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㈠ 審計報告是什麼
審計是指由專設機關依照法律對國家各級政府及金融機構、企業事業組織的重大項專目和屬財務收支進行事前和事後的審查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
審計員的工作內容:
1、審查企業各項財務制度的落實情況,協助審計主管擬訂審計計劃或方案 2、負責完成資產、負債、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單項業務的審計工作
3、按照審計程序和審計方案,獲得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審計發現和審計建議,為企業運營提供增長服務 4、審查財務收支項目、費用開支與報銷等工作 5、審查發票、憑證、賬冊、報表的真實性以及其填制是否符合企業財務制度的要求
6、檢查、復核審計證據,做出單項審計評價意見
7、針對所有涉及的審計事項,編寫內部審計報告,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
8、進行企業保密工作,按規定使用所獲取的財務資料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㈡ 電子簽名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今年,電子簽名繼政策紅利後,迎來發展元年,各類「線上辦公、線上政務、線上教育、線上銷售」已成常態,作為「線上」化核心環節的電子簽名,正在從政府機關、國企單位向地產、互聯網教育、醫療、金融、高校等各個行業普及應用。
電子簽名的法律有效性也成為組織迫切想要了解的核心問題。下面,將從基本法律、政策、普及應用情況以及法院判例等多個方面,幫助大家全方位解讀電子簽名法律有效性:
一、電子簽名的法律及政策依據
在國家的積極推廣下,地方政府、各級國家機關紛紛響應號召,出台政策、部署實施、號召應用,為電子簽名普及注入了有效的政策動力。
1、法律層面
1999年至今,國家逐步完善電子簽名應用領域法律文件,《合同法》、《電子簽名法》、《密碼法》的相繼出台,為電子簽名普及應用奠定法律基礎。
(圖片內容來源於真實判例)
小結:
綜上所述,當前無論從政策環境還是法院認可度來看,電子簽名都已經具備了普及趨勢,但是,合法、正確的申請是安全使用電子簽名的前提。
未來,契約鎖在為政府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提供一體化電子簽署服務的過程中,將持續做好嚴謹、規范的身份認證,確保簽署過程有效;同時,在糾紛中,隨時為客戶提供即時出證服務,全方位保障簽署安全,確保每次簽署合法、有效。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㈣ 請問怎麼可以查到自己是否已經離婚
婚姻當事人持有合法身份證件,是可以查閱本人的婚姻登記檔案的。
離婚證一般可以到婚姻登記部門查詢,因為男女雙方在辦理離婚證的時候,發證地的民政局已經將離婚協議等內容備案了,因此查詢也就要去頒發離婚證的民政局去查。如果辦證時間過長,也可能移交到了當地檔案館,可以到檔案館去查(移交時間有的是5年,也可能是10年,到當地民政局去問一下便可。
離婚協議書不能當離婚證使用,要辦理離婚登記,因為離婚協議書在沒辦理離婚登記時沒有效力的。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所以,解除婚姻關系除了需要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需要通過婚姻登記機關的登記及發放相關證件。離婚協議並不是普通的合同關系,是涉及人身關系的特殊協議,所以離婚協議的效力,不但要有一般協議的有效要件,還需要具備法定登記機關的相關手續這一特定形式要件,才能產生法律效力。
因此,離婚協議書和離婚證的效力是不一樣的,不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不具有法律效力。法院一般也不會依據離婚協議的內容來判決雙方離婚,但可以依據該份協議結合其它證據來證明夫妻雙方的感情問題及家庭財產情況。
(4)政策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我國已實現婚姻登記信息全國聯網目標。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民政部門將在合情合法的基礎上,根據先內部後外部、先部門後個人的基本原則,推動婚姻信息的合理謹慎使用。
據介紹,目前對婚姻登記電子信息的查詢參照對婚姻登記紙質檔案查詢的相關規定執行,主要依據是民政部、國家檔案局共同頒布實施的《婚姻登記檔案管理辦法》及民政部相關政策性文件。
按規定,以下個人和部門可以查詢婚姻登記信息:
(一)婚姻當事人持有合法身份證件,可以查閱本人的婚姻登記檔案;婚姻當事人因故不能親自前往查閱的,可以辦理授權委託書,委託他人代為辦理,委託書應當經公證機關公證;
(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和安全部門為確認當事人的婚姻關系,持單位介紹信可以查閱婚姻登記檔案;
(三)律師及其他訴訟代理人在訴訟過程中,持受理案件的法院出具的證明材料及本人有效證件可以查閱與訴訟有關的婚姻登記檔案;
(四)當事人的監護人、近親屬在符合一定的條件、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的情況下,可以查詢當事人的婚姻信息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婚姻信息需謹慎使用四種情形下可以查詢
㈤ 婚後夫妻雙方簽訂的關於財產的協議有效嗎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婚內財產經雙方協議,如果分配合理,雙方協議時沒有發生違法的要挾之類的,是有效的。但婚內財產協議存在三種無效情形:(1)財產歸子女很多伴侶在作財產約定時,會考慮日後子女的撫養問題,會約定某一部分的財產歸子女所有。但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做了此類財產約定,但這些財產仍然是由父母掌控著。從法律上來看,贈與沒有履行。當然,沒有完成的贈與便不生效。(2)不動產歸一方但未作產權變更將一方名下的婚前房產等不動產約定為婚後共有,但實際又辦理產權更名手續,同樣是一種贈與未完成的行為。在最終發生爭議時,同樣無法得到確認。(3)誰提離婚誰無財產此類約定往往會認為限制離婚自由權,而被認定為無效。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九條【夫妻財產約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㈥ 法律淵源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法律淵源及各自的法律效力
一、法律淵源的概念:現在國內的教材說法的淵源指的都是法的形式淵源,即法內以什麼形式表容現出來,那麼這個表現形式就是法的淵源,比如說我國刑法規范主要就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97年修訂)表現,因而97《刑法》就是我國刑法的主要淵源,還有就是那些散見於其它部門法中的刑事法律規范也是刑法淵源之一。
二/三、我國的主要法律淵源(按效力排名):
(一)、正式的法律淵源:
1.
