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責任法律立法時間
A. 簡述鐵路法的立法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以下簡稱《鐵路法》)的頒布實施是我國法制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其中關於刑事責任的立法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刑法體系和內容,對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都具有重大意義。本文著重就《鐵路法》中刑法規范的立法方式、立法內容等方面的特徵作簡略的分析和探討。
一、立法方式方而的特徵
《鐵路法》「法律責任」一章中共有12個條文,其中有10個條文是關於刑事責任的規定。《鐵路法》採用了多種方式規定刑事責任條款,既有照應我國《刑法》和有關刑法特別法的原則性規定,也有對刑法的補充性規定;既有對《刑法》和有關刑法特別法中刑法條款的直接引證,又有「比照「《刑法》有關規定的類比立法。《鐵路法》中沒有採用「籠統式」規定刑事責任條款的方式,這種立法主導思想是正確的。在以往的附屬刑法規范的立法中,「籠統式」規定方式曾佔一席之地。由於這種規定方式既無罪名,又無犯罪特徵,在司法實踐中難以掌握和運用。所以在附屬刑法規范的立法中,應盡量避免採用這種規定方式。具體說來,《鐵路法》中刑法規范的立法方式具有以下特徵:
(一)採用了以「單一引證式」為主的規定方式,便於司法實踐中予以正確理解和運用。
在我國非刑事法律規定刑法規范的立法方式上,「引證式」是一種最常見的規定方式,一般表述為:依照《刑法》(或刑法特別法)第××條款追究刑事責任。這種規定方式從形式上可分為。單一引證式」和「復合引證式」兩種。「單一引證式」是指在同一條款中單獨引證《刑法》或刑法特別法的一個條款,採用這種方式規定的刑法規范明確具體,便於適用。「復合引證式」則是指同時引證多個《刑法》刑法特別法的條款,採用這種方式規定的刑法規范在理解和運用上容易造成混亂。《鐵路法》正是選擇了比較科學、合理的「單一引證式」規定方式作為規定刑事責任條款的主要立法方式。在《鐵路法》中有9條15處採用了「單一引證式」規定刑事責任條款。例如,《鐵路法》第61條規定:「故意損毀、移動鐵路行車信號裝置或者在鐵路線上放投足以使列車傾覆的障礙物,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該條是對我國《刑法》第108條和第110條的分別單一引證。再如,《鐵路法》第66條規定:「倒賣旅客車票數額較大的,依照刑法第117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以倒賣旅客車票為常業的,倒賣數額巨大的或者倒賣集團的首要分子,依照刑法第118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鐵路職工倒賣旅客車票或者與其他人員勾結倒賣旅客車票的,依照刑法條119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這是在一個條文中三處分別單獨引證《刑法》條款的例子,層次清晰,表達嚴謹,便於適用。
「引證式」的規定方式除在形式上的分類以外,在性質上又可以劃分為「原則性引證式」和「補充性引證式」兩種,即以是否對《刑法》或刑法特別法作了新的補充作為界定。《鐵路法》中的刑法規范在立法上,對這兩種性質的規定方式兼而采之。例如,第65條第2款規定:「在列車內,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情節惡劣的,依照刑法第160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敲詐勒索旅客財物的。依照刑法第154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該款即是「原則性引證」,它沒有對《刑法》第160條和第154條作任何補充,只是對《刑法》起到照應作用。而《鐵路法》第63條第1款的規定則不同,其中規定:「聚眾攔截列車不聽制止的,對首要分子和骨幹分子依照刑法第159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該款對《刑法》第159條作了新的補充,即增加了對「骨幹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的內容。因此,它是一種「補充性引證」,對《刑法》具有補充功能,是一種特別刑法規范。
(二)採用的「敘名式」規定方式,指向明確,便於適用。
《鐵路法》中共有兩處採用了。敘名式」規定方式。即第65條第1款:「在列車內,搶劫旅客財物,傷害旅客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從重處罰。第71條:「鐵路職工玩忽職守,違反規章制度造成鐵路運營事故的,濫用職權、利用辦理運輸業之便謀取私利的,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以上兩個條文都沒有指明依照《刑法》和有關刑法特別法的哪一條款追究刑事責任,只有敘名。沒有引證。但兩個條文指向都比較明確:前者是指依照刑法關於搶劫罪、傷害罪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後者是指依照刑法關於玩忽職守罪、貪污罪和受賄罪等犯罪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我國《刑法》和有關刑法特別法中已有這些方面的立法規定,司法機關在實踐中可以靈活地予以把握和運剛。
另外,同「引證式」的分類方法一樣,「敘名式」規定方式從性質上也可以劃分為。原則性敘名式一和「補充性敘名式」兩種。《鐵路法》第65條第1款和第71條分別屬於這兩種規定方式。第65條第1款是「補充性敘名式」規定方式,它對刑法作了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時「從重處罰」的補充規定;而第71條則是「原則性敘名式」規定方式,沒有對刑法的補充內容。前者屬特別刑法規范,後者只是一般照應性刑法規范。
