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與自由意志的關系
① 請簡述自由意志與權利的關系
人身權利與自由意志的關系
劉慕宇法學院131030001
摘要:人身權利公民的人身權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它包括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姓名權、名譽
權、肖像權、著作權、發現權、發明權等。人身權與個人的人
身不可分離,一般不能轉讓與,受憲法和其它法律的保護。人
權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以放棄的,人權中的具體權利有些是可
以放棄的。對於放棄自己相關的人身權利是基於自己的自由意
志,那麼此項行為是否合法,幫助自己執行放棄的行為的人,
如:幫助自殺,安樂死等行為是否需要追究相關的刑事責任。關鍵詞:自由意志人身權利
自由意志(freewill)是一個哲學信條。它認為,人們的選擇最終取決於人們自己。這個概念涉及決定論(determinism)、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道德責任(moral responsibility)、現代物理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猶太教、基督教等諸多哲學概念、科學學科及宗教。
①自由意志是相信人類能選擇自己行為的信念或哲學理論。自由意志不僅是在哲學上有著自己的重要地位,同時在司法方面,自由意志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近代以來,隨著人權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傳播和理論上的不斷探討,關於作為人類的人身權利被各國立法者寫入了自己國家的憲法中加以保護,比如我國憲法中明文規定公民受保護的權利,比如人
② 論法律責任的本質
從法律的制定到法律的實施,都是由統治階級掌握和參與的,當然法律就反回映他們的答意志,維護他們的利益。
法本質的特徵:
1、正式性.即官方性、國家性;
2、階級性:法律是一國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體現,具備統一性和權威性;有時法也反映出被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因此也具有中立性和公共性;
3、社會性:也叫法的物質制約性:這個是法本質最根本的特性,法是由一國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應為立法者不可能決定法律怎樣產生,法律是由客觀的社會物質條件決定的,並非人主觀所能決定的。
③ 關於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類能選擇自己行為的信念或哲學理論 (這個概念有時也被延伸引用到動物上或電腦的人工智慧上)。自由意志被認為對道德判斷因而受到眾多宗教組織支持。但是史賓諾沙和馬克思等思想家批評其為個人主義者的意識形態。一般使用上,這個詞有客觀和主觀的附加意義,客觀是行動者的行動不完全受默認因素影響,主觀是行動者認為自己的行動起因於自己的意志。
構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構包括宗教、倫理、心理、科學等方面,舉例而言,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各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這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體的動作,包括大腦在內,不全由物理因果所決定。
自由意志存在與否在哲學與科學的歷史上一直是核心議題。
哲學的觀點
「形而上的自由」是否存在有許多不同看法,問題在於人們是否有能力做真正不同的選擇。[1]
決定論認為所有的事件,必然為先前某種因素造成的結果。
不相容論認為決定論與自由意志兩者沒有緩沖餘地。強硬決定論則同時接受決定論和不相容論,拒絕相信人有自由意志。
與強硬決定論相反的是自由意志論[2],認為人有形而上的自由因此排斥決定論。非決定論是一種自由意志論認為人們俱備自由意志,且由它主控的行動不是某個因素的必然結果。致動理論是一種自由意志論認為決定論或非決定論中的選擇是錯誤二分法,與其於意志不是某個因素的結果,致動理論認為自由意志下的行動是「行動者的因果關系」的案例:由一個行動者(人身、自我)引發一個結果。自由意志論是一種獨特的哲學思維,和經濟或政治理論上的自由意志論有所分別,為了避免混淆,形而上學的自由意志論有時被稱為唯意志論。
