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規定責任制的培訓

法律規定責任制的培訓

發布時間: 2025-08-01 13:46:38

『壹』 企業進行安全教育培訓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規

企業進行安全教育培訓需要遵守以下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了僱主應當向員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並保障員工享有安全生產權利的相關規定。
2.《安全生產法》:明確規定了企業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要求,明確廳沖了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培訓的周期和頻次等。
3.《職業病防治法》:要求企業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病防治知識和技能培訓游散,保障從業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4.《安全生產責任制條例》:規定了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各級管理人員和從神伏氏業人員的安全生產職責和義務,以及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要求。
5.《勞動保障監察條例》:明確規定了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應當加強對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監督和檢查,確保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合法有效。

『貳』 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實行什麼安全生產責任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實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與政府監管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生產經營單位的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應當明確各崗位的責任人員、責任范圍和考核標准等內容。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相應的機制,加迅滑強對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保證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四條
生產經營單位必須遵守本法和其他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加大對安全生產資金、物資、技術、人員的投入保障力度,改善安全生產條件,加強安全生產標准化、信息化建設,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安全生產。
平台經濟等新興行業、領域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根據本行業、領域的特點,建立健全並落實全員咐數安全生產責任衡昌首制,加強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履行本法和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安全生產義務。

『叄』 加油站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培訓內容

加油站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培訓內容如下:

加油站:

加油站是指為汽車和其它機動車輛服務的、零售汽油和機油的補充站,一般為添加燃料坦圓哪油、潤滑油等。由於加油站所銷售的石油商品具有易燃爆、易揮發、易滲漏、易集聚靜電荷的特性,讓碼故加油站以安全為第一準則。在加油站內嚴禁煙火,嚴禁從事可能產生火花性質的作業,嚴禁向汽車的汽化器及兼桶內加註汽油,所有車站進站加油時須先熄火,嚴禁一切危險品入站。

在中國,加油站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由分散經營到規模經營、由單一經濟成分向多種經濟成分、由經驗型管理向專業化管理、由單品種經營向多種經營轉化的發展過程。

