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的連帶責任法律依據
『壹』 承擔補充責任的7種情形
承擔補充責任的7種情形主要包括:
1、侵權補充責任,如經營場所、公共場所的經營者、管理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
2、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造成他人損害,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時。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受到第三人侵害,教育機構未盡管理職責時。
4、違反法律規定,如金融機構參與違法借貸時。
5、監護人因身份而承擔的補充責任。
6、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虛假驗資證明對企業債務承擔的補充責任。
7、一般保證擔保中的補充責任。
補充責任與連帶責任的區別:
1、債務范圍不同;
2、承擔的順序不同;
3、發生的原因不同;
4、否有過錯不同;
5、依存的法律關系不同。
綜上所述,承擔補充責任的7種情形涉及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教育機構責任、金融違法行為、監護人責任、虛假驗資證明以及保證擔保等多個方面,旨在確保受害人能夠得到充分賠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條
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提供勞務一方追償。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提供勞務期間,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提供勞務一方有權請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也有權請求接受勞務一方給予補償。接受勞務一方補償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貳』 承擔補充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補充責任是由於侵權行為的競合而發生的不真正連帶責任,不是一個責任,而是兩個責任,即一個具有直接原因的行為造成的損害與一個具有間接原因的行為造成的損害,在後果上完全重合的時候發生的兩個責任。這兩個責任不是一個完整的責任並在其內部發生分擔的連帶責任,而是要麼直接責任人承擔全部責任,要麼由補充責任人承擔全部責任的責任,而不是在一個責任中分成每個人的責任份額,各個承擔或者連帶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八條 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叄』 補充責任的法律規定
我國侵權責任法就是為了協調社會中各種關系之間的利益的。其中在侵權責任法中有關補充責任根據法律規定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民事侵權責任,其目的在於確保被侵權人的權利鎮擾穗能夠得到及時救濟。那麼補充責任的法律規定呢?以下就是整理的內容。一、補充責任的法律規定
適用於到至今的《民法典》規定了補充責任這一責任形態,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規定了監護人的、有過錯的勞務派遣單位的、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教育機構的補充責任。
關於補充責任的立法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補充責任的適用范圍不同;第二,關於補充責任人對直接侵權李談人的追償權的規定不同。
二、承擔補充責任的情形
1、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致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補充責任,即《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規定:「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因第三人的行為致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但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補充責任,即《民法典》第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如商場保安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這里還涉及到商場保安的職務行為)由商場承擔補充責任。
3、無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御卜力人在學校受到校外第三人所致人身損害,應由第三人(即侵權人)承擔責任,學校未盡到管理職責,承擔補充責任,即《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一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這里的侵害應當來自於校外的第三人,排除老師、學校的工作人員及其他同學的傷害,如果是兩個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在學校打架受傷,首先考慮的是監護責任,其次是校園責任,承擔與過錯相應的按份責任。
三、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區別
1、補充責任人只是為損害的發生提供了消極條件,直接侵害行為具有全部的原因力。即使沒有補充責任人的過錯,直接責任人也可能造成損害。補充責任人不應是最終責任人,一定享有追償權,承擔了補充責任的責任人有權向直接責任人全額追償。由於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最終責任人是導致受害人產生損害的原因,因而其一定沒有追償權。
2、補充責任有嚴格的順位,補充責任人享有順位利益,且順序法定。補充責任人雖然也應承擔責任。但被侵權人必須先起訴直接責任人,除非直接責任人不確定。而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責任主體之間無所謂清償順序,權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關系任意選擇起訴債務人。該點反映了補 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權利構造上有著重大的區別,若仍堅持不承認補充責任乃一種獨立責任形態,則無異於認為一般保證是連帶保證的特殊形式。
3、補充責任從屬於直接責任,在補充責任人是否承擔責任、承擔責任范圍皆不確定,完全依賴於直接責任人是否下落不明以及其履行義務的實際能力,而且實踐中考慮到受害人和補充責任人利益平衡問題,往往會將補充責任范圍進行一定的限定。而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責任主體對外均負有全部的清償責任,在承擔責任的范圍也是完全相同的。
以上就是整理的關於補充責任的法律規定、承擔補充責任的情形以及補充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區別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肆』 什麼是連帶責任和補充責任
一、職級並行什麼意思
1、職級並行是指不論是普通科員還是科級領導幹部,只要任職年限和級別檔次達到了一定的要求,就可以晉升職級。職級並行只包括管理崗位的人員,如果專業技術人員轉為管理崗位人員後,也是可以實行職級並行制度的。
2、法律依據:《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規定》第三條
實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旨在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完善中國特色公務員制度,改革公務員職務設置辦法,建立職級序列,暢通職級晉升通道,拓展職級晉升空間,促進公務員立足本職安心工作,加強專業化建設,激勵公務員幹事創業、擔當作為。
二、並行的連帶責任如何處理
傳統民法並無並行的連帶責任概念。該概念頗具中國特色,大概是指與補充性連帶責任相對立的連帶責任形態。連帶責任確定後,依債務人承擔責任的先後順序不同,可將連帶責任劃分為並行的連帶責任與補充的連帶責任。並行的連帶責任的各債務人之間不分主次,對整個債務無條件地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向任一債務人主張清償全部債務。
補充連帶責任須以連帶責任中的主債務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為前提,從債務人只在第二次序上承擔補充性的連帶責任,例如,保證人的保證責任、合夥人與合夥企業的對外債務、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對受第三人侵害的人等。
連帶責任確定後,依債務人承擔責任的先後順序不同,可將連帶責任劃分為並行的連帶責任,即一般的連帶責任與補充的連帶責任。
並行的連帶責任的各債務人之間不分主次,對整個債務無條件地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向其中任一債務人主張清償全部債務。而補充連帶責任須以連帶責任中的主債務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為前提,從債務人只在第二次序上承擔補充性的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