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誠信相關法律知識案例
❶ 關於大學生與誠信道德的實際案例
大學生的在誠信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1、日常言行缺乏誠信,背信違約。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統計表明,在校學生中未說過假話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兒園小朋友佔84%,小學生佔51.3%,中學生佔20.1%,大學生佔0.48%。具體表現為:到圖書館借書,拖延不還;;家庭並不困難卻要申請助困補助;有的借錢不還;製造各種假證書……
2、信貸誠信:惡意拖欠貸款、學費,銀行高校處境為難。
為了保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 1999年國家推行國家助學貸款,但是此項活動卻遭遇了「誠信危機」的重棒。據教育部門統計,1999年至2001年某省57所高等學校開展了國家助學貸款工作,4.5萬名貧困大學生獲得了2.76億助學貸款。然而近有20%的學生在獲得貸款後沒有考慮還款的事宜,中國銀行在某校簽訂國家助學貸款協議的218名97級學生中,截至2001年11月,僅有3名學生畢業後與中行聯系還貸事宜;近幾年來全國許多高校也幾乎是不約而同面臨著嚴重的學生欠費問題。這其中除了一部分學生確實是無力負擔高額的學雜費外,更深層次更本質的原因還應當歸結於大學生的誠信危機。
目前,我國全社會的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這也使得一些大學生鑽了法律的空子。國家助學貸款是以對大學生的充分信任為前提,是一種依靠人們的信用為「擔保」而發放的貸款,,而現在國家助學貸款推行難,關鍵就在於大學生的信用狀況不能讓銀行放心。如果大學生的信用問題得不到解決,狀況得不到改善勢必影響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健康持續貫徹執行。
3、考試誠信:考試作弊,屢禁不止。
盡管各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監考制度,不僅對考場紀律有嚴格規定,而且對監考老師的職責也有嚴格的考核,但學生的作弊方式還是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勝防。筆者曾在與學生座談時聽到這樣的聲音:過去作弊者被發現其自身感到羞愧,要承擔很大的輿論壓力,而現在周圍人對作弊者的行為表示理解,甚至可以抱以同情。對學生而言,不斷發展的通訊技術大大降低了作弊的「成本」,這個成本不僅是操作手段上的,周圍學生的看法、輿論的寬容是一個更重要的方面。而當前大學生的作弊現象也由「個別」迅速發展成為「群體」或「團體」作弊。
4、就業誠信:求職履歷,弄虛作假;就業簽約,無故悔約。
隨著高校擴大招生,大學畢業面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有些學生在求職履歷上大做文章,塗改成績、誇大事實、製造假證件、虛構經歷,絞盡腦汁玩手段。在關於就業誠信的調查中,作為一種品質,誠信體現出很強的相對性特徵。歷次調查中,高達60%以上的學生認為求職過程中簡歷的適當修飾是可以理解的;而更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認為就業簽約後再找到自己更滿意的單位然後違約是可以理解的。
5、學術誠信:抄襲成風,瞞天過海
關於學生的學術道德教育問題還未引起我國高校的足夠重視。事實上,有關大學生抄襲、剽竊的報道,不絕於報端;大量的「槍手」廣告、論文交易廣告充斥於大學校園和網路;做實驗把實際數據「調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狀態的數據;抄襲他人的作業,從網上下載論文作為自己的論文等,學術腐敗問題已成為一個困擾學術發展的障礙和籠罩在校園象牙塔的陰影。在學術誠信上,學生往往對於教師和他人的要求高,對自己的要求差。這說明當前高校教育體制的確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少大學生並未確立嚴肅的學術觀,掌握做學問的方法與途徑,「剪刀加漿糊」的學習方式被相當一部分學生認同。
在如何防止和減少學生學生學術舞弊問題上,我國高校也還基本停留在懲戒的層面上,靠懲罰被發現的學術舞弊行為學生來「殺雞禁猴」,恐怕是難以奏效。對於論文抄襲一類的學術舞弊來說,由於難以被發現和鑒定,其作用幾乎是微乎其微。
❷ 有關誠信的名人事例
1、晏殊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
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
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
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商鞅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