『肆』 安全生產責任制是哪個法律規定的

安全生產責任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規定的。
1.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責任主要包括制度管理責任、人員管理責任、現場管理責任、事故報告責任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安全生產責任。
2.生產經營單位要依據法律法規、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制定涵蓋生產經營全過程和全體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生產會議制度;
(二)安全生產投入及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制度;
(三)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制度;
(四)安全生產檢查制度;
(五)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獎懲和責任追究制度;
(六)操作規程及崗位標准化管理制度;
(七)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
(八)重大危險源檢測、監控、管理制度;
(九)勞動防護用品配備和管理制度;
(十)安全設施、設備管理和檢修、維護制度;
(十一)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工程「三同時」制度;
(十二)特種作業人員管理制度;
(十三)生產安全事故報告、應急救援、調查處理、檔案管理制度;
(十四)其他符合本行業、本單位生產特點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3.生產經營單位要教育督促從業人員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程標准
和安全技術措施,組織從業人員參加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確保從業人員培訓合格後上崗作業。杜絕違章指揮、違章操作和違反勞動紀律行為。
4.生產經營單位要加強重大危險源管理,建立重大危險源安全運行檔案,依法進行重大危險源申報、評估和定期檢測檢驗,採取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和對有關設備設施的安全管理。
5.生產經營單位要定期開展安全檢查,根據安全生產的重點環節,及時排查治理事故隱患;暫時難以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措施,限期整改。每次安全檢查的內容、結果、整改情況要記入台帳,並由檢查人員、復查人員簽字。
6.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區、生活區、儲存區之間要保持規定的安全距離。生產、經營、儲存、使用危險物品的車間、商店和倉庫周邊的安全防護要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生產經營場所和員工宿舍應當設有標志明顯、符合緊急疏散要求的安全出口。
7.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後,事故現場有關人員要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後,要按照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不得瞞報、遲報、謊報生產安全事故。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同時必須堅守崗位,立即組織救援,配合事故調查組開展事故調查,依法妥善處理事故善後工作。
8.生產經營單位要按照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求,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保障水平,落實安全生產保障責任。主要包括投入保障責任、組織保障責任、技術保障責任、應急救援保障責任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保障責任。
9.生產經營單位要按規定提取安全生產費用,保證本單位安全投入滿足安全生產條件需要。安全生產投入必須納入本單位經費預算。安全生產投入主要用於下列事項:
(一)安全生產設施設備的建設、改造和維護;
(二)安全事故隱患整改、職業衛生條件改善和安全標准化建設;
(三)安全生產評價評估、檢測檢驗、咨詢論證等技術服務;
(四)勞動防護用品、應急救援器材葯品配備;
(五)安全檢查所需交通工具、設備儀器、通訊器材購置;
(六)安全生產科技開發與應用、宣傳教育和獎勵;
(七)職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及善後;
(八)安全生產保障所需的其他費用。
10.生產經營單位要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規模在300人以上的生產經營單位,要設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300人以下的生產經營單位,要配備專職或者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委託和聘用具備國家注冊安全資質的人員提供安全管理服務。
11.生產經營單位要按照安全標准化達標有關規定,在生產經營的各環節、各崗位開展安全標准化建設工作。對安全標准化建設持續達標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予以表彰獎勵。
12.生產經營單位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安全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使用。
(一)建設項目設計單位在編制項目設計文件時,要同時編制安全設施的設計文件;
(二)建設項目施工單位要嚴格按照安全設施的施工圖紙和設計要求施工;
(三)在生產設備調試階段,要同時對安全設施進行調試和考核,對其效果作出評價;
(四)安全設施的設計和竣工驗收須報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審查驗收。
13.礦山建設項目、用於生產或者儲存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使用危險化學品作為生產原料和設備設施構成重大危險源等危險性較大的建設項目,在立項前要依法進行安全條件論證和安全預評價。
14.生產經營單位要按照規定對安全設施、設備進行維護、保養和定期檢測,保證安全設施、設備正常運轉。維護、保養、檢測要做好記錄,並由相關人員簽字。
15.生產經營單位要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按照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為從業人員無償提供合格的勞動防護用品,並督促、教育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正確佩戴和使用,不得以貨幣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勞動防護用品。
16.生產經營單位應當依法為從業人員辦理工傷保險,並可根據安全生產實際為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運輸、野外、礦山開采等高危作業的人員辦理意外傷害保險。
17.生產經營單位要依法制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操作崗位應急處理措施。制定的預案必須予以公布,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演練。
18.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建築施工單位要建立應急救援組織,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器材和設備,並定期進行演練。無應急救援組織的單位,要配備應急救援人員,並與就近的應急救援組織簽訂應急救援協議。
19.生產經營單位在改制、破產、收購、兼並、整合、重組等產權變動期間,產權的轉讓方和受讓方要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在產權變動合同中約定有關安全生產管理事項。未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未約定安全生產管理事項,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由事故發生單位的實際控制人承擔相應後果。
20.生產經營單位必須依法建立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各崗位責任人員、責任內容,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
(一)主要負責人(董事長、總經理)的安全生產責任;
(二)主管安全生產工作的負責人和其他分管負責人(副董事長、副總經理
)的安全生產責任;
(三)部門(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各管理處室、分公司、車間)負責人的安全生產責任;
(四)班組長的安全生產責任;
(五)崗位從業人員的安全生產責任。
21.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對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面負責,職責如下: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
(二)組織制定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三)保證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
(四)定期研究安全生產問題,督促其他分管負責人的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五)組織制定並實施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六)及時報告生產安全事故,有效組織事故救援,協助、配合事故查處;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22.生產經營單位主管安全生產的負責人,對安全生產負直接領導責任,協助主要負責人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具體職責是:
(一)定期召開安全生產會議,聽取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和其他部門的匯報,研究解決安全生產問題;
(二)落實安全生產的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責任制,組織查處作業過程中的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和違法勞動紀律的行為;
(三)對服役使用的設施設備、工藝流程和作業場所的職業衛生狀況定期組織檢查和檢測檢驗,保證設施設備完好性、工藝流程的安全性和職業衛生狀況符合有關規定和標准;
(四)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登記建檔監控,組織排除或治理安全生產隱患,協助、配合事故查處;
(五)及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定期組織演練。
23.生產經營單位其他負責人按照「一崗雙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協助主要負責人和主管安全生產負責人做好安全生產工作,並對分管范圍內的安全生產承擔相應領導責任。
24.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要認真履行安全生產監督職責,對未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而導致的後果負責。
25.生產經營單位要依據安全生產制度劃分具體責任,逐級逐崗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並對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定期組織考核。
26.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將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情況列入經營管理人員業績考察的內容。
27.生產經營單位要建立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充分發揮董事會、股東會、職代會的監督作用,自覺接受工會和職工的民主監督。

