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知識競賽對學生的成長作用

法律知識競賽對學生的成長作用

發布時間: 2022-06-25 18:42:51

道德和法律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和作用

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
(一)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新的環境條件下,一味地要求大學生只講社會價值,不講自我價值是不現實的,要引導他們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摒棄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潮中「單純利己」的道德標准。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應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和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最大實現才是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遠大的理想信念,能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開設傳統文化的課程:如大學、中庸、論語等。用傳統文化醫治現代個人主義帶來的自私隔膜、孤獨異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標失去意義等等病症。在弘揚傳統文化時,以科學的辯證法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傳統文化觀,使大學生理解導致社會責任感現狀的主要原因。解開學生的心理困惑,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精髓乃一個「仁」字,所謂「仁者愛人」,「愛」表現為對父母、兄弟姐妹的愛,對家族的愛,對鄰人的愛,最後以至對天下所有人的愛,達到所謂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
(三)榜樣的力量
Willlis(1972)研究發現,有無榜樣與大學生責任心存在顯著相關性。榜樣示範既是一種責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種責任教育手段。樹立親社會和道德行為的榜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如「感動中國」中的人物事跡,「全國優秀大學生」等等。有些學生可能覺得這些榜樣離自己太遠,就讓學生在自己班裡找,從自己的身邊找,學習每個人身上的優點,集大家的優點在自己身上,從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過讓學生從身邊找榜樣的活動,即養成了學生發現別人優點的思維模式,又促進了他們的成長,也促進了班內友愛和諧的氣氛,進而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
(四)給學生搭建實踐的平台
一個人的責任感是其認識過程、行為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三者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主要包括:(1)角色轉換。以宿舍為單位,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角色有榜樣、父母、老師、心理醫生、領導、朋友,他們的責任心逐漸增長;(2)以高年級帶低年級。讓學生在承擔責任的經歷中去感受成功的榮譽、體會自己的價值,體驗和學習承擔社會責任;(3)感恩的實踐活動。一般來說,社會責任感是基於對社會、國家的深厚熱愛,並在這種強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動承擔義務和責任的精神。所以要讓學生培養這種情感,擁有一顆感恩之心;(4)自我管理模式。以宿舍為單位,鼓勵人人參與管理,班裡由班長總負責,下設學委、考勤員、宣委、組委、體委、生活委員、計劃總結。每個宿舍里又設學委、考勤員、宣委、組委、體委、生活委員、計劃總結。在各項活動的管理中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5)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從而樹立起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職業意識,加強職業責任感。
(五)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自身的行為負責與否、教師師德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責任教育的效果。教師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引路人,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傳不如身教,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教師自身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六)創造良好社會氛圍
任何個性都打著社會的烙印,任何個性發展都受著社會的烙印,任何個性發展都受著社會的制約。局部的社會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周圍環境和人際關系等等,對個人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培養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首先通過家庭去影響學生,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是學生最早的老師,他們對社會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㈡ 學習法律知識對中學生作用大不大的辯論會