憲法
2.
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3.
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4.
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5.
自治法規:少數民族聚居地的自治機關制定的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
6.
經濟特區的經濟法規:經濟特區在不違背前3種規律規范下制定的經濟法規。
7.
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香港、澳門在不違背全國人大制定的該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法的前提下制定的法律、法規。
8.
國際條約與協定: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與協定。
(二)、非正式淵源:
1.
習慣:特殊情況下認可的個別習慣。
2.
政策:國家或共產黨為了完成一定時期的任務而制定的活動准則。
3.
判例:在我國僅具有參考作用。
㈦ 民辦養老院最新政策
1. 養老機構(不含護理型)一次性建設補助項目
新建房屋每張新增床位補助8000元;租賃用房且租用期5年以上、達到前述條件的養老機構,按核定床位給予一次性改造補助,每張床位補助4000元。
2. 護理型(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一次性建設補助項目
對護理型(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在養老機構(不含護理型)一次性建設補助標准基礎上提高20%。根據建設進度先按養老機構(不含護理型)進行補助,待運營經過實地勘察後再補助提高20%部分。
3. 養老機構運營補助項目
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根據入住的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數(含「三無」、五保老年人)進行補貼,補助標准為每人每年600元、1200元、2400元,連補三年。
4. 支出的補貼
用水按居民生活用水價收費;對福利機構使用的救護車、生活用車等免徵養路費;對社會福利機構使用的電信業務、郵政業務、廣播電視(有線)傳輸等有關部門要給予優惠和照顧。
5.稅收補貼
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捐款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的,其捐款在規定限額以內的部分,在計征所得稅時准予扣除。另外,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暫免徵收企業所得稅,以及老年服務機構自用房產、土地、車船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
由於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政策不同,所以以上的數據僅供參考,具體的補貼和政策實施以當地政府的政策為准。
㈧ _____增減的核算,一般都應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為依據,具有政策性強的特點。()
會計基礎第8頁
4.資本的增減:資本是投資者為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而投入的本錢。會計上的資版本專指所有權者權益中的投入資本,包括實收資本(股本)和資本公積。資本上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必要條件,是現代企業明晰產權關系的重要標志。辦理資本增減的灰機核算的政策性強,一般都應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協議、董事會決議或政府部門的有關文件等為一句,因此,各單位必須按照國家同意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為依據進行核算。
㈨ 電子簽章有法律效力嗎產生糾紛時可以作為有效的證據嗎
電子簽章繼政策紅利後,迎來發展元年,各類「線上辦公、線上政務、線上教育、線上銷售」已成常態,作為「線上」化核心環節的電子簽章,正在從政府機關、國企單位向地產、互聯網教育、醫療、金融、高校等各個行業普及應用。
電子簽章的法律有效性也成為組織迫切想要了解的核心問題。下面,筆者將從基本法律、政策、普及應用情況以及法院判例等多個方面,幫助大家全方位解讀電子簽章法律有效性:
一、電子簽章的法律及政策依據
1、法律層面
1999年至今,國家逐步完善電子簽章應用領域法律文件,《合同法》、《電子簽名法》、《密碼法》的相繼出台,為電子簽章普及應用奠定法律基礎。
(圖片內容來源於真實判例)
基於以上應用情況分析,各類組織在使用電子簽章時:必須確定該業務類型是否屬於不得使用電子簽章的情形。
如果確定屬於可以使用電子簽章的范圍,還應該與相對簽署方協商是否可以使用電子印章。
溫馨提示:建議交易雙方在協議中明確約定可以使用電子簽章。
因為,雖然按照法律規定:「在法律、政策未明確約定不得使用的情景下,電子印章與實體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是,如果不與相對方提前取得明確約定可能因為對方拒絕使用而影響簽署進度。
㈩ 地方政策性文件與合同誰的法律效力優先
地方政策性文件的法律效力高於合同。如果合同中有與現行法律法規相悖的內容,該合同的該條款就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