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
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3、李苦禪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
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毀。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4、宋濂
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裡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
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
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
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5、華盛頓
華盛頓用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非常氣憤,揚言要給那個砍樹的一頓教訓。而華盛頓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毫不避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父親被感動了,稱華盛頓的誠實比所有櫻桃樹都寶貴得多。同樣是美國總統尼克松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
柯林頓也因為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彈劾。一個因誠實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污點。
❸ 身邊的誠信經典事例
1、晏殊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
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
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
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商鞅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
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
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3、李苦禪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
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毀。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4、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
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
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❹ 關於誠信的法律案例2條
有很多啊 【案例】原告北京某葯業公司與被告南京某公司簽訂購銷合同,供貨後,原告認為物品總價值11萬多元,被告認為只值3萬多元,雙方為此訴至法院。
【判決】法院要求被告提供收貨記錄和應付款賬本,但被告拒不提供,因此法院推定由被告所持有且應當提交的內容對其不利,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點評】原告的供方式為中鐵快運、委託列車員轉交等,這種供貨方式的特殊之處在於原告無法獲得被告的收貨憑證。如果根據一般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被告收到貨物,原告完全可能承擔敗訴的結果,這不但有失公平,也不利於維護誠信。因此法院採用特別的舉證規則,這樣處理更貼近公平和誠信。
養雞場欺騙信用社
【案例】某養雞場與某信用社簽訂了一份抵押擔保借款合同,信用社向養雞場借貸200萬元,養雞場以其辦公樓作為抵押物。後因養雞場沒有房產證,導致不能辦理抵押登記,於是信用社沒有履行貸款義務。養雞場向法院起訴,要求信用社承擔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72萬元。
【判決】抵押貸款的發放必須以合法抵押為前提,養雞場的抵押物沒有房產證,不能進行抵押登記,抵押合同無效,信用社也就有權不發放貸款,故法院駁回了養雞場的請求。
