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調解員常用法律知識
㈠ 如何當好新時期的人民調解員
這些新情況和新變化體現在民間糾紛上,若不及時地化解和處理,勢必會激化社會矛盾,造成群眾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的增多以及民轉型案件的增加,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作為新時期的人民調解員,如何准確、合理地處理這些矛盾糾紛,應該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業務知識的學習是干好人民調解工作的前提,人民調解中涉及到許多法律知識及國家法規對有些糾紛處理的專項規定,只有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才能在調解糾紛中准確地運用法律條文;只有加強調解知識的學習,才能使糾紛處理程序化,合法化,產生法律效率。學好專業知識,使調解具有法律依據,有了調解准則,才能使調解協議公正公平化,才能折服人心,提高化解矛盾糾紛的效果。
2、注重情、理、法相結合。社會上諸多矛盾錯綜復雜,有著自己產生的原因與背景,有些還與民間風俗、社會公德有關,要根據不同的原因與背景,尋求對應的方法,注意情、理、法三結合,認真地分析事情的經過,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調解使雙方當事人心服口服,從而真正地達到化解矛盾糾紛的目的。
3、善於捕捉調解時機。在調解中捕捉調解時機也是很重要的,如何靈活把握調解糾紛時機呢?首先,在調解時不要急於求成是要反復調查研究、耐心細致做工作,抓住有利時機穩妥解決。如果遇到當事人不懂法時應當先宣傳有關法律,循循善誘,積極引導,進行調解。如果遇到當事人沖動發火不冷靜時,不能強行調解,這樣起不到調解的作用的。其次,根據談話的環境和當事人的心態決定談話的內容。特別是批評教育的話、提出要求的話,更要注意說話方式和說話的時間,以免引起當事人的反感。
4、 要樹立極高的威信。一起成功的調解,沒有一定的威信是不行的,這就要求平時做事要正直、說話要公道;平時要多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不能脫離群眾;要急群眾之所急,樂於幫助困難群眾,具有奉獻精神。這樣你才有資格與人交談,與人交心,說話做事才能使人心悅誠服。
5、 要有較好表達能力。調解過程中,口語表達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一定的表達能力,再好的法律知識,再好道理,無法使用當事人聽懂,這樣就會給調解帶來一定的阻礙。有時表達得不好,就會使當事人產生誤解,還以為有私心、有偏心,容易激怒當事人,使用調解無法進行。調解工作的實踐證明:恰到好處的語言能使調解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這就要求調解員在語調、語氣、音量、音長的運用上要適當,以便當事人易於接收。
㈡ 用法律文化知識分析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調解法》的現象
你可以從中國人的抄厭訟、息訟,習慣民間鄉里解決糾紛的傳統文化,
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所應具有的和諧法律文化的角度,
來談《調解法》的通過帶給社會的重要意義。
如果寫得時髦一些,還可以引入國際上流行的ADR機制(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ADR所帶來的法律文化與中國傳統的調解文化的交互作用,催生了《調解法》的頒行。
中間再穿插一下,這些年法律界與社會學界對中國訴訟爆炸與執行難的反思,
因此要適當重拾、回歸中國固有的民間解決糾紛的法律傳統,
但同時也需要注意依法保障當事人的權益,不能使調解淪為「和稀泥」、「搗糨糊」。
當然,同樣作為一名法律人,在研究了一下《調解法》第三十二、三十三條之後,我同意第二個回答者「四川法律人」的觀點,這部法就是個垃圾。
但是既然你們老師要你寫,你就按照我上面那些說法寫吧,以前寫這種偽社會學/偽法理學,以便迎合老師的文章,我的水平可是一流的。
只恨那些白痴老師,放著真正有價值且實踐部門急迫需要的法社會學問題不深入研究,比如「公序良俗」「自然債務」,整天弄「法文化」這些玄乎而無實益的東西。說得不客氣一些,中國有資格在「法文化」上弄出些許研究成果的人屈指可數,大多數人都只能跟風混飯吃。
㈢ 人民法院的調解員應該具備哪些常識
縣(區)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院,司法是四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法院法官(司法)專主管機關負責審屬理此案,以解決國家機構的基本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糾紛。下級法院行使調解職能。
法庭職務:
(一)審判法,基層人民法院應當自受理自訴與公訴的刑事,民事,行政一審案件的職權范圍和驗收。
(二)行使司法執法和司法自由裁量權。
(三)由國家賠償法。
(五)行使司法監督職能。
(六)研究,收集的法律,法規,規章,對徵求意見稿提出意見;聽證會的情況下,在司法建議中發現的問題。
(七),負責指導縣(區)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培訓;法官在按照權利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協助管理縣(區)法院組織,人事工作;主管縣(區)法院監測工作。
(八),與審判宣傳法治相結合,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
(九)協調,管理,監督公共陪審員和調解工作。
(十)其他承建商應負責為基層法院的工作。
有一些情況下,下級法院無權審判,被判處刑,以及刑事案件可能有重大影響全省的案件,涉外案件,因此,主要區別根據中級人民法院的案件
㈣ 如何運用人民調解法律知識化解糾紛矛盾
一、人民調解。
即民間調解,是人民調解委員會對民間糾紛的調解,屬於訴訟外調解。目前規范人民調解工作的法律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以及《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等法律法規。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它可以採用下列形式設立:(一)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二)鄉鎮、街道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三)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設立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四)根據需要設立的區域性、行業性的人民調解委員會。
人民調解員是經群眾選舉或者接受聘任,在人民調解委員會領導下,從事人民調解工作的人員。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調解員,統稱人民調解員。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三人以上組成,設主任一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多民族聚居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婦女委員。擔任人民調解員的條件是:為人公正,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應當具備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民調解員任期三年,每三年改選或者聘任一次,可以連選連任或者續聘。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守下列原則:(一)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進行調解,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依據社會主義道德進行調解;(二)在雙方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三)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民間糾紛,包括發生在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得受理調解下列糾紛:(一)法律、法規規定只能由專門機關管轄處理的,或者法律、法規禁止採用民間調解方式解決的;(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或者其他行政機關已經受理或者解決的。
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根據糾紛當事人的申請,受理調解糾紛;當事人沒有申請的,也可以主動調解,但當事人表示異議的除外。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費。
在人民調解活動中,糾紛當事人享有下列權利:(一)自主決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終止調解;(二)要求有關調解人員迴避;(三)不受壓制強迫,表達真實意願,提出合理要求;(四)自願達成調解協議。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解決的糾紛,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的,或者當事人要求製作書面調解協議的,應當製作書面調解協議。調解協議沒有強制執行力,當事人不履行調解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又反悔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按照不同的情形,分別採取督促當事人履行,再次調解變更原協議內容或者撤銷原協議,告知當事人請求基層人民政府處理以及就調解協議的履行、變更、撤銷向人民法院起訴等處理方法。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