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民事法律主要是什麼責任
❶ 解放軍,武警有什麼區別
解放軍與武警區別如下:
1,主要職責不同:武警部隊將主要擔負執勤、處突、反恐怖、海專上維權、搶險救援、屬防衛作戰等任務,拓展了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和國家安全職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任務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捍衛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行動規模不同:武警通常是小規模行動,一個班、一個排,如果動用到中隊,就算是個大行動了,更別提支隊級別;解放軍是集團化行動,無論部隊作戰或拉練、演習,動輒一個軍,或一個集團軍。
5,領導體制不同:解放軍實行單一的中央軍委自上而下的垂直領導;武裝警察部隊不僅接受中央軍委的領導,還接受國務院的領導。
❷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一、關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的基本原則
1、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應當以是否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是否依賴於農村集體土地作為生活保障為基本條件,並結合是否具有依法登記的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常住戶口,作為判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一般原則。
二、關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取得
1、父母雙方均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或者父母一方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且依法登記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常住戶口,則該父母之子女自出生時起認定取得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2、因合法的婚姻、收養關系,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生產、生活,並將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的人員,認定取得本集體組織成員資格。
3、因國防建設或者其他政策性原因,通過移民進入本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生產、生活,並將戶口遷入本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的人員,認定取得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三、關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喪失
1、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死亡,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自死亡時起喪失。
2、取得其他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自取得其他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時起,其原有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喪失。
3、遷入本市各區縣(自治縣)所轄街道辦事處或者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鎮,轉為非農業戶口的,自取得非農業戶口之日,其原有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喪失。
4、遷入第七條以外的其他城鎮,轉為非農業戶口,且納入國家公務員序列或者事業單位編制的,其原有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喪失。
5、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喪失的確認,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未改變戶籍性質和退出承包地之前,一般不宜認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喪失。
四、幾類特殊人員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
1、農嫁女或入贅男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應當以是否在配偶對方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是否依賴於對方農村土地作為生活保障為基本判斷標准。
(1)農女嫁出後,在男方較為固定生產、生活,並依賴於男方土地作為基本生活保障的,無論其戶口是否從原集體經濟組織遷出,均應認定具有嫁入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2)農女嫁出後,戶口仍在原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地亦未收回,但本人或者與其配偶均外出務工,並未在男方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應認定具有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3)農女嫁到第八條所稱的城鎮,戶口遷入男方,無論其在娘家生產、生活,還是在城鎮生活,只要未納入國家公務員序列或者事業單位編制(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除外)的,應認定具有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4)農女嫁出後,因為離婚,又回原籍居住生活,但戶口未遷回,應認定具有嫁入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但在原籍重新分得了承包地的,可以認定為具有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入贅男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參照上述精神確定。
2、外出就學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畢業後在城市形成較為固定的生產生活基本條件,不依賴於農村集體土地之前,不應認定其喪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3、服兵役人員,應當保留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其中任幹部的,或者按政策應當進行轉業安置的士官,一般應認定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喪失。