相容論[3]認為在決定論的世界中自由意志依然存在,相容論者或許將自由意志定義為由內在因素,像是想法、信念和慾望等等所引發,同時接受決定論和相容論的哲學思想則稱為溫和決定論。
[編輯] 決定論 對 非決定論
決定論認為所有狀態的產生完全被在它之前發生的狀態決定,非決定論認為這種主張是錯的,哲學的決定論有時候用「拉普拉斯妖」(Laplace's demon) 這個思想實驗來說明,「誰若知道過去和現在所有的事實和所有控制世界的自然法則,若使用這些知識來預知未來,連所有微小細節都不會錯過。」但拉普拉斯已經不再代表這方面的現代科學思想。
不相容論認為決定論與自由意志之間沒有緩沖餘地。不相容論者一般主張,唯有當那個人是行動的唯一起源因素,而且真正可以有其它的選擇時,那個人的行動才算是自由。不相容論者主張若決定論是正確的,那所有的選擇都已經被註定了。
有一種中間觀點,認為過去會限制,不會決定,個人的選擇是眾多結果中的其中一種,雖被過去影響但不由過去決定,即便行動者是自由在各種選擇中行使意志,行動者仍然不是其行動唯一的起因,因為沒有人能做不可能的動作,例如揮動手臂來飛行。應用在精神狀態,這個觀點提倡一個人可以選他可以想到的選項,但不能選從未進入他腦海的選項,從這個觀點看,現在做的選擇可能會開啟、決定、或局限未來的選擇。
巴魯克·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將人類的自由意志比為一顆認為自己選擇了飛行路線與落點的石頭,「在倫理學」,他寫道,「心靈的決定若扣掉慾望就不剩什麼,會隨著各種安排改變,心靈內沒有絕對值也沒有自由意志,心靈的意願是由一個因素來決定,而這個因素是由另一因素決定,然後再另一個,再另一個,就這樣無限持續。人們會相信他們是自由的是因為他們了解自己的意志和慾望,但忽略了致成因素。」[4] [5]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附和史賓諾沙,寫道,「大家都相信自己先天是完全自由的,甚至涵蓋個人行動,而且認為在任何時間他都可以開始另一種生活方式...。但後天,從經驗上,他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並不自由,而是受制於必需品,而且不顧他的所有決心,他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而這就形成從他生命開始到結束的生活,他必須扮演自己譴責的角色...。」[6]
你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在你生命里的任何特定時間只能明確意志一件事,而且除了這件以外完全沒有其它。
叔本華,論自由意志,第二章—
我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我可以,如果我願意的話,把我的所有全送給窮人然後自己因此變窮 — 如果我願意! 但我不能願意這樣,因為在我身上的反對意願太過強大讓我無法願意這樣。另一方面,如果我有個不同的性格,也許甚至到聖人的程度,那我就能願意這樣,但這時候我就不能不願意這樣,因此我就必須這樣去做... 如同一顆檯球台上的球在受到沖擊前就移動般小的可能性,一個人會在未受到某個誘因驅使前就從他的坐椅站起來的可能性也只有這么小。換個角度看,他的站起就和一顆受到沖擊的球會滾動一樣的必然和無可避免。期望任何人會在不被興趣的驅使下做任何事就和期望一塊木頭不被線拉就移向我一樣。
同上,第三章—
叔本華說,一個人可以做他想要做的,但不能意志他想要意志的。這句話伴隨我度過生命所有的際遇,且使我容易順從他人的行為,即使那些行為讓我很煩惱。
艾伯特‧愛因斯坦,對德國人權聯盟演講,1932年秋,柏林—
腓特烈‧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他的美育書簡中提出方法為這個兩難困境解套,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在他的自由的哲學中更深入探討。這兩位哲學家都相信個人意志最初是不自由的,不管各人的行為是基於宗教、倫理或道德原則,或從某個立場看似完全理性,或看似完全被自然慾望或動機所驅動。席勒提出解決之道是在理性原則和身體慾望這兩個極端中找出一個可玩的平衡,當各人可以自由的在不同動機或沖動中移動,他們就可無拘束的發現史代納所稱的道德想像,或稱對更高意圖之情境依賴的了解。因此自由意志不是一種自然狀態,但可從自我反思和可玩意識中得到。
霍爾巴哈男爵(Baron d'Holbach),一個強硬決定論者「強硬決定論者」例如霍爾巴哈(d'Holbach),是相信決定論和排斥自由意志的不相容論者。「自由意志論者」例如湯瑪斯·利德(Thomas Reid)、彼得·凡·殷瓦根(Peter van Inwagen)和羅伯特·凱恩(Robert Kane)等,是相信自由意志和否定決定論的不相容論者,他們認為一些種類的非決定論存在。
