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之日
Ⅰ 一審判決法律文書發生法律效力之日是
如果判決書的話,在法院判決書送達之日的第二日起算,15日之內不上訴的話就生效回了。調解的答話,調解協議雙方簽字之時。不能上訴的民事裁定書,送達之時就生效;可以上訴的民事裁定十日內不上訴生效。刑事判決十日,裁定五日。行政判決十五日,裁定十日。期限的最後一日為法定假日或休息日的,該期限順延至法定假日或休息日結束後的次日。
Ⅱ 判決書生效之日是從哪一天算起
刑事判決書:判決書在送達當事人的第二日起算,有十天的上訴期,在這上訴期或抗訴期內一審判決書的效力待定,該刑事案件進入二審程序,該二審裁定書為終審裁定,送達後即發生法律效力。
民事判決書:判決書生效之日自判決書送達簽收之日開始算。一審判決書送達至雙方當事人之日起,15日內雙方均未上訴的,上訴期滿後,一審判決書生效;二審民事判決書自當事人簽收起,立即生效。
判決書的生效時間具體如下:
1、民事判決書,一審判決為收到判決書15日內如不上訴,自動生效,因為有相關的法律規定,送達到當事人之日起十五日內,當事人不提起上訴的,判決書發生效力,二審判決做出即為生效。
2、刑事判決書,一審判決為收到判決書10日內如不上訴,自動生效,二審判決做出即為生效;
3、行政判決書,一審判決為收到判決書15日如不上訴,自動生效,二審判決做出即為生效。
經受送達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採用能夠確認其收悉的電子方式送達訴訟文書。通過電子方式送達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受送達人提出需要紙質文書的,人民法院應當提供,以送達信息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判決書申請強制執行期限
1、申請執行的期間為兩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2、申請執行的期限從法律文書確定的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之次日起計算。分期履行的,從每次履行的最後1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沒有規定履行期限的,從該法律文書生效之次日起計算;
3、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期限為180日,自起訴期限屆滿之次日起計算;
4、行政機關根據法律的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爭議作出裁決後,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作出裁決的行政機關在申請執行的期限內又未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生效具體行政行為確定的權利人或者其繼承人、權利承受人在90日內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綜上所述,刑事判決書一般在送達的第二日起開始生效;民事判決書是自判決書送達簽收之日開始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一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
【上訴、抗訴的期限】不服判決的上訴和抗訴的期限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訴和抗訴的期限為五日,從接到判決書、裁定書的第二日起算。
Ⅲ 判決書發生法律效力之日是
法律分析: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裁判文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是指如果義務人拒不履行裁判文書所確定的義務,權利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權利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出申請,否則,就喪失了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限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限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限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五十四條 裁決書應當寫明仲裁請求、爭議事實、裁決理由、裁決結果、仲裁費用的負擔和裁決日期。當事人協議不願寫明爭議事實和裁決理由的,可以不寫。裁決書由仲裁員簽名,加蓋仲裁委員會印章。對裁決持不同意見的仲裁員,可以簽名,也可以不簽名。
第五十五條 仲裁庭仲裁糾紛時,其中一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就該部分先行裁決。
第五十六條 對裁決書中的文字、計算錯誤或者仲裁庭已經裁決但在裁決書中遺漏的事項,仲裁庭應當補正;當事人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可以請求仲裁庭補正。
第五十七條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