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教育法律責任
⑴ 我國教育法律有哪些
我國教育法律有哪些
我國教育法律有哪些我國教育法律
1995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它作為國家教育的根本大法,為我國實現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對進一步落實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維護學校、教師以及受教育者等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發揮著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作出了法律規范。義務教育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適齡兒童、青少年的學校教育。義務教育法對人民政府作為實施義務教育的主體應當履行的職責,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責任,以及家庭、父母所應承擔的責任都作出了明確規定,用法律來保障我國適齡兒童、青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是一部保障教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規定了教師的權利、義務和地位;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的待遇和教師的管理制度以及侵犯教師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對進一步提高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全面具體的法律依據。
199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該法規定了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職業教育機構的設立、條件、標准和審批,以及全社會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等重大問題,對於建立職業教育制度,培養各種應用人才和具有專業技能知識的勞動者,提高勞動者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進一步推動了科教興國戰略的發展,為高等教育的健康、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跨世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的高階專門人才,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
此外,國務院制定了十幾個有關教育方面的行政法規,如《教學成果獎勵條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單獨或者與其他部委聯合釋出了數百個有關教育的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人民政府以及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也制定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有關教育方面的法律與這些教育法規和規章共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法律體系的框架,結束了在教育領域中無法可依的現象。
?
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的教育法律有哪些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的教育法律有教育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義務教育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還有涉及相關內容的其他法律法規
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的教育法律都有哪些一、教育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二、教育行政法規
1、教師資格條例
2、幼兒園管理條例
3、學校體育工作條例
4、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三、教育部門規章
1、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2、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3、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
4、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
5、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四、相關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你好!關於教育的法律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93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5號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5。《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全國人大1996年5月15日通過
6。《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全國人大1998年8月29日通過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全國人大2000年10月31日通過
8。《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全國人大2004年8月28日通過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全國人大1995年3月18日通過
道友,另外教育行政法規13部,如您需要,我也告知。
目前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的教育法律都有哪些義務教育法為基礎,包括教師法等
《義務教育法》《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等
及其相關司法解釋。
我國有哪些現行有效的教育法律?1、這問題太大了,不知道你是找哪一個階段的?只是不知道你找的是哪一階段的,義務教育還是大學教育還是高中?如果僅是「法律」,不包括法規和規章,范圍還可以縮小些。
2、以下供參考:
《教育法》(1986年7月1日實施)、《義務教育法》(2006年9月1日實施)、《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促進法》、《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超范圍了)、《教師法》。
如果包括法規和規章,還有更多。
教育法小學生考試的法律有哪些?就是權利和義務
權利就是受到一定製約的為或不為的自由,可以放棄。
義務是為或不為的擔負,不可以放棄。
權利有一部分是自然權利,
而義務絕對是法定的
義務的積極履行是對權利行使的充分保障
二者關系相生相息,密不可分
我國教育法律法規中對大學設立的條件有哪些設立高等學校首先要符合教育法規定的基本條件:
一是有組織機構和章程;
二是有合格的教師;
三是有符合規定的教學場所及設施、裝置;
四是有必備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如果你具有以上基本條件可申請設立高等學校。
附加條件:按照國務院有關具體規定進行,由國家教委審批。
⑵ 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有損害事實,有違法行為,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專因果關系。
教育屬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上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八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2)最重要的教育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三十三條: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第三十四條:國家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三十五條: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職務、聘任制度,通過考核、獎勵、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⑶ 義務教育需要履行法定義務的主體
