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人出庭作證證言的法律效力
1. 書面證人證言與到庭作證有什麼區別
一般是要求證人出庭作證。
只有證人確實存在著不能出庭的特殊情況,可以出具書面證言。
但是其效力應該是一樣的。
2. 證人出庭作證需要向法院提交書面證言嗎
不必,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可見,證人出庭作證一般是口頭。
3. 民事訴訟法對證人作證作了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3)證人出庭作證證言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十三條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第五十五條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
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
第五十六條《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
(二)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
(三)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
(五)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前款情形,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4. 作為證人,不能出庭作證,書面的證人證言也不願意出事身份證復印件,這樣的證人證言,還是副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書面的證人證言有證人的簽名和蓋章,在通過庭審時,具有法律效力.
5. 證人出庭作證的證言證詞,在一審判決書中是否能體現出來
在判決書里一般不會有具體的證言證詞,只是會將XX證人列出。證言證詞一般只記錄在庭審筆錄中。
6. 新刑訴法中證人不出庭作證其證言可否作為定案依據
新刑訴法中證人不出庭作證,其證言是可以作為定案依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第六十一條的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這並不意味著證人不出庭,證人證言就不能作為定案依據。
該條款是對證人證言的要求,而非對證人的要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第一百九十二條的規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才應當出庭作證。
(6)證人出庭作證證言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
第六十一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最高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七十八條證人當庭作出的證言,經控辯雙方質證、法庭查證屬實的,應當作為定案的根據。
證人當庭作出的證言與其庭前證言矛盾,證人能夠作出合理解釋,並有相關證據印證的,應當採信其庭審證言;不能作出合理解釋,而其庭前證言有相關證據印證的,可以採信其庭前證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後拒絕作證,法庭對其證言的真實性無法確認的,該證人證言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一百九十二條
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
人民警察就其執行職務時目擊的犯罪情況作為證人出庭作證,適用前款規定。
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
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7. 民事訴訟法,證人不出庭證言是否有效
是有效的,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內,都有義務出庭作證容。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證人的證言須在法庭上接受案件當事人及法官的質證,以便核實和判斷證言的真實性和證據效力。證人證言只有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如果證人不出庭,僅提供書面證言,無法接受法庭質證,則其書面證言的證明力會大大減弱。
8. 民事訴訟中證人給雙方作證有效嗎
您好,證人的作用是幫助認定事實,誰提出的證人不重要,證人所述事實只能是一種,作出前後矛盾的證言法院是不予採納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當事人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只要知道案件情況的,就可以作為證人。
一、基本要求
1、證明的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健康狀況相適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3條,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2、證人能夠客觀陳述親身感知的事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7條規定,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證人為聾啞人的,可以用其他表達方式作證。證人作證時,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
二、作證的形式
1、書面證言或視聽資料或雙向視聽傳播技術手段
《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6條對「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作了具體規定,是指(一)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二)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三)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五)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以上情形,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2、出庭作證
《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涉及證人出庭作證具體操作程序的規定有3條(分別是第54條第一、二款,第55條,第58條)。具體程序是:
(1)、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10日前提出申請,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2)、人民法院准許的,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承擔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3)、證人出庭後、作證前,審判人員要告知其作證的權利和義務;
(4)、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可以對證人進行詢問。證人不得旁聽法庭審理;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讓證人進行對質。
9. 證人不出庭作證,證詞算不算無效
當事人提供證人證言的,除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證人應當親自到庭接受詢問,否則將承擔證人證言證明力弱的風險。而一項證明力較弱的證據只能起輔助性證明作用,是不能單獨使法官相信一個事實的。
法院認定證人證言,可以通過對證人的智力狀況、品德、知識、經驗、法律意識和專業技能等情況的綜合分析做出判斷,不出庭難以給法官直觀的印象。
所以說,不出庭證詞不會無效,只不過效力會減弱。特殊的情況,如為保證證人安全等因素而證人不出庭,經法院提前進行取證,對其所述可以證明真實的證言,在開庭時作為證言不會減弱其效力。
(9)證人出庭作證證言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證人出庭作證時,應當出示表明其身份的證件。為了查明案件事實,人民法院必須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要求,對案件涉及的所有證據進行細致、深入的審查,盡最大可能識別偽證或者有明顯瑕疵的證據。證人出庭作證時,法院首先需要確認的就是,該證人是否確系法院所傳喚的證人,而這就需要該證人證明自己的身份。
同時法庭應當告知其誠實作證的法律義務和作偽證的法律責任,即法庭負有一定的告知義務,告知出庭證人應當誠實作證,這是法律的內在要求。
證人作偽證不但會損害某些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會阻礙法院審判的正常進行,導致錯判、誤判,降低司法權威。
因此,為了督促證人誠實作證,法律對於作偽證設定了相應的不利後果。證人、鑒定人作偽證的,依照行政訴訟法第49條的第1款第(2)項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證人出庭作證時,法院應將以上內容告知該證人。
10. 證人不願出庭作證該怎麼辦
1、給證人做思想工作。證人作為案件的關鍵見證人,對案件的偵破和處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證人由於各種原因不願意出庭作證,作為辦案及司法機關就必須要學會去如何做證人的思想工作,跟證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做思想工作,讓證人明白作證的重要義務。
2、為證人提供安全保護。證人之所以不願意出庭作證,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也許是不願意麵對事實,也許是害怕被報復,假如證人確實是害怕被報復,那辦案機關就給證人承諾,並積極給對證人給予必要的保護,讓證人敢於出來作證。
3、樹立執法及司法形象。作為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必須要通過自己的服務讓公眾信服,讓公眾願意挺身而出為了懲治犯罪而作證,讓百姓信服政府、信服司法。
4、強制到庭。當證人必須到庭作證時,證人不出庭,可以強制到庭,否則可能面臨一定的司法處罰。具體法律規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187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無正當理由未到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後拒絕作證的,予以訓誡,情節嚴重的,經院長批准,處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10)證人出庭作證證言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原因
(一)、證人受傳統落後的思想影響,主觀上不願出庭作證。自古以來,百姓進衙門都被人們認為是不好的事,同時,「家醜不可外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更是影響甚深。有些人法律意識不強,認為作證就是在人家背後下「黑手」,不是光明正大行為,會被人恥笑。
而有些人則缺少正義感,「不關己事,高高掛起」,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怕給自己帶來不便,得不償失,很少考慮到被害人的感受。同時,證人也害怕出庭作證會遭到打擊和報復,給家人帶來不安全。處於以上原因,證人主觀上都不願出庭作證,甚至不願作證。
(二)、執法人員執法水平不高,沒有充分認識到證人出庭作證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的執法工作人員沒有認識到證人出庭作證的重要性,認為證人證言的書面材料和證人出庭作證的法律效力都是一樣的,在讓證人出庭作證就是多此一舉,浪費時間了。
所以,他們在工作中,往往只要求有證人證言備錄在案,開庭是卻不要求證人到庭出庭作證。法庭質證階段時,質證工作也只是走走過場、走形式。即使被告人和其辯護人對證人證言提出疑義時,也不聞不問,這不但損害了被告方的合法訴訟權利,同時也挫傷了證人出庭作證的義務感,他們更加不願意出庭作證了。
(三)、法律對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相關規定不健全,這是最關鍵的原因,也是前兩條原因的原因。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責任對自己提出的主張向法院提供證據。也就是說,民事訴訟的舉證義務主要是由當事人自己履行。如果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我國目前沒有關於民事訴訟強制證人出庭的規定,也沒有規定證人不出庭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因此,在民事訴訟中,證人不願出庭作證是不能作出處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