作用很大。1.什麼是法律
法律是社會行為規范。與道德、紀律等規則相比較,法律具有三個最為顯著的特徵:一是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二是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三是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2.違法與犯罪
凡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根據其違反的法律,可以將它們分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
民事違法行為和行政違法行為的情節比較輕微,相對刑事違法行為而言,對社會危害性較小,稱為一般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屬於嚴重的違法行為,是犯罪行為。
任何一類違法行為都有其法律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所謂犯罪,是指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並依法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犯罪具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嚴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徵;第二,犯罪是一種觸犯刑法的行為。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標志;第三,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刑罰當罰性,是犯罪嚴重危害性及刑事違法性的必然後果。
3.法律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保護
凡未滿18周歲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黨和國家對我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無限關懷,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家庭保護,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撫養、監護的職責,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
學校保護,要求學校教育機構依照法律的規定,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並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實施保護。
社會保護,要求全社會創造一種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社會保護包括對未成年人的社會文化保護、身體健康保護、勞動保護、自由權和精神權的保護等方面。
司法保護,要求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等依法履行職責,對未成年人實施專門保護措施。
4.加強自我防範
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養其良好品行、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這部法律設專章規定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預防、對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給我們劃清了明確的是非界限。
許多違法犯罪行為都是從沾染不良習氣開始的。我們一定要重視道德修養,自覺遵紀守法,謹慎交友,防微杜漸,避免沾染不良習氣,防患於未然。從小事做起,預防違法犯罪。
5.自覺抵制不良誘惑
我國法律規定:吸毒違法,販毒有罪。《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列為嚴重不良行為;充斥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電子海洛因」侵蝕和毒害未成年人的精神;邪教是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毒瘤。
我們只有學會分辨並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才會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否則,我們會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
6.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青少年學會自我保護,不僅需要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和勇氣,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智慧和方法:遭遇意外險情與傷害時,需要冷靜,要學會運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發分子的侵害時,既要勇敢又要機智,特別是在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要與其硬拼,而要講究智斗,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保住最大的合法權益。
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維護權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非訴訟手段,是我們維護合法權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如果這種方式仍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就要使用訴訟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狀告侵權者,通過打官司討回公道。
7. 正確行使權利,忠實履行義務
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公民在行使權利時要尊重他人權利,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行使權利,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權利。
廣義的義務,既包括法律義務,又包括道德義務。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所謂道德義務,是指社會成員依據社會道德規范,自覺自願地承擔對他人、對社會的道德責任。
法律鼓勵做的,我們積極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們必須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們堅決不做。
在我國,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
8.維護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
依據法律的規定,我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受教育是法律賦予我們的基本權利,是我們成長和發展的基礎。
我國法律保護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權。當我們的受教育權被他人剝奪或受到侵犯時,我們可以採用非訴訟方式或訴訟方式予以維護。
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統一性、公益性的顯著特徵。作為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最主要的有三項:其一,認真履行按時入學的義務;其二,認真履行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的義務,不得中途輟學;其三,認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學校紀律,尊敬師長,努力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義務。
9.生命與健康的權利
人身權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生命健康權是首要的人身權利,是公民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生命健康權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利。人身自由是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我國法律規定,公民享有的生命健康權,不容他人侵犯。未成年人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民族的未來,其生命健康權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
當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受到非法侵害時,受害人有權請求國家保護。我們在享有生命健康權的同時,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權,既損害了他人的生命與健康,也損害了自己。行為人要依法受到相應的制裁。
10.法律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
人人都享有作為「人」的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和受到他人與社會最起碼尊重的權利,這種權利就是人格尊嚴權。人格尊嚴權具體體現為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人格尊嚴不可侮,侮辱者必將受到社會道義的譴責,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名譽集中體現了人格尊嚴。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不受侵害,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侮辱或誹謗他人。
公民依法享有對自己肖像的支配權,包括肖像製作權、使用權和獲酬權。公民的肖像權不容侵害,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當肖像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必要時可提起訴訟以討還公道。
姓名權是公民依法享有決定、使用、變更姓名,並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權利。盜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權的兩種具體表現。無論盜用還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被侵權者可以通過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姓名權。
11.法律保護公民個人隱私
隱私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權利。法律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的安定。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侵犯他人隱私權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能夠自覺地尊重和維護隱私及隱私權,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我們在增強法制觀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隱私的同時,還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給自己的隱私上把鎖。
12.法律保護公民的智力成果
所謂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類腦力勞動所創造的勞動成果,表現為科學技術成就、發明創造以及文學藝術作品等。智力成果權也稱知識產權,通常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以及反不正當競爭中的商業秘密等。
公民創造智力成果沒有年齡限制,享有知識產權當然也不受年齡限制。國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權、榮譽權不受侵犯。作為一個公民,當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還要積極參與社會對智力成果的保護,尊重他人的腦力勞動,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13.法律保護公民合法財產所有權,公民依法享有私有財產繼承權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當我們的財產所有權受到侵犯時,應及時尋求法律幫助,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只有當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合法財產,才可以繼承。
依照我國繼承法,繼承方式包括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
我國繼承法規定,遺產要按照繼承順序繼承。第一順序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繼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或第一順序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14.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我國消費者享有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結社權、獲得教育權、人格尊嚴與民族風俗習慣獲得尊重權、監督權等9項權利。
①消費者享有安全權。人身、財產安全,是公民在社會中生存的基本條件。
②消費者享有知情權。有權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
③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權。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④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權。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作為消費者,我們要保持應有的警惕,盡量不給不法經營者以可乘之機,防止侵權行為的發生。在侵權行為發生以後,我們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使不法經營者顯露原形、受到懲治。我們作為消費者也要履行自己的義務,維護市場秩序,做有修養、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
15.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要求。生活在法治國家裡,人人都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規范自身行為。
16.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要求建立體現人民意志、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執法必嚴」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辦事,嚴肅執法、嚴格執法,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違法必究」要求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17.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從內容上看,憲法規定了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從效力上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從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憲法比普通法律更嚴格。
18.關心國家大事,正確行使監督權利
我國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參加國家管理、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我們要關注國家建設、國家管理,對於改善環境、整頓秩序、維護治安等身邊的事乃至國家大事,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自己建議。對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
我們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利。反映情況應當實事求是,以事實為依據;投訴和舉報時,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也不能採用貼大字報、聚眾鬧事等方法。
19.維護國家安全是我們的義務
國家安全,包括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受侵犯,國家的機密不被竊取、泄露和出賣,社會秩序不被破壞等。國家的安全關系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沒有國家的安全,公民個人的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
樹立國家安全意識,自覺關心、維護國家安全,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基本義務,也是青少年熱愛祖國的具體體現。

