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職人員合同的法律效力
Ⅰ 公職人員受勞動法保護嗎
法律分析:公務員不適用勞動法,當然也不受勞動法保護,公務員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保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Ⅱ 公職人員適用勞動法嗎
法律分析:不適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也就是財政供養編制的不適用,公職人員的工資不是勞動報酬而是由納稅人的稅收承擔的,而發生勞動關系必須要求有勞動報酬的存在。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只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Ⅲ 行政事業單位可以簽訂勞動合同嗎
不一定,國家機關或事業單位正式中分正式工作人員和雇員以及其他人員,正式工作人員就是國家公務員了,屬於在編人員,一般不用簽訂勞動合同,人事檔案直接保存在人事局;雇員就是常說合同工了,簽訂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工資待遇一般比公務員低。
法律分析
勞動合同的主體是勞動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勞動合同的主體不同於其他合同關系的主體:第一,勞動合同的主體是法律規定的,沒有合法資格的公民和沒有有用勞動權的組織不能簽訂勞動合同;第二,勞動合同簽訂後,勞動合同主體具有行政隸屬屬性。勞動者必須依法服從用人單位的行政管理。需要簽訂勞動合同的職工包括新招聘的職工、原固定職工和具有原固定職工身份的特殊人員。所謂原有固定身份的特殊人員是指以下人員,有勞動關系,不履行勞動義務的特殊人員。如用人單位「富餘、長假」人員、長期被其他單位借調人員、帶薪上學人員、請長期病假人員、無薪留崗人員等,以及派往合營企業和股份制單位的人員, 企事業單位黨委書記、廠長或經理、工會主席等,如果用人單位需要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需要根據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包括:中國境內的企業法人、個人、合夥企業和非法人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殊類型的經濟組織,如租賃生產,承包生產企業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式職工在編制范圍內,不得簽訂勞動合同。然而,對於一些臨時工和非正式員工,如實習生和清潔工,仍然需要相應的勞動合同來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另外,無論是哪家企業,在簽訂勞動合同時都要注意具體事項的約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