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律知識到法學智慧之道
㈠ 為什麼智慧是道的根本
有「智慧經」之稱的國學《至理賢文》之前言有這樣說:
哲理的話語就是智慧。比如說我們在回接受某一新事物時,答因為不了解其自然規律。往往在考慮問題時,在思想上總要先走上一段彎路,然後才能回歸正常的思路。而若懂得一些,往往有時,就能很好的從對的角度去直接考慮問題,或去學習,或去做,於是無論是領悟力,還是反應力,或是進步都會顯得快些,這就是智慧。
特別是我們每個人在即將告別孩時而步入成人的階段,因為思想的巨大轉變,這時是最懵懂的,沒主見的,叛逆的。所謂,跟好學好,遇壞學壞。
如果讓孩子從小就受有這種種智慧思想的啟迪。以通情達理為做人處事的根本。那麼因有為人德情的熏陶,就會減少他的叛逆心理。因了解一些處世道理,及人生哲理,那麼在思想上也就會顯得更有主見。道理即智慧,有智方有才。德情即為人,做事先做人。
㈡ 孔子智慧里的職場之道:如何成為同事的好夥伴
但5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職場中沒有真正的朋友,也不想和同事成為朋友。這些人認為,職場如戰場,同事就是競爭對手,跟同事做朋友,只能給自己埋下定時炸彈,因為他了解你的缺點,甚至握有你的把柄。 客觀的講,同事關系確實不同於私人朋友。同事在一起工作,有合作也有競爭,很多時候還會出現利益沖突。 但是,同事關系又是如此重要。工作的成功離不開同事的並肩協作,很多解決不了的難題會在與同事的溝通中茅塞頓開,同事可以對你的工作表現提出意見和建議,與同事的公平競爭促進你不斷學習和成長,同事間的和諧默契讓你在工作中保持愉快的心情。 上班族大部分時間都跟同事在一起,沒有多少機會跟同事以外的人結交朋友。如果不跟身邊的同事做朋友,煩惱就不能及時傾訴,壓力就不能及時排解。煩惱和壓力日復一日地郁結於心,對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所以,跟同事成為好夥伴,並與其中共同點較多者成為朋友是非常必要的。但正如上面所講,同事之間是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很多時候還有利益沖突。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像對待普通朋友一樣對待同事以及同事中的朋友。為此,我們有必要掌握同事交往的原則,了解同事交往中的注意事項。 孔子的學生子游曾經說過:「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四·二十六)轉化為今天的話就是:侍奉領導,對待朋友、同事,如果過於繁瑣,就會招致羞辱或者疏遠。 所以,保持距離,把握分寸,是與同事成為夥伴、朋友應該遵守的原則。 「距離產生美」,在同事之間的交往中,都應給對方留有獨立活動的空間,這樣才會產生美感。保持適當距離,體現的既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 有些人怕跟同事做朋友,主要的是擔心有「把柄」落在同事手裡,不知哪一天「把柄」成了「手榴彈」,把自己炸的粉身碎骨。 其實,這「把柄」往往是你自己給對方的。當你不注意保持距離,把不該說的話,把自己的隱私,把組織里的人是人非講給同事的時候,你就給自己身邊埋上了一顆「地雷」。這顆地雷在競爭、權力、利益的糾纏中,甚至在蜚短流長的閑言碎語中,隨時都可能爆炸,一旦爆炸,你自己不死也得脫層皮。 對待同事,即使是善意的,你也要注意分寸。孔子對子貢說,勸告他人時,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十二·二十三)。孔子的意思是:對待同事的缺點,要忠心地去勸告,要善意地去引導,如果他仍然不改,那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所以,與同事做夥伴、做朋友,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要掌握親疏的分寸。 工作時,每個人都想表現得更出色,贏得自己理想中的職位、榮譽和利益,這樣競爭就在所難免;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少不了磕磕碰碰,出現摩擦也就司空見慣。這些事情、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傷害同事之間和善友好的關系。為此,掌握一些同事相處中的注意事項是非常必要的。 同事相處中的注意事項主要有下列六點: 首先,要關注與你有工作聯系的任何一個人。 學生時代,可以只選擇與自己興趣相投、性格相合的人交往,可是進入組織,成為社會人後決不能這樣做。《論語·子張》篇裡面有一個段落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這個段落是這樣的:
㈢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情商高的人,是如何玩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的?情商高的人是如何跟討厭的人相處的?4個方法,一學就會。首先,初級段位,把他當病人,他很可憐,你要愛護他。稍微有些情商的人,在面對討厭的人時,都會先調整自己,他們拔高了自己的高度,把眼前的這個人看成是一個病人,一個需要被別人可憐的病人,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去面對他們,自己的情緒自然會平靜下來,氣勢也會強力碾壓的
頂級段位,愛他就像愛自己有缺點的兒子。最厲害的高情人,在與自己討厭的人相處時,會從心理上為自己造勢,在自己心裡塑造出一個不可匹敵的勢差,一旦有了這個勢差之後,自己就不會再糾結於表面的討厭不討厭了,更不會為了這些不如自己的無關緊要的人,影響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不值得能夠善待不喜歡的人,並不代表我們虛偽,而是意味著我們內心成熟到了可以容納這些不喜歡。
㈣ 易經智慧陰陽之道讀後感
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所有的文明都是從神話開始,對於神話,我們總是將信將疑,所以神話沒有辦法滿足人類求知的慾望,於是就產生了哲學。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哲學,而每個民族的哲學都是從神話裡面提升出來的。神話與哲學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都是解答宇宙人生的問題。孔子、老子把理想跟現實合在一起,神話慢慢形成哲學,哲學變成智慧。我們的智慧就是《易經》。《易經》不是傳播知識的,而是給我們智慧的。
《易經》告訴我們,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來的。而想像都是從模模糊糊開始,慢慢變得具體。事實上,人類正是因為有了想像,才有了大千世界林林總總的發明和創造。那麼,《易經》又是誰想出來的呢?《易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智慧,它是伏羲氏想出來的,伏羲氏是一個很喜歡動腦筋的人。
我們中國人常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一味沉溺於感官享受,這種人的智慧一定很淺薄。只有從聲色繁華中超脫出來,寧靜沉思的人,才能具有把握紛繁人生和無窮宇宙的大智慧。而淺薄或智慧,完全在自己。
伏羲想的是人類最重要,而且是宇宙最高的秘密:萬物從哪裡來。伏羲氏看到太陽從東方起來,然後從西方下去,他就知道了有一種力量把太陽從東方拉起來,往西方拉下去,這股力量就使得萬物都受到它的影響,好像它就是宇宙的根源。
伏羲氏很想把他的思路表現出來,那個時候沒有文字,他就把這個力量用一條連續的線來代表,這是很了不起的一種做法,沒有文字,說也說不清楚,乾脆畫一個最簡單的符號。那時候連符號這個觀念都沒有的,可見符號也是人想出來的。伏羲就畫了這么一條線,用來代表那股力量,所以一畫開天的真實的意義就是一畫開天闢地。當初伏羲氏是用眼睛去觀察宇宙萬象,然後靠想像來替我們造出一套系統,這套系統的總根源就是一畫,叫做太極。一切都是從這里開始的。
㈤ 智慧之道是什麼
智慧之道是求知與探索。
㈥ 學習知道在於變化氣質,智慧之道在於變化心情 什麼意思
慧之道在於化氣質,智
㈦ 於丹論語智慧之道誰有全文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237804.html於丹論語智慧之道
㈧ 家庭和諧之道有智慧讀後感
和諧家庭出智慧
家庭生活瑣碎,難免發生磕磕碰碰的事情,影響家庭和諧相處。但是每個成員如善於溝通能及時說幾句恰當的話,就能化干戈為玉帛。
一、常說充滿愛意的話。家庭成員有夫妻愛、父子愛、母女愛,祖孫愛等等,對每個成員的付出要常用「我愛你」來示愛意,可以使對方開心和感到付出的快樂。當然,不一定每次用「我愛你」的字眼,也可以變換詞句來表達你心中的愛意。如說關懷、體貼和話等,總之,好話不妨多說並養成習慣。
二、常說鼓勵的話。家人常說互相鼓勵的話,是家庭和諧的特殊養料,是化解冰霜的陽光。如說「你能行」,「你能辦好」之類的話,能打開家人緊鎖的愁眉,引領其看到希望。當家人生活、工作、學習中碰到困難和問題,一句鼓勵的話,可以增強其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