【點評】明知沒有房產證,卻將辦公樓用作抵押,養雞場在貸款未果後卻起訴信用社,這是典型的喪失商業信譽的欺詐行為,當然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為討債製造虛假證據
【案例】被告丹陽市某液化氣公司與原告江蘇某化工設備安裝有限公司簽訂了協議,約定由原告為被告安裝液化氣管道。但原告不具備法定的施工資質,因此在審批時,借用了江蘇大禹工程設備安裝公司的名義。後因索款無著,原告訴至法院,其中稱:大禹公司與被告簽訂了施工合同,後被告欠大禹公司3萬元,大禹公司將3萬元債權轉讓給了原告,但原告屢次催款未果。
【判決】法院認為,大禹公司與被告並未簽訂合同,也未實際施工,原告訴求沒有事實依據,故駁回了原告的訴求。
【點評】為了討債,原告製造了虛假證據提供給法院,法院沒有採信這種有違誠信原則的證據。結案後,從維護誠信的市場秩序角度考慮,法院還向相關部門發出了司法建議,建議對原告、被告和大禹公司進行處罰。
訂合同時偷改數字
【案例】因為對合同中「地面分線盒」的單價意見不一致,原告某電力設備公司與被告某建設公司走上了法院。原告指出,雙方簽訂的合同上明確約定了是953元/只。而被告說,原告在報價上寫明了是380元/只,簽訂合同時雙方也商定如此,但在簽合同時,原告將總價保持不變,而將單價寫成953元/只,被告方沒仔細看便簽了字。
【判決】法院走訪了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後,了解到這種「地面分線盒」的單價在300元至400元之間,於是從誠信角度進行調解,後雙方按380元/只和解。
【點評】953元/只遠遠高於380元/只,被告如果接受如此高價,是有違常理的,很明顯,這是一份有失誠信的合同。
「分身有術」欺騙信用社
【案例】一信用社與一包裝廠簽訂了抵押借款合同,信用社向包裝廠提供貸款110萬元,包裝廠以138萬元的彩印設備作抵押擔保。但是後來信用社發現,實際上彩印設備並不是該包裝廠的,而是包裝廠法人王某開的另一家彩印廠的。在簽訂合同後不長時間,彩印廠就將彩印設備賣給了另一家印刷公司。信用社於是將包裝廠和彩印廠一起告上了法院。
【判決】法院認為,彩印廠明知包裝廠將自己的彩印設備作為抵押,還向其提供彩印設備發票,使其得以變造發票騙得抵押貸款,應當承擔責任。因此判決彩印廠和包裝廠承擔賠償責任。
【點評】王某用包裝廠欺詐信用社,又用彩印廠協助一起欺騙,這種毫無誠信的做法只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大股東謀私利侵害小股東
【案例】甲公司持有一股份公司55%的股份,是該公司的控股股東,乙公司和丙公司共同持有股份公司18%的股份。甲公司前後向股份公司借款共4000萬元,後因無法償還,便與股份公司簽訂協議,以房產作價抵償欠債。這個做法遭到了乙公司和丙公司的反對,經評估,抵債房產僅價值1000萬元。為此,乙公司和丙公司將甲公司起訴到法院。
【判決】法院判決甲公司應給付股份公司3000萬元及利息並承擔訴訟費用。
【點評】濫用公司控股權也是失信行為。
門窗廠用了產品不付錢
【案例】一門窗廠的銷售人員李某與某機電研究所簽訂合同,約定機電研究所提供雙頭切割鋸一台,價值2萬元。但是門窗廠得到機器並開始使用後不付錢。機電研究所起訴到法院後,門窗廠稱,李某與研究所簽訂合同沒有得到門窗廠的授權,門窗廠不應當付款。
【判決】法院認為,門窗廠雖稱沒有授權,但其已經收到並實際使用切割鋸,便是對合同的認可,應當支付2萬元。
【點評】用了東西不給錢?這信用也太差了吧!
欠條上玩文字游戲
【案例】某縣農化廠賣給了該縣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站4萬瓶防蟲磷農葯,後農化廠提出售出農葯有質量問題,便將供應站庫存的3.5萬瓶農葯運回。3個月後,農化廠向供應站出具欠條,寫明:「欠農資供應站防蟲磷35000瓶×1元。」到期後,雖經多次催要,農化廠始終不換錢,供應站於是起訴至法院。對於「35000瓶×1元」,農化廠認為是指「欠貨」,應承擔返還貨物的責任;而供應站認為這是「欠款條」,應還錢。
【判決】法院認為,農化廠在收取供應站貨款後,又取回了有質量問題的農葯,實際上已經構成了違約,供應站有權要求農化廠返還多收的貨款的權利,結合前因後果,從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認定是「欠款條」,判令農化廠支付給原告3.5萬元。
【點評】基於農化廠的多次失信行為,法院依據誠信原則對合同條文進行解釋,體現了對合同守約方合法權益的保護。
證據鏈鎖定欺詐行為
【案例】原告南京某服裝公司以30萬元的價格向被告南京某汽車貿易公司購買了一輛三星輕型客車。近一年後,原告在使用該車時發生事故,將車送去修理。在修理中,服裝公司發現該車在交付時已經不是原出廠狀態,於是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返還購車款,賠償損失。
【判決】經過鑒定,該車被發現在事故前就已經進行過修補整形。被告認為,該車原告已經使用了近一年,鑒定結果不能證明修補整形是在購車前還是在購車後。這時,兩名證人提供證言標明該車在購買前有修理的跡象,法院於是再次委託鑒定,第二次鑒定報告印證了證言,終於發現了車中修補整形的證據。據此,一系列的證據形成了證據鏈,法院認定該車在出售前就出過事故,是被修理後出賣給原告,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點評】汽車貿易公司企圖瞞天過海欺騙外行人,到頭來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
