還給被執行人,使執行標的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適用執行回轉的情形概括起來基本上有兩種,即:(一)人民法院製作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執行完畢後,發現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依法撤銷;(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如仲裁機關裁決書、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法律文書等被撤銷的。而執行錯誤賠償,是執行沒有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法院沒有按照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支付令、仲裁裁決、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以及行政處罰、處理決定等執行,導致了執行上的錯誤而產生的賠償。執行錯誤賠償,由於是沒有按照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去執行,所以執行錯誤賠償的情形僅限於:(一)執行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民事制裁決定等法律文書;(二)違反法律規定先予執行的;(三)違法執行案外人財產且無法執行回轉的;(四)明顯超過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數額、范圍無法執行回轉的; (五)在執行過程中,對查封、扣押的財產不履行監管職責,嚴重不負責任,造成財產毀損、滅失的;(六)在執行過程中,變賣財物未經合法評估機構估價,或者應當拍賣而末拍賣,強行將財物變賣他人的;(七)違反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這里,執行回轉產生的原因,是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即原生效法律文書錯誤,被依法撤銷而引起執行回轉。而執行錯誤產生的原因,則是沒有按照生效法律文書去執行。 其次,適用的法律不同。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由於概念、情形和產生的原因不同,因而,除個別情形外,在適用法律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執行回轉適用的法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而執行錯誤賠償除個別情形適用上述法律外,其適用的法律主要是《國家賠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民事訴訟法》第114條規定:「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75條規定:「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執行完畢後,該法律文書被有關機關依法撤銷的,經當事人申請,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214條的規定。」上述規定,就是執行回轉的法律依據。而執行錯誤賠償的法律規定則是我國《國家賠償法》第2條關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和第31條規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的程序,適用本法刑事賠償程序的規定。」同時,還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有關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相關規定。 五、執行回轉的財產范圍 執行回轉財產的范圍執行回轉不僅僅是回轉原標的物,依據錯誤執行根據取得財產的一方應依法返還原財產,並且賠償對方因此遭受的財產損失。有時候執行回轉的權利人常常提出既要返還財產和賠償直接損失,又要賠償因此造成的間接損失的請求。執行回轉如何賠償直接和間接損失,是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關於這點筆者有以下看法。第一,關於直接損失的賠償。處理執行回轉案件,原財產存在的,一般是簡單的返還原物;財產滅失或損壞的,按原價賠償損失。根據民事訴訟法申請再審時限為兩年的規定和客觀存在的超審限審判的因素,執行回轉往往是在法院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或更長時間後才發生的,原財產存在的可能性很小,絕大部分已處置、毀損或滅失,因此,支付賠償金是承擔執行回轉經濟責任的主要方式。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物價經常波動,原財產也隨之發生貶值或升值情況,這就要求處理執行回轉案件時,對原財產價值作出比較後合理的評價。原財產在執行回轉時升值,返還財產即可。原財產雖然存在,但在執行回轉時已貶值,除返還財產外,還應賠償財產在原執行時的價格與回轉時價格的差價損失。原財產已經消耗或損壞的,應賠償因此產生的直接損失。原財產價格下跌,按原執行時的價格賠償;價格上漲,按全國同類財產的同期價格賠償。第二,關於間接損失的賠償。在執行回轉中,間接損失往往超出了執行回轉的范圍,加之無標准計算,實際上一般不予執行。筆者到認為對賠償間接損失不能一概而論,對於某些執行回轉案件,應考慮賠償間接損失。主要依據有:一是法律和司法解釋有關規定。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收益,但不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所能預見的范圍。二是間接損失屬於執行回轉的財產范圍。權益人的財產整體利益包括原財產本身的價值和利用原物獲取的經濟利益,即間接收益。但由於財產被錯誤執行,所產生的間接收益也就為錯誤佔有者所有。但是,間接損失的賠償應限於什麼范圍?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賠償間接損失的范圍較窄,存在形式有:利用財產獲取間接收益的。在原財產執行的前時間原權利人利用財產具有連續營利的行為,執行回轉時應當計算間接損失。但是,如果原執行的權利人佔有財產閉置,使本可取得的收益並未取得,應不應該考慮賠償間接損失?依筆者之見,上述原權利人未獲得間接收益,是其過錯造成的,即使沒有履行能力,用於執行回轉存在著司法賠償因素,也不能免除間接損失的賠償責任,但可以減少賠償數額。這樣才能對司法錯誤實行有效的監督矯正。原物有法定利息,自然孽息。如貨款被錯誤佔用造成的利息損失,果樹自然長出的果實被所有人收益,在執行回轉時應當考慮間接損失的賠償。從財產性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正常利用明顯可以取得間接收益,在執行回轉時可考慮間接損失的賠償。另一類是不明顯或不一定帶來間接利益的財產,可不考慮賠償間接損失。間接損失賠多少,以原執行前後時間計,雙方當事人分別利用財產上賺取純利數額作為參考。法院確認回轉義務人的收益時間,實際是侵權時間,根據民法規定,應當始於原財產執行之日至財產回轉之日上。
❼ 如何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執行回轉應符合什麼
執行回轉是指申請執行人依據生效裁判申請執行並執行完畢後,生效判決被再審改判,被執行人不應履行金錢債務或減少履行金錢債務。這時,原被執行人就向執行法院申請執行回轉,將執行給申請執行人的款項,全部或部分執行回來。執行回轉的條件是生效判決被再審改判、已經執行、原被執行人申請執行回轉。
❽ 執行回轉法律規定是什麼
執行回轉,是指執行完畢後,據已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規定,在執行中或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人民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撤銷或變更的,原執行機構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三條的規定,依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按照新的生效法律文書,作出執行回轉的裁定,責令原申請執行人返還已取得的財產及其孳息。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三條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第二百三十四條人民法院製作的調解書的執行,適用本編的規定。
第二百三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第二百三十六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❾ 民事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可以申訴嗎
民事案件進入執行程序,當事人仍然可以申訴,要求再審。
如果再審改判,法院可以執行回轉。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九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二百三十三條 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❿ 沒有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過了法院強制執行期後判決書是否就失效了
法院的判決書永遠不會失效。但是如果有執行內容的判決書,在判決書失效後的兩年之內沒有申請執行,可能法院就不會給強制執行了。即使法院不給強制執行,但並不能說明判決書已經失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第一百五十五條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以及依法不準上訴或者超過上訴期沒有上訴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第二百三十九條 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10)執行回轉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關於超過申請執行時效強制執行的規定:
第四百八十三條 申請執行人超過申請執行時效期間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被執行人對申請執行時效期間提出異議,人民法院經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不予執行。
被執行人履行全部或者部分義務後,又以不知道申請執行時效期間屆滿為由請求執行回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四百八十四條 對必須接受調查詢問的被執行人、被執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或者實際控制人,經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場的,人民法院可以拘傳其到場。
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被拘傳人進行調查詢問,調查詢問的時間不得超過八小時;情況復雜,依法可能採取拘留措施的,調查詢問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