『伍』 行政執法責任制的相關法律規定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國辦發 〔2005〕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行政執法責任制是規范和監督行政機關行政執法活動的一項重要制度。為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國發〔2004〕10號,以下簡稱《綱要》)有關規定,推動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有關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對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國發〔1999〕23號)和《綱要》就有關工作作出了具體規定。多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積極探索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在加強行政執法管理、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地區和部門負責同志認識不到位,對這項工作不夠重視;行政執法責任制不夠健全,程序不夠完善,評議考核機制不夠科學,責任追究比較難落實,與相關制度不夠銜接;組織實施缺乏必要的保障等。因此,迫切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
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大量的經常性的活動,直接面向社會和公眾,行政執法水平和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政府的形象。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就是要強化執法責任,明確執法程序和執法標准,進一步規范和監督行政執法活動,提高行政執法水平,確保依法行政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部門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建設法治政府,加強依法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重要意義,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
二、依法界定執法職責
(一)梳理執法依據。
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首先要梳理清楚行政機關所執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國務院部門「三定」規定。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好梳理執法依據的工作,對具有行政執法主體資格的部門(包括法律法規授予行政執法權的組織)執行的執法依據分類排序、列明目錄,做到分類清晰、編排科學。要注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等規范政府共同行為的法律規范相銜接。下級人民政府梳理所屬部門的執法依據時,要注意與上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的執法依據相銜接,避免遺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執法依據制定、修改和廢止情況,及時調整所屬各有關部門的執法依據,協調解決梳理執法依據中的問題。梳理完畢的執法依據,除下發相關執法部門外,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
(二)分解執法職權。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中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部門要按照本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根據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的配置,將其法定職權分解到具體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有關部門不得擅自增加或者擴大本部門的行政執法許可權。
分解行政執法部門內部不同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的職權要科學合理,既要避免平行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的職權交叉、重復,又要有利於促進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不同層級的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之間的職權要相互銜接,做到執法流程清楚、要求具體、期限明確。對各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人員,要結合其任職崗位的具體職權進行上崗培訓;經考試考核合格具備行政執法資格的,方可按照有關規定發放行政執法證件。
(三)確定執法責任。
執法依據賦予行政執法部門的每一項行政執法職權,既是法定權力,也是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行政執法部門任何違反法定義務的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行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要根據有權必有責的要求,在分解執法職權的基礎上,確定不同部門及機構、崗位執法人員的具體執法責任。要根據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違反法定義務的不同情形,依法確定其應當承擔責任的種類和內容。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採取適當形式明確所屬行政執法部門的具體執法責任,行政執法部門應當採取適當形式明確各執法機構和執法崗位的具體執法責任。
國務院實行垂直管理和中央與地方雙重管理的部門也要根據上述規定,做好依法界定執法職責的工作。
三、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機制
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是評價行政執法工作情況、檢驗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是否正確行使執法職權和全面履行法定義務的重要機制,是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重要環節。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相關機制,認真做好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工作。
(一)評議考核的基本要求。
行政執法評議考核應當嚴格遵守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在評議考核中,要公正對待、客觀評價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為。評議考核的標准、過程和結果要以適當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公開。
(二)評議考核的主體。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對所屬部門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評議考核,同時要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工作的監督和指導。國務院實行垂直管理的行政執法部門,由上級部門進行評議考核,並充分聽取地方人民政府的評議意見。實行雙重管理的部門按照管理職責分工分別由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評議考核。各行政執法部門對所屬行政執法機構和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評議考核。
(三)評議考核的內容。
評議考核的主要內容是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行使行政執法職權和履行法定義務的情況,包括行政執法的主體資格是否符合規定,行政執法行為是否符合執法許可權,適用執法依據是否規范,行政執法程序是否合法,行政執法決定的內容是否合法、適當,行政執法決定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結果,案卷質量情況等。評議考核主體要結合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制定評議考核方案,明確評議考核的具體標准。