惡意轉嫁風險被騙20萬
【案例】自稱是深圳某房地產開發公司業務代表的賈某找到某市國稅局的副局長郭某,稱請郭某幫助聯系工程隊,到深圳開發住宅項目。郭某隨即找到某建設工程公司負責人龔某。商談後龔某表示願意承接工程,賈某便要求他先付20萬元工程前期費用。龔提出,先將20萬元打到國稅局帳上,再轉給賈某。三人表示同意。隨後,龔某將錢匯到國稅局帳上。郭某出具了收條並加蓋了國稅局公章,後將錢轉交給了賈某。不久,龔某前往深圳發現賈某的身份完全是假的,方知受騙。索款無果的他向法院起訴,要求國稅局返還20萬元押金。
【判決】法院認為,郭某雖然以國稅局的名義出具收據,但這不能表明國稅局就負有保管此款的義務。原告不顧20萬元被賈某騙走的事實而要求國稅局返還,缺乏事實依據,遂駁回了龔某的請求。
【點評】明明知道國稅局作為國家稅務職能機關,不應從事「保管」事項,龔某還自作聰明的惡意提出由國稅局把錢給賈某,這一轉嫁風險的行為,明顯違反了誠信的原則。
❺ 有關於誠信的法律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 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二條: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
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5)與誠信相關法律知識案例擴展閱讀:
守則釋義:
守則共12句,分為總述(第1,2句)、政治誠信(第3,4句)、學習科研誠信(第5,6句)、交往誠信(第7,8句)、經濟誠信(第9,10句)、就業誠信(第11,12句)五部分。
單句採用五言形式,為「2+1+2」句式,即「名詞(副詞)+動詞+名詞(副詞)」。在音韻上,偶句押韻,押ing(in)韻。
總述兩句,總領全文,論述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是為人處事之本、養德修業之源。
分述
在政治信仰方面,從忠誠報祖國、銘記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定政治立場等角度出發,倡導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誠信為價值取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勇擔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踐行政治信用。
在學習科研方面,從追求真知、創新學術科研、真實評優評獎、嚴守考試紀律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堅守誠信學習品德,杜絕學術欺詐、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科研風氣。
在人際交往方面,從師生交往、同學交往、網路交往等角度出發,提倡大學生以誠實守信的人格素養作為人際交往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在經濟生活方面,從大學生日常花銷、校園兼職、助學貸款等角度出發,要求大學生科學理財、守信還款,自覺抵制惡意拖欠助學貸款等不正之風,將誠信作為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
在就業創業方面,從求職自薦、簽訂協議、踏實工作、履行義務等角度出發,號召大學生遵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規范,將誠信理念貫穿職業生涯始終。
❻ 誠信需要靠法律來維持的例子有哪些
1、法律是道來德的底線,當道德自無法約束人時,只能依靠法律的強制力來維持,誠信守信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屬於帝王條款,必須適用。
2、《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守信原則。一個人處於某種狀態或者情況下時,可能會違反道德的誠實守信。這時就要依靠法律。
3、違反誠實守信的事例
(1)謊報資質等級,簽訂合同。
(2)債務人交付商品瑕疵極小,債權人據此主張退貨。
(3)甲遺失物品,登報稱:拾得人送還時給付酬金,乙將拾得的該物送給甲,甲稱登報給付酬金是出於無奈,拒絕給付酬金。
4、事例很多,主要集中在商業領域,特別是合同的簽訂和債權債務關繫上。
❼ 與法律知識有關的案例,寫3篇案例分析
第一個案例是一個13人組合的犯罪團伙。作案已有兩百多例,都是以搶劫,偷盜為主。有一次,他們准備搶劫,不聽受害者勸告,反而惱羞成怒地將其推下南明河,幸好受害者會游泳,自己游上了岸。更有些受害者不敢報案,所以他們作案的實際數字還沒有統計上來。據了解,這13人中有11人都生活在單親家庭,父母離婚。更有個家庭,他的爸爸死了,媽媽出走,只剩他和他爺爺,爺爺身體不好,沒有經濟來源,屬於低保家庭。他養成了懶懶散散的習慣,想上學就上,慢慢地就和不良少年混在一起。
