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導則法律效力

導則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4-06 01:44:12

『壹』 設計導則、設計規范、設計標準的區別是什麼

設計導則、設計規范、設計標準的區別:

1、概念不同

標準是對重復性的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是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經各方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准則和依據。

規范一般是在工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中,對設計、施工、製造、檢驗等技術事項所做的一系列規定,規程是對作業、安裝、鑒定、安全、管理等技術要求和實施程序所做的統規定。

而設計導則主要是工程設計、建設中的引導和規則。

2、針對對象不同

當針對產品、方法、符號概念等基礎標准時,一般採用「標准」,如《土工試驗方法標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道路工程標准》、《建築抗震鑒定標准》等。

當針對工程勘察、規劃、設計、施工等通用的技術事項做出規定時,一般採用「規范」,如《混凝土設計規范》、《建設設計防火規范》 、《住宅建築設計規范》、《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屋面工程技術規范》等。

3、管理部門不同

設計標準是通過雙方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設計導則一般由國家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發布。設計規范是由工程建設中內部共同設計制定。

三者的關系:

1、設計標準是針對活動的結果,規定了設計導則、設計規范後的內容結果,是為了保證預定領域內最佳秩序。

2、設計標准、規范、導則都是標準的一種表現形式,習慣上統稱為標准,只有針對具體對象才加以區別。


(1)導則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設計規范的目的有:

1、設計規範本身也需要可用性

2、量化指標:

確定一般可用性原則和審美常識下的避免犯錯的方法,以及一旦出現錯誤後的補救方案。規范的第一個目的是減少設計過程中出錯的次數,一般這是針對新手設計師的,好的量化指標是告訴他經驗。

3、規范設計原則:

這個原則有可能是針對單個項目的,也有可能是整個設計團隊的指導原則,這個原則要被反復強調,反復實施,團隊人員要共同為這個原則負責。

4、確認設計關鍵點:

獲得該設計規范針對范圍內的關鍵點,包括設計方向和設計元素,以通過項目設計的過程,達到團隊成員的更加密切的配合效果。它是一份檢驗文件,記錄過程中的錯誤,留作以後的經驗。並在此可以做出項目和產品設計的里程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設計規范

網路-設計標准

『貳』 法律,法規,規程,規范,導則,細則等之間的區別

他們都是屬於規則制度,區別在於制定、修改以及實施的對象不同,法律效力內也不同。法律較其它的效容力高。
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簡單說就是「規則+流程」。
意指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標准。
導則一般由國家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發布,用於規范工程咨詢與設計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細則也稱實施細則,是有關機關或部門為使下級機關或人員更好地貫徹執行某一法令、條例和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對其所做的詳細的、具體的的解釋和補充。

『叄』 法律,法規,規程,規范,導則,細則等之間的區別

1.含義不同
法律規范,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現的一種社會規范。
法律條文,法律規范的條文化的文字表述形式。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設區市的人民政府。
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規程指是「規則+流程」。所謂流程即為實現特定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前後相繼的行動組合,也即多個活動組成。
規定是指對某一事物做出關於方式、方法或數量、質量的決定。
規定作動詞指對事物的數量,質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
規范意指符合邏輯,客觀、真實、全面、完整、准確、及時,達標。
2.頒布機構
1.法律。這里的法律專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
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兩類。
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
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
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
2.行政法規。它是指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3.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其法定的許可權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這里所指的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
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自治條例是一種綜合性法規,內容比較廣泛。
單行條例是有關某一方面事務的規范性文件。
4.規則則是工作的要求、規定、標准和制度等。因此規程可以定義為:將工作程序貫穿一定的標准、要求和規定。
5,規范是指群體所確立的行為標准。它們可以由組織正式規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物流企業組織為了做到別具特色,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影響組織的決策與行動。
3.包含關系不同
1.法律法規是中國法律的淵源
2.規范是一切具有組織、指導、約束的規定的總稱,包括法律、法規、規程
參考資料
搜狗網路-法律
搜狗網路-法規

『肆』 導則是什麼意思

導則,指由國家抄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發布,用於規范工程咨詢與設計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此外,它也是對完成某項任務的方法、內容及形式等的要求。