4、勞改、勞教和服刑人員應當保留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5、非因生活需要,而是出於利益驅動或其他原因,僅將戶口掛在集體經濟組織的,不應認定具有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6、將非農業戶口遷回原籍,成為農村戶口,但不承包經營集體土地,而是以退休工資等其他穩定性收入作為基本生活保障的回鄉退養人員,應認定為不具備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2)國防民事法律主要是什麼責任擴展閱讀: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概念:
雖然現有法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沒有統一明確的規定,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卻被大量的法律法規所使用。《憲法》、《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物權法》都有相關規定。從中可以看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以土地等集體所有財產為根本,以農業等生產經營為目的,以一定范圍內的農民為其成員的經濟合作組織,其有權對農村土地進行發包,組織生產經營、管理,進行收入分配。
在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般表現為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及村合作社等形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成員之間具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某些程度上類似於公司與股東的關系,只有具有成員資格,才享有相關成員權。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集體土地等財產的集體所有權,有將這些財產交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的義務,並享有土地承包、收益分配等權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可以簡要地定義為,具有該村合法村民資格在該集體經濟組織所在的村、組居住生活,並以該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為基本生活保障,依法登記常住戶籍並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權利義務關系的當事人。
參考資料:網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北大法律信息網- 關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問題的紀要
❸ 現股軍人事務管理部能夠幫助解決家庭民事訴案司法援助
一、關於軍人軍屬申請法律援助的相關規定: 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進一步加強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37》)規定: 1、下列人員申請法律援助,免予經濟困難條件審查:義務兵、供給制學員及軍屬;執行作戰、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軍人及軍屬;烈士、因公犧牲軍人、病故軍人的遺屬。軍隊中的文職人員、非現役公勤人員、在編職工,由軍隊管理的離退休人員,以及執行軍事任務的預備役人員和其他人員,參照軍人條件執行。 2、對符合經濟困難條件或免予經濟困難條件審查的軍人軍屬,在《法律援助條例》規定事項范圍的基礎上,申請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應給予法律援助:請求給予優撫待遇的;涉及軍人婚姻家庭糾紛的;因醫療、交通、工傷事故以及其他人身傷害案件造成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失請求賠償的;涉及農資產品質量糾紛、土地承包糾紛、宅基地糾紛以及保險賠付的。 3、浙江省對軍人軍屬申請法律援助事項同時規定如下:對軍人軍屬申請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免予審查經濟狀況。軍隊中的文職人員、非現役公勤人員、在編職工,由軍隊管理的離退休人員,以及執行軍事任務的預備役人員和其他人員,參照軍人條件執行。軍屬的范圍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具有法定扶養關系的近親屬。將軍人軍屬的婚姻家庭糾紛、人身損害賠償類糾紛、優撫待遇糾紛、土地承包糾紛、宅基地糾紛、農資產品質量糾紛等涉及軍人軍屬生活切身利益的事項納入法律援助事項范圍。 二、關於殘疾人申請法律援助規定: 殘疾人申訴法律援助事項,需要提供經濟困難證明,受援人的經濟困難標准為寧波市最低工資標准,既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於寧波市最低工資標准1860元的,可以申訴法律援助。 根據司法部《程序規定》第八條第一款的法律援助申請事項外,寧波市法律援助事項范圍還包括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 (一)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主張離婚的; (二)因醫療損害、交通事故請求賠償的; (三)請求因僱傭關系、家庭暴力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的; (四)因未繳納社會保險、拖欠勞動報酬解除勞動合同請求經濟補償金、賠償金的; (五)因工傷事故請求賠償的,包括: 1.已經認定為工傷的; 2.有可能被認定為工傷的。 (六)因要求工傷賠償、支付勞動報酬,請求確認事實勞動關系的;
❹ 軍事法庭與人民法庭有什麼區別,適用什麼法律
軍事法院(MILITARYCOURT)是國家設立在軍隊中的審判機關。
根據總政治部1986年頒發的《關於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所列案件的管轄范圍的通知》,軍事法院直接受理下列案件:
遺棄傷員案;虐待俘虜案。適用我國《刑法》中專門的軍人犯罪。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民事法庭適用《民法》、《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民事案件的規定;刑事法庭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有關刑事案件的規定;行政法庭適用《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4)國防民事法律主要是什麼責任擴展閱讀
我國有完善的法律體系,自然也有專門的軍事法,軍事的立法、司法、執法、和相關人員單獨配備,這也就是軍事法院存在的必要性,軍事法不同於民法,既在憲法框架內,又有特殊性,有軍隊的地方,軍事法院是必須存在的。
軍事法院和民事法院有個很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審理案件的時間。
普通民事案件,不服審理結果的,可以提起上訴,三級審理最高能上訴到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軍事法庭就不一樣了,軍事法庭審理案件的時候,初審就是終審,所有案件一次審理完成。審理案件並決定審判結果。在職權范圍內,軍事法院可以審判正師職以上人員的第一審,審判涉外刑事案件、 高院授權或指定審判的案件 。負責二審、死刑復核、再審的審判任務。
