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法律責任的特點
『壹』 競爭在不同條件下的特點
壟斷條件下的競爭有什麼特點
有四個特點:
1,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高額
壟斷利潤
,鞏固和擴大壟斷地位
2,競爭的手段更加多樣
3,競爭更加激烈,破壞性大
4,競爭的領域遍及各個領域和部門
『貳』 經濟學試述競爭的特徵
競爭具有以下特點:
(一)它必須是人們對於一個相同目標的追求,版目標不同就不會形成競權爭。
(二)這個追求的目標必須是較少的和比較難得的。對於數量很多、輕而易舉即可得到的目標的追求,不能構成競爭。
(三)競爭的目標主要在於獲取目標,而不是反對其他競爭者。競爭雖然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排斥或相互反對的關系,但是一種間接的反對關系,而不是直接的反對關系。
(四)競爭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進行。為了防止競爭發展成為人們之間的一種直接反對關系,就必須制定一些各方都必須遵守的規則。涉及政治、經濟領域的一些大規模競爭,往往需要法律、制度來維持,否則就會變成暴力或戰爭,導致社會動亂。
『叄』 行業競爭結構特點受到哪五種力量影響
影響行業競爭結構的五種要素有:行業內部競爭力量、顧客議價能力、供貨廠商議價能力、潛在競爭對手的威脅與替代產品的壓力。
1、行業內部的競爭
導致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⑴行業的增長緩慢,對市場份額的競爭過於激烈;⑵競爭者數量較多,競爭力量大致相當;⑶競爭對手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大致相同,或者體現不出具體的差異;⑷某些企業為了規模經濟的利益,擴大其生產規模,市場競爭平衡被打破,產品大量過剩,企業開始訴諸於削價競銷。
2、顧客的議價能力
行業顧客可能是行業產品的消費者或者用戶,也可能是商業買主。顧客的議價能力主要體現在是否可以使賣方降低商品的價格,提高產品的質量或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行業顧客的議價能力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⑴購買數量。如果顧客購買數量多,批量大,作為買方的大客戶,就有更好的討價還價能力。如果顧客購買的是重要的原材料,或者顧客購買的支出比重大,顧客就必然會廣泛尋找貨源,貨比三家,從而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
⑵產品性質。若是標准化的產品,顧客在貨源上有更多的選擇,可利用賣主之間的競爭加強自己的議價力量。如果是日用消費品,顧客更關心產品的售價。如果是工業用品,產品的質量和可能提供的服務則是顧客關注的中心。
⑶顧客的特點。消費品的購買者,人數多而分散,每次購買的數量較少;工業品購買者人數少且分布集中,因此每次購買產品的數量較多;經銷商不僅大批量長期進貨,而且還可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因此經銷商或工業用戶相對消費品購買者而言具有更強的議價力量。
⑷市場信息。如果顧客了解市場供求狀況、產品價格變動趨勢,並掌握賣方生產成本或營銷成本等有關信息,就會有很強的討價還價能力,就有可能爭取到更優惠的價格。
3、供貨廠商的議價能力
供貨廠商的議價能力,表現在供貨廠商能否有效地促使買方接受更高的價格、更早的付款時間或更可靠的付款方式。供貨廠商的議價能力受到下述因素的影響:
⑴對貨源的控製程度。若貨源由少數幾家廠商控制或壟斷,這些廠商就處在有利的競爭地位,就有能力在產品價格、付款時間或方式等方面對購貨廠家施加壓力,索取高價。
⑵產品的特色。若供貨廠商的產品具有特色,或購買廠家轉換貨源供應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或很長的適應時間,則供貨廠商就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就有能力在產品上議價。
⑶用戶的特點。若購貨廠家是供貨廠商的重要客戶,供貨廠商就會採取各種積極措施來搞好與用戶的關系。比如,合理的定價水平、優惠的付款條件、積極的產品開發活動或各種形式的產品服務,爭取穩定的客戶關系或長期的供貨關系。
4、潛在競爭對手的威脅
潛在競爭對手指那些可能進入行業參與競爭的企業或公司。新的進入者將帶來新的生產能力和對資源與市場的需求,其結果可能使行業的生產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售價下跌,行業利潤減少。
潛在競爭對手的可能威脅,取決於進入行業的障礙程度及行業內部現有企業的反應程度。進入行業障礙程度越高,現有企業的反應越激烈,潛在競爭對手就越不易進入或不想進入,從而對行業構成的威脅也就越小。
5、替代產品的壓力
替代產品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或者能滿足同樣需求從而可以相互替代的產品。比如,石油與煤炭,銅與鋁,咖啡與茶葉,或天然原料與合成原料等互為替代品。替代產品同樣會影響行業的競爭力度。
『肆』 壟斷條件下的競爭有什麼特點
壟斷與競爭天生是一對矛盾,由於缺少競爭壓力和發展動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約監督機制,壟斷性行業的服務質量往往難以令人滿意,經常會違背市場法則、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這是一條規律,中國與外國都一樣。