其餘的哲學家主張決定論與自由意志可以相容,這些「相容論者」,例如霍布斯(Thomas Hobbes),通常主張唯有當一個人的行動是那個人自己想做,而且可以假定依那個人的決定不同可以有其他的做法,那人的行動才算是自由的。在說明這個重要的但書時,休謨(David Hume)寫道,「這個假設上的自由除了被鐵鏈鎖住的囚犯外,全世界每個人都被允許擁有。」相容論者常指向自由意志明顯被剝奪的案例 — 例如強暴、謀殺、偷竊諸如此類。這些案例的重點不在於過去決定未來,而在於攻擊者蔑視受害者對自己行為的意願和偏好,攻擊者「強迫」受害者,然後依照相容論者的說法,就是這個在蔑視自由意志。因此他們主張決定論存在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各人的選擇是他們各自的意願和偏好的結果,而且沒有被某些外界(甚至內在)的力量蔑視。要成為一個相容論者,一個人不需要承認任何特定的自由意志概念,只要否定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相沖突即可。
另一種看法認為「自由意志」這個片語是,按霍布斯的說法,「荒謬的語言」,因為自由是一種力量是由意志所定義的 — 所以意志不是一種可以成為自由或不自由的東西。約翰·洛克(John Locke),在它的「人類悟性論」中說,一個人若將意志形容為「自由」那人就是犯了「范疇謬誤」。
問人類意志自由與否的這個問題根本就是錯誤的;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一個人的睡眠是否迅速,或者他的品德是否是正方形般的毫無意義: 自由之不適用於形容意志,就和動作的迅速不適用於形容睡眠,外形不適用於形容品德一樣,大家會嘲笑這些問題的荒謬性: 因為顯然修正動作不被歸類和睡眠有關,不同的外形不被歸類和品德有關: 我想當一個人認真考量過後,他會清楚地了解自由是一種只屬於行動者的力量,而不能成為意志的一種特性或修改種類,且意志也只是一種力量。
約翰·洛克,人類悟性論,第二十一章十四節—
另一個問題也浮現出來在於有因素的行動能否是自由的而沒有因素的行動能否成為意願,這使自由意志成為一個矛盾修辭,一些相容論者主張前述自由意志的概念缺乏基礎形成的問題,要對決定論與自由論之間的認知沖突負上至少部份的責任。又,從相容論者的觀點來看,不相容論者對自由意志的用法可能被歸類成情緒語言。
[編輯] 道義責任和意志
社會上一般都認為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會指出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應該受到的褒貶。然而,許多人相信道義責任概念和自由意志脫離不了關系,換句話說,就是有做其他選擇的能力。因此,個體是否於道義上必須負責,為什麼是或不是,就變成另一個重要的議題。
不相容論者比較會認為,決定論和道義責任彼此間格格不入,畢竟一個人不能為了一個一開始就能預知的行為而必須對誰負責。強硬派的決定論支持者卻說
相反地相容論者則提出,決定論是道義責任的一個「先決條件」——社會不能夠認為一個人必須負責,除非他的行為是由某種事物決定的;簡單來說,就是只有當一個行為是受到某個原因所決定的時候,我們才有理由要求一個人為這件事情負責。這個論證可以溯源到十八世紀哲學家大衛·休謨的思想,而且也在該世紀後半葉被無政府主義者en:William Godwin所沿用。到頭來,如果非決定論為真,那麼那些未被決定的事件都是隨機發生的。 那麼就產生一個問題,倘若一個人因為某個刺激毫無來由地突發在他體內神經系統而導致的某種行為,我們是否還可以或是否仍應該對這個人給予肯定或責罰呢?他們卻反駁,一個人必須在他開始必須付出道義上的責任之前,顯示出關於這個行為,有多少比重是出自於他個人的慾望和喜好,或者說,這個人的「性格」。有些自由論者對此回應,非決定的行動並非全然地隨機而任意地發生,並且認為這些是由於,獨立的意志將會做出何種選擇並非事先決定的。這個論點對廣泛的學界來說並不完善,因為它只將問題退回更沒有解決的狀態,而這關乎到形而上學中非常奇妙又詭異的概念——沒有什麼可以無中生有。
聖保羅, 在他的《羅馬書》中對道德責任這樣發問: "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里拿一塊作成貴重的器皿, 又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嗎?" (Romans 9:21). 依此觀點, 即使從根本上來說,個人的行為是由上帝決定的,他仍會因該行為而受到指責。
一種類似的觀點認為: 個人的道德罪錯源自個人的性格. 即是說, 一個有著殺人犯性格的人無可避免的會殺人, 但仍會被懲罰, 因為懲罰有著壞的性格的人無可厚非.
