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民事終審裁定什麼時候發生法律效力
⑴ 二審維持原判,一審判決的生效時間如何確定
目前還存在爭議,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司法解釋。 我國法律對一審判回決生效很明確,答自判決送達之日起,15日內為上訴期,過15日未上訴的判決就生效。而二審判決作為終審判決,並沒有上訴期,二審判決何時算生效沒有明文。 只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也就是人民法院在庭審結束後另定日期宣告判決的,宣判後立即發給判決書。」但司法實踐中,由於地域或時間等原因,定期宣判的,法院並不一定都專門安排開庭宣讀裁判文書,而是通知當事人領取判決書或送達當事人。 這樣就會出現判決書上的日期與送達日期不同,當事人不能同時簽收判決書的情況。法律沒有規定雙方送達之日起生效或者最後一個人送達之日起生效。
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案件終審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律效力問題的批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醫療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並未實施。
但各省市高專級人民法院根據本地的屬實際情況制定相關司法解釋或指導意見。比如《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醫療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省衛生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醫患糾紛調處工作的意見》、《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醫療過失賠償糾紛案件辦案指南》等 。
⑶ 民事訴訟一審判決書什麼時候生效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第一款,「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上訴期間是15天,因此一審判決書的生效時間是在上訴期過了之後,也就是判決的15天以後生效。 如果對方沒有上訴,則過了15天後立即生效。
如果雙方不是同時收到的判決書,分別計算上訴期間。如果上訴期是法定假日的,則延期計算。
在法院受理一審上訴後,原一審判決尚不生效,以後是否生效,要根據二審法院的判決情況來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3)法院民事終審裁定什麼時候發生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判決書出來如何執行
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作出判決後,判決書生效的被執行人就需要按規定執行,被執行人不執行的,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第二百三十六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⑷ 法院終審到判決國家規定多長時間
您好。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明確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專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屬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第二百零二條又明確規定: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第二百零三條也是您最關心的: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祝您一切順利。
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案件終審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
2004年7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0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7月29日起施行。專
2004年7月26日
各省、自治區、屬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近來,有的法院反映,關於刑事案件終審判決和裁定 何時發生法律效力問題不明確。經研究,批復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百九十五條和第二百零八條規定的精神,終審的判決和裁定自宣告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⑹ 最高法院:二審判決書什麼時候發生法律效力
以最後生效的判決日期為准。也就是二審的判決日期。《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⑺ 終審的判決和裁定就是生效的判決和裁定包括哪些
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理即告終結的法律制度。其內容是:如果當事人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的第一審案件所作出的判決和裁定不服,可以依法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要求上一級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第二次審判;經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審理,所作出的判決和裁定是終審判決和裁定,當事人不服不得再提起上訴,人民法院也不得按照上訴審程序審理。 根據兩審終審制度的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在作出判決和裁定之後,還不能立即發生法律效力,只有在法定的期限內有上訴權的當事人沒有上訴,人民檢察院也沒有提出抗訴的情況下,第一審判決、裁定才能發生法律效力。如果在法定期限內有上訴權的人提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上一級人民法院才能對案件進行審理。第一審法院的判決、裁定也就不發生法律效力。 我國人民法院分為四級:即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因此,我國的兩審終審制也稱為「四級兩審終審制」。 兩審終審制的意義在於:①可以使錯誤的第一審判決、裁定在尚未發生法律效力之前得到糾正,從而保證辦案質量;②上一級人民法院通過對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的審判,及時了解下級法院的審判工作情況,使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審級監督作用得到發揮,改進審判工作;③可以防止訴訟拖延,節省人力、財力、物力,保證及時、准確打擊犯罪,使處於不穩定狀態的社會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得以穩定和恢復。 對兩審終審制不能絕對和機械地理解。兩審終審制並不是說第二審法院的判決、裁定即使有錯誤也不得改變,如果確有錯誤,當然應予糾正,只不過不能適用上訴審程序來解決,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這將在後面有專門論述。 2、兩審終審制的特殊和例外情況 兩審終審制並非是絕對、死的規定,而是能適應實際情況的活的科學的審判制度,也就是說,兩審終審制有特殊和例外的情況。 (1)特殊情況。刑事訴訟中的死刑判決是一個特殊的判決。為保證辦案質量,除二審外還要依法經過死刑復核這一特殊的訴訟程序,判決才能生效。但這同樣屬於兩審終審制審判制度。因為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對這類案件復核並非屬於一個審級,死刑復核並不是由有上訴權的人的上認或有抗訴權的人民檢察院的抗訴而引起的。 (2)例外情況。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第一審案件是一審終審。因為最高人民法院是級別最高的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作出後,不存在上訴和抗訴的問題,判決、裁定一旦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這是兩是終身制的例外。