義務教育需要履行法定義務的主體如下:
1. 政府:
政府是義務教育的主要責任主體,負有制定、實施和監督義務教育政策的責任。政府需要提供足夠的教育經費,確保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育資源,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並監督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環境。
4. 社會:
社會是義務教育的廣泛參與者,社會各個方面都應該為義務教育的實現提供支持。社會可以提供各類教育資源,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相關的社會服務,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和資助,倡導教育公平,降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負擔。
在現代社會,各個主體之間的合作與共同努力是保障義務教育得以落實的關鍵。政府應當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保障師資隊伍的水平。學校需要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發展全面素質。
家庭應該充分認識到義務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為子女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社會應該加強教育投入,促使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夠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⑷ 違犯教育法教育法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是什麼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我國現行的教育法的相當一部分是以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為一方,調整教育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具有行政法的屬性,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就帶有行政違法性,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最主要的一種法律責任。
根據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類。
(1)行政處分
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對本機關違法的工作人員,或行政監督機關對行政系統機關工作人員所施行的紀律上的懲戒措施。
根據1957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國家行政機關所屬工作人員有下列違法失職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可以給予紀律處分:
a.違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令和政府的決議、命令、規章、制度的;
b.玩忽職守,貽誤工作的;
c.違反民主集中制,不服從上級決定、命令,壓制批評,打擊報復的;
d.弄虛作假,欺騙組織的;
e.撥弄是非,破壞團結的;
f.喪失立場,包庇壞人的;
g.貪污盜竊國家財產的;
h.浪費國家資財,損害公共財務的;
i.濫用職權,侵犯人民群眾利益,損害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聯系的;
j.泄露國家機密的;
k.腐化墮落,損害國家機關威信的;
l.其他違反國家紀律的行為。
行政處分的具體方式,包括以下幾種: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等。
(2)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由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其他組織,對違反特定的行政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當事人給予的一種懲戒、制裁措施。它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其他組織進行管理、履行維護公共秩序職能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a. 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的行為。這一點使它與民事處罰、刑事處罰相區別。因為刑事處罰和民事處罰都是由人民法院作出的。
行政處罰雖然是由行政機關作出,但並不是任何機關都有行政處罰權。行政處罰是一種職權。只有法律、法規規定享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才能進行行政處罰。
b.行政處罰是對行政管理相對人的處罰。這一點使它與行政處分相區別。
c.行政處罰是對行政管理相對人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的行為的處罰。只有法律、法規規定必須處罰的行為才可以處罰,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就不能處罰。
d.行政處罰所採取的只能是行政制裁。行政處罰只能針對那些情節輕微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行政上的違法行為一旦超出行政的范圍、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應給予的是刑事制裁。
按照行政處罰的內容,行政處罰可以分為精神罰、財產罰、人身罰和行為罰等。
精神罰,是一種影響名譽的行政法律責任承擔方式。它包含有財產性和人身自由的性質,其目的在於引起違法者精神上的注意。其主要形式有:警告、通報批評、消除不良影響等。
財產罰,是要求違法者承擔財產上的責任,即以經濟手段懲罰其所從事的違法行為。其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繳納懲罰性和補償性費用等。
行為罰,是一種剝奪或限制行政違法者特定的行為能力的處罰方式。其主要形式有:停止生產、暫停營業、限期整頓、關閉企業;吊銷許可證、停止或緩發許可證、扣繳或吊銷營業執照;扣留或吊銷職務證書、駕駛執照;取消資格;責令返回不合格產品等。
人身罰,是對行政違法者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如行政拘留、勞動教養等。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違反教育法的規定,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這是一種以財產責任為主要內容的責任。
《教育法》第81條對違反教育法的民事責任作了原則性規定。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又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這種責任的承擔方式是刑事制裁即刑罰。
《教育法》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六條對挪用、剋扣教育經費和擾亂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招生中徇私舞弊的行為追究刑事責任作了規定。《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及其《實施細則》第7章規定對下列行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2)擾亂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學秩序,情節嚴重的;(3)侵佔或破壞學校校舍、場地和設備情節嚴重的;(4)侮辱、毆打教師、學生情節嚴重的;(5)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6)玩忽職守致使校舍倒塌、造成師生傷亡事故,情節嚴重的。
在對以上各種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時,「情節嚴重」是必要條件,但在不同的行為中,其含義是不同的。