例如,《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中區分了大氣環境、地面水環境、聲環境等技術類別,分別就各領域的評價技術要求、方法做了規定,各評價單位和審批單位均須遵照執行。

(4)導則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導則的近義詞

1、規程

讀音:guī chéng。

釋義:規則章程,即將工作程序貫穿一定的標准、要求和規定。

出自: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三章:「我們黨有個老規程:只要不是故意搗鬼,錯了也是好同志。」

2、規范

讀音:guī fàn。

釋義:意指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標准,或是指按照既定標准、規范的要求進行操作,使某一行為或活動達到或超越規定的標准。

出自:鄒韜奮《萍蹤寄語》九九:「記者在上期通訊里談過 蘇聯 最大規范的日報——《真理報》的最新設備。」

3、准則

讀音:zhǔn zé。

釋義:依道德之理所遵循的標准原則或是行為准則。

出自:陳毅《六國之行》:「准則昭天下,精神重萬隆 。」

『伍』 《入何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和「《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基本要求》(試行)」用哪個

用《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基本要求》(試行)。
《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還在徵求意見,不具有法律效力。
《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基本要求》(試行)已經發布,可以作為執行依據。

『陸』 推薦性標準的法律效力

生態環境標准管理辦法
《生態環境標准管理辦法》已於2020年11月5日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部長 黃潤秋
2020年12月15日
生態環境標准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生態環境標准管理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生態環境標準的制定、實施、備案和評估。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生態環境標准,是指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要求。
第四條 生態環境標准分為國家生態環境標准和地方生態環境標准。
國家生態環境標准包括國家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國家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標准、國家生態環境基礎標准和國家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國家生態環境標准在全國范圍或者標准指定區域范圍執行。
地方生態環境標准包括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和地方其他生態環境標准。地方生態環境標准在發布該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范圍或者標准指定區域范圍執行。
有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區,應當依法優先執行地方標准。
第五條 國家和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和法律法規規定強制執行的其他生態環境標准,以強制性標準的形式發布。法律法規未規定強制執行的國家和地方生態環境標准,以推薦性標準的形式發布。
強制性生態環境標准必須執行。
推薦性生態環境標准被強制性生態環境標准或者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引用並賦予其強制執行效力的,被引用的內容必須執行,推薦性生態環境標准本身的法律效力不變。
第六條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依法制定並組織實施國家生態環境標准,評估國家生態環境標准實施情況,開展地方生態環境標准備案,指導地方生態環境標准管理工作。
省級人民政府依法制定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並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機動車等移動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統一制定。
地方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組織實施生態環境標准。
第七條 制定生態環境標准,應當遵循合法合規、體系協調、科學可行、程序規范等原則。
制定國家生態環境標准,應當根據生態環境保護需求編制標准項目計劃,組織相關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科研機構或者高等院校等開展標准起草工作,廣泛徵求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事業單位和公眾等方面的意見,並組織專家進行審查和論證。具體工作程序與要求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另行制定。
第八條 制定生態環境標准,不得增加法律法規規定之外的行政權力事項或者減少法定職責;不得設定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事項,增加辦理行政許可事項的條件,規定出具循環證明、重復證明、無謂證明的內容;不得違法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不得超越職權規定應由市場調節、企業和社會自律、公民自我管理的事項;不得違法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公平競爭內容的措施,違法干預或者影響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違法設置市場准入和退出條件等。
生態環境標准中不得規定採用特定企業的技術、產品和服務,不得出現特定企業的商標名稱,不得規定採用尚在保護期內的專利技術和配方不公開的試劑,不得規定使用國家明令禁止或者淘汰使用的試劑。
第九條 生態環境標准發布時,應當留出適當的實施過渡期。
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等標准發布前,應當明確配套的污染防治、監測、執法等方面的指南、標准、規范及相關制定或者修改計劃,以及標准宣傳培訓方案,確保標准有效實施。
第二章 生態環境質量標准
第十條 為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公眾健康,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限制環境中有害物質和因素,制定生態環境質量標准。
第十一條 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包括大氣環境質量標准、水環境質量標准、海洋環境質量標准、聲環境質量標准、核與輻射安全基本標准。
第十二條 制定生態環境質量標准,應當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特徵,以生態環境基準研究成果為依據,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生態環境質量需求相適應,科學合理確定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第十三條 生態環境質量標准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功能分類;
(二)控制項目及限值規定;
(三)監測要求;
(四)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
(五)標准實施與監督等。
第十四條 生態環境質量標準是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目標管理的技術依據,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統一組織實施。
實施大氣、水、海洋、聲環境質量標准,應當按照標准規定的生態環境功能類型劃分功能區,明確適用的控制項目指標和控制要求,並採取措施達到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
實施核與輻射安全基本標准,應當確保核與輻射的公眾暴露風險可控。
第三章 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
第十五條 為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環境風險篩查與分類管理,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控制生態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和因素,制定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
