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項目立項超產法律責任

項目立項超產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5-07-04 04:47:14

『壹』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的第二章 企業經營權

第六條企業經營權是指企業對國家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以下簡稱企業財產)享有佔有、使用和依法處分的權利。第七條企業按照國家規定的資產經營形式,依法行使經營權。企業資產經營形式是指規范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系,企業經營管理國有資產的責任制形式。繼續堅持和完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逐步試行稅利分流,統一所得稅率,免除企業稅後負擔,實行稅後還貸。創造條件,試行股份制。第八條企業享有生產經營決策權。企業根據國家宏觀計劃指導和市場需要,自主作出生產經營決策,生產產品和為社會提供服務。企業可以自主決定在本行業內或者跨行業調整生產經營范圍,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給予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國家可以根據需要,有權向企業下達指令性計劃;企業執行指令性計劃,有權要求在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下,與需方企業簽訂合同;也可以根據國家規定,要求與政府指定的單位簽訂國家訂貨合同。需方企業或者政府指定的單位不簽訂合同的,企業可以不安排生產。企業對缺乏應當由國家計劃保證的能源、主要物資供應和運輸條件的指令性計劃,可以根據自身承受能力和市場變化,要求調整。計劃下達部門不予調整的,企業可以不執行。除國務院和省級政府計劃部門直接下達的,或者授權有關部門下達的指令性計劃以外,企業有權不執行任何部門下達的指令性計劃。(2011年1月8日刪除)第九條企業享有產品、勞務定價權。企業生產的日用工業消費品,除國務院物價部門和省級政府物價部門管理價格的個別產品外,由企業自主定價。企業生產的生產資料,除國務院物價部門和省級政府物價部門頒布的價格分工管理目錄所列的少數產品外,由企業自主定價。企業提供的加工、維修、技術協作等勞務,由企業自主定價。法律對產品、勞務定價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十條企業享有產品銷售權。企業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自主銷售本企業生產的指令性計劃以外的產品,任何部門和地方政府不得對其採取封鎖、限制和其他歧視性措施。企業根據指令性計劃生產的產品,應當按照計劃規定的范圍銷售。需方企業或者政府指定的單位不履行合同的,企業有權停止生產,並可以向政府或者政府有關部門申訴,要求協調解決,也可以依照有關合同法規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追究需方企業或者政府指定的單位的違約責任;已經生產的產品,企業可以自行銷售。企業在完成指令性計劃的產品生產任務後,超產部分可以自行銷售。(2011年1月8日刪除)企業生產國家規定由特定單位收購的產品,有權要求與政府指定的收購單位簽訂合同。收購單位不按照合同收購的,企業可以向政府或者政府有關部門申訴,要求協調解決,也可以依照有關合同法規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追究收購單位的違約責任;已經按照合同生產的產品,收購單位不按照合同收購的,企業可以自行銷售。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國家明令禁止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除外。第十一條企業享有物資采購權。企業對指令性計劃供應的物資,有權要求與生產企業或者其他供貨方簽訂合同。企業對指令性計劃以外所需的物資,可以自行選擇供貨單位、供貨形式、供貨品種和數量,自主簽訂訂貨合同,並可以自主進行物資調劑。企業有權拒絕執行任何部門和地方政府以任何方式為企業指定指令性計劃以外的供貨單位和供貨渠道。(2011年1月8日刪除)第十二條企業享有進出口權。企業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自行選擇外貿代理企業從事進出口業務,並有權參與同外商的談判。企業根據國家外匯管理的有關規定,自主使用留成外匯和進行外匯調劑。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平調和截留企業的留成外匯;不得截留企業有償上交外匯後應當返還的人民幣。企業根據國家規定,可以在境外承攬工程、進行技術合作或者提供其他勞務。企業根據國家規定,可以進口自用的設備和物資。具備條件的企業,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依法享有進出口經營權,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截留。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在獲得進出口配額、許可證等方面,享有與外貿企業同等的待遇。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有權根據業務需要,確定本企業經常出入境的業務人員名額,報政府主管部門批准。政府有關部門對企業經常出入境人員的出入境,實行一次性審批、1年內多次有效的辦法。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經國務院授權,可以自行審批出境人員或者邀請境外有關人員來華從事商務活動,報外事部門直接辦理出入境手續。企業可以根據開展對外業務的實際需要,自主使用自有外匯安排業務人員出境。第十三條企業享有投資決策權。企業依照法律和國務院有關規定,有權以留用資金、實物、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和非專利技術等向國內各地區、各行業的企業、事業單位投資,購買和持有其他企業的股份。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企業可以向境外投資或者在境外開辦企業。企業遵照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地區發展規劃,以留用資金和自行籌措的資金從事生產性建設,能夠自行解決建設和生產條件的,由企業自主決定立項,報政府有關部門備案並接受監督。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登記注冊的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審計事務所的驗資證明,出具認可企業自行立項的文件。經土地管理、城市規劃、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部門依法辦理有關手續後,企業自主決定開工。企業從事生產性建設,不能自行解決建設和生產條件或者需要政府投資的,報政府有關部門批准。企業從事生產性建設,需要銀行貸款或者向社會發行債券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政府有關部門會同銀行審批或者由銀行審批。需要使用境外貸款的,報政府有關部門審批。企業遵照國家產業政策,以留利安排生產性建設項目或者補充流動資金的,經企業申請,稅務部門批准,可以退還企業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的40%稅款。(2011年1月8日刪除)企業根據其經濟效益和承受能力,可以增提新產品開發基金,報財政部門備案。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有關固定資產折舊的規定,企業有權選擇具體的折舊辦法,確定加速折舊的幅度。第十四條企業享有留用資金支配權。企業在保證實現企業財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有權自主確定稅後留用利潤中各項基金的比例和用途,報政府有關部門備案。企業可以將生產發展基金用於購置固定資產、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或者補充流動資金,也可以將折舊費、大修理費和其他生產性資金合並用於技術改造或者生產性投資。企業有權拒絕任何部門和單位無償調撥企業留用資金或者強令企業以折舊費、大修理費補交上交利潤。