軍事法院可以審理下面幾類案件:
1、現役軍人(含軍內在編職工)和非軍人共同犯罪的,分別由軍事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管轄;涉及國家軍事秘密的,全案由軍事法院管轄;
2、最高人民法院授權的軍內經濟糾紛案件和指定管轄的案件。
3、受理遺棄傷員案、虐待俘虜案。
4、軍人違反國家憲法、法律和軍事法。
❺ 軍事法庭與民事法庭的區別如果軍人觸犯了刑法及民事法律,我們應該怎麼辦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軍事法庭 通俗講就是審理軍人觸犯軍事法律及軍人在軍事管理區觸犯法內律 和非軍人在軍事管理區觸容犯法律的案件 如果軍人觸犯了我國刑法或者民事法律 只要不是在軍事管理區 地方法院同樣有權審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精神,軍事法院試行審理雙方當事人都是現役軍人、部隊管理的離退休幹部、軍隊在編職工或者軍內法人的民事案件。申請宣告軍人失蹤、申請宣告軍人死亡的案件,申請人向軍事法院提出的,軍事法院可以受理。民事案件一方當事人為非軍人的,由地方人民法院受理。二、當事人向軍事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實行自願原則,即原告可以向軍事法院起訴,也可以向地方人民法院起訴。
❻ 我國法律有幾大類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 主要分為十部分,分別是:
(一)憲法
憲法部門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處於中心的、佔主導的地位。現行的憲法部門有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1988年、1993年和1999年三次修憲通過的17條修正案。第二層面主要有包括以下憲法性的法律文件和規范:1、國家機關組織法;2、選舉法和代表法;3、國籍法;4、特別行政區基本法;5、民族區域自治法;6、公民基本權利法;7、法官法、檢察官法;8、立法法和授權法;9、其他附屬法律和規范性法律文件等。第三層面是有關憲法的解釋。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指有關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具體包括由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一般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行政法部門不像憲法、民法、刑法一樣有一部法典,而是由許多單行的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構成。這是由行政管理活動的多樣性、復雜性及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廣泛性決定的。
(三)民法和婚姻家庭法
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財產關系的內容很廣,民法主要是調整商品經濟關系,包括財產所有權關系、商品流通關系、遺產繼承關系、知識產權關系等等,它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即橫向的經濟關系。其他經濟關系,如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國家同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的管理等縱向的經濟關系,主要由經濟法或行政法調整。民法還調整屬於民事范圍的人身關系,如婚姻關系、名譽權、肖像權、生命健康權、法人的名稱權等。
(四)商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法律關系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同民法、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它調整的是商事關系或者商事行為,即企業組織和商業活動。不屬於商業行為的,不予調整。
屬於商法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1、公司法;2、票據法;3、保險法;4、擔保法;5、期貨交易法;6、海商法;7、破產法;8、貿易法等。
(五)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所調整的是經濟領域中的縱向關系。
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和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泛指的經濟法是不同的。泛指的經濟法,包括一切有關經濟內容的經濟立法和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而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則主要是指那些國家在調整國民經濟管理活動中和各種經濟組織之間的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經濟法和民法、商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之間有既往極為密切的聯系,由於其調整對象都是經濟關系,故有關的法律規范之間有所交叉,如經濟合同法,既可以適用於經濟合同,又可以適用於民事合同。
(六)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勞動法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由勞動關系產生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有:勞動合同的訂立與解除、集體勞動合同的簽訂與執行、法定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制度,勞動報酬、工資制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勞動保護與勞動安全衛生的規定,勞動保障和生活福利,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職工培訓、工會和職工自主管理,勞動爭議的處理,勞動法的監督與檢查制度,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訴訟制度,等等。
(七)軍事法
軍事法是指調整國防建設和軍事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律部門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組成該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有以下三個層次:
1、由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兵役法、徵兵工作條例、現役軍官服役條例、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預備役軍官法、軍官軍銜條例、文職幹部暫行條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2、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制定的軍事法規;