第十六條 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包括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環境風險管控標准。
第十七條 制定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應當根據環境污染狀況、公眾健康風險、生態環境風險、環境背景值和生態環境基準研究成果等因素,區分不同保護對象和用途功能,科學合理確定風險管控要求。
第十八條 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功能分類;
(二)控制項目及風險管控值規定;
(三)監測要求;
(四)風險管控值使用規則;
(五)標准實施與監督等。
第十九條 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是開展生態環境風險管理的技術依據。
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應當按照土地用途分類管理,管控風險,實現安全利用。
第四章 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二十條 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控制排入環境中的污染物或者其他有害因素,根據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和經濟、技術條件,制定污染物排放標准。
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是對全國范圍內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基本要求。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是地方為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對本行政區域提出的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補充規定或者更加嚴格的規定。
第二十一條 污染物排放標准包括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准、環境雜訊排放控制標准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標准等。
水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根據適用對象分為行業型、綜合型、通用型、流域(海域)或者區域型污染物排放標准。
行業型污染物排放標准適用於特定行業或者產品污染源的排放控制;綜合型污染物排放標准適用於行業型污染物排放標准適用范圍以外的其他行業污染源的排放控制;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標准適用於跨行業通用生產工藝、設備、操作過程或者特定污染物、特定排放方式的排放控制;流域(海域)或者區域型污染物排放標准適用於特定流域(海域)或者區域范圍內的污染源排放控制。
第二十二條 制定行業型或者綜合型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反映所管控行業的污染物排放特徵,以行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和可接受生態環境風險為主要依據,科學合理確定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制定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針對所管控的通用生產工藝、設備、操作過程的污染物排放特徵,或者特定污染物、特定排放方式的排放特徵,以污染防治可行技術、可接受生態環境風險、感官閾值等為主要依據,科學合理確定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制定流域(海域)或者區域型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圍繞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防範生態環境風險、促進轉型發展,在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基礎上作出補充規定或者更加嚴格的規定。
第二十三條 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適用的排放控制對象、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情形;
(二)排放控制項目、指標、限值和監測位置等要求,以及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措施要求;
(三)適用的監測技術規范、監測分析方法、核算方法及其記錄要求;
(四)達標判定要求;
(五)標准實施與監督等。
第二十四條 污染物排放標准按照下列順序執行:
(一)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優先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未規定的項目,應當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規定。
(二)同屬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行業型污染物排放標准優先於綜合型和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標准;行業型或者綜合型污染物排放標准未規定的項目,應當執行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規定。
(三)同屬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流域(海域)或者區域型污染物排放標准優先於行業型污染物排放標准,行業型污染物排放標准優先於綜合型和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標准。流域(海域)或者區域型污染物排放標准未規定的項目,應當執行行業型或者綜合型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規定;流域(海域)或者區域型、行業型或者綜合型污染物排放標准均未規定的項目,應當執行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規定。
第二十五條 污染物排放標准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限值等是判定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標的技術依據。排放污染物或者其他有害因素,應當符合污染物排放標准規定的各項控制要求。
第五章 生態環境監測標准
第二十六條 為監測生態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情況,開展達標評定和風險篩查與管控,規范布點采樣、分析測試、監測儀器、衛星遙感影像質量、量值傳遞、質量控制、數據處理等監測技術要求,制定生態環境監測標准。
第二十七條 生態環境監測標准包括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准、生態環境監測儀器及系統技術要求、生態環境標准樣品等。
第二十八條 制定生態環境監測標准應當配套支持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優先控制化學品環境管理、國際履約等生態環境管理及監督執法需求,採用穩定可靠且經過驗證的方法,在保證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普遍適用性的前提下提高便捷性,易於推廣使用。
第二十九條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范應當包括監測方案制定、布點采樣、監測項目與分析方法、數據分析與報告、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等內容。
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准應當包括試劑材料、儀器與設備、樣品、測定操作步驟、結果表示等內容。
生態環境監測儀器及系統技術要求應當包括測定范圍、性能要求、檢驗方法、操作說明及校驗等內容。
第三十條 制定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時,應當採用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制定的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准;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尚未制定適用的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的,可以採用其他部門制定的監測分析方法標准。
