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的法律責任
『壹』 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保護地球的知識,我國制定了哪些保護地球的法律
·中華人抄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貳』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從法律責任的角度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如何保護的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三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作為一種用益物權,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直接支配性和保護之絕對性。物權的直接支配性,指物權人得以依自己的意思,無須他人意思或行為之介入,對標的物管領處分的權利。物權的絕對性,指物權人於其標的物之支配領域內,非經其同意,任何人均不得侵入或干涉,否則即構成違法。物權屬於得以要求世間一切人對其標的物的支配狀態予以尊重的權利,一切人均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物權人可以對任何人主張權利,所以物權又稱為絕對權或者對世權。用益物權又稱他物權,即在他人之物上設立的物權。我國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為一種抽象的人格所有,即農民集體所有,但根本不可能量化到每一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身上。因此,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成員承包集體所有的土地,仍可視為在他人之物上設立的物權。這種物權一經設立,就具有物權的屬性,即具有排除包括所有權人(發包人)在內的一切人的干涉和侵害。因此,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三條側重於從用益物權的角度,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權利作了規定。例如,任何人未經允許或者違反法律的規定,在農民承包的土地上開路、取水、堆放雜物等行為,都是侵權行為,應當對承包人承擔民事責任。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九條規定了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徵用、佔用農民承包的土地的行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五十四條又具體列舉了發包方對承包方的侵權情形及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這里不再贅述。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消除危險、排除妨礙和賠償損失等。
有一點需要明確,即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干涉和侵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如何處理?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一條列舉了這些行為,如利用職權變更、解除承包合同的行為,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或者強迫、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行為,等等。這些行為有的是直接剝奪了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有的是侵害了承包方對所承包土地的支配權。依照我國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八)項之規定,如果承包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他的財產權益,或者按照第十一條第(三)項之規定,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他的經營自主權,應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依照我國國家賠償法第四條第(四)項之規定,受害人有權向造成損害的行政機關請求賠償。
『叄』 保護土地的法律名稱
1、憲法
2、1953年《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
3、1981年《關於制止農村建房侵佔地耕地的緊急內通容知》
4、1982年《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和《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
5、1986年《土地管理法》(1988、1998年修改)
6、1988年《土地復墾規定》
7、1991年《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1998年12月修改)
《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管理辦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違法案件處理暫行辦法》等。
『肆』 宋朝法律是如何保護地主利益的
您好!宋抄朝法律強化了契約制度,確認封建的租佃關系。
佃農與地主就租佃土地所達成的契約稱為租佃契約。私有權的憑證稱作「紅契」。即佃農使用租地生產糧食,向國家納稅,向地主交租,剩餘部分歸為自己的制度。
宋朝法律保護地主對佃農的剝削、維護地主佃農之間不平等的法律地位、對超經濟剝削進行某種限制。
『伍』 制定法律來保護濕地英文
make laws to protect wet land
『陸』 被請求保護地法律是什麼意思
被請求保護地法是指權利遭受侵害者向之請求對其知識產權予以保護的國家的版法律。
被請求保權護地與法院地未必是同一個地方。同一案件中被請求保護地可能不止一個。如中國與某外國間不存在任何知識產權的條約,該外國的一個著作權人被中國人侵犯著作權,在中國法院起訴,法院地在中國,因中國不保護該外國人版權,則被請求保護地為某外國,而不是中國。
(6)國家公園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適用法》第48條規定:「知識產權的歸屬和內容,適用被請求保護地法律。」
1、第49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知識產權轉讓和許可使用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本法對合同的有關規定。」
2、第50條規定:「知識產權的侵權責任,適用被請求保護地法律,當事人也可以在侵權行為發生後協議選擇適用法院地法律。」
3、法律適用法關於知識產權的法條中的「被請求保護地」是指權利注冊登記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以知識產權侵權責任適用被請求保護地為例論證,這里的「被請求保護地」其實就是「權利請求保護地」
『柒』 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地下水環境
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鹽能刺激水藻的過分增長,水藻在死亡時會因其自身有機物質分回解使水答生態系統負荷過重,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被磷污染的江河湖海中,都會形成「死亡帶」。因此,為了盡量減輕對環境的破壞,我們大家都應該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捌』 國際保護地球的法律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保護臭氧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氣象組織)對強調地球臭氧層造成的損害頗有助益。由於有一項被稱之為《蒙特利爾議定書》的條約,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分期禁止造成臭氧層損耗的化學品,以更安全的替代品加以取代。這項努力將使數以百萬計人民免於因更多暴露在紫外線輻射下而增加患皮膚癌風險。
防止過度捕撈:世界上16%的魚類都被過度開采,8%已嚴重耗減或正在枯竭後復甦。糧農組織監測海洋漁業生產並發出警告,以避免過度捕撈造成的損害。為了處理這個問題,糧農組織及其成員國共同努力制定了1995年通過的《負責任漁業行為守則》。
禁止有毒化學品:《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謀求使世界擺脫有史以來創造的若干最危險化學品。這項2001年通過的聯合國公約專門針對12項能夠造成人員死亡、破壞神經和免疫系統、致癌和引起生殖系統紊亂、妨礙兒童發展的有害殺蟲劑和工業化學品。其他聯合國公約和行動計劃也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處理氣候變化、保護瀕危物種、防治荒漠化、清理區域海洋和遏制有害廢料跨界轉移。
促進世界各大洋的穩定與秩序:聯合國根據一項公約,率領國際社會努力對利用海洋情況加以管制。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幾乎獲得普遍接受,該公約第一次為海洋表面和海洋下面的一切活動提供了全面法律框架。公約為建立海洋區、確定國家海事管轄權、公海航行、沿岸國和其他國家權利與義務、保護和養護海洋環境義務、合作進行海洋科學研究、以及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都制定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