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承擔法律責任嗎
㈠ 請問不當得利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內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容不當利益。該條規定明確了不當得利人負有向利益受損人返還義務、利益受損人享有向不當得利人請求返還不當得利的權利的法律效果,也明確了「得利人得利沒有法律根據」、「對方當事人利益受損失」、「得利人取得的利益與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損失之間有因果聯系」三項基本構成要件。
㈡ 判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是什麼
這主要從五大方面來解釋
(一)主體
法律責任需要一定的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就自然人來說,只有到了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不能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為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也不能承擔法律責任。對他們行為造成的損害,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樣,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會組織,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
(二)行為
有行為才有責任,純粹的思想不會導致法律責任。引起法律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或者侵害了法定權利,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因此,這里所說的違法行為是廣義的,包括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權利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直接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間接侵害行為是指雖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權利或未直接對受害人不履行法定義務,但由於行為人未能對直接侵害法定權利者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者盡到義務,從而導致或促使直接侵害發生的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是兩者關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數情形;二是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而是以法律規定為條件。這是兩者關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狀態
構成法律責任要件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主體的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通稱主觀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確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卻希望或放任其發生。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竟沒有預見,稱為疏忽;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稱為懈怠。過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過錯的意義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麼重要,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有過錯非常重要。
(四)損害事實
所謂損害事實,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受害方構成客觀存在的確定的損害後果。有損害事實包括對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響的。損害必須具有確定性。它意味著損害事實是一個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損害事實是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請求法律上的補救,也只有在行為致他人損害時,才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五)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有必然的聯系,即某一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與某一行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要確定法律責任,必須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還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直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直接原因,間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間接原因。作為損害直接原因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而作為間接原因的行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承擔法律責任。
㈢ 第一時間沒報警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司機第一時間報警是自首的情節,沒有報警只是承擔原來應該承擔的交通事故責任。
㈣ 沒事,違法行為承擔的法律責任是 什麼
違法行為的承擔法律責任是,經濟處罰,和刑事處罰,每個人都要遵守法律,觸犯是要付出代價的。
㈤ 那對方就沒有任何責任了,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具體一點,大家一起分析
㈥ 和沒營業執照的公司簽合同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1、公司沒有辦理營業執照,工商部門處罰時針對投資人(股東),和回其僱傭的員工沒有關答系。
2、公司沒有營業執照,不影響其勞動合同關系的成立,即,不管公司有沒有營業執照,只要有勞動合同,其勞動關系就存在。並不是說公司沒有營業執照就否定勞動合同。
3、辭職如何承擔法律責任由勞動合同確定。如果合同雙方有爭議,可以向勞動管理部門(勞動人事局裡有一個勞動仲裁機構)提出申訴。
㈦ 自己明明沒有犯罪卻承認有罪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一般情況下是不用承抄擔任何法律責任,但也有例外,比如我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規定的「包庇罪」,如果是明知他人犯罪,而行為人自己出於某種特殊原因為了使犯罪人逃匿,自己冒充犯罪的人向司法機關投案或者實施其他使司法機關誤認為自己為原犯罪人的行為的,應認定為包庇罪,量刑標准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