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與道德譴責的相應性
① 兩人為母子關系,母親掉入河中,兒子會游泳,但沒有救母親,有法律責任嗎還是以道德譴責為主
是有法律責任的,而不僅僅是道德譴責,見死不救在新的法律體系裡屬於變相謀殺
② 在社會規范體系中,法律與道德是兩種不同的行為規范。下列關於二者關系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正確答案是:d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對和譴責的行版為
a錯在「凡是」太絕對權;
b錯在說反了,道德是法律形成的基礎,能夠為法律規范的制定提供依據;
c也錯在說反了,道德的調節更具廣泛性,能夠滲透到法律不能調節的領域(如通姦)。
③ 法律制裁和法律譴責的區別是什麼
您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 :
主要是前者制裁是要負法律責任,而後者譴責不用,更多的是一種道德譴責。。。
④ 法律制裁與法律譴責法律制裁和法律譴責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與道德的聯系及區別
法律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律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由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道德主要憑借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觀念、宣傳教育以及公共譴責等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經歷一個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它最終將被道德所取代,人們將憑借自我道德觀念來實施自我行為。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二)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德與法兩者互補
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是依靠法律的權威和社會公德的溫馨相處,使其團結穩定,促使社會有序地向前發展經濟;在各行各業的環境中呈現出公正、和諧、心情舒暢努力奮斗的創新局面。
德與法,兩者互補,教育人們在生存環境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和道德風尚,是促進社會進步、繁榮經濟必不可少的兩種思想品德。
法律是講大道理硬道理,集中反映了國家和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要求;它教育並要求人們應做什麼,不應做什麼。執法、守法是靠人的法律意識和責任去實現;在進行法律教育後,對於任何違法犯罪行為的人,都要繩之依法。執法是一種強制手段,在法律面前那是順(守)者平安、逆(違)者就是制裁和懲辦。法律就是保護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合法的權益。法律的實時性和公正性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補充和完善的,與時俱進,動態發展。
道德是一種人性的表現和社會團結友善的基礎,人性道德的表現是一種自在自發的行為;是一種傳統的思想文化繼續發展,是一種人性美德。道德體現了人對人、對社會的關懷、援助和仁愛;道德主要是對人的教育和個人養成所表現的一個人的素質和人格,它要求人的言行真善美去教育和影響那些假惡丑的人性,弘揚正氣,消除邪惡。道德品質實施講自願原則,是發自內心的我行我素;不受別人的令從或否,它也不受法律的制約。當你在沒有觸犯法律而在道德上不義時,最多隻是受到輿論上的批評,無任何法律責任。
道德是靠人的思想感情和心靈素質去體現,道德觀念和水準是隨著人類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和提高,其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 ,內涵也是在起著質的變化。
德與法有著密切關系,法中有德、德中有法,法嚴於、高於德,兩者互補互進,但卻不能代替;法能包容德,而德卻包容不了法。例如,家庭就是一個法律和道德包容的最小的社會單元,若其一成員違法就要按法律程序制裁;而其他成員既不能幹預也不能替罪。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是遵紀守法的模範,而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在人格道德方面,就不一定令人滿意 。所以社會呼喚每個人在生活中即是一個遵紀守法的人,又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人們的思想境界達到了這樣的高度,這就顯示人類社會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時代到來了。
⑤ 抑鬱症患者能否免除一切法律責任和道德 譴 責
抑鬱症患者,還有剛剛被納入精神病的網癮都不能以精神病為由免除一切法律責任,也許會有一點減輕,但那是相當有限的。
得精神病都屬於個人問題國家不會給補貼的...
⑥ 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道德所譴責的行為,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現在不對!來
這個問題體現自了法與道德的沖突;賣腎救母、大義滅親等符合道德,但不符合法律!造成這種沖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法治社會不太完善,法律的普及還沒有完全大眾化;
幾千年來,我們就是以孝為先的,為救母親而賣腎,為了除地方一霸而親自殺死自己的親人,這在當時是被世人所稱贊的,不會有人想到這是違法的,這種思想以及類似思想在中國人的心裡根深蒂固,一時難以根除;
隨著法治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法治社會不斷完善,如果到了人人知法懂法的程序,那麼「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都是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將會走向正確!!因此,這句話現在不對,但不一定將來就是錯的!
⑦ 違反《食品安全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A道德譴責B民事責任C刑事責任D以上都是
違抄反《食品安全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C )
A道德譴責 B民事責任 C刑事責任 D以上都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⑧ 抑鬱症患者能否免除一切法律責任和道德譴責
抑鬱症患者意識是清晰的啊,要能免除一切法律責任那這社會要怎麼辦,全球那麼多的抑鬱症。。。。別開玩笑了
⑨ 如果企業不承諾捐出善款,應該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還是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理由是什麼
從管理倫理學上來說,如果企業已經承諾捐出善款,但是拒不兌現承諾,會受到社會回的批評或者譴答責以及輿論的壓力。在某些國家或者地區,有專門的立法判決此類違法。
例如咱們中國有的《合同法》第188條: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
注意上述所說是已經訂立贈與合同,至於口頭承諾是否應判斷為贈與合同成立,目前還存在爭議。
⑩ 道德譴責的行為方式
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