3、由中央軍委各總部、國防科工委等單獨制定或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的軍事規章。即軍事法律、軍事法規、軍事規章。涉及軍事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國防法、兵役法等。像《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既可以屬於軍事法律部門,又屬於刑法部門。
(八)環境法
環境法是指調整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自然資源、污染防治和其他公害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律部門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兩大類。自然資源法主要是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目前,我國有關自然資源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水法、水土保護法、土地管理法、節約能源管理條例等等。環境保護法主要是指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九)刑法
刑法是指有關犯罪與刑罰方面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門。採用的調整方法是最為嚴厲的制裁方式即刑罰的方法。該部門是以調整方法作為劃分法律部門的依據的。在我國,凡是以刑罰的方法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都屬於刑法部門。該部門最主要的法律規范是1997年通過的《刑法》,還包括一些散見於經濟法規、行政法規中關於追究刑事法律責任的規定等。
(十)訴訟程序法
訴訟程序法是指調整訴訟活動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訴訟法律部門還有第二層次的部門法。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律師法、公證法、調解法、仲裁法、監獄法等。
❼ 多選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中,包括有()。A. 行政規章 B. 軍事法規 C. 刑法 D. 民法 E. 經濟法
A 法律淵源 憲法 法律 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 部門規章(行政規章) 地方規章 習慣等
BCD 都屬於法律 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定的
❽ 多選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中,包括有()。A. 行政規章 B. 軍事法規 C. 刑法 D. 民法 E. 經濟法
這道題考的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概念的理解。
答案C.刑法 D.民法 E.經濟版法 是作為法律部門權或法律體系的答案,所以應選AB
抱歉,剛才發錯了!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文件、規章、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等,才是當代中國法的淵源。
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是當代中國法的法律部門或法律體系;
❾ 我國法律分幾大類
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
(一)憲法
憲法部門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處於中心的、佔主導的地位。現行的憲法部門有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1988年、1993年和1999年三次修憲通過的17條修正案。第二層面主要有包括以下憲法性的法律文件和規范:1、國家機關組織法;2、選舉法和代表法;3、國籍法;4、特別行政區基本法;5、民族區域自治法;6、公民基本權利法;7、法官法、檢察官法;8、立法法和授權法;9、其他附屬法律和規范性法律文件等。第三層面是有關憲法的解釋。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指有關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具體包括由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一般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法律、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規。行政法部門不像憲法、民法、刑法一樣有一部法典,而是由許多單行的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構成。這是由行政管理活動的多樣性、復雜性及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廣泛性決定的。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或稱行政法總則)和特別行政法(或稱行政法分則)兩部分。
一般行政法,是指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規范和調整國家行政機關的組織、任務、職權范圍和活動方式,國家管理活動的任務、原則、方式和方法,國家行政管理人員的地位、相互關系、職權和職責,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行政關系中的地位、權利和義務等,如行政組織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程序法等。
特別行政法,是指對特別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規范和調整各個行政職能部門的行政關系,其中包括公安行政法、體育行政法、教育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交通行政法、基建行政法、海關行政法和科技行政法等等。
(三)民法和婚姻家庭法
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財產關系的內容很廣,民法主要是調整商品經濟關系,包括財產所有權關系、商品流通關系、遺產繼承關系、知識產權關系等等,它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即橫向的經濟關系。其他經濟關系,如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國家同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的管理等縱向的經濟關系,主要由經濟法或行政法調整。民法還調整屬於民事范圍的人身關系,如婚姻關系、名譽權、肖像權、生命健康權、法人的名稱權等。
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較為完整的民法典,現階段民法主要是《民法通則》以及大量單行的民事法律組成。《民法通則》於1986年頒布,包括了民事法律、法規共同適用的原則和規定,如民法的基本原則、公民和法人、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民事權利、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等方面的規定。單行的民事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
