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責任法律主體的角度看
A. 產品質量法規定承擔產品質量責任的主體是
產品質量法規定承擔產品質量責任的主體是:
承擔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有是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
即從事產品生產、銷售活動的各類企業及個體工商戶。
責任主體不履行保證產品質量的義務時,應當承擔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民事責任。
一、什麼叫產品質量
1、產品質量,通常可劃分為表面質量和內在質量。
2、表面質量是指產品外觀形態的優劣,一般只需通過人的視覺、觸覺等感官即能對產品了解和檢驗,具有顯而易見性。
3、內在質量是指需要通過專門技術手段或實際使用後才能得知的產品內在素質狀況,具有非顯而易見性。
正是由於產品質量有表面和內在之分,法律規定對其提出質量異議的期限也不同。國務院頒發的《工礦品購銷合同條例》(以下簡稱《購銷條例》)第15條規定,"產品的外觀和品種、型號、規格、花色不符合同規定,屬供方送貨或代運的,需方應在貨到後十天內(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行商定期限者除外)提出書面異議;需方自提的,應在提貨時或者雙方商定的期限內提出異議"。"產品內在質量不符合同規定的,不論供方送貨、代運或需方自提,需方應在合同規定由供方對質量負責的條件和期限內檢驗或試驗,提出書面異議;某些產品,國家規定有檢驗或試驗期限的,按國家規定辦理"。"對某些必須安裝運轉後才能發現內在質量缺陷的產品,除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行商定提出異議的期限外,一般從運轉之日起六個月以內提出異議"。這里所稱的產品外觀即為表面質量。另外,《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這實際上是說,質量糾紛的權利人能通過法院保護其實體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與當事人超過一年的質量異議的期限並不矛盾。
二、產品質量責任的歸責原則
產品質量責任為違約責任,適用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即只要銷售者或者生產者提供的產品不符合法定或約定的質量要求,不論有無過錯,均應承擔法律責任。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不可抗力為違約責任的法定免責事由。
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零二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五十五條
【懲罰性賠償】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