對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實施後發布的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准,未明確是否適用於相關標準的,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組織開展適用性、等效性比對;通過比對的,可以用於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控制項目的測定。
第三十一條 對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中規定的控制項目,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尚未制定適用的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準的,可以在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中規定相應的監測分析方法,或者採用地方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准。適用於該控制項目監測的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標准實施後,地方生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不再執行。
第六章 生態環境基礎標准
第三十二條 為統一規范生態環境標準的制訂技術工作和生態環境管理工作中具有通用指導意義的技術要求,制定生態環境基礎標准,包括生態環境標准制訂技術導則,生態環境通用術語、圖形符號、編碼和代號(代碼)及其相應的編制規則等。
第三十三條 制定生態環境標准制訂技術導則,應當明確標準的定位、基本原則、技術路線、技術方法和要求,以及對標准文本及編制說明等材料的內容和格式要求。
第三十四條 制定生態環境通用術語、圖形符號、編碼和代號(代碼)編制規則等,應當借鑒國際標准和國內標準的相關規定,做到准確、通用、可辨識,力求簡潔易懂。
第三十五條 制定生態環境標准,應當符合相應類別生態環境標准制訂技術導則的要求,採用生態環境基礎標准規定的通用術語、圖形符號、編碼和代號(代碼)編制規則等,做到標准內容銜接、體系協調、格式規范。
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使用專業用語和名詞術語,設置圖形標志,對檔案信息進行分類、編碼等,應當採用相應的術語、圖形、編碼技術標准。
第七章 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
第三十六條 為規范各類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技術要求,制定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壤、固體廢物、化學品、核與輻射安全、聲與振動、自然生態、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管理技術指南、導則、規程、規范等。
第三十七條 制定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應當有明確的生態環境管理需求,內容科學合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有利於規范生態環境管理工作。
第三十八條 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為推薦性標准,在相關領域環境管理中實施。
第八章 地方生態環境標准
第三十九條 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可以對國家相應標准中未規定的項目作出補充規定,也可以對國家相應標准中已規定的項目作出更加嚴格的規定。
第四十條 對本行政區域內沒有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特色產業、特有污染物,或者國家有明確要求的特定污染源或者污染物,應當補充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制定比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更嚴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一)產業密集、環境問題突出的;
(二)現有污染物排放標准不能滿足行政區域內環境質量要求的;
(三)行政區域環境形勢復雜,無法適用統一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制定工作的指導。
第四十一條 制定地方流域(海域)或者區域型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按照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要求,進行合理分區,確定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促進流域(海域)或者區域內行業優化布局、調整結構、轉型升級。
第四十二條 制定地方生態環境標准,或者提前執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相應排放控制要求的,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需求和經濟、技術條件,進行全面評估論證,並充分聽取各方意見。
第四十三條 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發布後,省級人民政府或者其委託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四條 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時,應當提交標准文本、編制說明、發布文件等材料。
標准編制說明應當設立專章,說明與該標准適用范圍相同或者交叉的國家生態環境標准中控制要求的對比分析情況。
第四十五條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收到地方生態環境標准備案材料後,予以備案,並公開相關備案信息;發現問題的,可以告知相關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建議按照法定程序修改。
第四十六條 依法提前實施國家機動車大氣污染物排放標准中相應階段排放限值的,應當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七條 新發布實施的國家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標准規定的控制要求嚴於現行的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依法修訂或者廢止。
第九章 標准實施評估及其他規定
第四十八條 為掌握生態環境標准實際執行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升生態環境標准科學性、系統性、適用性,標准制定機關應當根據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結合相關科學技術進展和實際工作需要,組織評估生態環境標准實施情況,並根據評估結果對標准適時進行修訂。
第四十九條 強制性生態環境標准應當定期開展實施情況評估,與其配套的推薦性生態環境標准實施情況可以同步開展評估。
第五十條 生態環境質量標准實施評估,應當依據生態環境基準研究進展,針對生態環境質量特徵的演變,評估標准技術內容的科學合理性。
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實施評估,應當依據環境背景值、生態環境基準和環境風險評估研究進展,針對環境風險特徵的演變,評估標准風險管控要求的科學合理性。
污染物排放標准實施評估,應當關注標准實施中普遍反映的問題,重點評估標准規定內容的執行情況,論證污染控制項目、排放限值等設置的合理性,分析標准實施的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成本、達標技術和達標率,開展影響標准實施的制約因素分析並提出解決建議。
生態環境監測標准和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的實施評估,應當結合標准使用過程中反饋的問題、建議和相關技術手段的發展,重點評估標准規定內容的適用性和科學性,以及與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協調性。
第五十一條 生態環境標准由其制定機關委託的出版機構出版、發行,依法公開。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在其網站上公布相關的生態環境標准,供公眾免費查閱、下載。
第五十二條 生態環境標准由其制定機關負責解釋,標准解釋與標准正文具有同等效力。相關技術單位可以受標准制定機關委託,對標准內容提供技術咨詢。
第十章 附 則
第五十三條 本辦法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五十四條 本辦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環境標准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第3號)和《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備案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9號)同時廢止。