㈢ 學習法律知識對大學生順利成長成才的重要性

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其目的不僅僅在於使之了解一些法律知識,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從而弘揚法治精神。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明確權利義務關系,樹立社會責任感;有助於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大量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和社會責任感強的公民,有助於大學生減少其犯罪的機率,有助於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有助於大學生培養法治思維,從而使大學生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可以說,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是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在踐行依法治國方略、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在全球化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現代化進程加速前進,信息產業的日新月異,社會各行業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正逐步向國際化的軌道上發展,知識技術是國際化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高校大學生則是推動這一發展進程的主要力量。但是,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於對法律的淡漠,導致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容易觸犯法律。這些因法制觀念淡薄而產生的問題,正有形無形的沖擊著我國大學生的順利健康成長成才,因此,探討適應歷史發展進程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不僅要有出色的專業才能,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當代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機體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和直面各種社會問題的漩渦之中,在面對許多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時,不得不開始進行艱苦、獨立的思考,十分需要有豐富而深厚的法學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其中包括正義與公平、自由與法律,道德與法律,守法與違法,權利與義務,法律責任等。因此,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不僅是個人健康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
一、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有助於實現依法治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當今社會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國已經正式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實現依法治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根本的方法是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這就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深入、持久法制教育。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法律意識、明確自身的權利與義務,還使他們養成守法、護法、用法的良好習慣,用自身良好的法律行為影響周圍群眾,有助於帶動全民法律素質的提高。這不僅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也是降低大學生違法犯罪率,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基礎。
大學生是未來希望,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主體,一個具備法治思維的大學生必將是國家棟梁之才,因此,大學生必須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
二、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有助於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指大學生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養。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要求和趨勢,尤其是當前人類即將邁入知識經濟社會,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為迫切。但是,我國大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是參差不齊的,表現為有的大學生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遇事不冷靜、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淡薄等。這與時代的發展是極不相稱的,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不僅可以了解和掌握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基本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大學生的邏輯判斷能力,從而不僅可以做到自覺守法,提高他們判斷問題的准確性和處理問題的全面性,也使他們擁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為發展綜合型人才做鋪墊。同時,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可以使其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從而使大學生從憲法和法律的高度認同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的方略,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法治社會不僅意味著法律向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和層次的擴張和滲透,而且意味著法律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知識和技能,是人們用於創造新型社會的重要手段。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全面落實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因此,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是培養大學生具備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三、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有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階段,我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使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實現思想、道德、法制等方面的共同發展。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西方腐朽、墮落的思想充斥著當代大學生,從而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例如:部分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甚至一些大學生不惜鋌而走險觸犯了法律底線。目前大學生違法事件發生的數量日益增多,就充分說明了當代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缺失,嚴重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加強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現實的需要,有助於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其目的不僅僅在於使學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識,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增強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從而弘揚法治精神,使法律服務於我們的生活。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有助於當代大學生明確權利義務關系,樹立社會責任感;有助於為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大量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和社會責任感強的公民,有助於大學生減少其犯罪的機率,有助於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有助於大學生培養法治思維,從而使大學生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㈣ 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促進健康成長總結

