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壟斷的法律責任
㈠ 如何理解 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 不同的消費群體或不同的銷售市場是相互隔離
壟斷價格的產生並沒有否定價值規律
她是價值規律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作用的具體表現
壟斷利潤的實現主要通過壟斷組織制定的壟斷價格來實現
壟斷資本的實質就是獲取壟斷利潤
㈡ 亞洲最早實行反壟斷法的國家
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實行反壟斷法,是亞洲地區最早實行反壟斷法的國家
㈢ 反價格壟斷規定及反壟斷法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內容大概是什麼
發改委發布反價格壟斷規定 2月1日起實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制定並公布了《反價格壟斷規定》和《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
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領域的擴大和競爭程度的加深,在一些行業和地區,違反競爭法律的現象日益增多,限制競爭的手段不斷翻新,各種形式的價格聯盟和濫用壟斷地位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危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反價格壟斷規定》,對價格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濫用行政權力等價格壟斷行為的表現形式、法律責任作了具體規定。
主要包括: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固定或者變更價格的八種價格壟斷協議;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固定商品轉售價格和限定商品最低轉售價格的協議;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從事不公平高價銷售、不公平低價購買、在價格上實行差別待遇、附加不合理費用等六類價格壟斷行為。《反價格壟斷規定》還規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強制經營者從事價格壟斷行為,或者制定含有排除、限制價格競爭內容的規定;不得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或者規定歧視性價格。
為規范和保障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依法履行反價格壟斷職責,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時公布了《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對舉報受理、調查措施、依法處理、中止調查、責任豁免以及價格主管部門的責任等作了明確規定。
兩部規章的出台,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反壟斷法律體系,有利於依法加強反價格壟斷執法,培育市場競爭文化,促使相關企業和市場主體自覺規范經營行為,共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㈣ 政府為什麼實行反壟斷法
實行反壟斷法的宗旨主要是為了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專經濟運屬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生產和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反壟斷法的實行,有利於技術進步,例如:在自由競爭環境下,液晶電視可以憑借其技術優勢戰勝背投電視,在壟斷環境下,壟斷者為了保持他的優勢,會通過強大的經濟打壓手段,遏制液晶電視的發展,直到液晶電視技術由他掌握。
㈤ 試說明壟斷實行三級價格歧視定價的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定義復概念始終是最重要的,制我們先來看下三級價格歧視定價的定義。
三級價格歧視(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對於同一商品,完全壟斷廠商根據不同市場上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即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實施不同的價格。
從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實行價格歧視必須滿足三個前提條件:第一,壟斷:企業必須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決定市場價格。第二,企業必須有容易區別的、對產品有不同需求彈性的顧客群。因為只有具備這一條件,企業才有可能在需求彈性大的市場上制訂較低的價格,在需求彈性較低的市場上制訂較高的價格,通過價格歧視獲得更多的消費者剩餘。第三,企業必須有效地制止消費者的套利行為。即企業能夠成功地分離市場,防止低價購買商品的消費者再以高價賣出。
㈥ 實行壟斷價格的根本目的是為了
線壟斷價格的根本目的是:
(1) 壟斷價格不能與商品價值完全脫節, 壟斷組織也不能任意提高或降低商品價格。它的變化繼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競爭和供求的限制。
(2) 壟斷價格並沒有改變整個社會商品價格總額和商品總值的一致性;壟斷組織通過壟斷高價或壟斷低價獲得的壟斷利潤, 只是其他商品生產者損失價值的一部分
(3 壟斷價格的確定和變化, 歸根結底仍取決於商品生產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及其變化。因此, 壟斷價格只是改變了價值行為的表現形式, 而只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價值行為形式的新變化。
(6)實行壟斷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價格壟斷存在的原因
1、規模經濟的需要。
在一個行業內,某個企業能夠比別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產出,它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擴大會低於其他企業,同時會降低自己的價格,最終使其他企業在本行業內無利可圖,從而該行業被這個企業所壟斷。
由規模經濟引起的壟斷,為經濟性壟斷。經濟性壟斷廠商很容易產生壟斷價格行為。
2、由控制稀缺自然資源引起。
某個壟斷廠商控制了某種自然原料供應或者擁有受專利保護的知識,使其他企業無法與之競爭,從而自行決定產量和操縱其價格;(自然壟斷)。
3、由擁有商品專賣權而產生。
個人或政府擁有某種商品專賣權,就有了操縱價格的決定權。
4、由行政壟斷產生。
某些部門和地方的行政主管機關,受壟斷利潤誘惑,強化獨佔地位,排斥他人進入,操縱價格,引起行政壟斷,又稱超經濟壟斷。由經濟性壟斷產生的壟斷價格行為,主要是規模經濟和企業集中化高度發展、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自然結果。
由超經濟壟斷侵入市場而產生的壟斷價格行為,不是規模經濟高度發達和生產高度集中的必然產物,更不是充分競爭的自然結果,而是由行政化壟斷所帶來的產物。
㈦ 用壟斷的社會成本和收益理論分析為什麼要對微軟的壟斷行為實施法律制裁
壟斷市場的概念:
壟斷或稱為完全壟斷正好是完全競爭的反面。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許多廠商生產一種同質產品,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可以完全替代,而壟斷的定義則是某種產品只有唯一的一家生產者,而且這種產品沒有良好的替代品,這一廠商被稱為壟斷者。所以說壟斷廠商的產量就是行業的產量,而壟斷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就是行業的需求曲線。
許多經濟學家根據壟斷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的比較分析,認為壟斷對經濟是不利的:
第一、生產資源的浪費。因為完全壟斷與完全競爭相比,平均成本與價格高,而產量低。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長期均衡的條件是MR=AR=AC=MC,即廠商是在最低的成本情況下,保持生產均衡,因而生產資源得到最優配置。但在完全壟斷條件下的長期均衡,由MR曲線與MC(包括SMC與LMC)曲線的交點確定均衡產量。由於生產是在生產成本高於最低平均成本處保持均衡,因此資源未能得到最優配置。
第二、社會福利損失。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即價格差別,消費者所付的價格高,就是消費者剩餘減少。這種減少是社會福利的損失。
第三、壟斷造成社會分配不公平。壟斷企業可以長期維持超額利潤,而這一利潤並非與投入相關。
第四、壟斷也容易引起腐敗。由於部分壟斷與政府有關,壟斷企業將會通過「尋租」行為來維持壟斷地位。
第五、壟斷妨礙社會進步。在大多數情況下,壟斷會扼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