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多少歲承擔法律責任
① 12歲,14歲,16歲,18歲的法律責任和義務都有什麼區別是什麼詳細點,給高分滴o(∩_∩)o
民法規定了不滿10歲、10歲以上、16—18歲、18歲以上年齡段公民的劃分及相關規定。
刑法規定了16歲、14歲—16歲刑事責任年齡。
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② 青少年犯罪判刑年齡是多少,如何劃分的
在現實社會中,由於未成年人犯罪判刑年齡的原因,我國規定一部分未成年人即使犯罪也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所以對判刑年齡做出認定也是很有必要。在法律規定中,未成年犯罪該如何判刑呢?
網友咨詢:青少年判刑有限制年齡段嗎?
江蘇高志平律師事務所周一律師解答:
青少年犯罪判刑年齡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不滿14周歲的人對所有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應該承擔刑事責任。18周歲以上的人犯罪,都稱為成年人犯罪。
不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應包括該周歲生日那天在內,而應從該生日的第二天起才為「已滿」。
未成年人在一般是指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對未成年人法律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周一律師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才對全部的犯罪負責,屬於完全刑事行為能力人。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只對以下八類犯罪承擔責任: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根據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解釋,對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時要注意以下情況:
1、對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罪的未成年犯,除依法判處無期徒刑以外的,一般不附加剝奪政治權利,也不應單獨適用剝奪政治權利。這是因為未成年人年齡小,政治權利的不少內容本來就無權行使,如選舉權、被選舉權等等。他們本身尚不是政治權利主體,對其剝奪政治權利無實際意義。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應當」的含義是法定指令性,「減輕」是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處,「從輕」是在法定刑以內輕判。同時應注意到對未成年人罪犯不能適用死刑,包括不能適用死緩。
3、未成年人犯罪給被害人造成物質損失的,其附帶民事賠償責任由監護人承擔,未成年人有個人財產的,應當由本人承擔,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單位承擔監護人的除外。對未成年人適用罰金或沒收財產是一種附加。根據罪責自負原則,一般應當由罪犯本人承擔。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候發現被執行人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應當隨時追繳。
4、對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較輕,悔罪表現好,並有犯罪預備、中止、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等情形或屬被脅迫、屬從犯,或有自首、立功表現的,一般應當免予刑事處罰。
5、大膽適用緩刑,減少關押,防止「近墨者黑」。對未成年犯應盡量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上改造,對於宣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是法定)的未成年罪犯,只要犯罪後有悔罪表現的,家庭有監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能夠落實,認為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應當適用緩刑,以免造成勞改場所交叉感染。同時充分發揮家庭及社會教育、感化、挽救的作用,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改造環境。
無錫高校專職講師、兼職律師。長期從事民法、刑法研究與實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