為了宣傳以法律知識為核心,弘揚法治精神,引導我校學生自覺學法、懂法、用法,促進廣大學生掌握法律常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促進健康成長,法律協會、律政協會共同舉行了「政法先鋒」法律知識競賽。
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由包頭醫學院團委主辦、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律協會、律政協會承辦的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活動「政法先鋒」法律知識競賽於5月14號在主教一階落下了帷幕。從活動的發起、策劃、組織、以及賽後總結工作各個方面,都井井有條,總結活動經驗再接再勵
一、宣傳:
在活動開始前,我們對法律知識競賽活動進行了宣傳,得到團委老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老師的大力支持和同學們的熱烈響應。在各班班委的宣傳組織下,各參賽學院均自主組織同學們學習法律知識,並在學習過程中,推選出了各院系的優秀選手。另外加上宣傳部出的展板,為竟賽的宣傳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為比賽當晚的氣氛增光添彩。
二、會場布置:
會場經過同學們的精心布置,干凈整潔,會場布置的精緻、大方、得體。音響,話筒,燈光,攝影,拍照一應俱全。賽後積極清理會場,有始有終。
三、組織獎評定:
大賽組織獎評定採取公開打分制:比賽分為兩大組,每組各五個參賽隊,比賽題目為搶答題和風險題,搶答題每組各20題,搶完為止,每題10分,答對加分,答錯不扣分。風險題分為30分、50分和80分題,各組可以自由選擇分值及題號,答對加相應分值,答錯、答不全、扣掉相應分值。最後按分值高低排出名次。
四、比賽環節:
此次比賽分為必答題、搶答題、風險題三個環節。在比賽現場,在經過第一輪的必答題後,為了緩解場上緊張的的氣氛,特別設置了觀眾回答這一互動環節,這不僅起到了娛樂的作用,更使同學們在放鬆的同時開動腦筋,達到普法目的。搶答題環節各個參賽隊熱情高漲競爭意識大增,搶答踴躍,把整場比賽的氣氛推到了高潮。最後為風險題環節,分值在此時真正拉開。
六、獲獎代表隊:
第一名:法律協會代表隊
第二名:基礎學院代表隊、外國語學院代表隊
第三名:葯學院代表隊、人文社科代表隊、律政協會代表隊 從總體上來說,此次比賽起到了較好的效應,避免了以往知識競賽的枯燥性,而策劃的周全使比賽具備了一個成功的活動的規則"嚴密、公正、趣味"。並且通過此次活動我們加強了與各學院各協會的交流合作,拉近了整體間的距離,提高了凝聚力和戰鬥力,雖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相信在我們、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及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會把接下來的各項活動工作辦得更出色。