道德責任的觀念也假定了人格的真實性,即是說,一個人,在身體和精神的變化之外,本質上是同一的。因此,52歲的Stanley Williams會因28歲的Stanley Williams所犯的罪錯而被處決。
[編輯] 相容主義理論和 could-have-done-otherwise 原理
[編輯] 科學的觀點
[編輯] 神經科學和心理學
許多和腦部相關的病兆可能被稱為自由意志的混亂。強迫症病患會感覺到自己被迫去做違反個人意志的事情,像是一天洗手數十至數百次,認為這種慾望是自己所欲,但似乎卻在本質地和他的個人意志背道而馳。妥瑞症(Tourette)和相關症狀的患者,會不自主地說話和運動,像是痙攣、抽畜。在美國電影Dr. Strangelove上映之後也稱為「奇愛博士症」的異手症,其患者會做出一些有意義的動作,卻沒有做這些事情的意圖,像是午夜時分的睡眠中,突然雙手掐住自己的脖子。
[編輯] 決定論和突發行為
[編輯] 宗教觀點
[編輯] 神學觀點
神學對於神聖預知的信條通常和自由意志的概念有所抵觸。畢竟,如果神的確知道什麼將要發生,能夠知道一個人會做出的所有選擇,那麼將這種選擇視為自由的表現或許會令人產生質疑,也就是說,神若已知或恆知一個人真正的選擇,那麼這似乎就扭曲了一個人的自由。這個問題事實上和亞里斯多德的海戰問題有關:明天將會或將不會發生海戰?如果將會有一場海戰發生,那麼也就是昨天的假設為真,那麼對過去而言,這場海戰勢必會發生。如果將不會發生海戰,那麼同理可知,對於過去的而言,這場戰役必然不會發生。這意味著,無論未來結果為何,未來都是由過去的真理之上——這真理便是過去對於未來的假設。然而,部分哲學家認為,必然性和可能性都是定義在一個時間或經驗上已知的環境介質的基準點,所以若有什麼事物對於一個觀察者的觀點來說只是可能,那麼或許對一個全知者而言,它就是必然的。有些哲學家相信,自由意志就等於擁有靈魂,因此,根據一些聲稱動物沒有靈魂的論點,他們是沒有自由意志的,不過這個論點成立的先決條件卻是,我們必須先證明動物沒有靈魂。猶太哲學則是強調,自由意志是人類靈魂本質的產物,因此用希伯來語表示「呼吸」的字根「nshm נשמ」衍生出的字匯「neshama」便代表靈魂。
[編輯] 基督宗教觀點
基督宗教的神學觀點中,神不僅全知而且全能;事實上有些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皆然,相信神不僅總是能知道個體將會做什麼樣的選擇,事實上神也決定了這些選擇。也就是說,他們相信,透過他預知的能力,他知道什麼將會影響個體的選擇,而透過他全能的本事,他可以控制這些影響選擇的因素。這種思維對於「救贖」和「宿命」相關理念之中,變得極為重要,因為這兩種概念都脫離不了這種想法。但是另一派人士卻認為,當神是全能而且知道個體將會做什麼樣的選擇,他仍會賦予個體去做最終的選擇或拒絕每一件事情的能力,與任何這個選擇本身內在或是外在的條件都無關。
「自由意志」的支持者指出未來發生的事情跟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是完全不同。「決定論」支持者則同意但仍質疑未來發生的事情能否擺脫決定性原因的存在。因此,宿命的定義對各個基督徒都有所不同。
[編輯] 喀爾文教派
[編輯] 天主教
自由意志對天主教來說是極為重要的。聖奧古斯丁和聖托馬斯是早期主要的提倡者,天主教對自由意志和感恩的強調,或可和新教的思維作一番對照,尤其是在反宗教改革之後兩者的分歧更加懸殊。(請參看文末對天主教網路全書的外部鏈接)
[編輯] 東正教
回教觀點
從古蘭經的解讀可知,伊斯蘭教認為神是全知且全能的,他恆知一切。傳統的自由意志在這兒仍舊是要使人們認知到必須為他的言行負責。經文之中也提及:「沒有人該背負著他人的重擔」
[編輯] 佛教觀點
佛教並不強調自由意志[7]。根據緣起法的說明,基於整個世界的存在都是因緣和合的,實際上並不存在一種絕對的自由;另外佛教中另一重要教義就是無我,不同個體只是五蘊因緣聚合,並不存在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性。因此綜觀來說,既然自由不是絕對,意志也不是恆常不變,因此自由意志對佛教來說並不是一個重要概念。應當清楚佛陀容許他的僧侶在行動及思想上的自由,但這並不一定要引申出自由意志這種概念。因果決定論就是佛教徒的中心教條。這就是佛教用語中所謂緣起,是業理論的一部分。
④ 心理學中自由意志與決定論問題可不可以詳細解釋一下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一個哲學信條。它認為,我們的選擇最終取決於我們自己。這個概念涉及決定論(determinism)、非決定論(indeterminism)、道德責任(moral responsibility)、現代物理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猶太教、基督教等諸多哲學概念、科學學科及宗教。
這一概念在西方的普及和基督教有密切關系。基督宗教的神學觀點中,神不僅全知而且全能;事實上有些人,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皆然,相信神不僅總是能知道個體將會做什麼樣的選擇,事實上神也決定了這些選擇。也就是說,他們相信,透過他預知的能力,他知道什麼將會影響個體的選擇,而透過他全能的本事,他可以控制這些影響選擇的因素。這種思維對於「救贖」和「宿命」相關理念之中,變得極為重要,因為這兩種概念都脫離不了這種想法。但是另一派人士卻認為,當神是全能而且知道個體將會做什麼樣的選擇,他仍會賦予個體去做最終的選擇或拒絕每一件事情的能力,與任何這個選擇本身內在或是外在的條件都無關。