『柒』 導則、規范、規程、的區別

導則、規范、規程的區別為:意思不同、出處不同。

一、意思不同

1、導則:由國家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發布,用於規范工程咨詢與設計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2、規范: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標准,合乎規范。

3、規程:為進行操作或執行某種制度而作的具體規定。

二、出處不同

1、導則:《<艾青詩選>自序》:「『不倒翁』只能當玩具,卻不宜作為做人的導則。」

2、規范:《二刻拍案驚奇》卷五:「這是大人家規范如此。」 鄒韜奮 《萍蹤寄語》九九:「記者在上期通訊里談過 蘇聯 最大規范的日報--《真理報》--的最新設備。」

3、規程:柳青 《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三章:「我們黨有個老規程:只要不是故意搗鬼,錯了也是好同志。」

(7)導則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規范的近義詞:典範

典範

讀音:[ diǎn fàn ]

釋義:可以作為學習、仿效標準的人或事物。

出處:唐弢 《瑣憶》:「 魯迅先生的後期雜文,幾乎都是諷刺文學的典範。」

例句:

1、縣委書記的典範焦裕祿同志最關心群眾的疾苦。

2、他不是只做賠本生意的傻瓜,而是誠信經商的典範。

3、蘇州園林是中國園林建築史上的典範。

『捌』 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導則可不可以作為行政訴訟裁判依據

摘要 您好,當然可以,導則屬於由國家行政管理職能部門發布,用於規范工程咨詢與設計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導則是建設部頒布的,可以作為行政訴訟的裁判依據。

『玖』 規劃控規與導則有何不同

熱點內容
中國勞動法法條 發布:2025-05-01 14:44:21 瀏覽:270
泰安招聘律師 發布:2025-05-01 14:44:12 瀏覽:719
萬州法學科研 發布:2025-05-01 14:30:51 瀏覽:853
公路實施條例 發布:2025-05-01 14:30:04 瀏覽:578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條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01 14:15:56 瀏覽:589
共享單車買賣違反經濟法 發布:2025-05-01 14:15:50 瀏覽:445
嘉興市秀洲區人民法院立案庭電話 發布:2025-05-01 14:15:19 瀏覽:518
對黨政機關法律顧問的研究和建議 發布:2025-05-01 14:13:46 瀏覽:304
法官怒斥當事人 發布:2025-05-01 14:09:08 瀏覽:924
10萬律師費 發布:2025-05-01 14:02:23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