第二個案例是團伙殺人案。2001年,某區的保安撥打了110,警察接到了電話,得知有人被刺傷。110馬上趕到現場,把受害人立即送往醫院。經調查,是不良少年幫害,錯傷他人。有一個叫王**幫在網上發布消息,要報復**。帶了十多個人,乘上了中巴車,到了兇案地,當場殺傷三名中學生,一人重傷,兩人輕傷。案發後罪犯坐火車逃到重慶。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認為沒事了,就陸陸續續地回到貴陽,結果全被公安機關抓獲。經調查,他們的家庭也都是單親家庭。
第三個案例是搶劫案。2001年2月5號,有一個九中的女學生被搶。她用手機打電話,罪犯想據為己有,結果被警察抓獲。經過調查,他也是很早就輟學。沒有人管,就逃學。和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接觸,結果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刑三年。
第四個案例是1993年發生在軍體校。兇手的爸爸是離異再婚,他和後媽的關系處地得很緊張,所以產生了殺人的念頭,便悄悄地把手槍偷回家中,把自己的後媽打死了,還把後媽剛剛生了才六個月的妹妹勒死了。
從這四個案件來看,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家庭破滅,受到社會上的不良接觸,逐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看黃色書刊,電影,上網。也有自身原因,不良習慣,小時候,經常偷偷摸摸地偷同學的東西,同學不向老師反映。所以就給他了機會,產生了僥幸心理。
家庭,父母教育都很重要,如果教育不好,危害很大,離婚使孩子過早地嘗到苦澀,或把孩子當成包袱。家長把昔日的憐愛變成厭惡,把細心呵護變成不聞不問。這樣一來對於未成年孩子來說是無法承受的,所以他們就走向犯罪。人生出來,本來就是友善的,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親的教育。他們的犯罪特點是低齡化,團伙化,手段惡劣,情節嚴重,有時會產生報復心理,不考慮後果。有時喊起一大群人,一起坐車從城南到城北拿刀殺人。
為了增強自我防範意識,我們應遵守以下幾點:
1、自我安全防範,不要與不良青少年交往。
2、不要登陸不良網址。
3、不觀看,不下載黃色資料。
4、遠離毒品,拒絕吸毒。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犯罪的時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要躲避犯罪,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提倡斗爭。
2、如果受害,應告知學校,教師及家長,或向有關部門報告。
3、加強法制觀念學習。法制教育已納入學習規劃。
聽了李所長的講述後,我認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父母帶來的。也有自身的心理問題。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去承受外界所帶來的壓力。我也學會了許多遇到犯罪事件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時,我們應該怎樣防範,杜絕這類事件的發生。
法制教育心得
人生如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在白紙上添上色彩!有的色彩繽紛也;有的灰暗一片;更有的在還沒有添滿色彩但這張紙就早已不在了!
能夠使白紙變成色彩繽紛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啊!首先這個人必需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這樣才能踏上人生里美好的第一步!
曾經看過的一個案例:15歲的初三學生庄海在初一年級時就加入了共青團,當選為班長,工作負責、學習優良,先後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共青團員。有一天與父母告別後准備回家時,發現一個初二學生在他父母後面做鬼臉,這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問一問、說一說,都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庄海非常生氣,認為是對自己父母的侮辱,竟和幾個同學一起上去教訓他一頓。原以為被教訓者不會怎樣,沒想到卻引起這個學生邀約一幫人來報復。為了不甘示弱,又發生了對報復者的報復,在雙方毆打中,庄海拿出隨身帶的一把刀捅上去,造成一死一傷,法院判處庄海犯故意傷害罪。在監獄里,庄海面對鐵窗、鐵門,回顧這不該發生事,無限悔恨。
所以說要使人生走得輝煌燦爛就必需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不要為一時的沖動而做出犯法的事情令自己悔恨終生!自毀前程!