現代科學尚無任何確鑿證據表明有自由意志存在。
有人引用量子力學中的隨機性支持自由意志說,但是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的自由意志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irrecible)還難以證明,因為人們在微觀尺度上的觀察能力仍然有限。
自然界是否真有隨機性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統計學中的許多隨機事件的例子,嚴格說來實為決定性的。
二、科學研究
自由意志 大腦先於我們作出決定
選自:《新發現》 2005年12月號
早在「意志」命令身體做某個動作之前,大腦已經傳達過這個信息了……而我們對這個事實卻不為所知!一個驚人的發現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由意志」這個概念。
坐在海灘上,你剛剛欣賞過假日的最後的一抹夕陽。明天你就將背上行囊,重返工作崗位。因此,即使夕陽已經西下,但你還是戀戀不舍。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而你仍在這最後的幾分鍾里,享受著最後的假日愜意。終於,有那麼一個時刻,你決定站起來,離開令人迷戀的沙灘。但很顯然,你在某一確切時刻決定站起來的這個事實並沒能在同時傳達給你的意識。可是,要知道你是曾想要做點什麼的......而且到底要做什麼,大腦在幾千分之一秒前已經做好了決定,不過你又對這個決定絲毫不知情。也就是說:大腦的活動是完全獨立於意識的(這里的「意識」被界定為對思維和行動的感知)。另外,大腦已經開始刺激必要的「腦區」,准備行動了。
英國倫敦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派屈克·海嘉德(Patrick Haggard)在2005年6月份比較清晰地論述了這樣的觀點。他是在研究了80 年代至2004年由美國、法國和英國的神經生物學家做的實驗結果後做出這個論斷的。這些實驗旨在闡明當我們決定做某個動作時大腦的活動機理。派屈克·海嘉德教授闡釋說:「通常,人們都相信做某個動作時,比如天冷了,伸胳膊去取衣服,我們做這個動作是因為我們想要這樣做了。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想要執行某個動作首先獨立產生於大腦的某個領域,接下來我們只是感知到執行某個動作的意願,然後我們才做這個動作。」更確切地說,一方面我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了行動的動機,另一方面我們卻無法選擇執行這個動作的精確時間。
〖腦力活動的巔峰〗
我們可以斷言,那些度假的人早晚會按預計離開沙灘的,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個動作發生在哪一分哪一秒,因為這個決定是不為人所知的。所以說我們的自由意志,即按自己的意願行動的官能,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重要。這個觀點向有幾個世紀歷史的古老哲學提出了挑戰,甚至可以說是對哲學觀點的侮辱。派屈克·海嘉德的觀點有什麼根據呢?顯然他的結論是建立在2004年裡昂認知科學研究院神經生物學家安吉拉·西里古(Angela Sirigu) 的實驗基礎上的。實驗很簡單,只需要15 名自願參與者:他們圍坐在一張裝有按鈕的桌子旁,當他們自己認為應該去按按鈕的時候,他們就會收到行動的命令。不過實驗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當他們決定行動的那一刻,我們要記下專門為此實驗設計的鍾表的指針位置 (指針轉一圈為2.46秒)。在此期間,他們大腦的電子活動被腦電技術記錄下來(通過裝在他們頭頂的電極記錄),以便破解「潛在動機准備」的開始的時刻:神經元電波的突然增加表明大腦開始發動行動,准備去按按鈕。這也就是大腦決定行動的真實時刻。
〖自由意識行動即是獲知大腦的命令〗
海嘉德教授評論說:「此項研究首次闡明了這個現象。這樣的結論在當時需要得到證實。因為它不僅震撼了科學界和哲學界,而且它也對『自由意志』這個概念的所指提出了質疑,因此許多人都非常期待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但是如果說哲學界歷來都迷戀於這個概念,而神經生物學卻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們認識到了大腦意識器官對動作的無意識。也就是說「想做」一個動作只是大腦在不為意識所知情況下發出命令後引起的一個結果!安吉拉·西里古解釋說:「請看當行為主體決定按按鈕時大腦內部有哪些反應吧!我們看到一切都開始於無意識的大腦生理運動程序。大腦皮層的前額葉區(位於眼睛上面)預先已經儲存了在某個時刻觸摸按鈕的命令,它刺激頂葉皮層。頂葉皮層位於頭顱的後上部,此區的功能之一便是監督管理原命令的執行。當運動皮層按命令觸摸按鈕時頂葉皮層就會有反應。
〖無論如何,自由意志仍起決定作用〗