(三)採用了直接對刑法作出補充規定的「補充規定式」立法方式,規定刑事責任條款。
我國立法機關口前未主張在非刑事法律中直接規定某種犯罪的犯罪構成及刑罰,但卻沒有排除在非刑事法律中對已有罪名給以某一方面單獨的補充規定。《鐵路法》第64條第2款規定:「鐵路職工與其他人員勾結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這是對鐵路職工搶奪共同犯罪處罰上的補充規定。是以獨立的條款形式作出的規定。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規定方式稱作「補充規定式」的立法方式。
B. 下調刑事責任年齡的必要性
第一檔為14周歲以下,稱為不負刑事責任年齡,即在14周歲以下實施的任何危害行為都是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
第二個檔次為14到16周歲,這一年齡階段稱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所謂的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意為只對部分危害行為承擔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三檔為16周歲以上未成年,16周歲以上原則上要對所有的犯罪都承擔刑事責任。
也就是說,如果這一草案將來獲得正式通過,則目前以十四周歲為起點的刑事責任年齡將下調至十二周歲。這一立法消息雖然有些突然,卻是最高立法機關對近年來圍繞著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所展開的激烈爭辯的首度正式回應;同時從立法思路和具體內容來看,也表明相關的爭論即將塵埃落定。如此調整在筆者看來具有以下意義:
一、刑事責任年齡的下調實質上是法律對社會發展、社會變化的一種回
因為近年來由於信息網路的發展,受各種渠道影響,未成年人也變得越來越早熟,十四周歲以下嚴重暴力的案件時有發生,犯罪低齡化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法律作為社會治理的一種手段,也應當做相應的調整。目前大多數國家都將未成年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設置在12到14周歲這個年齡段內,如此設置也得到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認可。
二、體現了立法機關審慎的態度,符合我國一直以來對未成年人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首先,本條適用對象只針對其中兩個罪名而非兩類犯罪即故意殺人罪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其次,這兩個罪名首先要導致嚴重後果,例如故意殺人未遂,是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需要情節惡劣,此處主要從主觀惡性來界定情節是否惡劣,例如是否出自於比較邪惡的動機、手段是否殘忍等。最後在程序上,需要報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三、「個別下調」相比於過去「一刀切」地免於刑責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這樣的進步和突破,不但契合了社會發展的現實,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同時也滿足了絕大多數公眾對法律公平的樸素期待。有了「個別下調」,將對未成年人涉嫌嚴重違法犯罪問題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同時也有利於引導未成年人的父母加強對子女的約束和管教,讓那些年齡不大,卻因為其違法犯罪行為給別人帶來極大痛苦、產生嚴重社會危害的「小惡魔」得到應有的法律懲戒。
C. 校園暴力應該立法嗎未成年犯罪怎麼辦
來自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研究的數據表明:在發生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中,歲至16歲年齡段所佔比重逐年提升,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低齡化趨勢。
最高檢公訴部門的相關調研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現犯罪年齡趨於低齡化、文化程度較低、外來未成年人所佔比重較高、所犯罪名比較集中、犯罪手段呈成人化暴力化傾向、共同犯罪居多等六大特點。
除此之外,面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趨勢加強這樣的一個現狀,相關學者們對是否要降低刑事責任的年齡也存在著爭論。有的贊成者認為:當前整個社會現實與1979年刑法最初制定時相比,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的未成年人身體發育和心智成熟程度都明顯「早熟」,繼續以14周歲作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顯然不合適。
而對此持反對意見的學者則認為,法律只能管普遍現象,不應對偶然的、罕見的個案作過於敏感的反應,從而提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並且,對肇事未成年人的處理,不是刑罰懲罰的問題,而是家長、學校、社會管教的問題。
是不是該降低刑事責任的年齡,各家有各家之言。但是,人們想知道的是,面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解決問題的根基,到底在哪裡?
