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託經營的法律責任主體
『壹』 企業託管的法律關系
企業託管經營中的法律關系
託管經營在託管方與受託方當事人之間形成託管的法律關系,委託方和託管方以及託管企業都以此享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一)委託方的權利和義務。委託方主要享有以下權利:
⑴託管行為的決定權和簽約權。委託方有權選擇受託方,有權決定是否簽訂託管協議。
⑵按照合同的約定收取託管經營收益。這是託管經營中委託方享有的一項主要權利。由於託管經營通常是有償託管,受託方基於其託管行為享有獲得報酬的權利,委託方當然也應當有權對被託管企業的經濟收益進行再分配。因為託管經營並沒有改變企業的所有權主體。
⑶對受託方的經營狀況進行考察。託管方有權對受託方對被託管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考察,以保證被託管企業被正當經營。
⑷在受託方提供擔保的情況下,委託方當事人可以對抵押物的權屬等問題進行核查。
⑸當受託方未能按照合同的約定完成託管任務時,委託方可以處分受託方提供的擔保物或者要求受託方給與賠償。
委託方的義務主要有以下幾種:
⑴按照合同的約定向受託管方支付報酬。當受託方按照合同的約定完成託管任務時,受託方有權獲得報酬。
⑵指示的義務。託管行為通常需要委託方當事人給與受託方當事人明確的指示,當受託方當事人要求委託方給與指示時,委託方應當及時進行指示,否則因此而給被託管企業造成的損失,不得要求受託方賠償。
⑶配合受託方當事人進行託管經營的義務。委託方當事人應當及時地向受託方提供有關的資料等,不得隨意非法干預受託方的經營。
(二)受託方的權利和義務。受託方在託管經營中享有以下權利:
⑴使用、支配被託管企業的資產。由於受託方在託管法律關系中是託管企業財產的實際佔有者,根據託管合同的本質,受託方有權對企業財產進行使用和支配,當然,這種使用和支配應當以保證託管企業的正當經營為目的。
⑵決定被託管企業的一些基本經營政策、方針。受託方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決定被託管企業的機構設置,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自行決定被託管企業的勞動用工制度、工資獎金制度;自行決定和實施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
⑶獲得報酬的權利。
受託方的義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⑴保管被託管企業財產的安全,保障被託管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由於被託管企業實際上被受託管人佔有和支配,自然應當由受託管人承擔保管義務。受託方未盡合理注意義務而給被託管企業財產造成損失的,受託方當事人應當負賠償責任。
⑵積極完成託管任務的義務。這是受託方的基本義務。受託方應當根據合同的約定和誠實信用的原則對託管企業進行託管經營,不得實施有損於被託管企業的行為。受託方應當按時向委託方提供被託管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收益分配表、財務狀況變動表等報表,年終決算表應當經過會計師事務所審核驗證。
(三)被託管企業的權利和義務。被託管企業在託管法律關系中並不是完全的客體,託管企業也可以享有一些權利和承擔一定的義務。
被託管企業的權利主要有:
⑴企業職工依然享有法律規定和勞動合同約定的權利,例如勞動報酬、養老保險以其他社會保障權利。
⑵可以要求受託方說明企業發展和產品結構調整等方面的重大決策內容。當然被託管的企業也要承擔一定的義務。
『貳』 委託經營是否合法
委託經營在法律上是完全合法的。這一結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法律基礎:委託經營是信託制度的延伸與深化,其合法性基於經營權的私有化與商品化原則。在法律框架內,委託經營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如《民法典》等相關法律法規,為委託經營提供了法律保障。
民法調整范圍:根據《民法典》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委託經營作為一種財產管理方式,顯然屬於民法調整的范疇。
權益保護:《民法典》第三條強調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均不得侵犯。在委託經營中,各方的合法權益同樣受到法律的保護,確保了委託經營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平等自願原則:《民法典》第四條和第五條分別闡明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平等,以及從事民事活動時應遵循自願原則。這意味著在委託經營中,各方主體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達成協議,確保了委託經營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公平原則:《民法典》第六條強調在民事活動中應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與義務。在委託經營中,各方應合理分擔風險、分享收益,確保公平對待,這也是委託經營合法性的重要體現。
綜上所述,委託經營不僅在法律框架下具備合法性,同時也遵循了民法的基本原則與精神,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與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