由一個人、兩個人、甚至是集體所做的較為復雜的決定都是來自於有意識參與的深思熟慮。在這一點上,自由意志起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自由意志行為被歸納為去獲悉大腦下達的決定,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服從大腦的選擇呢? 根本不是
決定論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系的理論和學說。心理學中的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先前某種原因和幾種原因導致的結果,人的行為是可以根據先前的條件、經歷來預測的。非決定論則否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客觀規律和必然的因果聯系,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不可預測的、事物內在的「自由意志」決定的。心理學中的非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是由個體的目的所決定的,個體有選擇的自由,個體的選擇、意向、決定不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
決定論的直覺觀念可以這樣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正在放映的影片或者劇照是現在,影片已放映過的那些部分構成過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構成未來。在影片中,未來和過去並存;在和過去完全相同的意義上,未來是確定的。盡管觀眾可能不知道未來,每一個未來事件原則上卻毫無例外地可能是確然已知的,恰如過去一樣,因為未來存在的意義與過去存在的意義相同。實際上,製片人――造物主--會知道未來。
基本要素
決定論概念含有這樣的基本要素:有其因必有其果。這一觀點在科學研究中很重要,因為它肯定:假如人們了解了所有涉及某種即將發生的事件的因素,那麼他們就可以精確地預測到這一事件;或者相反,如果發生了某個事件,那麼就可以認為,它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宇宙中的任何事物或事件都是自然規律的結果,並永遠是自然規律的結果,而這種自然規律是可以通過科學方法來揭示的。
揭示規律有多種途徑。對亞里士多德來說,這一步驟是:先觀察,然後推理,也就是對這一事物進行思考,對它進行分類,把它歸到一定的范疇。這樣就可以作出種種推斷。盡管目前已有多種科學探究的方法,一般最常用的有觀察、解釋、推論、假設、檢驗,等等,但是所有這些方法都要依賴於這個基本認識,即決定論的因果關系說。假如某事件的發生與自然規律不一致,比如出現一個「奇跡」,那麼人們就可以斷言,它受到了某種偶然因素的干預,或者就是還缺乏對那些足以理解、解釋或預測這一事件的因素的認識。
決定論關注的是一個接著一個發生的事件系列,或者是相互影響將會產生一個必然結果的許多事件構成的聯結。可以用一個簡明的例子來說明。一塊石頭平衡地置放在山頂上,在它的內部存在著勢能,這種勢能可以潛伏許多世紀。一旦它受外力的推動,並超過了臨界點,那麼這塊石頭就會順著山坡向下滾動。如果人們精確地掌握了全部有關的因素:它將會碰到的灌木和樹枝及地面的摩擦系數、山坡的角度與濕度等等,那麼這塊石頭滾動的精確的速度和到達的終點都是可以預測的。假設決定論是真實的,那麼這塊石頭就會滾到它必然到達的位置。
就人的行為而言,現已確立的是一系列有趣的可供任意選擇的見解,它們所涉及的不只是作為一門科學或專業的心理學所討論的范圍,而是涉及普遍的人類行為和各種制度,包括社會法律和宗教教義。正如前面已提到的那樣,科學家們認為生活是已被決定了的,他們普遍相信,人的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假定人們掌握了某個個體的全部有關的情況,那麼他們就可以預先知道他將要發生的變化。然而,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來看,人們通常又是強調個人的責任。法律和法律對犯罪行為的懲罰完全基於個體具有自由意志這一觀點。大多數猶太-基督教式的宗教派別也都認為個人應該對犯罪行為負責,應該受到懲罰。我們可以想像出一個堅信決定論的心理學教授會對一個學生這么說:「你必須集中精力努力學習,否則你將會一無所獲!」可以從這個最典型的具有諷刺意義的陳述中看到以上所揭示的關於人的行為的見解的矛盾性,人的理論認識和實際行為存在偏差。
[編輯本段]對科學界的影響
決定論在18、19世紀基本上統治了科學界。它認為一切都是有「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的,一切世界的運動都是由確定的規律決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現在發生的一切都是由過去所決定的,它們是通過因果建立起關系來的。在這一基礎上,科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例如,用牛頓力學算出的天體運動,對未來具有準確的預見性。
