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對雙方的法律效力
1. 保險合同中的批註是否與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屬於合同內容的一部分,是有效力的
2. 保險性質和法律效力
保險公估人的報告沒有法律效力。保險公估報告在性質上屬於民事證據,回對保險合同人答不產生必然的約束力。因此,保險公估報告雖經專門機構作出,但只能作為民事證據的一種,當事人仍需舉證,質證過程,有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其證據效力。
3. 保險公司定損單是否有法律效力
有法抄律效力。
《保險法》對其有相襲應的規定:
第二十三條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請求後,應當及時作出核定;情形復雜的,應當在三十日內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保險人應當將核定結果通知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屬於保險責任的,在與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達成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協議後十日內,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義務。
(3)保險對雙方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保險法》相關法條:
第四十三條合同約定分期支付保險費,投保人支付首期保險費後,投保人自保險人催告之日起超過三十日未支付當期保險費,或者超過約定的期限六十日未支付當期保險費的,合同效力中止。
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其他權利人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的,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的,該受益人喪失受益權。
第四十四條以被保險人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復之日起二年內,被保險人自殺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但被保險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除外。
4. 保險憑證的法律效力與保險單的法律效力相比較,兩者的關系是
保險單簡稱「保單」是《保險法》中列舉的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訂立的專正式書面保險合同的屬一種。它由保險人簽發給投保人,完整地記載了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是被保險人在保險標的因保險事故發生損失時向保險人提出索賠或給付的依據和憑證。
保險憑證是保險人發給投保人以證明保險合同業已生效的另一種文件形式,是一種簡化了的保險。
保險憑證上不印保險條款,只有有關項目,但其與保險單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即保險憑證效力等於保險單的效力。
5. 如何認定保險合同的法律效力
依據《保險法來》第十三條規定自,投保人提出保險要求,經保險人同意承保,保險合同成立。保險人應當及時向投保人簽發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應當載明當事人雙方約定的合同內容。當事人也可以約定採用其他書面形式載明合同內容。依法成立的保險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投保人和保險人可以對合同的效力約定附條件或者附期限。
保險合同的效力認定是通過對其所進行的調查來完成的。保險合同的效力調查,是以我國《保險法》、《合同法》等法律規范為依據,結合保險公司與投保人所簽訂的保險合同條款來進行的。通過對保險合同效力的調查而形成的認定,在總體上,可分為有效合同的認定與無效合同的認定、有效合同中的部分無效條款認定等情形。
保險合同的效力調查與認定沒有固定模式,只能以個案方式存在。因此,對積累案件資料和案例分析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6. 從法律效力來看,保險合同中默示保證與明示保證的關系表現為
從法律效力來看,保險合同中默示保證與明示保證的關系表現為默示保證的法律效內力等同於明示保證容。
默示保證是保證的一種,指雖然在保單中無文字,但習慣上認為被保險人在投保時應對某事項的為或不為作出的保證。
明示保證主要用於保險合同當中,以書面形式載於或附於保險單內、要求投保人(被保險人)必須作為或不作為或者保證某項事實的真實性的特約條款。
7. 保險理賠協議經雙方簽字了,但沒有蓋章,是否同樣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法》規定,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時合同成立。對此,能否可以認為,只要雙方當事人未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合同就不成立?《合同法》規定,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並且對方接受的,該合同也成立。可見,當事人未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合同就不成立的觀點是不成立的。
沒有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有下列情況:第一種是只有一方當事人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了,如果一方(不論是否是簽字或者蓋章的一方)履行了合同的主要義務並且為對方所接受,該合同成立,而不論接受方是否履行了其應負的義務;第二種是只有一方當事人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了,如果一方(不論是否是簽字或者蓋章的一方)履行了合同的主要義務但不為對方所接受,該合同不成立;第三種是只有一方當事人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了,但是雙方當事人都未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該合同不成立;第四種是雙方當事人均未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但是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了其主要義務而且為對方所接受的,該合同成立,而不論接受方是否履行了其應負的義務;第五種是雙方當事人均未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了其主要義務但不為對方所接受的,該合同不成立;第六種是雙方當事人均未在合同書上簽字或者蓋章,雙方當事人也都未履行合同的主要義務,該合同不成立。
8. 保險公司定損是什麼性質和法律效力
我國《保險法》 第二十三條規定:「 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的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請求後,應當及時作出核定;情形復雜的,應當在三十日內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保險人應當將核定結果通知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屬於保險責任的,在與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達成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協議後十日內,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義務。保險合同對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期限有約定的,保險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義務。
