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女性防衛法律知識

女性防衛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1-01-19 15:18:48

『壹』 行測假想防衛的法律知識

假想防衛是指行為人由於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誤認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實施防衛行為結果造成損害的行為。對於假想防衛,應當根據認識錯誤的原理予以處理,有過失的以過失論,無過失的以意外事件論。
假想防衛的特徵有以下三點:
(1)不法侵害行為的實際不存在。這是假想防衛成立的前提條件,也是假想防衛行為區別於正當防衛和其他防衛錯誤的關鍵。
(2)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防衛意圖。這是假想防衛在主觀上的必備條件。這種防衛的意圖來源於行為人主觀上判斷錯誤,如果行為人明知不法侵害並不存在,也就不會產生防衛意圖,假想防衛當然也就不會發生。
(3)行為人的「防衛」行為給無辜者造成了損害,這是假想防衛成立的結果條件。
【注意】假想防衛不以故意犯罪來處理。
根據我國《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故意犯罪是以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為前提條件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危害社會的行為,當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也就不可能構成故意犯罪。在假想防衛的情況下,行為人對他人實施的防衛行為雖然是故意行為,但這種故意是建立在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認識錯誤的基礎之上的,即行為人自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對不法侵害的反擊,是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正當防衛行為,即主觀上不具備犯罪故意的認識內容。因此,不能把假想防衛的故意等同於犯罪故意。

『貳』 法律 小知識

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調整人與人之間的行為規范,明確行為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和。其特徵有四方面:(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規范;(2)、法是由國家(即相應的國家機關)制定或認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4)、法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5)、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我國刑法的任務是、保衛國家政權;保護合法財產;保護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
犯罪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的特徵有
(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相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3)、犯罪的主體,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犯罪行為的自然人或單位;
(4)、犯罪的主觀要件,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及其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

犯罪的主觀方面主觀表現為犯罪故意和過失。犯罪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態度,又可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而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至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心理態度,也可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
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一般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明知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發生,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二是明知某種危害結果的可能發生,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具有兩個特徵:一是明知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對結果的發生持放任態度。
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過於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由於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過於自信的過失有兩個特徵:一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由於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結果。
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若要構成正當防衛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正當防衛的目的條件,必須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實施的防衛。
(2)、正當防衛的前提條件,必須是對不法侵害行為實施的防衛;
(3)、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必須是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實施的防衛。
(4)、正當防衛不能明顯超過必要的限度。對於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是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

常見的犯罪類型有盜竊罪、搶劫罪、故意傷害罪、等類型犯罪比較多。
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多次盜竊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
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北京市確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的標准如下:
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一千元的,為「數額較大」;
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一萬元的,為「數額巨大」;
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六萬元以上的,為「數額特別巨大」;「多次」盜竊指一年盜竊行為三次以上,沒有數額限制。
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有3種,從輕到重的順序為:警告、罰款、拘留。
被裁決受治安管理處罰的人或者被侵害人不服公安機關或者鄉(鎮)人民政府裁決的,在接到通知後5日內,可以向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
、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從輕或者免予處罰
:第一:情節特別輕微的;
第二:主動承認錯誤及改正的;
第三:由於他人脅迫或者誘騙的。
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從重處罰:
第一:有較嚴重後果的
第二:脅迫、誘騙他人或者教唆不滿18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
第三:對檢舉人、證人打擊報復的;第四:屢犯不改的

36、侵犯人身權利的行為有四類。
第一侵犯他人身心健康的行為;
第二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第三侵犯他人人格名譽的行為;
第四侵犯他人通信自由的行為。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擾亂社會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侵犯公私財產,尚不夠刑事處罰,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市場、商場、公園、影劇院、娛樂場、運動場、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的秩序,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1)入戶搶劫的;

(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3)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4)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5)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6)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7)持槍搶劫的;

(8)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對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及舉報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司法機關、學校、社會應當加強保護,保障其不受打擊報復。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以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搶劫等侵犯財產的犯罪活動,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它不但使公私財物受到侵害,給財物所有者造成損失,而且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有的犯罪分子為了達到搶劫、盜竊的目的而致人重傷、死亡,一家被劫,四鄰不安,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工作,嚴重影響社會治安。因此,搶劫、盜竊等侵犯財產的犯罪一直是我國司法機關打擊的重點。
黃某自從中學畢業後不務正業,因參與賭博和勒索小同學的錢財,被公安機關拘留。後來,他冒充國家幹部行騙被勞教三年。此後他仍執迷不悟,繼續搶劫、詐騙達70多次,被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犯罪是從犯小毛病開始的。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不注意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就有可能從犯小錯誤發展到違法犯罪。我們青少年學生要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做「四有」合格公民。