價格壟斷拉高整個社會成本,壟斷性行業所從事的一般都是與絕大多數人、行業息息相關的公共事業,例如電信、郵政、自來水、電力、煤氣、鐵路、航空等等。因為這些行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這些行業的服務價格的高低便關繫到整個社會的成本。這些行業的整體效率直接關繫到其他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計劃經濟時代電信、鐵路等部門過去都屬於國家行政部門,而這些部門進入市場的時候,本身卻仍具有壟斷地位,一旦在市場中開始追求利潤,就會通過壟斷定價把大量消費者利益轉移到手中,使特權部門、特權公司拿到遠遠高於競爭市場價格的利潤。結果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競爭成本。
據業內人士透露,當前經過審批的私營速遞公司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幾十家,但地下「黑市」速遞公司的數量則在1000家以上。雖然按照國家《郵政法》的規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寄遞業務由國有郵政企業專營,但是許多速遞公司也在以各種形式參與這項服務,據統計,EMS最低的資費是23.3元,而私營速遞公司的最低資費不過10元左右。超額的利潤必然引來資金,哪怕公司的身份不太合法。據統計,從1995年起,EMS營業額的年增長率也有2%,但其市場份額卻在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同一時期,四大國際速遞巨頭在中國的營業額增長卻保持在20%以上。盡管現時EMS在國內速遞市場仍是「老大哥」,但是它的市場份額已經由最高峰時的近97%,跌到當前的40%左右。
這種現象在壟斷行業是常見的,一方面,壟斷企業能通過壟斷獲得超額利潤,從而妨礙了效率的提高,妨礙了其擴大業務規模的積極性。另外通過行業壟斷阻止社會資金進入該行業,雖然總有資金為利潤引誘通過各種方式「違規」進入,但規模總是有限的。
投資不足、就業下降,消費相對疲軟是我國經濟運行之中的主要問題。有專家指出,造成中國現階段投資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點就是很多高利潤的行業都是市場禁入的壟斷行業,這些行業中,壟斷導致低效,造成了這部分利潤反映不出真實的利潤狀況,成為極大的浪費,同時這也極大的挫傷了資本的投資熱情,這樣就造成所謂的「資本罷工」,強化了投資市場低迷。
在當前國內市場出現的大量壟斷行為中,行政性壟斷無疑占據首要位置。由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所實施的限制競爭行為,稱為「行政壟斷」。行政性壟斷由於行政權力的介入,使得它比自然壟斷、行業壟斷對市場公平競爭的危害性更大,特別是少數腐敗分子利用具有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力,如果「給錢」才能辦事,壟斷成了腐敗的溫床,這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使政府信用遭到損害,失信於經營者。
國內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腐敗在當前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由壟斷造成大量的租金(這里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租金」)流失。比如,中國最大的壟斷行業之一的電力業,根據他們的估算,每年造成的租金損失在560億元至1120億元之間,而民航的壟斷「租金」每年也多達75億元至100億元。壟斷把消費者收益轉給壟斷生產者,創造出超額利潤,造成社會福利損失。估計這類損失每年達1300億元至2020億元。
應答時間:2020-12-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伍』 壟斷時期的競爭具有哪些新特點
壟斷時期競爭的復特點:
(1)競制爭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平均利潤或超額利潤,而是獲得高額壟斷利潤。
(2)競爭的手段不是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是依靠壟斷的高壓統治,甚至不惜採取暴力和經濟間諜等犯罪手段。
(3)競爭范圍則由國內擴展到國外,由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
(4)壟斷時期的競爭要劇烈得多,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也更嚴重。
『陸』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特點
