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失效的法律效力

失效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1-01-05 03:35:03

『壹』 合同一旦失效,則從什麼起就沒有法律效力

合同失效,在法律上的雙方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也同時失效;
如果合同失回效是有某方違約而觸發合答同失效條款導致的,
那麼違約方必須承擔由此帶來的法律責任
且這個責任不會隨合同失效,也是不可撤銷的。
這兩個概念要分清,不能混淆。

『貳』 什麼情況下合同無效,無效合同的法律效力怎樣

根據合同法相關之規定,下列情況合同無效:

1.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專
2.惡意串通屬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
4.訂立的合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各種強制性規定訂立的合同
另外,效力待定合同在經過有權追認人拒絕追認後也歸於無效。
合同一旦被確認無效的話,就自始無效,所收預付款項應返還對方,同樣,已經接收的合同標的物應返還,雙方按照締約過失責任承擔相應的費用損失!

『叄』 無效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合同是否有效與設定合同的行為有關聯。
2、無效合同合同沒有法律效力。但是會產內生法律後果。例如,合同容無效後會涉及到已經履行的義務、財產等的返還問題。
3、合同無效不一定導致所有條款都無效,要看合同中具體的協商內容。例如,有保證條款的,合同中就約定合同無效並不導致保證條款無效,保證條款具有獨立性。等
4、要具體行為具體分析。
希望對您有幫助。

『肆』 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失效的具體條件

對法律廢止可作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法律廢止,是指有權機關或人員,依法定程序將現行有效的法律予以明確廢棄,使之失去法律效力的活動。廣義的法律廢止,除了包括狹義的法律廢止外,還包括當然廢止。所謂法律的當然廢止,指法律規定有施行期限或其他施行條件,期限屆滿或施行條件消失,法律當然廢止,不必經由全部立法程序,只須由立法機關(廣義的)審查公布即可。
法律廢止與法律失效是兩個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概念。法律廢止是使法律失去效力的方法,法律失效則是法律廢止的直接目的和結果。也就是說,法律業經廢止,其法律效力就隨之喪失,其作為具有規范性和國家強制力的法律的意義和價值亦消失,沒有法律效力的「法律」遂成為一紙空文。
法律失效是現行法律喪失其法律效力的簡稱。所謂法律效力,因法律文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立法文件、執法文件、司法文件以及公民以民事法律行為所形成的文件,只要程序和內容合法,通常都是有法律效力的,但法律效力的意義和內含卻不盡相同。立法上的法律效力,主要是指法律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存續、變更和消滅的能力。這種能力有其明確的適用范圍(時間、空間效力范圍和對人的效力范圍),但遠不止於此,它不僅能夠設定權利和義務,而且還能夠規定權力和責任,規定特權和豁免權;它不僅對自然人有拘束力,而且對法人和國家也有拘束力。因此,法律失效,從其本質上講,是法律階級性、強制性和規范性從整體上的喪失,從法律適用的效力范圍上講,是其在時間、空間和對人的效力的解除;從法律關系角度講,是其規設的法律關系的消滅。總之,法律失效是指法律作為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的拘束力的喪失,即法律本身的不存在。