世界上有黑人,白人,黃種人,而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不同。所以把白紙弄得灰暗一片有時並不是自己所想的!因此家庭是每個人走出第一步的前奏!好的家庭教育就會出好的孩子,反則反之!以下是兩個普遍而惡劣的家庭環境!請家長們必須教育好自己兒子的第一課!
1、家長過分溺愛,一味嬌慣,使子女的慾望不斷升級。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而孩子又往往是獨生子女,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少,應該讓孩子過得幸福一些,特別是那些過去經歷過苦日子的人不願讓孩子再「吃苦」。因此,對子女總是百依百順,要啥給啥,讓獨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在家庭無來源或不充足時,那些被嬌慣的孩子便以非法手段在外「撈」錢,以滿足自己的心理上的「不平衡」。
2、家庭教育的錯誤引導。有的父母一貫好逸惡勞,不務正業,貪圖享受,往往表現出舉止不端,品行不正,素質低下,自身形象差,客觀上不能為孩子當好「第一教師」,使子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品行的影響。如有的家長經常搓麻將、逛舞廳,不僅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更無精力管教孩子,疏於對子女的家教,導致子女放任自流,是非不辯,美醜不分,最終由「小皇帝」淪落為「小囚犯」。
所以每個家庭都要為自己的孩子負責任!要使兒子走出第一步之前有個美好的家庭環境!請不要給每個張白紙添上灰暗的顏色!
最後就來來說說一些曾經在學校里是一些大哥大姐!這些人往往只是風光一時!但出社會後就往往會觸犯法律,或者在互相仇殺中失去了寶貴的性命以紅色的鮮血完結了這張不該結束的白紙!
中國有9年義務教育因此每個人都有經過校園的機會所以學校應該做到關心、幫助每個學生!
提幾點建議吧:(一)、關心差生、輟學的學生
關心學生是學校教師的神聖職責,差生、輟學生是困難、問題較多的學生群體,他們最需要關心、幫助。校園搶劫強索案件的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差生或輟學生占很大比例,關心教育管理好這些學生,能有效預防和控制校園搶劫和強索案件的發生,從一定意義上說,學校對差生的漠不關心甚至放棄差生。學校就一定會自己留下的苦果自己吃。
(二)、加強學校校風校紀建設,加強法制宣傳教育。
校風校紀和法制教育宣傳教育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遵紀守法、健康成長,是抵制不良影響、預防犯罪最根本的因素。
(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早期發現,採取有針對性的實在措施,例如建立專職輔導員;對重點人、重點地方、重點時間採取事前防範措施;關注學校周邊地區青少年動向,發現危險信號及時通報公安機關並採取措施,校警聯合建安全文明學校。
(四)、防止格外違法犯罪青少年向學校滲透,或與學校某些學生聯合作案,增加危害性,增加預防和處置的復雜性。
(五)、發現教唆者、犯罪組織者、造成嚴重危害的,要與政法部門通報、聯系、合作,及時處理,該上報的一定上報,該送有關部門處理的一定送有關部門,該懲辦的就要懲辦。
❽ 關於誠信的案例、
誠實的林肯
阿伯拉罕·林肯是美國歷史上的一位委有名的總統,他出身卑微,但為人和藹公正,誠實厚道。 林肯21歲那年,在朋友開的一家商店裡當店員。有一天,一位老婦來買紡織品,多付了12美分。林肯當時沒有發覺,等他結帳時發現多了錢之後,當晚就步行趕了六英里路,把多收的錢退給了那位老婦。又有一次,一位女顧客來買茶葉,林肯少稱了四盎司,為此他又跑了好長一段路把少給的茶葉補上。附近的居民都很尊敬和喜愛這個瘦瘦主高的年輕人,親熱地稱他「誠實的林肯」。
黃金百金 不如季布一諾
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著稱於世。時人諺雲:「得黃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說出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為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掩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著誠信,還受到了漢王朝的重用。):《五色鹿》。叢林里有一隻五色鹿,他的住址只有他的好朋友烏鴉知道。一天,他在河邊聽見救命聲,於是他就奮不顧身的跳下水救人。那人非常感動,答應五色鹿不說出他的住址,因為說出來五色鹿就有被人殺頭剝皮的危險。那天晚上,王後夢見了五色鹿,她要國王一定要捉住五色鹿。於是國王就貼出布告,懸賞巨金捉拿五色鹿。那個被五色鹿救起的人財迷心竅,說出了五色鹿的住址。國王捉住了五色鹿,他毫無懼色。他在國王面前跪下,說:「國王,我想知道你是怎麼找到我的。」國王指著告密人說:「是他。」那人就是五色鹿救起的那個人。五色鹿怨恨的說:「我救你的時候,你發誓不出賣我,現在你全忘了嗎?」國王激動的說:「五色鹿啊!你雖是四腳動物,卻有慈悲的心。而你眼前的人,卻是禽獸不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實現諾言,是一種信義。而信義是做人的根本。且不能忘記在困難中幫助過你的人。