專家指出,我國現在的法律對於未成年人實施危害社會行為後,家長應當怎麼做的規定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但是很多國家的法律對於未成年人犯罪,它往往把大棒砸向父母。比如有的國家法律規定,如果監護人放任未成年子女有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法院可以裁定、判決監護人接受強制性的親子教育。強制親子教育過程中表現不好,還可以對家長進行罰款,甚至可以追究家長的刑事責任。
另外,我國繼續堅持少年司法制度,寬容而不縱容。一方面要強調對低年齡未成年人犯罪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但同時一定要設計防止縱容的機制,也就是寬容之後,一定要有機制的防止重新犯罪。而所謂縱容機制和防止縱容機制的設計,就是以教代刑,不用刑法處罰未成年人,不用成年人的葯品治療未成年人的病,但是要求國家一定要設計適合未成年人的葯品,適合未成年人診斷的措施,包括建立類似的兒童醫院。
D. 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觸犯憲法
日常生活中例如惡搞國歌,拿國旗鋪桌子,傳播不良信息等行為觸犯憲法。
從理論上來說,違反憲法應該是嚴重的行為,但我國憲法上卻對違憲行為的處罰沒有具體規定,而對於其中一部分在民法、刑法等予以規定。
如憲法上有一規定」公民的人身和尊嚴不可侵犯」,如果實施非法拘留或辱罵他人,一般給予治安管理處罰,被侵犯人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而如果情節惡劣,構成非法拘禁罪或侮辱罪,追究刑事責任,違法行為是違反法律的行為。
(4)刑事責任法律立法時間擴展閱讀
違反憲法會有多種情況,簡單地說,所有違法犯罪行為都違反憲法。所以如果有人的違反憲法的行為也觸犯了憲法的某個下級法律,可以用具體法律(刑法、民法、治安處罰法)追究其責任。可能還會有一種情況就是違反了憲法,但找不到具體違反的法律。
比如有人罵了你,罵得又不重,沒給你造成太大傷害,這種情況就違反了憲法,但由於具體法律並沒有處罰的手段,只能放過了。即違反憲法的行為除了會被認定行為無效外並不能根據憲法進行處罰。要根據違反憲法的行為具體觸犯了何種法律法規再進行處罰
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重要內容寫進了憲法中。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E. 在軟暴力立法之前所犯下的軟暴力行為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嗎
在軟暴力立法之前,所犯下的軟暴力行為,會追究刑事責任嗎?在軟暴力立法之前,所犯下的軟暴力行為,不會追究刑事責任,但是,立法後又犯軟暴力行為,將會從重處罰。
F. 犯罪三階層說
三階層說:
隨著近年深入的研究最終採取了德國日本刑法的觀點,採用犯罪構成三階層學說:即犯罪構成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違法性是闡述客觀要件以及排除客觀上犯罪構成事由的,有責性是闡述主觀要件以及排除主觀方面犯罪構成事由的。並在2009年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全面採用。
在07年的《刑法學》第三版里,犯罪構成該當性大部分劃入違法性,也就是客觀要件,小部分劃入了有責性(主觀要件)。所以,到09年為止,張明楷的觀點一直是:犯罪構成是兩要件:違法性和有責性。(即主客觀要件)
(6)刑事責任法律立法時間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作為認定具體犯罪的標准和規格,無論對司法實踐還是刑法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1、犯罪構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標准
作為法律概念,犯罪構成就是確定某種行為是否犯罪的規格和標准,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負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首先,它是具體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行為只有具備了犯罪構成,才能構成犯罪。
其次,犯罪構成也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的法律標准。各種不同犯罪的獨特的特點,反映在每一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中。因此,認真研究每一罪的具體構成要件,是准確定性、區分此罪與彼罪的關鍵。
2、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負刑事責任的根據
一個人之所以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刑事責任,其基本的依據就是行為人的行為具備犯罪構成。行為是否具備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有無;具備什麼樣的犯罪構成,決定了刑事責任的程度。
因此,是否追究某人的刑事責任,首先要查明某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只有符合了犯罪構成,才能認定為犯罪,進而被追究刑事責任。