『伍』 權利失效原則的法律效力

對此,學術界有兩種學說。一是認為使權利本體歸於消滅;一是產生相對人的抗辯權。贊同後一主張。理由是:
1、如前所述,權利失效原則無法律依據,權利人未行使權利更未違反法律之強制性規定,只具有輕微的權利濫用性質,因而若規定權利本體消滅,有過嚴格之嫌。
2、適用權利失效原則的目的是在當事人間形成一種利益平衡狀態,牽制權利人行使權利,給相對方一種「自衛」工具,而非確定權利之歸屬狀態。
3、僅產生抗辯權為權利人接受義務人的自願履行提供了空間。這樣就排除了義務人履行後依不當得利請求權利人返還的可能性。這與訴訟時效的旨趣亦相同。
4、訴訟時效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其效力卻僅為產生抗辯權。
權利失效原則若產生權利本體消滅的效力,必然會破壞法律制度內在的協調與平衡,為立法技術、司法技術所不容。
進而認為,這種抗辯權是永久的、完全的。「永久」是為了維護這一原則的出發點—保護正當合理的對安定性的期待。同時也為了達成司法的一致性、權威性。「安全」是指對權利整體的抗辯權,就請求權而言,並不存在部分與比例劃分。 這里的第三人是指權利失效原則適用的當事人及繼承人以外的、對適用該原則有利害關系的人.對第三人的保護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其一,保護條件。我們認為,只有在第三人系善意無過失的情況下才能予以保護。
其二,保護方式。權利人直接向相對人主張權利時,實際上是通過權利失效原則對相對人的保護間接保護了第三人的利益。問題在於,在某些情況下若權利人直接向第三人主張權利時,應如何解決。第三人可直接援用權利失效原則進行抗辯。
其理由是:1、權利失效原則與訴訟時效不同,不是非經當事人主張不得適用,而是法院依職權主動適用。因此直接當事人或第三人主張適用該原則的法律效力相同。
2、民法中的抗辯權不象票據法中的抗辯權那樣具有切斷抗辯的效力,而具有可繼承性,因此,承受相對人權利的第三人可以相對人對抗權利人的事由對抗權利人。
3、有利於訴訟成本的節約。 日本著名律師成富信夫認為,適用權利失效原則實際上是對權利人默示事實的一種推定,是把事實與意欲達到的結果相聯結的一種司法技術。權利失效原則中推定當事人有放棄權利的意思實際上與事實相反。對這種觀點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的確,權利失效原則的適用是對當事人默示意思的一種推定,一般而言,默示推定是對當事人意思表示的解釋,是認定當事人有某種意思的司法技術。而權利失效原則中認定當事人默示地放棄權利是通過權利人的外觀表現,參酌法律價值取向對當事人行為所作出的評價。可以說,一般的默示推定重在探求當事人的真意,而權利失效中的默示推定則主要系為了獲得判決的正當性。但是,也不能因此得出權利失效原則中的推定與當事人的真意相反的結論。因為權利人不行使權利可能有放棄權利和不放棄權利的兩種真意。在涉訟時.權利人的態度非常明朗—不放棄權利。因而不能排除權利人起初的確不想再行使權利爾後又想行使權利的情況,而法官判斷「確信」是否存在的時間並非是訴訟時,而是訴訟前的整個行為過程。所以從權利人的真意發展過程看,這種觀點有一定的片面性。

『陸』 關於無效具體行政行為法律效力的問題,跪求專家解答!!!

行政行為無效是因為明顯、重大違法所致,行為從實至終不產生法律效力。無效行政行回為不具答有公定力。原因可以從公定力的定義和無效行政行為的條件上得出: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除非有重大、明顯的違法情形,即假定其合法有效……而行政行為無效的條件為具有重大的違法情形、具有明顯的違法情形、實施將導致犯罪、沒有可能實施、行政主體受脅迫作出的行政行為或行政主體不明確或明顯超越相應行政主體職權

『柒』 不發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為是不是無效民事行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二、限專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三、一方以欺詐、屬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熱點內容
房產查封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2 14:29:42 瀏覽:732
英美法系會計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2 14:23:20 瀏覽:858
律師遴選法官 發布:2025-10-12 14:00:54 瀏覽:981
特許經營許可條例 發布:2025-10-12 14:00:09 瀏覽:920
司法訴訟資產網 發布:2025-10-12 14:00:08 瀏覽:364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52條 發布:2025-10-12 13:50:29 瀏覽:585
論述行政法的含義 發布:2025-10-12 13:45:43 瀏覽:19
法官佛教 發布:2025-10-12 13:37:56 瀏覽:703
機關單位聘請法律顧問的目的 發布:2025-10-12 13:36:19 瀏覽:767
民法草案和民法典 發布:2025-10-12 13:12:53 瀏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