宋慶齡的故事
在宋慶齡小的時候,一天早晨,一家人正准備去李伯伯家做客。突然,她告訴父母:「我和小珍約好,今天上午我要教她疊紙花,我不去李伯伯家了。」爸爸說:「以後再教吧!明天再和她解釋一下,再說,李伯伯家有你喜歡的鴿子,你不去會後悔的!」「不會,」宋慶齡想了想,說:「你們去吧,我在家等她,我不能失信。」媽媽想了想,說:「就按她的意思吧!有句話說:『言必信,行必果』。一個有道德的人要講信用,不能自食其言。」就這樣,宋慶齡一個人在家等小珍。11點了,小珍還沒來,宋慶齡十分失望。中午,父母回來了,聽宋慶齡說小珍沒來,爸爸說:「唉!要知道她不來,就不等她了。」宋慶齡卻說:「不。沒有來,我也要等。雖然沒有等到,但我心裡很坦然。」宋慶齡就是這樣,從幼年起,終身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決不自食其言。
兩袖清風
明朝宣德年間,於謙出任河南巡撫。朝廷招於謙進京議事。按照往常的規矩,地方官員進京,得給京里的宦官和大臣帶上禮物,好讓他們在皇上面前說些好話,這對地方官以後的升遷與否有很大的關系。於謙每次入朝,都是「空囊以入」,一點禮物都不帶,使那些宦官和大臣們大失所望。這次,於謙身邊的人又勸他了:「你雖然不願送金,可至少也得帶帶點土產去盡盡人情啊!」於謙哈哈大笑,舉起兩只袖子說:「我只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從此「兩袖清風」就成了贊揚官吏廉潔的名言。
❾ 關於誠信的典型事例5個有哪些
關於誠信的典型事例如下:
1、曾子殺豬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2、商鞅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兩黃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3、尼泊爾的少年
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後來,許多日本人到這里觀光旅遊,據說這是源於一位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於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
第三天夜裡,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只購得4瓶啤酒,爾後,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後來,到這兒的遊客就越來越多。
4、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5、荷蘭商人的故事
1596年到1598年,一個有名的人叫巴倫支,他是荷蘭的一個船長,他試圖找到從北面到達亞洲的路線。他的商船經過三文雅(現在一個俄羅斯的島嶼)時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三文雅地處北極圈之內,巴倫支船長和17名荷蘭水手在這里度過了8個月的漫長冬季。他們拆掉了船上的甲板做燃料,以便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保持體溫;他們靠打獵來取得勉強維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
不幸的是在惡劣的險境中,8個人死去了。但荷蘭商人們卻做了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他們絲毫未動別人委託給他們的貨物,而這些貨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葯品。冬去春來,倖存的商人終於把貨物幾乎完好無損地帶回荷蘭,送到委託人手中。他們用生命作代價,守望信念,創造了傳之後世的經商法則。
在當時,這個被人們廣為傳頌的故事也為荷蘭商人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