⑸ 教育法規定的法律責任是一種什麼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
根據違法主體的法律地位、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將教育法律責任分為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種:
1、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行政法規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民事法律責任是指由於人們實施違反民事法律所規定的行為所導致的賠償或補償的法律責任。
3、刑事法律責任是指由於實施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行為所導致的法律責任,簡稱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是一種懲罰最為嚴厲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七十一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按照預算核撥教育經費的,由同級人民政府限期核撥;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剋扣教育經費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剋扣的經費,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 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七十三條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⑹ 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了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教育權利的法律。該法明確了國家、社會、家庭在義務教育中的責任,並對義務教育的實施提出了具體要求。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旨在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規范民辦教育行為,保障民辦教育機構和師生的合法權益的法律。該法涵蓋了民辦教育的設立、管理、監督和扶持等方面。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了教師的權利和義務,保障教師待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法律。該法對教師的資格認定、職務評聘、培訓、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我國教育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明確了教育活動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框架。該法涵蓋了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管理、教育保障等多個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七條: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國家建立科學的學制系統。學制系統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設置、教育形式、修業年限、招生對象、培養目標等,由國務院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教育行政部門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八條:國家制定學前教育標准,加快普及學前教育,構建覆蓋城鄉,特別是農村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九條: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學。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有義務使適齡兒童、少年接受並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
⑺ 鏁欒偛娉曞緥璐d換鍖呮嫭
鏁欒偛娉曞緥璐d換鍖呮嫭濡備笅錛
涓銆佽屾斂娉曞緥璐d換
鏄鎸囪屾斂娉曞緥鍏崇郴涓諱綋榪濆弽浜嗚屾斂娉曞緥銆佹硶瑙勬墍搴旀壙鎷呯殑娉曞緥鍚庢灉銆傜敱浜庢暀鑲叉硶鍏鋒湁琛屾斂娉曠殑鎬ц川錛屾墍浠ワ紝琛屾斂娉曞緥璐d換鏄榪濆弽鏁欒偛娉曠殑涓縐嶆渶涓昏佺殑娉曞緥璐d換褰㈠紡銆傝屾斂澶勭綒鏄鎸嘒JXZ鏈哄叧渚濇硶瀵硅繚鍙嶈屾斂娉曞緥瑙勮寖鐨勭粍緇囨垨涓浜鴻繘琛岀殑琛屾斂鍒惰併
3銆佸浗瀹訛細鍥藉朵綔涓轟竴涓鏁翠綋錛屾槸鏌愪簺閲嶈佺殑鏁欒偛娉曞緥鍏崇郴鍙傚姞鑰咃紝鏃㈠彲浠ヤ綔涓哄浗瀹舵墍鏈夋潈鍏崇郴銆佸垜娉曞叧緋葷殑涓諱綋錛屽張鍙浠ユ垚涓哄浗闄呮硶鍏崇郴鐨勪富浣撱傛暀鑲叉硶寰嬪叧緋葷殑涓諱綋鏄鎸囨暀鑲叉硶寰嬪叧緋葷殑鍙傚姞鑰呮垨褰撲簨浜猴紝鏄鍦ㄦ暀鑲叉硶寰嬪叧緋諱腑浜鍙楁潈鍒┿佹壙鎷呬箟鍔$殑浜恆備韓鏈夋潈鍒╃殑涓鏂圭О涓烘潈鍒╀漢錛屾壙鎷呬箟鍔$殑涓鏂圭О涓轟箟鍔′漢銆
⑻ 論述教育法律責任的種類。
【答案】:教育法律責任不被認為是法律責任中一種獨立的分類方式,它屬於多種法律責任並存的法律責任。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的不擾耐同, 教育法律責任同樣可以分為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就目前來說,教育法還主要屬於行政法, 是行政法在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分支。所以,在教育領域中大量存在的法律關系是行政法律關系。 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本身就帶有行政違法性。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主體包括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等。如學校未經批准或注冊自行辦學、不按規定使用和變更學校名稱、在招生工作中營私舞弊、買賣文憑、不按規定授予學位等行為,應按照《行政處罰法》承擔行政法律責任。胡備 再如,《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 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或品行不良、侮辱學生的,由所在學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教育法褲李毀的民事法律責任是教育法律關系主體違反教育法律、 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 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 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如《教育法》第八十一條對違反教育法的民事責任作了原則規定: 「違反本法規定,侵犯教師、受教育者、學校或若其他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3. 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 同時觸犯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法律後果。如《教育法》在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第七十七條分別對挪用、剋扣教育經費罪,擾亂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罪, 教育教學設施事故罪和招收學生徇私舞弊罪應承擔的刑事法律責任做了具體規定。
⑼ 教育法和刑法哪個更嚴重
教育法和刑法比,刑法更嚴重。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有三種,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最為嚴重的是刑事法律責任。教育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是法律,位階絕對高於政策。我國的《教育法》是基本法,是由全國**制定的,位階僅次於憲法與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相同,在全國范圍內適用。教育政策的制定主體就不同了,是國務院,是國務院所屬部門如教育部,也是省市縣各級政府或其工作部門。效力絕對低於教育法,內容不得與教育法相抵觸,否則不予適用乃至於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