在這種思想下,世界就像一部鍾,像鍾表一樣走動,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的一切,這也稱為機械論。這種觀點得到了當時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許多科學家的支持。愛因斯坦在給波耳的一封信中寫道:「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備的定律和秩序。 」
所以,在牛頓主義者看來,世界都是有序的,都是按照者嚴格的定律來的,它的行為完全可以預測,都有因果關系決定。
[編輯本段]量子力學與決定論
量子力學的解釋涉及許多哲學問題,其核心是因果性和物理實在問題。按動力學意義上的因果律說,量子力學的運動方程也是因果律方程,當體系的某一時刻的狀態被知道時,可以根據運動方程預言它的未來和過去任意時刻的狀態。
但量子力學的預言和經典物理學運動方程(質點運動方程和波動方程)的預言在性質上是不同的。在經典物理學理論中,對一個體系的測量不會改變它的狀態,它只有一種變化,並按運動方程演進。因此,運動方程對決定體系狀態的力學量可以作出確定的預言。
但在量子力學中,體系的狀態有兩種變化,一種是體系的狀態按運動方程演進,這是可逆的變化;另一種是測量改變體系狀態的不可逆變化。因此,量子力學對決定狀態的物理量不能給出確定的預言,只能給出物理量取值的幾率。在這個意義上,經典物理學因果律在微觀領域失效了。
據此,一些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斷言量子力學擯棄因果性,而另一些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則認為量子力學因果律反映的是一種新型的因果性——幾率因果性。量子力學中代表量子態的波函數是在整個空間定義的,態的任何變化是同時在整個空間實現的。
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於遠隔粒子關聯的實驗表明,類空分離的事件存在著量子力學預言的關聯。這種關聯是同狹義相對論關於客體之間只能以不大於光速的速度傳遞物理相互作用的觀點相矛盾的。於是,有些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為了解釋這種關聯的存在,提出在量子世界存在一種全局因果性或整體因果性,這種不同於建立在狹義相對論基礎上的局域因果性,可以從整體上同時決定相關體系的行為。
⑤ 自由意志與法律。
自由意志到現在的定義都很模糊呢,眾說紛紜,付給你斯坦福哲學字典的鏈接,算是比較權威的了內 http://plato.stanford.e/entries/freewill/法律是跟據容行為產生的結果來判定刑罰的,假如一個殺人犯說他殺人並不急於自己的意志,比如說他被人脅迫,但是他本身不想殺人,只要他殺了人,他還是會被判刑的,還有些情況比如精神問題,現在法律也有專門的定性,法律這么多年來也在不停地完善。人的意志自由到現在都沒有人能完全論證出來,只能說各個哲學家有各家的觀點,都有自己的一套論證,你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多看些哲學書,自己也可以論證嘛~
希望採納
⑥ 自由意志與權力的關系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究竟為何?總結的來說,在這種困難的抉擇下,本人思來想去,寢食難安。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到底應該如何實現。就我個人來說,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佚名曾經說過,值得自豪的是勞動,而不是漂亮的臉蛋兒。這句話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侶,不斷激勵著我前進。從這個角度來看,了解清楚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繫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今天,我們要解決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從這個角度來看,生活中,若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一般來說。
馬克思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這句話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要想清楚,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現在,解決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的問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一般來說,莎士比亞曾經提到過,一個人無論稟有著什麼奇才異能,倘然不把那種才能傳達別人的身上,他就等於一無所有;也只有在把才能發展出去以後所博得的贊美聲中,才可以認識他本身的價值。這句話像一盞指引我進步的航標燈,處處照亮著我人生前進的道路。美國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快樂時光去如飛。這句名言發人深省。