3、犯罪構成所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犯罪構成理論在刑法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刑法理論的基礎和核心,貫穿在整個刑法學體系中。刑法中的許多理論問題,都與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息息相關。研究刑法理論,其關鍵就是掌握犯罪構成的理論。
G. 代考追究刑事責任是什麼時候立法的
您好,這個是在刑法修正案九中正式確立了。而刑九是10月29日頒布的,所以2015年11月開始,替考代考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希望能幫到您,給個好評吧!
H. 在電子商務領域中,打擊犯罪,追究刑事責任正面臨著現行刑法適用與立法空白問
電子商務只是商務渠道的改變,商業的本質並沒有變,所以現行的刑罰仍然適用於電子版商務領域權的經濟犯罪問題,但是由於商務形態的改變,給案件偵查和調查取證代理一些改變和困難,有弊也有利,就是電子商務容易將犯罪活動固定,比如逃稅的金額、售假的金額這些都有據可查。
I. 中國海洋污染刑事責任追究的立法完善 多少頁
一、環境標準的作用 環境標准同環境法相配合,在國家環境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從環境標準的發展歷史來看,它是和環境法相結合同時發展起來的。最初,是在工業密集、人口集中、污染嚴重的地區,在制定污染控制的單行法中,規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標准。世紀年代以後,工業發達國家環境污染發展成為全國性公害,在加強環境立法的同時,開始制定全國性的環境標准,並且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多層次、多形式、多用途的完整的環境標准體系,成為環境法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環境標准在國家環境管理中起著如下作用: (一)環境標準是制定國家環境計劃和規劃的主要依據。國家在制定環境計劃和規劃時,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環境目標和一系列環境指標。它需要在綜合考慮國家的經濟、技術水平的基礎上,使環境質量控制在一個適宜的水平上,也就是說要符合環境標準的要求。環境標准便成為制定環境計劃與規劃的主要依據。 (二)環境標準是環境法制定與實施的重要基礎與依據。在各種單行環境法規中,通常只規定污染物的排放必須符合排放標准,造成環境污染者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等等。怎樣才算造成污染?排放污染物的具體標準是什麼?則需要通過制定環境標准來確定。而環境法的實施,尤其是確定合法與違法的界限,確定具體的法律責任,往往依據環境標准,因此,環境標準是環境法制定與實施的重要依據。 (三)環境標準是國家環境管理的技術基礎。國家的環境管理,包括環境規劃與政策的制定、環境立法、環境監測與評價、日常的環境監督與管理都需要遵循和依據環境標准,環境標準的完善反映一個國家環境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二、環境標準的法律意義 作為環境法有機組成部分的環境標准,他們在配合環境法實施過程中,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律意義。 (一)環境質量標準是確認環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據 所謂環境污染是指某一地區環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超過了適用的環境標准規定的數值。因此,判斷某地區環境是否已被污染,只能以適用的環境質量標准為根據。 環境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者,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遭受損失的單位和個人賠償損失。如果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含量超過了質量標準的規定,便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因此環境質量標准也是判斷排污者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依據。但是,應該注意,某一地區的污染物如果超過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必定是指在該地區污染物的總含量超過標准。也就是說,這里指的往往不是某單一污染源,而是該地區眾多污染源排放量之和。 這樣,在確定該地區某一排污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時,還要根據該排污者排污量的多少,以及是否超過了排放標准,確定各自相當的民事責任。 (二)污染物排放標准(或控制標准)是確認某排污行為是否合法的根據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為污染源規定的最高容許排污限額(濃度或者總量)。 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排污者如以符合排污標準的方式排放污染物,則它的排污行為是合法的,反之,則是違法排污。