㈤ 結合實際說說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和發展的重要性(600字以上)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而且要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一、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能否順利推進,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會主義法律思維能否深入人心。我國法制宣傳教育的任務不僅包括宣傳和普及法律知識,而且包括努力提升公民的法律思維水平。
(一)法律思維方式的含義
所謂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在通常情況下,法律問題往往還包含著政治、經濟或道德問題,可以從道德的、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但一旦這些問題被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來思考與處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按照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與按照道德思維、經濟思維或政治思維思考與處理問題,會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結論,但在某些情況下,則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例如,欠債還錢是幾乎所有社會普遍通行的一項道德原則。法律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但法律中有訴訟時效的規定。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債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也就是說,如果債權人在二年內既沒有向法院起訴債務人,也沒有向債務人提出還債要求,而且債務人也沒有表示要償還債務,那麼債權人的債權就不再受法律保護。法律雖然不強迫債務人履行義務,但並不反對債務人自行履行,因為從道德上說,一項債務不論過了多長時間,債務人都有義務償還。在此類情況下,法律思維與道德思維之間即產生了沖突。必須強調的是,在對法律問題的思考與處理上,法律思維應當優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則和道德評價取代法律的規則和評價。
(二)法律思維方式的特徵
講法律。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首先要以法律為准繩。某種行為是合法行為還是違法行為,是一般違法行為還是犯罪行為,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應當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等,都應當以法律為標准作出判斷。如果脫離法律來思考與處理問題,就談不上什麼法律思維。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有時會遇到法與理、法與情的沖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況。但是,即使人們感覺到某些法律規定不合理、不合情,也不能漠視、違背或擱置法律。一項法律規定,只要它沒有被修改或廢除,就是有效的,人們就有義務遵守或執行。如果人們覺得某項法律規定不合理,可以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修改或廢除的建議,由有關國家機關修改或廢除該項法律規定,但在國家修改或廢除之前,仍然必須遵守或執行。
講證據。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要以證據為根據。正確地分析與處理法律案件,要抓住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查清案件事實,二是正確運用法律。只有收集到充分的證據,才能查清案件事實。一般來說,證據就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法律上的證據不同於一般的事實。首先,證據要具有合法性,即證據的形式、收集和查證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其次,證據要具有客觀性,即證據必須是客觀真實的,既不能捕風捉影,更不能主觀臆斷。再次,證據要具有關聯性,即證據只有與案件事實有實質性聯系,才能對案件事實具有證明作用。
講程序。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要從法律程序出發。程序問題在法律領域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簡單地說,程序是法律所規定的法律行為的方式和過程,法律通過規定明確的程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程序告訴人們實施某種法律行為時,應先做什麼事情,後做什麼事情,以及如何做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的。與其他類型的思維方式相比,法律思維更為關注行為的程序問題。
講法理。法律思維思考與處理法律問題要運用法律原理和精神。法律思維的任務不僅是獲得處理法律問題的結論,而且要為法律結論提供充分的法律論證與法律理由。任何理性的思維都應當用適當的理由來支持所獲得的結論,而法律思維對理由的要求更有特殊之處。其一,理由必須是公開的,而不能是秘密的。其二,理由必須有法律上的依據。其三,理由必須具有法律上的說服力。就此而論,與其說法律思維的首要任務是尋求解決問題的結論,不如說是尋求據此作出結論的法律理由——那些認同法律並依賴於法律的人們能夠接受的理由。
(三)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途徑
培養法律思維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大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等途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習慣。
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維方式。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律思維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律思維,並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和處理各種法律問題。
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方法。法律方法構成法律思維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我們要培養法律思維方式,必須掌握法律方法。應當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當復雜,有法律解釋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補法律漏洞的方法、認定事實的方法等。每一種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大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參與法律實踐。法律思維方式是一種在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具體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實踐,不可能養成法律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才能養成一種自覺的法律思維習慣。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法律對社會生活的調整范圍將越來越廣泛,人們面臨的法律事務必然會越來越多。這既對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培養法律思維方式提供了良好條件。
二、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社會主義法律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具有權威和尊嚴,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和責任樹立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
(一)維護法律權威的意義
法律權威是就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違抗性。法律權威的樹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強制力和內在說服力。法律的外在強制力是法律權威的外在條件,主要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制裁。盡管法律權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強制力的基礎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強制力,是樹立法律權威不可缺少的條件。法律的內在說服力是法律權威的內在基礎。如果僅僅依賴外在強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權威。法律的內在說服力既來源於法律本身的內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維護正義、促進效率、通俗易懂,也來源於法律實施過程的合理性,如執法公平、司法公正。正是由於法律本身及法律實施具有這些內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賴,為人敬仰。
在當代中國,樹立法律權威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法律權威是國家穩定的堅實基礎。當國家的最高權威是領導者個人時,政治的穩定、國家的興衰就將寄託於領導者個人身上。隨著領導者的更迭,國家的政局就有可能大起大落,政策與法律也會頻繁變動。而當國家的最高權威是法律時,由於法律是一種超越於任何個人之上的普遍性規則,並且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盡管領導者會不斷流動和更迭,但政治統治與社會秩序仍將會保持相當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二)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樹立,既有賴於國家的努力,也有賴於公民個人的努力。從國家角度來說,應當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消除損害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因素。例如,要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保證法律的科學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實施的狀況,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從個人角度來說,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對於大學生來說,至少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努力樹立法律信仰。一個人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會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大學生應當通過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入理解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從而樹立起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信仰。
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大學生在自己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其他人宣傳法律知識。特別是要宣傳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幫助人們徹底根除「權大於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殘餘思想,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優越性,使人們了解、熟悉和認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從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良好風尚。
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違法犯罪行為既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也是對法律權威的蔑視。大學生不僅要有守法意識,自覺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敢於和善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事前採取有效措施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後制止、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

㈥ 法律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設置了哪些防線 結合初一下政治談一談。

法律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前言

在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是調節人們行為的兩大規范,二者密切相關。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成長,既要踐行基本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又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應當享有的合法權益。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在現實生活中,侵犯青少年權益、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意識,減少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將關繫到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強盛。為此,我們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個別訪問、文獻調查法等。

調查對象:周邊學校的學生、學校教師、家長、派出所民警等。

調查時間:2008年1月。

二、中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及原因分析

1、中學生大多認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加強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質和意識已成為各級黨和政府、學校和全社會的共識,青少年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已經初步形成。調查顯示,92%的被調查青少年認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8%的青少年認為「重要」,沒有人選擇「不重要」這一選項。由此可見,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絕大多數青少年學生的認同,大多數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

