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貸款的法律責任
1. 有人用我身份證和保單以我的名義貸款了應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這個人和你什麼關系?
你的身份證和保單為什麼在對方手裡?
2. 假冒他人名義貸款60萬應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借貸合同,涉嫌合同詐騙罪,應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回刑法》第二百二答十四條【合同詐騙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3. 有人冒用我的名義貸款,我該怎麼辦
1、首先,你應該迅速本人拿身份證去當地人民銀行查閱你的個人信用報告,查清楚到底是什回么貸答款。有可能只是你原來申請過信用卡(或者是你們單位成批辦的),卡片沒有激活,後來忘記了,這事常有。
2、在人民銀行,你可以直接提出異議申請,也就是你對這個貸款不認可,要求貸款行進行書面回復,如果嫌慢同時可以聯系貸款行詢問詳情。
3、這種事情通過人行就可以了,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只要你沒在紙質材料上簽字,沒提供材料是不用承擔責任的,貸款記錄查清後也是可以申請消除的。
4、一般不走司法程序,太慢太繁瑣,記住走人行同時直接與貸款行溝通效率最高。
4. 他人冒用我名義貸款糾紛該怎麼樣處理
根據法律規定,冒用他人名義貸款的,被冒用者沒有過錯的,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可以分析一下你是否存在過錯。
望採納!!!
5. 用自己的名義幫別人貸款,寫的免責協議書,受法律保護嗎如果別人跑了,我去法院打官司,可以嗎
1、雙方寫的免責協議對出借人沒有法律約束力,你朋友仍應償還這200萬元的貸款。
2、這200萬元貸版款是你朋友以自己權的名義借的,所以,你朋友應該承擔償還的義務。
3、如果別人跑了應該怎麼辦,這要根據雙方之間的協議內容具體分析確定,故請你帶上協議當面咨詢律師。
6. 請問一下相關法律,父親以我的名義貸款,法律責任我要負多少。
如果你是同意用你的名義貸款的,法律責任全部由你負。如果是你父親冒用你的名義貸款,那就由你父親負。
7. 以公司的名義貸款 法人代表有責任嗎
你好,這個肯定是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因為你是公司的法人,公司所做的事情,是由你這個來人來最終執行的,而且責任追究的話,你也是第一責任人的。
8. 民間借貸名義借款人該不該承擔責任
1、民間借貸案件中,名義借款人,即借款合同中確定的借款人(簽字人),在法律上視為實際借款的人,應當承擔到期還款的責任。
2、但是,如果出借人在出借時知道實際簽字人只是代他人(實際借款人)借款,而仍然提供借款的,簽字人視為實際借款人的代理人,歸還借款的責任由實際借款人承擔,簽字人不承擔還款責任。
《民法通則》 第六十三條 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雙方當事人約定,應當由本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得代理。
(8)名義貸款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在民間借款合同實踐中,民間借款合同的效力瑕疵通常有以下情形:
1、民間借款合同違反《合同法》關於利率的有關規定,約定利息超過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貸款利率上限的4倍,這樣的利息是「高利貸」,高出的部分無效。
2、民間借款合同中規定有復利條款。根據前述有關民間借貸案件審理的司法解釋,民間借款合同中貸款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的,屬於復利條款,該條款是無效的。復利的計算結果高於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法定利息4倍的,高出部分無效,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3、當事人違反《合同法》第200條規定,約定借款的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該約定無效。
4、非銀行、非金融機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貸款人的民間借款行為無效。
5、民間借款合同的主體是自然人的,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存在瑕疵的,則該民間借款合同的效力也存在瑕疵。如自然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如果得到其監護人的追認,則該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否則該合同無效。
6、根據《合同法》第54條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受損害方的變更權或撤銷權應當依法行使。
7、在民間借款合同關系中,貸款人明知借款人是為了進行非法活動而借款的,其借款合同無效,不受合同法的保護。對雙方的違法借款行為,人民法院在審理中,還可依法予以制裁。
8、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手如何確認公民與企業之間借貸行為效力問題的批復》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無效:
(1)企業以借貸名義向職工非法集資;
(2)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非法集資;
(3)企業以借貸名義向社會公眾發放貸款。
9、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社會公序良俗的借貸行為。因非法同居、不正當兩性關系等行為產生「青春損失費」、「分手費」等有損社會公序良俗的情感債務轉化的借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