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國家責任

法律國家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01 10:19:40

❶ 法律的定義是什麼

什麼是法律,法律的定義
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具體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
法律詳細地規定了人們可以做什麼,應當做什麼或者禁止做什麼,人們只有嚴格依據法律的規定辦事,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否則,一旦違反它,觸犯它,將給自己帶來不利後果。在我國,法律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6、規章;
7、國際條約。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憲法為基礎,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商法訴訟法等部門法比較齊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框架。
合法、違法與犯罪
我們按照法律規定辦事,就是行為合法,是國家大力支持和鼓勵的。
違法是因過錯而違反法律的規定的行為,是國家禁止或要追究其法律責任的。違法包括一般違法和嚴重違法。一般違法是違反民事、行政法律的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較輕,所以相應承擔的責任也一般是經濟、民事或行政的責任。而嚴重違法也就是俗稱的犯罪,是違法當中最嚴重的一種,但不是所有違法都是犯罪,犯罪是違反刑法的,給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因而要承擔相應刑事懲罰的行為。
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
法律責任是行為人因違反法律而應承擔的帶有強制性的責任。按違法行為的性質和違法程度,法律責任可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和違憲責任。法律責任的實現方式包括懲罰、補償和強制三種。
法律制裁即懲罰,具體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和違憲制裁。
二、公民應掌握的主要法律簡介
(一)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
1、憲法的地位和內容
憲法是規定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全面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國家根本法。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被稱為「法律的法律」。
2、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權利: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凡是年滿18周歲的公民,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外,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5)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和取得賠償權。
(6)社會經濟權利。它包括公民的財產權、、勞動權、休息權、獲得物質幫助權、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權等。
(7)教育、科學、文化的權利和自由。這就是說,公民有受教育權和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8)婦女、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和老人的權益受國家的保護。
(9)國家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權益。
根據憲法規定,我國公民必須履行以下基本義務:
(1)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的團結,反對任何分裂國家和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護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❷ 法律責任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版是由法律規權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還是政府責任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

《法律援助條例》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屬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但法律援助又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大家的責任。

《條例》第七條規定,國家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

第八條規定,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3)法律國家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援助是一項扶助貧弱、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也是中國實踐依法治國方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法律援助工作十分重視,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將「建立法律援助體系」確定為「十五」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法律援助」,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

《法律援助條例》的頒布實施和「為實現公平和正義法律援助在中國」大型公益活動的開展,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在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

❹ 什麼叫法律義務

法律義務也稱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主體,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的責任,這在法律上稱為權利義務對等原則。

❺ 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措施有哪些

1、強化依法辦事的理念。

堅定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必須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全面有效實施。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就是捍衛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和法律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各級領導幹部都應當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始終對憲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

特別是司法機關作為法治建設的生力軍,必須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堅定法治信仰,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西方錯誤思想觀點的滲透,始終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憲法法律。

2、發揮好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的作用。

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實踐表明,良好的道德風尚既可以減少各種矛盾紛爭、凈化社會環境,使司法機關能夠集中精力解決一些重大疑難案件,又可以使法律的實施得到廣泛的道義上的理解與支持,減少法律實施的阻力,提高法律權威。

要通過依法打擊犯罪、保障人權,釐清責任、明辨是非,平衡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充分發揮司法裁判的教育、評價、指引、示範等功能,引導全體公民切實增強法律意識、道德意識,依法行使權利,主動履行義務,做到知榮辱、明善惡、重品行,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3、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是法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法律不能只寫在紙上,而是要寫在公民的心裡。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動法治進步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以法治凝聚共識,樹立全社會對法治的信仰,培育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對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弘揚法治精神,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通過依法審判處理各類案件,把法律觀念、法治精神融入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心中;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讓憲法和法律家喻戶曉,促進在全社會形成憲法至上、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

必須引導公民以法治方式表達訴求,使大家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通過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從而能夠發自內心地擁護法治、信仰法治。

(5)法律國家責任擴展閱讀

法治國家的相關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需要制定完備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使這些法律制度為廣大公民接受認同並遵循運用。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和法定權利義務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統一,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能為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思想理念支撐。

因此,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應大力加強包括權利義務、民主法治、道德文明意識教育在內的公民意識教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國家

❻ 怎樣理解法律責任與法的強制性、法的國家性的關系

法律責任是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需要承擔的責任
法的強制性是國家的強制力保證法的實施
法的國家性是法律是由國家機器制定的,只有國家才有權利制定法律