隨便選一節

『叄』 假想防衛的法律知識有哪些

假想防衛是指行為人由於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誤認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實施防版衛行為結果造成損權害的行為。對於假想防衛,應當根據認識錯誤的原理予以處理,有過失的以過失論,無過失的以意外事件論。
如果他人尚未著手實行不法侵害,行為人預先加以打擊,屬於"事先防衛"。如甲、乙在激烈爭吵之後,甲看見乙扛著鋤頭朝他家走來,便繞到乙的背後,一石頭將其砸傷或砸死。乙朝他家走來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有不法侵害的意思,來打架滋事,但是乙還在路上,尚未開始實施傷害行為,不屬於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甲屬於事先防衛,不成立正當防衛。另一種可能是乙根本無不法侵害的意思,不過是路過而已,那麼,甲屬於假想防衛。

『肆』 求法律知識關於正當防衛

不屬於,正當防衛是指:當他人對你進行人身攻擊,對你生命造成威脅時,做出的一些防衛。在這件事中你不會負全責,所以,你不應該會承擔全部醫葯費,應該承擔其中的三分之二的醫葯費。

『伍』 2020聊城事業單位考試法律知識: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區別

根據刑法第20條的規定,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回、財產和其他答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採取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
對於不屬於「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行為進行防衛的,才存在防衛過當問題;即對於不屬於「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進行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成立防衛過當。

『陸』 2021年國考行測備考:假想防衛的法律知識有哪些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採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的人造成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損害的行為。但是在實踐中,經常會出現假想防衛,讓人們混淆其與正當防衛的關系,假想防衛是指行為人由於主觀認識上的錯誤,誤認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實施防衛行為結果造成損害的行為。在具體實踐中,應該怎樣區分正當防衛和假想防衛呢,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分析。
甲和乙是鄰居,甲乙因為生活上的瑣事發生了很激烈的爭吵,甲乙因此產生矛盾。一天,甲看到乙手持木棍向自己走來,甲以為乙要傷害自己,便先沖上去將乙打倒,甲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還是假想防衛?
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只有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行為才能實施正當防衛。所謂「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實際上包括二層意思:一是客觀實際存在著真實的侵害,而不是行為人主觀想像或者推測的侵害;二是已經著手實施或直接面臨的侵害,而不是尚未開始或已經結束了的侵害。如果不法侵害並不真實存在,只是行為人主觀上想像或推測認為發生了某種不法侵害,進而對誤認的「侵害人」實行了「防衛」行為,這種情形,刑法理論上稱之為「假想防衛」。假想防衛不是正當防衛,且多發生在以下二種場合:一是發生在根本不存在不法侵害的場合,如夜間誤認為來訪的客人為強盜而實行的「防衛」;二是在對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的過程中,對在場的與不法侵害無關的人實行「防衛」,如某人正反擊他人對其的不法侵害時,對突然介入的與不法侵害無關的人,疑為幫凶而實行的「防衛」。由此,假想防衛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行為人主觀上存在著正當防衛意圖,以為自己是對不法侵害人實施的正當防衛;二是防衛對象的「不法侵害」在實際上並不存在;三是防衛行為人的「防衛」行為在客觀上侵害了未實施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其他權利,具有社會危害性;四是行為人的防衛錯誤,產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
結合本案例來分析,甲看到乙手持木棍向自己走來,但是乙對甲並沒有產生侵害行為,甲認為乙要傷害自己,這是甲主觀認識上的錯誤,甲因為自己的錯誤認識,先將乙打倒,給乙造成了損害,因此,本案例中甲將乙打倒的行為不構成正當防衛,其行為構成假想防衛。

『柒』 正當防衛的詮釋是什麼法律知識學不懂,當公檢法不是在害人嗎這樣的人不如回家種紅薯

《刑法》第二十條 【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回人的人身、財產和其答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捌』 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法律知識。 什麼叫做"正當防衛"、什麼叫做"防衛過激"什麼

正當防衛是指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必要的防衛行為。
防衛過激是指正當防衛超過了必要的限度。

『玖』 法律知識問題,比如有人意圖打我,而對方有3人或以上向我逼來,我可以先動手嗎動手了算正當防衛嗎

不可以,除非他拿刀刺你,但是如果你倆打起來了,他拿刀刺,你搶過來回刺,你就不算正當防衛,

熱點內容
巴黎法院系統 發布:2025-10-07 08:17:51 瀏覽:317
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二 發布:2025-10-07 08:14:27 瀏覽:798
負法律責任事件 發布:2025-10-07 08:10:34 瀏覽:726
我國古代入贅婚姻法 發布:2025-10-07 08:00:20 瀏覽:695
勞動法98條 發布:2025-10-07 07:57:18 瀏覽:928
民法典新舉措 發布:2025-10-07 07:52:05 瀏覽:76
行政法第224 發布:2025-10-07 07:44:57 瀏覽:265
平利法院網 發布:2025-10-07 07:44:15 瀏覽:360
中華人民勞動法實施於哪一天 發布:2025-10-07 07:38:41 瀏覽:923
國外會計法律責任制度 發布:2025-10-07 07:24:03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