(四)評議考核的方法。
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可以採取組織考評、個人自我考評、互查互評相結合的方法,做到日常評議考核與年度評議考核的有機銜接。要高度重視通過案卷評查考核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質量。要積極探索新的評議考核方法,利用現代信息管理手段,提高評議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確性。
在行政執法評議考核中,要將行政執法部門內部評議與外部評議相結合。對行政執法部門或者行政執法人員進行評議,必須認真聽取相關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意見。外部評議情況要作為最終考核意見的重要根據。外部評議可以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執法評議卡、設立公眾意見箱、開通執法評議專線電話、聘請監督評議員、舉行民意測驗等方式進行。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原則上採取百分制的形式,考核的分值要在本級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情況考核中佔有適當比重。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行政執法評議考核與對行政執法部門的目標考核、崗位責任制考核等結合起來,避免對行政執法活動進行重復評議考核。
四、認真落實行政執法責任
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關鍵是要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對有違法或者不當行政執法行為的行政執法部門,可以根據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或者影響的惡劣程度等具體情況,給予限期整改、通報批評、取消評比先進的資格等處理;對有關行政執法人員,可以根據年度考核情況,或者根據過錯形式、危害大小、情節輕重,給予批評教育、離崗培訓、調離執法崗位、取消執法資格等處理。
對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行為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中被認定違法和變更、撤銷等比例較高的,對外部評議中群眾滿意程度較低或者對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消極應付、弄虛作假的,可以責令行政執法部門限期整改;情節嚴重的,可以給予通報批評或者取消評比先進的資格。
除依照本意見對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進行處理外,對實施違法或者不當的行政執法行為依法依紀應採取組織處理措施的,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規定程序辦理;依法依紀應當追究政紀責任的,由任免機關、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追究行政執法責任,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在對責任人作出處理前,應當聽取當事人的意見,保障其陳述和申辯的權利,確保不枉不縱。對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責任,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予以追究;對實行垂直管理的部門的行政執法責任,由上級部門或者監察機關依法予以追究;對實行雙重管理的部門的行政執法責任,按有關管理職責規定予以追究。同時,要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獎勵機制,對行政執法績效突出的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予以表彰,調動行政執法部門和行政執法人員提高行政執法質量和水平的積極性,形成有利於推動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的良好環境。
五、加強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組織領導 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關系各級政府所屬各行政執法部門和每個行政執法人員,工作環節多,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工作量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實行垂直管理、雙重管理的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組織領導,認真做好本地區、本部門(本系統)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組織協調、跟蹤檢查、督促落實工作。要注意總結本地區、本部門(本系統)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經驗,認真研究工作中的問題。國務院其他部門要加強對本系統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的指導。要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由省級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予以規定。有立法權的地方的人民政府,可以按照規定程序適時制定有關地方政府規章;沒有立法權的可以根據需要制定有關規范性文件。要通過各層次的配套制度建設,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綜合行政執法試點的地區,要按照《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國發〔2002〕17號)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關於清理整頓行政執法隊伍實行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2〕56號)的要求,結合本意見的規定,切實做好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工作。
在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過程中,涉及行政執法主體、職權細化、確定行政執法責任等問題,按照《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04〕24號)的規定,應當由機構編制部門為主進行指導和協調的,由機構編制部門牽頭辦理。
法制辦、中央編辦、監察部、人事部等部門要根據《綱要》和國辦發〔2004〕24號文件規定,加強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工作的指導和督促檢查,確保順利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認真研究落實本意見的要求,在2006年4月30日前,完成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相關工作。有關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的重要情況和問題,要及時報告國務院。
國務院辦公廳
二○○五年七月九日

熱點內容
尋甸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11 17:36:59 瀏覽:12
離婚律師艷艷 發布:2025-08-11 17:36:20 瀏覽:199
個體工商戶的公章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1 17:35:07 瀏覽:434
上海交大法律碩士2011年分數線 發布:2025-08-11 17:34:54 瀏覽:301
法院和檢察院職權 發布:2025-08-11 17:19:17 瀏覽:297
經濟法課程總結建議 發布:2025-08-11 17:10:19 瀏覽:199
法官惡劣 發布:2025-08-11 17:09:32 瀏覽:405
奧鵬合同法期末作業 發布:2025-08-11 17:08:44 瀏覽:884
法院公證座談 發布:2025-08-11 17:04:25 瀏覽:978
民事訴訟法關於執行懸賞規定 發布:2025-08-11 17:02:54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