2、中學生大多了解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在今天,青少年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的特殊保護,國家通過學校、社會、媒體等多種渠道和方式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大多數青少年對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調查顯示,有15%的中學生覺得自己對法律非常了解,81%的中學生覺得自己對法律有一點了解,只有不到5%的中學生不了解法律;有65%的中學生能說出5部以上和青少年有關的法律,只能說出2部以下的不到10%。

3、中學生侵權和違法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

由於受到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受到暴力影視和網游的毒害,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而且還呈上升趨勢,而且他們往往把侵害對象對准了同齡的青少年學生。從報紙上我們得知2007年我國青少年違法犯罪率比2006年上升了6%,令人擔憂。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62%的青少年學生曾經遭到過不法侵害。

4、中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調查中我們發現當青少年遭到不法侵害時,有31%的調查對象選擇忍氣吞聲,16%的調查對象選擇當場反抗,而僅有32%會選擇報告老師、家長或報警。由此可見,雖然青少年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有所增強,但是依法維權意識還比較淡泊,自我保護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建議

1、堅持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要求。中學生是民族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只有繼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才能為中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環境。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有利於提高中學生的素質,增強中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中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2、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增加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經費的投入。

傳統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一是數量少,二是形式舊,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比較小,效果不明顯。因此可以選擇形式多樣,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教育方式。例如:建立青少年法制宣傳網、真實的法制教育宣傳片、法制副校長專題課、失足青少年現身說法等方式。另外經費短缺是也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適當加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經費投入也是改變傳統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的有效手段。

3、高度重視學校這一法制教育的重要陣地,創造出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陣地,學校堅持開展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調查顯示,學生的法律常識92%來自於學校教育,可見,學校仍是中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學科教學,利用牆報,黑板報、學校廣播站設立法制專題欄目,加強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法律意識。

4、凈化學校周邊環境,優化社會風氣。

青少年中出現的違法犯罪現象,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社會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機關責無旁貸,執法部門應該加大執法力度,凈化學校周邊環境,為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四、結語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社會生活離不開法律規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更離不開法律,法律是我們的行為准則和行動指南。作為青少年學生,我們應該學法,知法,守法,法律就能為我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㈦ 開展普法活動對青少年有什麼意義

開展普法活動對青少年有以下意義:
1、認真學法,能夠促進青少年依法律己,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2、能夠促進青少年依法行使公民的權利和履行公民的義務,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學法、守法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4、可以增加青少年對法律的認知,同時可以減少青少年犯罪率。

5、可以使社會更安定,還可以使青少年有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

㈧ 學習法律知識對中職生的健康成長的意義

中職學生需要具備法律意識,中職學生是社會的一個身份很特殊的群體。從年齡上看他們的社會閱歷淺、經歷少,對法律的理解和認識還處於模糊階段,從知識經歷上看,他們之前沒有經過系統科學的法制教育,對法律知識一知半解從心理素質上看,他們的情感和思想還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從社會關繫上看,他們是家中的寵兒,卻是中考失敗者。基於以上分析,中職生確實需要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提高其對法律的認識水平。
1.1中職生法律意識培養是他們綜合素質構建的需要。教育部、司法部等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也明確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這就為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中職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社會的真實生活還有很多不成熟的看法,中職生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增強其法制意識,學會從法的角度去認識社會和體驗人生,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
1.2中職生法律意識培養是貫徹教育方針、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知識技能做人」的教育。我們只有把教學和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培育中職生的法律意識.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法制為基礎構造的市場經濟。職校生思想需要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提高其法律素質促進其全面成才。

熱點內容
司法局大院 發布:2024-05-09 06:21:41 瀏覽:184
小鎮大法官女律師 發布:2024-05-09 04:15:52 瀏覽:378
涉僑法律服務工作站 發布:2024-05-09 02:39:52 瀏覽:457
刑法224條資本運作 發布:2024-05-08 23:34:44 瀏覽:562
虛假訴訟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8 22:32:27 瀏覽:660
法官科級 發布:2024-05-08 21:52:49 瀏覽:433
2014中級經濟法第四章 發布:2024-05-08 19:59:47 瀏覽:334
勞動法未按公司制度 發布:2024-05-08 19:59:31 瀏覽:760
勞動法上班時間幾點 發布:2024-05-08 19:46:26 瀏覽:50
勞動法里關於機械職工工作中休息時間規定 發布:2024-05-08 19:22:22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