國務院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十五條企業享有資產處置權。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的需要,對一般固定資產,可以自主決定出租、抵押或者有償轉讓;對關鍵設備、成套設備或者重要建築物可以出租,經政府主管部門批准也可以抵押、有償轉讓。法律和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企業處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所得收入,必須全部用於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企業處置固定資產,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評估。第十六條企業享有聯營、兼並權。企業有權按照下列方式與其他企業、事業單位聯營:(一)與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組成新的經濟實體,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具備法人條件的,經政府有關部門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二)與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共同經營,聯營各方按照出資比例或者協議的約定,承擔民事責任;(三)與其他企業、事業單位訂立聯營合同,確立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聯營各方各自獨立經營、各自承擔民事責任。企業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可以兼並其他企業,報政府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七條企業享有勞動用工權。企業按照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自主決定招工的時間、條件、方式、數量。企業的招工范圍,法律和國務院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企業從所在城鎮人口中招工,不受城鎮內行政區劃的限制。企業錄用退出現役的軍人、少數民族人員、婦女和殘疾人,法律和國務院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企業定向或者委託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由原企業負責安排就業。對其他大專院校和中專、技工學校畢業生,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招收。刑滿釋放人員,同其他社會待業人員一樣,經企業考核合格,可以錄用。在服刑期間保留職工身份的刑滿釋放人員,原企業應當予以安置。企業有權決定用工形式。企業可以實行合同化管理或者全員勞動合同制。企業可以與職工簽訂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或者以完成特定生產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企業和職工按照勞動合同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企業有權在做好定員、定額的基礎上,通過公開考評,擇優上崗,實行合理勞動組合。對富餘人員,企業可以採取發展第三產業、廠內轉崗培訓、提前退出崗位休養以及其他方式安置;政府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廠際交流、職業介紹機構調劑等方式,幫助轉換工作單位。富餘人員也可以自謀職業。企業有權依照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解除勞動合同、辭退、開除職工。對被解除勞動合同、辭退和開除的職工,待業保險機構依法提供待業保險金,勞動部門應當提供再就業的機會,對其中屬於集體戶口的人員,當地的公安、糧食部門應當准予辦理戶口和糧食供應關系遷移手續,城鎮街道辦事處應當予以接收。第十八條企業享有人事管理權。企業按照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原則和責任與權利相統一的要求,自主行使人事管理權。企業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可以實行聘用制、考核制。對被解聘或者未聘用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可以安排其他工作,包括到工人崗位上工作。企業可以從優秀工人中選拔聘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企業可以招聘境外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企業有權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在本企業內有效的專業技術職務。按照國家統一規定評定的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其職務和待遇由企業自主決定。企業中層行政管理人員,由廠長按照國家的規定任免(聘任、解聘)。副廠級行政管理人員,由廠長按照國家的規定提請政府主管部門任免(聘任、解聘),或者經政府主管部門授權,由廠長任免(聘任、解聘),報政府主管部門備案。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九條企業享有工資、獎金分配權。企業的工資總額依照政府規定的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辦法確定,企業在相應提取的工資總額內,有權自主使用、自主分配工資和獎金。企業有權根據職工的勞動技能、勞動強度、勞動責任、勞動條件和實際貢獻,決定工資、獎金的分配檔次。企業可以實行崗位技能工資制或者其他適合本企業特點的工資制度,選擇適合本企業的具體分配形式。企業有權制定職工晉級增薪、降級減薪的辦法,自主決定晉級增薪、降級減薪的條件和時間。除國務院另有規定外,企業有權拒絕任何部門和單位提出的,由企業對職工發放獎金和晉級增薪的要求。第二十條企業享有內部機構設置權。企業有權決定內部機構的設立、調整和撤銷,決定企業的人員編制。企業有權拒絕任何部門和單位提出的設置對口機構、規定人員編制和級別待遇的要求,法律另有規定和國務院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二十一條企業享有拒絕攤派權。企業有權拒絕任何部門和單位向企業攤派人力、物力、財力。企業可以向審計部門或者其他政府有關部門控告、檢舉、揭發攤派行為,要求作出處理。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企業有權抵制任何部門和單位對企業進行檢查、評比、評優、達標、升級、鑒定、考試、考核。第二十二條企業經營權受法律保護,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干預和侵犯。對於非法干預和侵犯企業經營權的行為,企業有權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申訴、舉報,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熱點內容
勞動法立法發展 發布:2025-07-04 13:05:54 瀏覽:268
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04 13:03:34 瀏覽:322
道德經國學 發布:2025-07-04 13:01:44 瀏覽:962
道德利劍 發布:2025-07-04 13:01:39 瀏覽:214
3條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4 13:00:02 瀏覽:879
台灣民法研究 發布:2025-07-04 12:32:14 瀏覽:913
勞動法社保條款 發布:2025-07-04 12:27:29 瀏覽:377
天津知名律師 發布:2025-07-04 12:18:40 瀏覽:900
法院的訴訟義務 發布:2025-07-04 12:17:02 瀏覽:662
什麼是經濟法主體 發布:2025-07-04 11:58:51 瀏覽: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