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歐洲在不經意間這樣說過,抱負是高尚的行為成長的萌芽。這句話像我生活旅途中的知心伴侶,不斷激勵著我前進。既然如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既然如此,我認為,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到底應該如何實現。要想清楚,自由意志和權力關系,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一般來說,我希望大家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精神,進行討論。
⑦ 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問題
自由意志和復決定論在表面上看起來是制矛盾的,主要在於自由意志往往和必然性的反面「可能性」與「隨機性」聯系在一起。按照通常的思維,如果一件事沒有多種可能性而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無所謂意志的選擇,就沒有自由意志了。但是,仔細想想,自由意志與「隨機性」才是真正矛盾的。舉個例子,假如在量子力學支撐的自由意志論當中,如果你做一個決定只是由於某個粒子做了某個隨機性的運動,而你做另外一個決定只是由於某個粒子做了另外一個運動,那麼這顯然也不是自由而是」他由「,所謂「意志」更無從談起,所以自由意志本身和隨機性沒有必然地聯系。自由意志究其本質不是隨機性,而是人的理性。
自由意志和必然性的辯證統一,我想可以用斯賓諾莎的話來概括,即,「自由是對必然性的理解」。後來的康德、黑格爾乃至馬克思走的都是類似的道路。用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觀點來概括就是,自由絕不等於隨心所欲,所謂個人自由是建立在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基礎上自覺地運用客觀規律去改造世界的能動的活動。
通俗地講一下我的理解,就是個人的意志選擇本身也是促成一件事必然發生的因素之一,因而在必然性之下人依舊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也就是自由的了。
⑧ 自由意志是道德責任的必要條件嗎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類能選擇自己行為的信念或哲學理論(這個概念有時也被延伸引用到動物上或電腦的人工智慧上)。通俗的說就是人希望不完全由大腦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擁有對人自身的最高管理許可權,自由意志被認為對道德判斷因而受到眾多宗教組織支持。一般使用上,這個詞有客觀和主觀的附加意義,客觀是行動者的行動不完全受默認因素影響,主觀是行動者認為自己的行動起因於自己的意志。
構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構包括多種方面,舉例而言,在宗教範疇,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或某種神秘力量並不以其力量掌控個人的意志和選擇;在倫理學,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個人在道義上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心理學,這意味心靈控制身體的部份動作;在科學領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體的動作,包括大腦在內,不全由物理因果所決定。
量子力學並沒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物質具有概率波等存在不確定性,不過其依然具有穩定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認宿命論,微觀世界構成宏觀世界。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尺度之間仍然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難以證明,事物是由各自獨立演化所組合的多樣性整體,偶然性與必然性存在辯證關系。[1]
自由意志存在與否在哲學與科學的歷史上一直是核心議題。
⑨ 自由意志與權利的關系
自由不是沒有原則的自由,它是自由與權利呢,是相輔相成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你在履行你自己的自由的時候,別忘了你的權利,你再嗯,享受權利的時候也充分發揮你的自由
⑩ 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有什麼樣的關系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線,道德又是基於最大程度的保障個人自由意志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