《反不正當競爭法》究竟是屬於經濟法范疇還是民法,法學界多有爭論。但內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的反容不正當競爭法是屬於經濟法的范疇、且為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一部比較重要的法律。這才是符合我國的基本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經濟法。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從事法學理論研究和教學的一些專家和學者 。他們認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而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的我國經濟法 。其主要是以調整國家在干預和調控市場經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為基本內容的法律規范,因此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當屬我國經濟法體系中的一部重要的部門法。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於民法。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我國立法界和司法界的部分專家和學者 。他們認為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一部調整市場交易的法律,其倡導的原則是:在市場交易中應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並應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該法所列舉的並且明令禁止的這些不正當競爭行為當中,主要的是民事侵權行為,所有反不正當競爭法可以列入民事法律部門。反不正當競爭法屬民法范疇,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競爭行為,是對民法誠實信用原則的延伸。
『柒』 競爭法的特徵
人們可以從多維的角度來考察競爭法在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特徵,如,從調整對象上看,競爭法既調整平等關系
(如經營者之間的競爭關系),又調整管理關系(如國家與經營者之間的競爭管理關系);從性質上看,競爭法以保護公共利益、經營者利益和消費者利益為己任,具有公私兼容的性質;從調整方法上看,競爭法既注重市場調節,又進行政府管制,強調二者的有機結合;從基本原則上看競爭法既要求公平,又注重效率,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等,這些競爭法的突出特徵,同時也正是經濟法的特徵,因此,人們說競爭法應屬於經濟法的范疇。競爭法從主旨和整體上看,不應歸於傳統民法或商法,而應歸於經濟法
按照資本主義國家公法和私法劃分的理論,民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保護私人利益的法,屬典型的私法,其奉行權利本位,意思自治等原則;而競爭法的主旨在於為保障和促進公平競爭而由國家對競爭主體的競爭行為進行干預或規制,這種干預或規制集中體現為對競爭主體意思自治的限制,具有很強的公法性,不應屬於民法或商法。雖然競爭法基於規制競爭的需要而綜合運用了多種法律規范,即不僅有經濟法規范,而且還有民商法規范,行政法規范及刑事法律規范等。但人們不能因為競爭法中有某種部門法屬性的法律規范,即將其劃歸該法域,而應從競爭法的主旨和整體上去考察、分析其法律屬性。事實上,競爭法這種多種屬性規范的綜合並用恰恰體現了經濟法的綜合調整特點以及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種責任並用的制度,正表明競爭法理應歸於經濟法。
『捌』 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是什麼(馬哲)
競爭的對復面就是壟斷制。壟斷是中商主義者戰斗時的吶喊,競爭是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廝殺時的吼叫。對於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分析,必須和自由競爭階段的競爭比較而言。首先,壟斷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競爭的完結,競爭是商品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核心機制和內在規律,有商品經濟就必然存在競爭,此其一;其二,從現實的經濟主體看,壟斷現象和壟斷組織只在某些領域或某些部門存在,同時還並存著尚未形成壟斷的部門和大量的非壟斷企業,這些主體之間甚至壟斷組織內部,仍然存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其次,壟斷條件下的競爭大體上有局內競爭(壟斷組織之間)、局外企業競爭(壟斷組織和非壟斷企業)、壟斷組織內部企業的競爭和非壟斷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再次,壟斷條件下競爭出現如下變化:一是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二是競爭的手段更加殘酷;三是競爭的激烈程度和後果(破壞程度)更加嚴重;四是競爭的空間從國內市場擴展到國外市場,而由於壟斷導致的寡頭出現,使得競爭又由單純的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