很多國家在法律上(如: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都規定:超標排污為違法,甚至是犯罪行為,要承擔一系列法律後果。合法排污者只有在其排污造成了環境污染危害時,才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違法排污者的排污行為不受法律保護。超標排污將承擔一系列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超標排污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還將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三)環境基礎標准和環境監測方法標準是環境糾紛中確認各方所出示的證據是否是合法證據的根據 在環境糾紛中,爭執雙方為了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都會出示各自的「證據」。這些「證據」旨在證明環境已經或者沒有受到污染,或者證明排污是合法的或是違法的。確認這些「證據」是否法定證據,就成了解決環境糾紛的先決條件。 合法的證據必須與「環境質量標准」或「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所列的限額數值具有可比性。而可比性只有當兩者建立在同一基礎上、同一方法上時才成立。因為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是以環境基礎標准、環境監測方法標准和環境標准樣品標准為根據而確定的。因此,只有當爭執雙方出示的證據也是以環境基礎標准、環境監測方法標准和環境標准樣品標准為根據而確定時,兩者才有可比性。因此,判斷爭執雙方所出示的證據是否是合法證據的辦法只能是:檢定它們是否是按環境方法標准規定的方法去抽樣、分析、試驗、計算得出來的。如果是,則是合法證據;否則,這些「證據」沒有任何法律意義。 因此,環境基礎標准和環境監測方法標准,在環境標准體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你改改用吧
J. 急急急: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未成年人犯罪立法在我國已經形成較完備的體系,但也有不少急需完善或補充,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未成人的合法權益和更好的起到懲罰與挽救的作用(主要是挽救),以本人的拙見,對未成人犯罪立法提出以下幾點以供參考:
1、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實施積極法律援助,讓他們再次參與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來,應給失足青少年更多的寬容。在我國有犯罪污點的制度,同樣給未成人犯罪也貼上了「標簽」,這不利於未成人以後的成長,在德國,可以通過判決的方式取消少年的刑事污點,在日本,法律直接規定,「凡未成年時犯罪被判刑並已執行完畢或者被免於執行的人,將來對其適用人格法令時視為沒有受過刑罰的人」。這就需要對他們實施積極的法律援助,給他們更多改過自新的機會,合理消除標簽。
2、對未成年人的量刑應符合「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法精神,通過相應懲罰來實施矯治。如借鑒美國的「平衡和矯治性的」司法審判原則,在裁決過程中讓犯罪少年對受害人和社區做出補償,培養犯罪少年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同時保護公眾的安全。
3、強調未成人犯罪的社會責任,也就是國家和社會要為孩子所遭遇的所有問題承擔責任。而我國至今仍在運用成人的刑法去應對未成人犯罪的量刑處罰。
4、「預防青少年犯罪,法律應早期介入。」如果法律能夠對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早期介入和有效干預,對預防青少年犯罪應當是十分有效的。但是,我國刑法對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是不適用的,對未成年人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有等其長到了一定年齡,行為嚴重到一定程度,刑法才予以干預,顯然那時已為時晚。所以就有業內專家在立法方面提出建議:制定一部未成年人違法行為矯治法或是未成年人行為規范法,以減少乃至杜絕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因無法律約束而發展惡化,最終滑入犯罪的深淵。
5、刑法的目的就是預防犯罪,未成人犯罪更是重在預防,我們應當從義務教育到進入社會,從個人、家庭到司法、企業,全社會聯動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才是從根源上預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正確思路。而不是等到木已成舟時再來法律來懲罰。
本人以上的認識希望對你有幫助,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建議多關注未成人的立法和國外未成人立法的成功經驗。其實我國未成人犯罪率是在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保護未成人以及未成人刑事立法的完善任重道遠。
(前面的仁兄侵犯別人著作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