⑻ 判決書生效時間
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為上訴期,這期間未上訴,十五日過後就版生效,就可以申權請法院強制執行賠償。生效後三日內是對方支付的時間,超過三日,12月24日判決生效。
12月9日拿到判決書,上訴期到12月23日,未上訴的,12月28日起的二年內都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超過二年就過期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8)法院民事終審裁定什麼時候發生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院判決書生效時間:
1、民事判決書:
一審判決為收到判決書15日內如不上訴,自動生效;二審判決做出即為生效。
2、刑事判決書:
一審判決為收到判決書10日內如不上訴,自動生效;二審判決做出即為生效。
3、行政判決書:
一審判決為收到判決書15日如不上訴,自動生效;二審判決做出即為生效。
⑼ 終審判決和裁定何時生效批復的理解與適用
您好!審判實踐中,對於人民法院審判刑事案件所作的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律效力一直沒有明確,爭議也比較大。有的認為應當在送達時發生法律效力,有的認為應當自宣告時發生法律效力。2004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0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案件終審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律效力問題的批復》(法釋〔2004〕7號)(以下簡稱《批復》),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如何理解和適用該《批復》,筆者就其中的幾個問題談談認識。
一、問題的提出及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判決和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下列判決和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一)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判決和裁定;(二)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三)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的判決和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判決。」但是,對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了分歧意見。我們對此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和討論以後,認為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律效力在審判實踐中一直沒有明確,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就該問題作出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二、討論中的不同意見
在討論和徵求意見過程中,對此問題有三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終審的判決和裁定應當自送達被告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主要理由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應當及時送達被告人,延誤送達若在平時可能看不出漏洞,但在新舊刑法交替時期就會出現問題。應為新舊刑法對一些犯罪行為的定性量刑有很大變化,如修訂後的刑法取消了流氓罪,一般盜竊犯不再適用死刑等,因此,終審的判決和裁定只有在送達被告人後才發生法律效力。第二種意見認為,終審的判決和裁定應當自宣告或者送達被告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理由是:審判實踐中通常有這種情況,即有些人民法院對終審的判決和裁定只去送達但沒有宣告,如由於上級法院與下級法院相距較遠,上級法院的終審判決和裁定通常委託下級法院代為送達。第三種意見認為,刑事案件終審判決和裁定自宣告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批復》採用的是第三種意見。
三、《批復》的主要理由
《批復》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百九十五條和第二百零八條規定的精神,終審的判決和裁定自宣告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批復》的規定是符合立法的原意和審判實踐的要求的。主要理由是:(1)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這說明法律要求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堅持審判公開的原則,不僅堅持程序公開,也要堅持裁判公開,即要將法官對案件的結論性評價或對某些實體和程序問題的處理向社會公眾公開宣示,無論是公開開庭審判的案件還是依法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所作的判決和裁定都應當公開宣告。因此,審判實踐中不允許判決、裁定不經宣告就生效的情形,即任何判決和裁定都應當宣告。(2)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審判上訴或者抗訴案件的程序,除本章已有規定的以外,參照第一審程序的規定進行。」從這一條的規定看,在第二審程序中堅持審判公開、裁判公開的原則是不能變的,對於作出終審判決和裁定的人民法院來說,由於地域原因委託下級人民法院代為送達終審判決和裁定的,應當要求下級法院代為宣告後立即將裁判文書送達被告人。(3)之所以要規定終審的判決和裁定自宣告之日起生效,還因為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送達的期限。刑事訴訟中送達的方式有直接送達、留置送達、委託送達、郵寄送達、轉交送達等五種形式。由於送達的方式不同,如何確定送達之日,仍會發生歧義,從而導致不能確定判決和裁定的生效之日。因此,應當將終審判決和裁定的生效時間規定為宣告之日,而不是送達之日。(4)能夠更好地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對刑事案件終審判決和裁定何時發生法律效力問題加以明確,規定為自宣告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可以避免因延誤送達或者其他原因影響判決的生效執行,更好地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綜上,終審判決和裁定自宣告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的規定是符合立法原意,同時也是符合審判實踐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