❼ 國家責任的國際法法律基礎有哪些

國家責任的國際法法律基礎有:(1)終止不法行為。當一個國家從事了國際不法行為,不管其後果如何,它首先有義務要停止這一不法行為;(2)賠償。賠償作為一個集合概念,往往指各種形式的賠償,如恢復原狀、賠償、道歉、保證履約等,這些賠償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綜合適用;(3)恢復原狀。受害國根據國際法有權要求從事國際不法行為的國家賠償造成的損失,恢復原狀;(4)補償。根據國際法,受害國有求要求從事國際不法行為的國家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以補償方式給予補償;(5)道歉;受害國有求要求從事國際不法行為的國家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特別是道義上的損失賠禮道歉,並在必要的情況下和一定的范圍內給予其他的補償;(6)保證不再重犯。保證不再犯通常是在道歉時就做出的,或在以其他方式賠償時做出的擔保,而不再作為一種單獨的賠償方式加以強調;(7)國際求償。國家若要通過國際法庭提出求償,它必須首先證明它的權利受到了侵害。
國際法律責任的免除:(1)同意。一個國家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他國實行某個與其所負義務不符的特定行為時,該行為在與該國的關繫上就排除了不法性,但該行為不得逾越該項同意的范圍。(2)對抗措施與自衛行為。一個國家針對他國所犯國際不法行為而不得不採取的某種不符合自己對他國原已承擔的國際義務的對應行為。(3)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一個國家由於不可抗力的原因,或者由於該國無力控制和無法預料的外界事件而在實際上無法履行該國所承擔的國際義務,或者在事實上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為違反了國際法的有關規則。(4)危難與緊急狀況。危難是指國家執行公務的機關或個人,在遭遇極端危難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監護人的生命,作為唯一的選擇,不得已而作出的違反本國國際義務的行為。緊急狀況則指一個國家在本身遭遇嚴重危及本國的國家生存和根本利益的緊急情況下,為了應付或消除這種嚴重緊急狀況而採取的必要行為。

❽ 簡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1、終止不當行為:當不當行為是一個持續行為時,責任國首先應當停止該不當行為。

2、恢復原狀:恢復原狀是要求把被侵害的事物恢復到不當行為發生前存在的狀態。

3、別國或國際組織交與一國支配的機關的行為。一國或國際組織將某個機構交與另一國支配,則在行使該支配權范圍內的行為,視為該支配國的國家行為。

4、上述可歸因於國家行為的國家機關和國家授權人員的行為,一般地也包括他們以此種資格執行職務內事項時的越權或不法行為。

5、叛亂運動機關的行為。在一國領土上的被承認為叛亂運動的機關自身的行為,根據國際法不視為該國的國家行為。已經和正在組成新國家叛亂運動的行為,被視為已經或正在形成的新國家的行為。

6、一個行為可以歸因於幾個國家時,相關國家對於其各自相關的行為承擔單獨或共同的責任。

(8)法律國家責任擴展閱讀:

國際法律責任的發展:

國際法律責任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法只確認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因而國家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主體。在現代,國際法主體不僅是國家,還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從而,使得國際法責任的主體也從國家擴展到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

國際法律責任的范圍和內容發生了變化。近代國際滇池中,國際法律責任多指國家違反對外國人待遇方面的義務的後果。

國際法律責任的根據也擴大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定義一般表述為:國家對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這一定義強高了不當行為是國際法律責任的唯一根據。

最後,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和方法也發展了。在近代國際法中,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或方法有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和道歉等,在現代國際法中,除保留了對國際滇池中合理的追究責任的措施外,雙確定了對國家的國際犯罪行為和負有責任的國家領導人和團體機關的國際犯罪行為追究國際刑事責任制度。

熱點內容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方案 發布:2025-05-01 18:31:15 瀏覽:914
立法執法司法機關 發布:2025-05-01 18:30:31 瀏覽:700
代簽名按指紋需要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1 18:29:06 瀏覽:981
勞動法電話怎麼 發布:2025-05-01 18:27:39 瀏覽:301
銀行抵押法規 發布:2025-05-01 18:26:56 瀏覽:318
2018年勞動法公休假規定 發布:2025-05-01 18:22:26 瀏覽:604
中級經濟法刷題 發布:2025-05-01 18:15:10 瀏覽:621
司法考試卷二考什麼 發布:2025-05-01 18:10:39 瀏覽:361
二建法規章節 發布:2025-05-01 18:03:36 瀏覽:770
廈門司法鑒定費用法律援助流程 發布:2025-05-01 17:49:57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