(四)商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法律關系和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同民法、經濟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它調整的是商事關系或者商事行為,即企業組織和商業活動。不屬於商業行為的,不予調整。
屬於商法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1、公司法;2、票據法;3、保險法;4、擔保法;5、期貨交易法;6、海商法;7、破產法;8、貿易法等。
(五)經濟法
經濟法是調整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所調整的是經濟領域中的縱向關系。
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和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泛指的經濟法是不同的。泛指的經濟法,包括一切有關經濟內容的經濟立法和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而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則主要是指那些國家在調整國民經濟管理活動中和各種經濟組織之間的活動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經濟法和民法、商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門之間有既往極為密切的聯系,由於其調整對象都是經濟關系,故有關的法律規范之間有所交叉,如經濟合同法,既可以適用於經濟合同,又可以適用於民事合同。
該法律部門沒有一部軸心的法典,由大量的單行的經濟法組合而成。主要有:
1、關於預演算法、計劃法、基本建設法、財政法、稅法、銀行法、投資法、信貸法、外匯管理法等方面的法律規范;
2、有關各類企業管理的法律規范,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全民所有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城鄉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各種外資企業等;
3、有關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規范,如物價管理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4、有關外經、外貿、商檢、海關等涉外經濟管理的法律規范;
5、有關電力、交通(包括公路交通、鐵路交通、航運、民航)、郵電、城市建設、農業、水利發展方面的基本法。
(六)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勞動法是指調整勞動關系以及由勞動關系產生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有:勞動合同的訂立與解除、集體勞動合同的簽訂與執行、法定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制度,勞動報酬、工資制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勞動保護與勞動安全衛生的規定,勞動保障和生活福利,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職工培訓、工會和職工自主管理,勞動爭議的處理,勞動法的監督與檢查制度,勞動爭議調解、仲裁、訴訟制度,等等。
該部門主要的法律規范就是1994年的《勞動法》,以及一些單行的勞動法規范。
社會保障法是指調整關於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1997年),《國有企業職工待業保險規定》(1993年)《保險公司章程》(1982年)等。
(七)軍事法
軍事法是指調整國防建設和軍事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律部門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組成該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有以下三個層次:
1、由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兵役法、徵兵工作條例、現役軍官服役條例、現役士兵服役條例、預備役軍官法、軍官軍銜條例、文職幹部暫行條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2、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制定的軍事法規;
3、由中央軍委各總部、國防科工委等單獨制定或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的軍事規章。即軍事法律、軍事法規、軍事規章。涉及軍事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國防法、兵役法等。像《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既可以屬於軍事法律部門,又屬於刑法部門。
(八)環境法
環境法是指調整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自然資源、污染防治和其他公害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該法律部門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兩大類。自然資源法主要是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目前,我國有關自然資源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水法、水土保護法、土地管理法、節約能源管理條例等等。環境保護法主要是指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規范主要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九)刑法
刑法是指有關犯罪與刑罰方面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律部門。採用的調整方法是最為嚴厲的制裁方式即刑罰的方法。該部門是以調整方法作為劃分法律部門的依據的。在我國,凡是以刑罰的方法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都屬於刑法部門。該部門最主要的法律規范是1997年通過的《刑法》,還包括一些散見於經濟法規、行政法規中關於追究刑事法律責任的規定等。
(十)訴訟程序法
訴訟程序法是指調整訴訟活動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訴訟法律部門還有第二層次的部門法。主要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律師法、公證法、調解法、仲裁法、監獄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