保險人未及時履行前款規定義務的,除支付保險金外,應當賠償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也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
《保險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所謂「核定」,大致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 1、 對於保險事故是否發生給予核實;2、對於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給予確定,也就是定損;3、對於是否存在免責情形給予確定。
所以,保險公司的定損員要確定的是一種金錢總量。 保險公司不是汽車修理廠,定損員也不是修理工或者技術員,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定損員在發生事故後去檢查受損車輛每一處細微、去考慮汽車哪裡可能受損、用電腦察看汽車的內部情況、找出事故發生的原因等等,所以定損員通常不太可能了解具體事故給汽車造成的損傷和潛在影響等等。
可是不了解這些損傷,就無法確定修理費用,也就無法確定保險賠償金數額,所以,必然需要人對之進行全面、謹慎的檢查、檢測、確定車輛損失細節等。確定最終需要的修理費價目、總額等,從而確定保險公司的保險賠償金總額。由此可見,單從損失的范圍看,就可能存在不同人、不同認識上的沖突。
此外,現實中很多修理廠存在著以次充好、高價低配的情況,所以,保險公司可能會對配件、修理費用價格進行必要的限制, 這就會與修理廠的價格產生矛盾。另外,有些被保險人希望在4S店對車輛進行修理,可是保險公司卻希望在具有一定資質的普通修理廠進行修理,能省點錢就省點錢,這種不同的服務商價格肯定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利益角度出發,可能會得出不同的定損結果。
《保險法》第23條將定損規定為保險公司的一項法定義務,而沒有規定為一種法定權利,是有一定道理的。
從保險公司、被保險人都是保險合同的關系主體,法律地位平等。保險事故發生後,被保險人有義務向保險公司報告自己的大致損失是什麼、是多少?而保險公司也有義務進行損失核定,提出自己認為的損失是什麼、是多少?兩種觀點都是各自的看法而已,都無法逼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都沒有法律約束力。
實踐中,對於保險公司定損結果,被保險人也可以接受,這實際上是雙方協商一致的後果,是協議約定損失數額,並不是保險公司有什麼威權。但是,如果被保險人不接受保險公司的定損結果,則保險公司也沒有什麼辦法。
反過來也一樣,被保險人也無權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接受自己的損失結果。
如果雙方協商不成,則審理的法院可以根據相應證據,合理認定被保險人損失數額。也很有可能另行組織資產評估機構,對於被保險人的損失情形給予第三方中立的核定,這實際上是司法鑒定,鑒定結果具有法律約束力,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
9. 保險合同一經認定無效,則不發生法律效力,同時也將產生一些後果。如
保險合同是一種特殊的民商事合同,除具有一般合同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具體的特點是: (1)保險合同是雙務合同保險合同作為一種法律行為,一旦生效,便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各方當事人均負有自己的義務,並且必須依協議履行自己的義務。與此同時,一方當事人的義務,對另一方而言就是權利。例如:投保人有交付保險費的義務,與此相對應的是,保險人有收取保險費的權利。 (2)保險合同是要式合同所謂要式是指合同的訂立要依法律規定的特定形式進行。訂立合同的方式多種多樣。在保險實務中,保險合同一般以書面形式訂立。其書面形式主要表現為保險單、其他保險憑證及當事人協商同意的書面協議。保險合同以書面形式訂立是國際慣例,它可以使各方當事人明確了解自己的權利、義務與責任,並作為解決糾紛的重要依據,易於保存。 (3)保險合同是有償合同保險合同是有償合同,即被保險人取得保險保障,必須支付相應的保險費。 (4)保險合同是誠實信用合同鑒於保險關系的特殊性,保險合同對於誠實信用程度的要求遠大於其他民事合同。可以說,保險合同的權利義務完全建立在誠實信用基礎上,因此,保險合同被稱為「最大誠信合同」。 (5)保險合同是保障性合同保險合同是保障性合同,即保險合同是在被保險人遭受保險事故時保險人提供經濟保障的合同。
10. 如何認定保險合同的法律效力
一、增加格式條款提供者一方的充分說明義務 1、《合同法》第39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2、《保險法》第18條規定:保險合同中規定有關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的,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當向投保人明確說明,未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 二、發生爭議時,作出對格式條款提供者一方不利的解釋 1、《合同法》第40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不一致時,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2、《保險法》第31條規定:對於保險合同的條款,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關應當做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三、其他有利於投保人、被保險人的法律規定 1、《保險法》第15、16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保險合同另有約定之外,保險合同成立後,投保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而保險人不得解除保險合同。這是在合同的法定解除權方面有利於投保人、被保險人的規定。 2、《保險法》第60條規定:保險人對人身保險的保險費,不得以訴訟方式要求投保人支付。這就是說,一旦投保人認為投保時沒有完全理解保險合同內容,致使保險合同與所希望的保險保障不符合,或感覺自身經濟能力不能滿足保險費用的交納,投保人可以隨時解除保險合同,而保險公司不能強制要求投保人繼續交納保險費。 四、投保人、被保險人能夠採取的救濟措施 1、《合同法》第54條規定:對因重大誤解而訂立的或者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合同,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對一方以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 這就是說,當投保人、被保險人認為訂立保險合同時受到了誤導而錯誤的簽字,或認為保險合同的約定明顯不公平,或被人利用自己對保險合同和法律的缺乏了解而簽訂的保險合同,投保人、被保險人可以有權在一定期限內,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對不合理的合同條款進行修改、變更,或直接撤銷保險合同。 2、在投保、理賠或退保過程中,對有爭議的條款內容損害投保人、被保險人合法利益的,投保人、被保險人也可以根據法律的具體規定,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起訴保險公司,捍衛自身的權益。我相信,這對維護保險合同雙方的長遠、共同利益,保證保險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