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道德
⑴ 教師道德修養的特點集中表現
一、教師道德修養的特點
教師道德修養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
1、自覺性
師德修養貴在自覺,嚴於律己是提高自我道德素質的關鍵。
2、持久性
教師道德內容的社會性和可變性決定了教師道德修養的持久性。
3、實踐性
一方面,教師的道德修養只有在具體的、現實的教育教學的道德實踐中才能夠提高,離開了道德實踐,道德修養永遠只是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教師的道德修養對兒童具有實踐價值。兒童的優秀品質主要靠教師的高尚德行來熏陶,兒童的理想要靠教師的崇高信念來啟迪。
五、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方法
1.不斷學習,是進行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本前提;
2.自省慎獨,是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
3.注重細節,是增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堅實基礎。
⑵ 沒有道德就不是人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准。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有些時代又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人類的道德有共通性。不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道德系要去學習先有先知 : 而 bb / 小朋友系吾會一出生就識
所以有冇道德都是人 !
我想是人沒辦法舍棄道德 還是沒道德就不是人? **該不是沒法舍棄道德。是人不可離開道德。不合乎道德行為的人,雖然外表與人無異,但行為可能與畜生近似。(人的行為離道,就能會被罵:畜生不如。)人可稱萬物之靈,就是道德。"道"簡稱理念。"道義" 、"道理"。道即路也!由人行之,棄邪取正之謂光明路。道德經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稱:「道」。道無形無象,以「德」顯之!故倆者合稱「道德」。以體用而德顥其能。人類八種美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人類本質含藏各種美德,因為以我為中心,本質難顯。社會文化素質日走下坡,人類多受歐風美雨及物慾影響,甚至連本有的美德也不明白,如此一來到底是人沒法舍棄道德?還是人類己經沒有道德這一回事? 道德在每一個人身上隱藏著,沒有作為......那就沒法彰顯美德了!故佛家主張「行善積德」,將"善德"蓄積起來。倒是人類應有的行為義舉。換句話說:沒有道德之人,下一生還可以得人身嗎?看來還是一個迷!! 共勉~
參考: 道德/美德/人身/畜生
有道德的是人,沒道德的也是人; 有道德的是不自私時的人,沒道德的是自私時的人。 你想人沒辦法舍棄道德, I would rather say : It depends!
道德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比智慧還要難以定義 你和人辯論,道德是一項有效的論點(起碼對你有效),這就夠了 道德和人並不是不可分割的 沒道德的人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